龍世行
(貴州師范大學,貴州貴陽,550025)
作為明代理學殿軍,劉宗周在政治上秉持積極入仕,匡救家國,絕食殉國,氣節(jié)巋然;在學術上秉持“慎獨”“誠意”之說,開理學戢山一脈,影響亦謂深遠;于文學上多有著述,善作詩文,但受掩于理學之名,后世關注乃有不足。其再傳弟子邵廷采稱:“伏見郡城蕺山劉先生者,性成忠孝,學述孔、曾;立朝則犯顏直諫,臨難則仗節(jié)死義;真清真介,乃狷乃狂。洎乎晚年,詣力精邃,揭慎獨之旨,養(yǎng)未發(fā)之中。刷理不爽秋毫,論事必根誠意。固晦庵之嫡嗣,亦新建之功臣。”[1]《明史》贊曰:“劉宗周、黃道周所指陳,深中時弊。其論才守,別忠佞,足為萬世龜鑒。而聽者迂而遠之,則救時濟變之說惑之也。《傳》曰:‘雖危起居,竟信其志,猶將不忘百姓之病也’,二臣有焉。殺身成仁,不違其素,所守豈不卓哉!”[2]6602因此關注劉宗周文學之成就,是學界對其進一步研究的切入所在。今統(tǒng)計劉宗周現(xiàn)存詩歌約250題359首,其中“淚”意象出現(xiàn)達41題47次之多。《淮南子》稱:“心哀而歌不樂,心樂而哭不哀?!盵3]《文心雕龍》亦云:“大舜云∶‘詩言志,歌永言?!ブ兯觯x已明矣。是以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舒文載實,其在茲乎?詩者,持也,持人情性;三百之蔽,義歸‘無邪’,持之為訓,有符焉爾。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盵4]44-45清代的劉鶚更是直言:“靈性生感情,感情生哭泣?!盵5]劉宗周詩歌多“淚”的現(xiàn)象有其深厚內涵與歷史成因,其“淚”意象使用對象極廣,從歷史人物到當朝名士、從朋友到親人都有所涉及,流淚的緣由也不盡相同。加之詩人選擇不同詞語與淚意象組合,營造和烘托了不同的氛圍,進而形成了不同境遇下的思想情感。行文著力于此,以期得見其詩歌思想性和藝術性的高度統(tǒng)一,或可增益于相關研究。
相較于陳獻章、王陽明、黃道周等理學大家,劉宗周存世詩歌數(shù)量不如諸子,今《劉宗周全集》中存有詩歌約250題359首,亦具一定規(guī)模。作為理學家,劉宗周以詩歌援筆抒發(fā)胸中塊壘,其《與周生》書云:“不佞少而讀書,即恥為凡夫。既通籍,每抱耿耿,思一報君父,畢致身之義。偶會時艱,不恤以其身試之風波荊棘之場,卒以取困。愚則愚矣,其志可哀也。然且苦心熟慮,不諱調停,外不知群小,內不見有諸君子,抑又愚矣,其志尤可哀也。嗟乎!時事日非,斯道阻喪。亟爭之而敗,緩調之而亦敗,雖有子房,無從借今日之著,直眼見銅駝荊棘而已?!盵6]349盡管部分學人認為之所以中國理學家詩好的少,就是因為詩歌中缺乏感情,但通過對劉宗周詩歌的研讀不難發(fā)現(xiàn),其詩歌可謂是一部“淚史”,“淚”意象在其詩歌中尤為常見,浸滿了詩人不同情境下的悲苦傷痛,使其詩歌中的淚意象具有豐富的情感內涵。其中尤為突出的是:相思悼念、顧影自憐的文學之淚,感傷時事、懷古傷今的政治之淚和贈別感懷、日常體用的生活之淚。
