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華安縣仙都中心小學 林巧鳳
“解決問題”是鍛煉學生綜合應用知識能力的核心載體,也是小學數學課程改革中的重點內容,由此可見,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重開展解決問題的教學策略,在傳授數學教材知識的同時,讓學生掌握更多的解題技巧、方法,構建完整的數學知識體系、結構,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同時,在小學數學解題問題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講究技巧、方法,用小學生感興趣、能夠接受的形式設定教學活動,從中總結技巧、規(guī)律,促使學生更好、全面地發(fā)展。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關注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主要是對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策略展開探析,希望提供一定的啟示、參考。
在當前的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導致無法提高解題教學質量、效率。首先,教師習慣于用題海戰(zhàn)術、數學理論知識灌輸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導致小學生處于一種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中,根本無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小學生的好動性、好奇心非常強烈,這種被動學習模式,很容易讓學生對參與數學知識探究存在抗拒、抵觸心理,無法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其次,在當前小學解決問題教學活動中,解題過程較為傳統(tǒng)化、程式化,學生通常都是按照教師的步驟解決問題,缺乏自己獨特的觀點、想法,無法多層次、多角度分析數學問題信息,不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最后,在解決問題教學活動中,缺乏情境創(chuàng)設,教師習慣于直接展示解題過程、解題思路,學生缺乏自主探索的空間、機會,無法展示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利于鍛煉學生的數學學科思維、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針對以上問題,教師要轉變思路、優(yōu)化教學過程,圍繞學生身心發(fā)展特征,多元化設定解決問題教學活動,讓學生能夠自主融入數學知識探索中,形成良好的解題習慣、學習習慣。
1.借助已知信息,激發(fā)學生問題意識
在小學數學課程活動中,要想提高數學解決問題教學質量、效率,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自主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中探尋數學解題規(guī)律、技巧,最大限度提高數學教學成效。在數學解題問題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先讓小學生讀懂已有信息,之后創(chuàng)設數學教學情境。數學教材知識和現實生活之間的關聯性比較大,教師可以圍繞生活素材,圖文并茂提出數學問題,以此激發(fā)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解題興趣,在此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在現實生活情境中,學會提煉有用的信息。教師要重視對學生解題步驟、解題思路的引導,讓學生讀懂數學信息、梳理數學信息。比如,在學習“用加減法解決問題”時,教師可以結合數學教材內容,引導學生提出一些具備挑戰(zhàn)性、趣味性的數學問題,讓學生熟悉數學信息和數學問題間的關聯性。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教材中的信息,學生會發(fā)現:“教材的圖片之中,一共包含了9 只小鹿,之后走了3 只”,接著會不由自主地提出問題:“那么最后剩了幾只小鹿呢?”這樣既能夠讓學生運用“加減法”數學知識,還能夠激發(fā)學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讀題習慣、解題習慣,提升學生的數學問題解決能力。
2.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問題意識
在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重為學生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師生共同打造高效化、理想化的數學課堂。小學生的認知素養(yǎng)、理解能力有待提升,所以教師只有設定數學問題情境,才能夠讓學生理解性提出數學問題,從中來獲得更多的啟發(fā)、思考,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科素養(yǎng)。比如,在講解“學習20 以內的退位減法”數學知識期間,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買蘋果、吃蘋果”的問題情境:“小紅的媽媽一共買了13 個蘋果,回家之后被小紅吃掉幾個,最后只剩下7 個蘋果,通過這些條件,你能想到哪些問題?”學生立刻提出:“小紅到底吃掉了幾個蘋果呢?”,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由此可見,在小學數學解題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生活化、趣味化問題情境,讓學生感知到探索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必要性,促使學生成長、完善、提升,取得最佳的數學教學成效。
1.利用數形結合分析數學問題
在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教學活動中,要想鍛煉學生的問題分析能力、解決能力,教師要利用數形結合分析數學問題,從中總結解題技巧、解題思路。因為小學生的形象思維比較強,所以教師要結合小學生的思維特征設定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具體運算中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障礙,出現無從下手的情況,這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圖形探究解題思路、技巧。在《九章算術》中提出:“需要適時引導學生通過直觀的形,如簡單線段圖、條形圖、簡單符號,探究數學問題中的數量關系,讓復雜的數學問題簡單化、直觀化,把數學信息和數學問題關聯起來?!庇纱丝梢?,在小學數學解題教學活動中,教師也要讓學生利用形解決問題。比如,在小學二年級教學活動中,在講解“兩位數減兩位數”數學知識期間,教師可以用色條圖的形式呈現數學問題,幫助學生詳細、全面理解數學問題,探索已知信息、未知信息、數學問題的關聯性,啟迪學生的數學思維,通過“涂畫”解決問題,感知到解決數學問題的快樂,形成良好的解題習慣。
2.滲透數學思想,促使問題解答
在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重滲透數學思想,促使學生問題解答,形成良好的解題習慣。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的時候,不僅需要解答方法、解題技巧的輔助,還需要數學思想的滲透、引導,才能夠有針對性、目的性地解答數學問題。比如,“數學建?!彼枷雽儆诮鉀Q數學問題中的核心思想,能夠提升學生的解決問題素養(yǎng)。在講解“統(tǒng)計圖表”相關數學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把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關聯起來,鼓勵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展開調研,讓學生意識到生活中充滿著大量的數據。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醫(yī)院、工廠中展開實地考察,并且收集大量統(tǒng)計數據,把這些數據運用到數學模型之中,用圖表的形式生動化、直觀化展示出來,并且鼓勵學生利用數學建模思想解決問題,讓學生從中總結規(guī)律、技巧、方法,提升學生的數學解題效率、正確性。同時,教師在滲透數學思想期間,一定要圍繞學生的數學學習進度設定教學方案,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主觀能動性,從中總結解題規(guī)律、技巧,提升學生的學科綜合素質。
