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凌
(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qū)教師進修學校 福建 寧德 352000)
古詩詞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古詩詞以其獨有的格式和文體,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具有重要的傳承意義及價值。這種文體中的漢語語言藝術應用被稱為漢語語言藝術應用的精華,它呈現(xiàn)出極高的漢語語言藝術的價值,呈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的漢語語言應用的文化。
對小學生而言,語文是其他課程的基石。古詩詞是我國傳統(tǒng)文學的重要精華。通過引導小學生誦讀古詩詞,將有助于中小學生認識我國傳統(tǒng)文學,弘揚我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古詩詞教學不但能夠為其今后的學業(yè)奠定知識基石,而且還能夠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目前,我國社會對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正愈來愈高。教師在保證學生掌握課程基礎知識的同時,還應采取不同方法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為國家輸送大量合格人才奠定基礎。引導小學生認識古詩詞本身的意象美感,從而間接促進了小學生在各方面的發(fā)揮。所以,小學教師應該重視古詩詞的教學,特別是指導學生誦讀優(yōu)秀詩文,展開想象,感受古詩詞中的各種意境,讓學生在切實地體會古詩詞的美感。
為了全面提高小學生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統(tǒng)編版教材重新編排了古詩詞的教學內(nèi)容,它從以下幾個方面呈現(xiàn):(1)篇目增多,當前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12冊課本中一共編入古詩詞128篇,占選文篇目的30%,與以往的教材相比,每一年級都增加了古詩詞的篇目。(2)要求學生讀讀背背,增加積累的篇目也相應增多。(3)在《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中三個學段的目標和內(nèi)容里,對古詩詞教學的要求里都提到了誦讀。這意味著教師不能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古詩詞,還要在誦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獲得情感體驗。《語文課程標準》和統(tǒng)編版教材給教師帶來教學挑戰(zhàn)。教師只有優(yōu)化古詩詞教學的方法,才能夠讓學生學好這些古詩詞,培養(yǎng)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
3.1 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有一些學生不愿意主動地學習古詩詞,這與他們的學習特點有關。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擅長具象化的思維,并且擅長結合自己的體驗來學習。比如教師如果為學生展現(xiàn)一個具象化的情境,學生便能夠在情境中發(fā)現(xiàn)時間、地點、人物、故事,教師如果引導學生結合他們的生活體驗、情感體驗來理解這個具象化情境中人們的情感,學生便能夠初步體驗這個情境中人物所處的處境里可能會產(chǎn)生的感情。對于學生而言,古詩詞的語言過于抽象,并且意象性太強,古詩詞創(chuàng)作的時間已經(jīng)太久遠,難以與作者寫出的作品產(chǎn)生共鳴。當學生不能理解古詩詞要表達的意思時,他們便難以產(chǎn)生學習的興趣。
3.2 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問題。從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詩詞的編排來看,教育部門對于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提出了三個層次的要求。第一個階段,強調(diào)詩詞的誦讀。比如在二年級下冊,統(tǒng)編版教材選編的是《村居》、《詠柳》這樣內(nèi)容比較簡單,畫面感比較強的古詩詞,學生通過誦讀,展開想象的畫面,感受語言的美。第二個階段,強調(diào)詩詞的理解能力,在四年級下冊,教材選編的是《宿新市徐公店》、《四時田園雜興》這樣的古詩詞,這類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與作者的生平、經(jīng)歷有著密切的關系,學生只有結合自己的情感、社會經(jīng)驗去理解這類古詩詞,才能明白古詩詞想要表達的情感,及作者內(nèi)心的感悟。第三個階段,強調(diào)詩詞的欣賞能力,在六年級下冊,教材選編的是《迢迢牽牛星》這樣漢語語言應用水平比較高的古詩詞,學生需要通過學習了解漢語語言應用帶來的藝術之美。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必須在多讀熟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逐漸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然而有些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并沒有把握住教學的重點。
3.3 學生的學習體驗問題。教師如果希望學生能夠深入的學習古詩詞,就必須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即強化學生的學習體驗。有的教師在教學古詩時,還仍然應用傳統(tǒng)的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而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體驗。還有一些教師會給學生范讀,然后要求學生跟讀,學生覺得這樣的學習過程十分枯燥。于是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往往抱著消極、敷衍的態(tài)度來學習,導致學生不能夠高效的學習古詩詞。