江淹《恨賦》云:“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盵7]生老病死本是自然之事,但身邊人的去世對劉宗周而言卻是慘痛的悲劇,詩人對他們的深深思念只能述說于詩歌中。如萬歷四十五年(1617)女兒招兒夭折早逝,《哭招兒》一詩即是悼念女兒之作,詩云:“平生萬點相思親,一點猶殘上汝身。貧父終年無肉箸,小姑六歲已成人。索書問字之無樣,待月牽行子妹馴。今日杜鵑空有恨,招來招去哭招頻?!盵6]943從詩歌不難感受到詩人對小女之愛,也表達了對女兒的虧欠,其中亦不乏嘆息家庭的貧困,當孩子早逝后只能以單薄的文字來紀念愛女。禍不單行,兩年后大女兒祖愛因“中產疾,遷延彌月,一夕死?!盵6]615當宗周聽聞后哭而哀之曰:“哀則哀矣,何孝之敢聞?”[6]615在《哭亡女哀娥》一詩中開篇即以“嗚呼”借指女兒死亡,繼以比興手法“云山嵯峨水增波,哀哀父母啼哀娥”[6]949從云山的高聳峭拔引出對女兒病逝的哀傷,斑駁的淚漬灑落在石頭上,石卻不為所動。一剛一柔間寫出了詩人的蒼白無力,同時詩人在悲傷之余還不忘安慰女婿陳剛,在《慰陳婿小集》(二首)中就化用《詩經》“天之生我,我辰安在”[8]為“事事非疇昔,生生怨我辰”[6]949,詩人把這一切的不幸歸咎于上天設定的命運,言語間足見其悲慟,并透露出一種深深的蒼白無力之感。
同樣的悼念之情還寄托在朋友身上,當劉宗周在返鄉(xiāng)途中聽聞?chuàng)从褟埗o逝世后,悲從中來,并寫下了《安山道中聞二無訃》(二首)以為悼念:“蘭芬何足喻,三嘆有余音。別思分流水,鄉(xiāng)心共遠岑。正疑烽火斷,忽訝雁魚沈。一夕孤舟泣,連教夢覺尋?!盵6]1018題面純?yōu)榘У繌埗o而作,但詩歌可分為兩部分,前半首寫二人分別,后半首寫摯友逝世。首寫蘭的芬芳不足為道,因為還有美妙的音樂和知己可以為伴。三四以水的分流比喻詩人和摯友的離別,五六賦以“正疑”“忽訝”四字,以軍營傳遞信息的烽火中斷和雁逝魚沉比喻彼此音訊斷絕,暗指張二無已不在人世。詩句可見詩人體物之工,更見他對噩耗傳來時候的驚訝。末句“一夕孤舟泣,連教夢覺尋”,以舟之哭泣表達自己得知知己逝去的哀傷,只能在睡夢中找尋曾經的記憶。整首詩以物起興、借物抒情,詩人痛失知己的悲慟不言而喻。劉宗周詩歌中的相思悼念之淚,生動地刻畫了詩人孤苦伶仃的形象,也使其詩歌和人生的悲劇性愈顯。
在學仕合一的傳統(tǒng)中國社會結構中,古代文人往往具有“參政主體、文學主體、學術主體三而合一的復合型主體特征”[9],劉宗周的生命過程就是這種復合型主體特征不斷實現(xiàn)的過程。當他致力于王道事業(yè)而無所成就后,便移情于詩歌以宣泄內心的惆悵,從而一次次留下了顧影自憐的失意之淚。據統(tǒng)計“劉宗周一生,進則立朝建言,自行人司曹郎以至都察院總憲,前后奏章共計近百次(一說98次),其通籍45年,在仕6年半,立朝時間實際上僅為4年。據此,劉宗周平均每年奏疏近于30篇?!盵10]他企圖用儒家圣學革除政治弊病,其恪盡職責之心可見一斑,以至于明熹宗、明思宗都認為其迂闊,對其貶謫革職,但對劉宗周的臣節(jié)品行無一不褒獎有加?!栋菔柁o朝》一詩就是詩人上疏請求辭別朝廷之感而作。首句“閶闔云中坐纊旒,老臣無地展嘉謀”[6]985言詩人身在朝堂,卻無施展個人治國謀略之處,一正一反間便寫出了詩人在其位不受重用的境遇。次寫“空遺梁笱平生在,忍負弓旌歸去休”[6]985此句以捕魚器具的梁茍被閑置繼續(xù)描寫自己不得志的心理,用一“忍”字,可見詩人內心之不舍。結尾“今朝淚落征衫盡,贏得閑身似野鷗”[6]985,有才不能施展,幾等于無,不如歸去,成為一個退隱閑散之人,過著閑魚野鶴般的生活,此句可比宋陸游《次朱元晦韻題嚴居厚溪莊圖》詩中“溪莊直下秋千頃,贏取閑身伴釣翁”[11]之句,都是直抒胸臆之筆,但境界比陸詩更深沉和沉重,在淚落如珠的嘆息之中,飽含了詩人無限的心事。
