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煜
“買田陽羨吾將老,從初只為溪山好”,近千年前的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在游歷陽羨之后,被這里的秀美山川和風土人情所深深的折服了,于是選擇在宜興丁蜀獨山南麓買田置地,而且他看到這座獨山和家鄉(xiāng)的蜀地有些相似之處,于是脫口而出:“此山似蜀”,后來的人們?yōu)榱思o念坡公,于是這座山也更名為“蜀山”。正是在蜀山的古南街,東坡先生千年文脈浩蕩,一直延續(xù)至今,使這不起眼的蜀山古南街,成為了紫砂的發(fā)源地,也是許多紫砂大師的故里。世世代代的紫砂藝人們從這里傳承紫砂的歷史和淵源,讓紫砂聞名全國,譽滿海外。
這件紫砂藝術作品《平蓋合歡壺》正是在繼承傳統(tǒng)經(jīng)典器型的基礎之上,加入了作者自己對紫砂藝術的理解,使其具有一種明式和現(xiàn)代完美融合的感覺,不僅使用起來非常的方便,同時也符合傳統(tǒng)藝術的審美。此壺壺身非常明顯地分為上下兩個部分,均勻?qū)ΨQ,剛柔并濟,棱線分明,下面的圈足設計把其中的層次感完美地呈現(xiàn)出來,壺嘴胥出壺身,微微上挺,出水非常的爽利,與之相呼應的壺把則是圈卷設計,端握舒適,壺頸部的處理也是非常的具有匠心,和肩部的過渡無可挑剔,彰顯出作者精湛的技藝水準。此壺值得關注的還有一個著名的特點,那就是平蓋的設計,一般情況合歡的壺蓋都是微微向上凸起,而此壺卻是平整的設計,和明式小品壺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上面點綴的壺鈕設計也是非常精妙,簡直就是壺身的縮小版,從這些點點滴滴的元素之中,我們都可以看出其中的歷史傳承和人文內(nèi)涵。從整體上來看這件紫砂藝術作品《平蓋合歡壺》,作者在延續(xù)了經(jīng)典器型的同時,更多地融合了明式小品的特征,使其看上去更加的簡潔明快,實用性、藝術性呈現(xiàn)出另一種的風格和氣度,這樣的一件作品用來喝茶,既有趣又實用,在長期的茶水澆淋之下,能夠形成良好的包漿,呈現(xiàn)出一種古樸的古銅色,帶給我們視覺的愉悅之感和精神的內(nèi)在享受。
合歡壺,作為傳世經(jīng)典“曼生十八式”之中并不是最惹人注意的一種,卻在當時受到了陳曼生本人的極力推崇,因為此壺是在新茶到來,眾人飲茶,十分的高興,于是席間有樂手拿大镲對舞,氣氛十分的熱烈,于是曼生情到興處,親自下來演出,感慨于大镲的形態(tài),欣然做出草圖,然后楊彭年制壺,取名合歡,正是在這樣的情境之下,合歡壺的演繹渾然天成,把情和境完美地統(tǒng)一,所以當我們使用這樣的紫砂壺,其中的美好祝福也能夠感受得到。合歡,在我們中國傳統(tǒng)的意境之中,具有很好的祝福意味,看到此壺,就能夠想起鼓樂之聲,想到高興的事情,可以把美好的事物帶到大家身邊,所以在后來的演繹之中,合歡器型非常的多變,融合了許多的陶刻裝飾,具有濃郁的金石味道和人文雅韻,成為我們文人雅士案桌之上的心頭所好。明式小品,則是一種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頂級之美和視覺盛宴,盡管看起來很簡潔明了,但是卻從其中我們能夠讀懂江南文脈的來源和走向。這件紫砂藝術作品《平蓋合歡壺》正是從傳統(tǒng)合歡的器型之中汲取靈感,然后融合了明式小品的創(chuàng)意,二者的結合從曼生的創(chuàng)作初衷開始,再回到了復古的味道,同時又兼具了實用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統(tǒng)一,這正是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中比較典型的傳承之道,蘊藏著我們千年的智慧和發(fā)展脈絡,在使用的過程之中能夠更好地去品讀其中的滋味。
在紫砂藝術之中,造型的設計往往能夠看到一位陶手的風格特征,有的專注于臨摹古壺,有的擅長創(chuàng)新,有的則是二者兼具。正是在百家爭鳴、百花怒放的環(huán)境之中,我們廣大的壺友才能夠在琳瑯滿目的紫砂世界之中盡情遨游,尋覓到自己喜歡的稱心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