3.4 學生的轉(zhuǎn)化應用的問題。《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教師不僅要通過引導學生學習知識,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技能。有些教師沒有意識到,需要通過教學來培養(yǎng)學生的什么技能。在語文學習中,學生需要具備讀、寫的技能,將它應用于古詩詞的學習中,可以將它理解為教師需要培養(yǎng)學生誦讀及理解古詩詞的技能。教師只有能夠把握住此類教學的重點,才能夠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3.5 學生的拓展學習問題。從統(tǒng)編版的教材選編中可以看到,為了配合學生的成長,教材選編了一些能夠幫助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課文,比如在一年級,學生就需要學習《論語》和簡單的文言文。如果學生能夠打下扎實的語言文化功底,那么以后學生學習古詩詞就能夠事半功倍。教師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習慣,讓學生能夠自主的開展學習,以此強化古詩詞的學習水平,是教師需要關注的問題。
4.1 應用具象化的情境,呈現(xiàn)詩詞的內(nèi)容。教師在教學時,要結合小學生不同年齡段的心理特征,為學生設計學習相應的情境。以教學統(tǒng)編版二年級下冊《村居》為例,教師可以應用多媒體為學生設計學習情境,借助多媒體特殊的功能,讓學生看到,多媒體中播放出具象化的畫面:在春季,青草正在成長,天上飛著小鳥……這樣具象化的場景能夠刺激學生的視覺神經(jīng)。學生能夠聽到播音員抑揚頓挫的朗讀,刺激著學生的聽覺神經(jīng)。結合著多媒體的內(nèi)容,學生已經(jīng)意識到自己要學習的古詩詞的內(nèi)容。當學生了解了自己的學習范圍,并且覺得學習的內(nèi)容是自己可以接受的內(nèi)容時,便會產(chǎn)生學習的愿望。當學生感受到播音員的朗讀擁有著韻律美的時候,便會產(chǎn)生美的追求,他們也會想要去學習朗讀,讓自己也能把古詩詞讀得那么美。
4.2 結合學生的生活,引導學生理解詩詞的內(nèi)容。不同年齡段的學生,他們的理解能力有所不同。教師要應用循序漸進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能力,使不同階段的學生,能夠把握住一個學習側重點,令學生逐漸深入的理解古詩詞。
4.2.1 形成畫面,認讀詩詞。在一、二年級的時候,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他們難以把抽象化的漢語文字與具象化的情境結合起來,于是學生難以理解古詩詞在說明什么。為了讓學生能夠認讀詩詞,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體驗來誦讀詩詞,展開想象,然后根據(jù)文字描繪畫面。
比如教學統(tǒng)編版二年級下冊《村居》。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看完多媒體畫面后,一邊朗讀古詩詞,一邊拿著畫筆來描繪畫面。教師引導學生讀:“草長鶯飛二月天”。學生在朗讀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多媒體中的畫面,問學生:“這首詩中描繪的時間是什么?”學生表示:“是春天,二月?!苯處熞龑W生思考,在二月這樣的季節(jié)的特征是什么呢?教師要求學生拿出畫筆,描繪出二月的特征。學生結合古詩詞的內(nèi)容,用簡筆畫的方法畫出正在成長的小草,天上飛的小鳥。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作者描繪的景色在哪里呢?學生表示是在堤邊。教師要求學生畫出堤邊的景色。學生畫出了堤邊的楊柳。此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作者是用什么樣的語言來形容楊柳的姿態(tài)?學生經(jīng)過思考,覺得作者正用“拂”字來形容楊柳的姿態(tài)。這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拂”是什么意思呢?為什么作者要用“拂”這個詞來形容,而不用其它的詞來形容呢?教師提出的問題難倒了學生,學生決定應用查字典的方法來理解“拂”字的意思……通過教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理解每一句古詩詞形成的畫面,及標題中想要呈現(xiàn)的畫面。在一、二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還未完全形成時,教師要幫助學生在閱讀古詩詞時,形成畫面,展開想象,然后應用體驗學習的方法感受畫面。
4.2.2 結合實踐,理解詩詞。通過誦讀,展開想象,學生的頭腦中能夠形成畫面以后,教師的教學側重點要放在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踐、情感體驗來理解詩詞,體會詩詞背后要傳達的情感。教師要通過教學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為什么要寫這樣的古詩詞,及這些古詩詞中傳遞了一種怎樣的情感。
以學習統(tǒng)編版四年級下冊《四時田園雜興》為例。當學生通過誦讀詩歌,形成畫面以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以下的問題:結合你們的生活經(jīng)驗,覺得作者寫的風景是哪里的風景?學生表示,它呈現(xiàn)的是農(nóng)村的風景。教師又引導學生思考,作者他是農(nóng)民嗎?學生表示作者不是農(nóng)民,他是一名官員。教師又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一名官員,會把農(nóng)村生活描繪得如此呢?請你們結合自己閱讀的資料,和學習的體驗,來說說自己的想法?教師引導其他學生通過查閱詩人范成大及其當時的背景,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來補充這個答案,或者對這個答案提出質(zhì)疑。三、四年級的學生,他們已經(jīng)有了較為豐富的情感體驗,有了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在這一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應用“知人論世”的方法閱讀古詩詞、理解古詩詞的方法。