表達類似情感的還有《邸中不寐》等詩歌,詩歌開篇即言詩人再度進京為官,但朝綱不振的政治環(huán)境誰也無力改變,次寫貧窮的生活條件。五六句“圣世功名皆北斗,孤臣涕淚自南冠”[6]1045言渴望建功立業(yè)的志向都化在了酒樽之中,自己這位不被重用的老臣自從“甲申之變”后常常為之潸然淚下。結尾一句“心事茫茫苦百端”[6]1045將詩人內心的千愁萬緒統(tǒng)統(tǒng)寫了出來,如此眾多的心緒集結在腸,百感交集的他又怎能入睡?由此正好契合了詩題中的“不寐”。劉宗周詩歌中的相思悼念、顧影自憐之淚,以小我的思緒為切入點,以真實質樸的筆調,既讓我們看到了劉宗周作為普通人面對生老病死時的孤獨無助,也塑造了歲月消逝卻壯志難酬的苦悶詩人形象,透過詩歌不難管窺劉宗周之為人。誠如段寧所說“劉宗周正是以其真誠與執(zhí)著賦予詩歌雄厚的生命力與強烈的感染力,以其人格鑄就詩格,使其詩作擁有了崇高的品格與美感?!盵12]這種情形和劉勰所說的“氣以實志,志以定言,吐納英華,莫非情性”別無二致[4]284。
張載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盵13]此為不少士大夫們神往的人生追求,劉宗周身上同樣擁有這種精神與擔當。它們在劉宗周的詩歌中表現(xiàn)得十分明顯,具體體現(xiàn)為他對明王朝痼疾的檢省、對時事的感傷以及對黎明百姓的憂懷。雖然為此他起蹶再三,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對社會現(xiàn)實的關注,并為國祚日衰的大明王朝一次次留下了感傷的眼淚。崇禎九年(1636)7月,“大清兵入昌平,巡關御史王肇坤等死之?!盵2]320時逢劉宗周削籍返鄉(xiāng),當他途經天津聽聞此事后謂:“國難崩催,非臣子接淅時,乃入津城佐撫軍賀世壽籌兵食”[14]236等事宜。直到清兵退去乃繼續(xù)前行,并在途中寫了下《行次德州聞解嚴》一詩,此慨清兵退卻而作,首聯(lián)即寫長安傳來了清兵離去的消息,次寫“去國心恨”,點明憂國之旨,本已極度悲傷的詩人更是臨風泣不成聲。五六寫朝廷理應奏響慶功之樂,以鼓勵戍邊將士加強警衛(wèi),警惕清兵乘秋高馬肥之時再度南侵。收尾以逆挽句法倒撲本題,逼出正意:“獨有郊原骨,縱橫不可收?!盵6]988詩人不直接描寫戰(zhàn)爭帶來的悲慘過程,只是描寫戰(zhàn)后縱橫交錯沒有掩埋的尸體,詩歌就此戛然而止,不再繼續(xù)描寫春閨夢里人,卻依然給人帶來震撼內心的悲劇力量,也飽含了詩人對國家、對戰(zhàn)死者的無限同情。
明朝覆滅后,劉宗周內心戚戚之感不言而喻,從南明小朝廷辭官歸家途中有作《哭殉難十公用前韻》詩,以悼念殉節(jié)的倪元璐等諸君子,詩歌主要表達對他們捐生殉節(jié)的欽佩與敬重。詩前小序則主要交代了十君子的生平,以及創(chuàng)作詩歌的緣起,也為詩歌打下悲哀的感情基調。在哀悼御史大夫李懋明時就化用春秋時期“趙氏孤兒”故事,“欲存趙氏孤何處?枉泣公孫淚滿盤”[6]1023,以渴望保存趙氏血脈而無子嗣暗比復興朝廷無望,以公孫杵臼之淚流滿面喻主人公之死。而在哀悼方玄升時,則直寫先帝蒙塵歿于東華,“鬼神余恫哭聲酸”[6]1024以夸張筆法寫之,亦足見詩人內心之悲慟。同時詩人還列舉了忠臣楊忠愍上疏彈劾嚴嵩、為其所構陷棄世之事,皆在贊揚此等忠臣義士之氣節(jié)。此外,從“先生一死真無謂,贏得偷生是我般”[6]1022等句我們還能感受到詩人對自己茍活于世的內疚心理。
此外劉宗周還有不少詠史懷古詩,詩人借詩歌抒發(fā)個人對時事的憂慮與看法,從而表達興亡古今之懷,在盛衰興亡的更替中掉下了一顆顆詠史懷古之淚?!吨]方正學先生衣冠》一詩就是劉宗周懷念明初忠義之臣方孝孺所作。方孝孺因拒絕為朱棣草擬即位書,即使百般威脅終不屈服,最終被誅殺十族,此事成了明代士大夫心頭的隱痛。劉宗周生活的年代距離明初已去國200余年,但方孝孺的忠臣本色卻深深烙印在劉宗周的心底,所以他才在詩歌中高歌“翳然松楸開,萬古忠臣色”[6]953,足見對其評價之高。詩人對方孝孺遭受誅十族之刑十分悲慟,詩言“憐予十族流”[6]953,但在個人生死面前劉宗周更關心國家存亡,所以又言“鎖尾懷國恤”[6]953,即在流離困頓的生活環(huán)境中依然不忘國家還處于危難之中。詩題曰“謁”字,可見劉宗周對方孝孺的敬意,透過詩歌可以感受到詩人對他忠貞氣節(jié)的欽佩以及對山河淪喪的痛苦,但自己又無法大展經綸為國家社稷、黎明百姓平定戰(zhàn)亂,其忠貞愛國之心可見一斑。而在《倢伃怨》(四首),劉宗周的家國情感之熱誠足顯,詩前小序言:“倢伃怨,嘆老也。宗周入官六十日,而以老賜遣,不勝棄婦之傷,遂讬以見志”[6]1010劉宗周一直致力于弘揚王道思想,但其效果對急需一針猛藥的晚明只是徒勞無益,所以詩人才會在該詩第二首寫下“懶起梳妝畫彩眉,拭來鸞鏡淚如揮。昭陽殿里人何似?仿佛當年燕與飛”[6]1010這樣的失意之作,劉宗周以女子失寵而懶起梳妝畫眉喻自己不為君王所重用的孤獨,面對此情此景,詩人也只能如幽怨的女子般無助地哭泣哀傷。
劉宗周之所以如此關注時事、感傷政治,既和其家風有關“先生承章太恭人之教,常志慕龍逢比干之為人。一日登朝,即慷慨論天下事”[14]36,也和其“吾儕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6]349的人生追求密不可分。劉宗周因為感傷時事、詠史懷古而留下的政治之淚,既寄托了詩人的哀思和理想不得逞的失落,還有對世衰道微、對國家命運的擔憂等情感。據此我們可以感受到劉宗周身上融入骨血的赤子情懷,正如李圣華在《晚明詩歌研究》中所言:“高攀龍、楊漣、左光斗、黃道周、劉宗周重道德、文章,講求用世,詩以表現(xiàn)真儒精神,抒發(fā)‘溷世’的清思、憂憤,其價值不但在于弘揚了士人百折不撓的品質氣節(jié)和民族精神,而且在于創(chuàng)作了一個時代的文化精神?!盵15]297
杜甫在《贈衛(wèi)八處士》一詩中以“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16]描繪了人生聚散不定、聚少離多的普遍境遇。劉宗周一生不斷游走于江湖和廟堂之間,使得他與友朋和學生常常會少離多,這種分別時的依依不舍在其詩歌中體現(xiàn)尤為濃厚,為此劉宗周也多次留下感懷之淚。崇禎三年(1630)劉宗周奉旨回籍調養(yǎng),寫下了《別京師諸友》一詩,詩題雖為別友而作,透過整首詩意,全不在此,而是詩人在借告別友人表達自己對仕宦經歷的感傷,詩歌情感沉郁。首句“幾年清淚欲沾裳,半灑江湖半廟廊”[6]970從萬歷三十二年(1604)劉宗周進京被授予行人司一職開始,他為明王朝就已經開始留下感傷的眼淚。此時已逾天命之年的劉宗周,在經歷了一歲三遷的榮耀后義無反顧地選擇辭闕回鄉(xiāng),究其緣由,無非是致君堯舜上的王道理想沒有實現(xiàn)和自己始終不受重用,這是他又一次為朝廷灑下的淚水;又時逢滿兵入侵和各地流賊大起,全國多地哀鴻遍野,恰如劉宗周所言“至今日而我內地二十七州縣之間,屠者屠,破者破,圍者圍,擄掠者擄掠,所在幾無完膚?!盵14]155這里展現(xiàn)了他雖定不了天下大勢,卻又始終心懷黎民蒼生的士大夫情懷。這一首贈別詩,感傷之情大于臨別贈言,詩人更多是借此感懷自己一腔熱血無處可灑的憤懣。