4.2.3 讀出亮點,欣賞詩詞。到了五、六年級,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一些學習古詩詞的知識。教師需要在這一階段,引導學生應用這些方法來理解古詩詞,找到漢語語言應用的亮點。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能夠意識到古詩詞是漢語語言濃縮精煉的精華,受到感染和激勵,體味作品的內(nèi)容和情感。
以教學六年級下冊《迢迢牽牛星》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看到“迢迢牽牛星”這樣的詩句,學生可以看到“迢迢”是形容詞,“牽牛星”是名詞。作者應用一個最能形容出名詞特點的形容詞來描述名詞的特點。同樣,“皎皎河漢女”這樣的詩句也有這樣的特點。教師又可以引導學生看到,在這兩句中“迢迢”和“皎皎”形成一個對仗,“牽牛星”與“河漢女”又形成一個對仗,應用這種對仗的手法,可以讓詩句變得工整、規(guī)范。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能夠意識到,一篇好的詩歌,它的語言應用必然十分精妙。學生要學會揣摩應用詩句中名詞、動詞、形容詞和典故的應用方法,以這些為基礎,學生理解古詩詞中漢語語言應用的藝術就容易多了。
4.3 利用古詩詞背景,幫助學生感悟內(nèi)容。古詩詞作者的創(chuàng)作過程是在當時的一個特定時段。古詩詞作者可能面臨自身的職業(yè)挫折或情感挫折。應當引導學生學會分析作者生活的社會背景和個人情況,以初步體驗作者在創(chuàng)作作品中表達的情感,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比如,在教學統(tǒng)編版二年級上冊《登鸛雀樓》時,為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凌云壯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對王之渙的生平背景進行分析,并結合王之渙在鸛雀樓的歷史背景。在《登鸛雀樓》中,作者對高山、大海、黃河等畫面組合應用,勾勒出波瀾壯闊的畫面,表達了作者廣闊的胸襟及抱負,但如果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作品的歷史背景,則學生往往無法體驗作者當時的情感。在小學語文課堂上,低段學生所涉獵的古詩詞字詞的解析還很少,而教師應該通過全面關注作者的歷史背景,讓學生了解古代詩詞的合理學習方式,為學生今后學好古詩詞打下了基礎,根據(jù)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引導學生體會作品的內(nèi)涵。
4.4 鼓勵呈現(xiàn)詩詞學習成果,在交流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習的不足。在學生完成學習任務以后,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與小組成員交流,還要鼓勵學生拓展交流的范圍。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感受到自己的學習成果被人關注,發(fā)現(xiàn)到自己的學習不足。
比如教師引導學生參加古詩詞朗誦比賽,讓學生朗誦《迢迢牽牛星》。有一名學生的朗讀斷句方法為“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另一名學生卻提出了,為什么不能把句子斷句為“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的方式來斷句,然后把句子的重音放在“擢”、“弄”這兩個動詞上?當學生提出不同的意見以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理論知識,應用理論知識來分析究竟是哪種讀法更能呈現(xiàn)詩句的整體性和藝術性。
4.5 優(yōu)化學生的學習習慣,引導學生開展個性化的延伸學習。古詩詞的學習內(nèi)容包含文言文的學習、傳統(tǒng)文化學習等。教師如果希望學生讀懂、讀透古詩詞,就要鼓勵學生在課后閱讀時,可以通過群詩閱讀進行拓展學習,使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積累更多與古詩詞有關的漢語語言文化知識。
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分析《迢迢牽牛星》中包含有哪些典故?學生能不能應用朗誦的方法,或者寫作的方法,把這些典故說出來,使其他的學生能夠進一步的了解這篇詩歌中包含的感情?有一些學生的漢語知識積累不足,他們只能夠從《牛郎織女》的傳說中,找到這篇古詩詞應用的典故。而有一些學生有著較扎實的文化功底,他們從《詩經(jīng)·小雅·大東》中找到了:“睆彼牽牛,不以服箱?!钡膶懽鞣椒ǎ岢隽诉@樣的寫作方法后來被人們廣泛的使用。當學生們積極的拓展,并且交流學習成果以后,學生們才發(fā)現(xiàn),中國古詩詞中居然包含著那么多的漢語語言文化。
教師在應用統(tǒng)編版的教材開展古詩詞的教學時,要把握住《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然后結合教材的編排,優(yōu)化教學的策略,在教學中,通過優(yōu)化教學策略,令教學達到教學目的。教師必須意識到,統(tǒng)編版的教材已經(jīng)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優(yōu)化了古詩詞內(nèi)容的安排,如何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學習,全方位提高學生的古詩詞學習水平,是教師需要關注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