同樣借贈別來感懷的詩歌還有《送紫眉應試》(二首)。紫眉為劉宗周女婿,送女婿參加應試,宜祝愿他金榜題名,但劉宗周不是這樣的人,他關心的不是個人,也不是某個群體的物質利益,而是關注整個國家和社會的未來。所以詩歌開篇即說“長楊猶未獻,作賦擬西京”[6]987,這里詩人引用昔人昔事入詩,“長楊”秦宮室名,是皇帝的游獵場所。揚雄作《長楊賦》諷刺漢成帝的荒淫,后世借此代指獻給皇上的作品或贊美他人的文采。“西京”代指東漢張衡所作《西京賦》,亦是旨在諷刺奢靡之風,由此可以看出劉宗周在女婿身上的深遠寄托。三四句始見詩題之“送”意,謂即使旅途舟車勞累,也不要忘記去住之情。殊以為詩人將自此開始表達離別之情,可話鋒一轉,謂“臨歧泣楊子,中酒病劉伶”[6]987,化用楊朱臨歧而泣的典故,既表達和女婿即將分別的離情別緒,又表達自己對世道艱難的憂慮,或許只有效仿劉伶五斗解酲,才能消解內心的憂愁,但詩人終究無法釋懷其王道理想,所以才會在結尾唱出“早識先資器,弓旌慰圣明”[6]987的心聲,亦是送別之心也。詩雖為送婿應試,但有別于一般贈別詩歌泛泛之情,在《送紫眉應試》(二首)中,既滿懷劉宗周的激楚之音,足見其忠憤之心,亦勉勵女婿恪守節(jié)操,培養(yǎng)正大剛直的品格。此類詩歌還有《贈別金天樞僉院兼呈張二無》《別祁世培侍御》等,不再枚舉。
劉宗周在詩歌中灑下的贈別感懷之淚,感懷之言重于贈別之情,淺看與送別無涉,但其送別之心早已藏于詩歌當中,其送別非感傷從此天涯相隔,而是寄語有志之士樹立修己安人、以天下為己任的現(xiàn)實關懷和理想追求。雖然后世學者對劉宗周的政治能力持商榷態(tài)度,多認為他并無治天下之才。但在晚明時風日下的特殊時期,劉宗周的這種勇于擔當精神就顯得難能可貴,藍青同樣對劉宗周的這種精神表達出了推崇之情,“劉宗周始終以精衛(wèi)填海的姿態(tài)頑強奮斗,正是這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劇精神愈加突顯了其詩歌中的英雄性與崇高美。”[17]所以李圣華才會以“負慷慨之氣,詩韻剛健”[15]297之語評價劉宗周之詩歌。
清弘歷御題《劉戢山集》云:“若黃道周之《博物典匯》,劉宗周之疏稿,則不可毀。蓋二人當明政不綱,權移閹宦,獨能守正不阿,多所彈劾,至今想見其風節(jié)凜然,而且心殷救敗,凡有指陳,悉中時弊。假令當日能用其言,覆亡未必如彼之速。卒之致命遂志,以身殉國,允為一代完人?!盵18]紀昀提要云:“東林一派,始以務為名高,繼乃釀成朋黨,小人君子,雜糅難分,門戶之禍,延及朝廷,馴至于宗社淪亡,勢猶未已。宗周雖亦周旋其間,而持躬剛正,憂國如家,不染植黨爭雄之習。立朝之日雖少,所陳奏如《除詔獄》、《汰新餉》、《招無罪之流亡》、《恩義拊循以收天下泮渙之人心》、《還內廷掃除之職》、《正懦帥失律之誅》諸疏,皆切中當時利弊。一厄于魏忠賢,再厄于溫體仁,終厄于馬士英,而姜桂之性,介然不改,卒以首陽一餓,日月爭光。在有明末葉,可稱皦皦完人,非依草附木之流所可同日語矣?!盵19]劉宗周悲劇性的理學家命運使得其詩歌中寫“淚”尤多,同樣都是表達詩人人生境遇和思想情感的詩歌,其描寫淚意象的寫作特點卻各式各樣。
縱觀劉宗周詩歌,其淚意象的描寫特點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點:一是夸張手法,二是白描手法,三是借用典故。為了增強詩歌語言的感染力和穿透力,更好地表情達意,夸張常常是詩人們最先選擇的手法之一,李白的詩歌中就有著突破世人想象力的夸張手法,我們所熟知的就有“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20]等膾炙人口的名句。劉宗周對淚意象的描寫同樣也常常借用夸張的手法,如詩歌《送特倩叔備兵山?!罚ㄋ氖祝?。遼陽為明代邊防重鎮(zhèn),晚明時期對此鎮(zhèn)甚為重視,后因無力抵抗清軍進攻,遂退守山海關,該組詩就作于此背景。前三首均言戰(zhàn)事,第四首則抒發(fā)詩人感慨與離情別緒,其結尾云“天涯到處同心淚,不必分襟叔侄前”,“同心淚”當何理解?詩開篇言“廊廟疆場一體憐,只今時事更難言”[6]962,朝政紊亂,戰(zhàn)場上亦節(jié)節(jié)敗退,時事形勢告急,此詩人和廣大忠義之士所共同憂慮也,詩人夸張地以“天涯到處同心淚”表達這樣的共同情感,既暗指整個國家現(xiàn)在所處的嚴峻局面,也表明了依然還有眾多一腔熱血的仁人志士在為國家奔走效勞,可見其用心之微妙,此其一也。而叔現(xiàn)為朝廷器重,即將遠赴千里之外的邊關,有一種重擔在肩的使命感,叔侄相距甚遠,但都是為國效力,此句略有天涯若比鄰之境界,寫出了只要情誼誠摯便可以超越時空限制的哲理,此其二也。另外在《拜疏辭朝》[6]985一詩中,“今朝淚落征衫盡”寥寥數(shù)字就道出了詩人拜別朝野后,羈旅在外的無盡辛酸,“征衫盡”三字充滿夸張的成分,不僅突出“淚落”的艱難處境,同時也表達了詩人旅途在外衣食不濟的生活狀況。同樣使用夸張手法的還有《贈別金天天樞僉院兼呈張二無》[6]1001一詩,詩題曰“贈別”,實即劉宗周幽怨之意,首句“孤臣”二字即可明了,結尾句“風塵一日驚回首,長接云天淚幾傾”,以“幾傾”來形容淚之多,可見主人公內心之悲慟。
白描作為一種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常見的手法之一,歷來為文人所鐘愛,如白居易就運用白描手法塑造了賣炭翁這一形象。劉宗周的詩歌在描寫淚意象時大量運用了白描手法,其詩歌少用辭藻修飾和環(huán)境襯托來描寫流淚時的動作特征以及主人公的情感。劉宗周仕途本已坎坷曲折,又遭逢喪子之痛,其內心的凄涼顯而易見,《哭招兒》詩純寫小女招兒夭折,但這一首哀悼詩并未特寫其內心的痛楚,只敘說父親對女兒的虧欠和女兒生前的乖巧之態(tài),詩尾句“今日杜鵑空有恨,招來招去哭招頻”[6]943,就以白描手法寫出了父親心底的哀傷,“招來”即女兒出生時喜悅之泣,“招去”即女兒早逝時的惜別之泣,又加以“哭招頻”三字突顯詩人對女兒哭泣哀傷之頻繁,不言悲傷而悲傷自現(xiàn)。又如《止前韻》(五首),詩作于崇禎年間,時值劉宗周以回籍調養(yǎng)之名辭官回家,其二結尾云“清時饒有孤臣淚,百轉江流意未除”[6]972,這里選擇“清時”與“孤臣”兩個詞語作對比,清明太平之時還有忠臣流淚,不寫淚之深淺與多少,只是簡單描寫這一事理,而詩人的忠心已躍然紙上。同樣在《用韻寄懷馮躋仲兼呈留仟津撫》詩中,詩人則以“老臣泣隕首,士為知己者殉”[6]1016寥寥數(shù)字就塑造了一位立志以天下為己任、卻有志不得逞的失意士人形象。當然,這種白描手法的運用,和劉宗周“文則飾,辭則枝也。忠信之不足,而后聲音笑貌生焉,致非其至者也。不得已而有文且辭矣”[6]557的文學理論不可分割。在他看來,內容才是最重要的,文采只是隨之附帶而來。
對自幼熟讀儒家典籍的劉宗周而言,自是滿腹經綸,其詩歌在描寫淚意象時就引用了許多古人古事,這些典故既承接其本意,又融入了特定背景下劉宗周個人的情感體驗。在《留別六如上人》(有序)一詩中就借用“牛山泣”的典故,該典故出自《列子·力命篇》,講述齊景公登牛山悲去國而感慨人生短暫的故事。此詩為詩人出游云門期間所作,云門寺靜如太古,徜徉山水間,有天際清都之想,況僧人常以佛法應機教化詩人。詩歌反用典故之意,謂“神仙不足訪,牛山亦何涕”[6]981,劉宗周認為生活有萬象,人生亦有百態(tài),剎那間皆已然消逝,有何可戀?不如行樂耳,結尾“古宿掉頭間,野翁開眼際。一笑立溪橋,溪風自搖曳”[6]982,自成對偶,描繪了一幅怡然自得之景,詩人翛然出世之想可見。而在《謁鳳林》一詩中詩人則沿用了典故的本來含義,結尾云“蒿歌剩有皋魚泣,百轉耶溪意未平”[6]998,“皋魚泣”出自《韓詩外傳》,皋魚哭于道,孔子問其由,答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學,游諸侯,以后吾親,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間吾事君,失之二也;與友厚而小絕之,失之三矣?!盵21]后世便以“皋魚之泣”喻愿養(yǎng)親而不得,劉宗周的母親章氏以未亡人的身份含辛茹苦的撫養(yǎng)劉宗周,使其力定了成才孝親之志,黃宗羲以為“先師之為大儒,皆太夫人??嗨伞盵22]。然章氏于劉宗周中進士前夕溘然長逝,劉宗周內心之哀慟不言而喻,詩人用此典,可見其用意之深。此外還運用了“楊朱泣”等典故來表達詩人與女婿分別時的感傷離別,以及對大明王朝命運走向的無限擔憂之情。
通過對劉宗周詩歌的研究,我們除了可以感知其中濃厚的個人命運蹭蹬之感外,還能察覺明清革鼎之際的國家命運危機。在詩歌中,劉宗周直面現(xiàn)實,把個體、群體在易代中的遭遇和見聞寫成了具有歷史意義的詩篇,并帶著傳統(tǒng)的風騷傳統(tǒng)和批判精神,這正是劉宗周詩歌的獨特之處。針對其詩歌中的淚意象,不管是描寫因為相思悼念、贈別感懷的生活之淚還是仕途不順、壯志未酬的政治之淚等,都是詩人思想情感的真實流露。劉宗周如詩一般的歌哭,都使他“為往圣繼絕學”之志更顯孤懷閎識與悲情意味。他詩歌中的淚意象,蘊含了豐富的情感內容,通過對淚意象的充分運用,劉宗周把世事艱難的遭遇進行了細致的刻畫,并對人生的苦難抱以極大的同情。劉宗周筆下的淚意象,表現(xiàn)手法多樣,不僅化用典故還經常使用白描和夸張等表現(xiàn)手法,這些手法的使用使得“淚”這個帶有孤寂、苦悶、傷感等情感色彩的意象,在詩歌中得到了多元化的表達,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詩歌的消極情緒,襯托了詩人樂觀知命的豁然心態(tài)??傊?,通過對劉宗周詩歌中淚意象的梳理分析,借助文本細讀、詩史互證等研究方法,可以增加我們對這位理學家在文學成就上的了解,同時也為我們解讀和賞析劉宗周詩歌提供了新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