1.厘清數學問題中的數量關系
在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重拓展學生的數學解題思路,幫助學生厘清數學問題中的數量關系,提高學生的解題效率、正確率。數學新課程改革模式下,在課標中雖然沒有明確提出數量關系,但是經過長時間的數學實踐檢驗可以發(fā)現,數量關系會直接影響小學生的解題策略、解題思路,由此,教師一定要在解題數學教學中,重點分析數量關系,讓學生有技巧、方法地解答數學問題。在以往的數學解題教學之中,學生通常都是憑借經驗解決數學問題,缺乏全面的數學思考,無法形成良好的數學解題習慣,由此,教師在課堂中要重視分析數量關系,讓學生按步驟、規(guī)則解答問題。比如,“求得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少幾)”數學知識這是學生認知加法、減法的拓展內容,對小學生來講,在理解該知識過程中存在較多的困惑,因此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探析、分析問題,厘清數學問題中的數量關系。比如,在數學教材中“怎樣解答12-7”的數學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用擺一擺、算一算的方式解答問題,改變以往的豎式計算的形式。學生通過擺一擺、算一算,能夠獲得多種解題方案,這樣既能夠拓展學生的數學解題思路,還能夠營造溫馨、和諧的數學教育氛圍,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科綜合素質。
2.深入研讀數學題目的條件
在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研讀數學問題的條件,從中找到解題的切入點、突破口,提升學生的數學解題效率、質量。比如,在講解“小數乘法”數學知識期間,教師可以設定如下數學問題:“一頭母豬的體重為0.21 噸,一頭母牛的體重為母豬的4.6 倍,那么一頭母豬比一頭母牛輕多少噸?”在解決這道數學問題的時候,學生無法理解問題的設問方式,由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數學問題中研析條件,探尋其中蘊涵的解題切入點,了解關鍵因素是“一頭母豬”“一頭母?!保ㄟ^學生的設想、列式,最終列出“牛的體重=豬的體重×4.6”的算式,那么母牛的體重是0.966 噸,最終得出答案0.966-0.21=0.756 噸。教師讓學生深入研讀數學問題中的條件,可以讓學生在解題過程中鞏固、復習數學知識,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發(fā)散思維,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解題習慣。
1.在動手操作中,提升學生解決問題能力
在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提升問題解決能力,鼓勵學生多角度、多層面分析數學問題,運用多種方法去解決數學問題,從中總結規(guī)律、技巧,改變以往題海戰(zhàn)術的形式,通過讓學生自主探索數學問題,提高數學解題問題數學活動有效性。比如,在講解“測量”數學知識期間,教師可以讓學生測量一些生活中的物體,鼓勵學生自主準備測量工作,量一量“教室一周的長度”,在此過程中,既能夠促使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還能夠讓學生圍繞實際生活素材來解決問題,有的學生用卷尺測量,有的學生用直尺測量,還有的學生用線環(huán)繞教室之后再去測量線的長度,通過學生之間的動手操作和集思廣益,讓學生之間相互借鑒、分享、學習,可以提升學生的數學問題解決能力。
2.在課本知識研讀中,提升學生解決問題能力
在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讓學生在課本知識研讀中解決問題,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數學課本是開展數學教學活動的主材料,教師要改變以往數學知識灌輸的教學形式,引導學生用心、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價值,掌握多元化的數學解題策略、技巧。比如,在講解“組合圖形的面積”數學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探索課本中的案例,因為課本中的數學問題具備較強的探索性、啟發(fā)性、代表性。教師可以讓學生用“拆分”的形式求得面積,學生通過自主探索,也能夠通過“增補”的形式計算圖形面積,掌握多種解題方法。同時,教師要改進日常數學教育模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解題興趣,比如,在講解“圓柱的表面積”數學知識期間,因為學生之前學習的都是長方體、正方體數學知識,對圓柱表面積計算較為陌生,所以教師可以讓學生先準備圓柱體,不要直接講解圓柱體表面積計算公式、方法,而是要讓學生通過研讀課本知識、自主探究,掌握圓柱體表面積計算技巧、方法,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
在小學數學解題問題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讓學生聯系實際生活解決問題,鍛煉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知識運用能力,促使學生的綜合化成長、發(fā)展。數學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生,學生只有在動手操作、實踐中,才能夠深化對所學數學知識的記憶和理解。由此,在解決數學問題期間,教師也要引導學生結合實際生活素材探索數學問題,比如,在講解“面積和面積單位”相關數學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用學生生活中比較熟悉的素材、事物來舉例子,實現數學教育和生活教育的深度整合,這樣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師可以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如下視頻:小明在操場中開展跑步訓練,小明跑了一圈,這一圈在操場上可以稱之為什么?在操場中間是綠色的草坪,讓學生去思考這需要鋪多大的面積?以上視頻片段內容都來源于學生的實際生活,能幫助學生全面、深刻理解數學教材知識,讓學生利用生活情境、素材回答教師的問題,可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探究意識,為數學課堂注入更多新的活力,進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考習慣、學習習慣,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生活經驗。要想讓學生深度剖析、解決數學問題,教師一定要圍繞實際生活素材引導學生探索問題,這樣才能夠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使學生從中真正收獲數學知識形成規(guī)律、技巧。
綜上所示,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改變以往主導式、習題練習式的數學教育模式,重視開展解決問題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期間掌握數學知識形成規(guī)律、數學解題規(guī)律,擁有清晰的解題思路,取得理想化的數學教學成果。同時,在解題問題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展現小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予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機會,使學生從中真正構建知識結構、鍛煉學科思維、發(fā)展學科素養(yǎng),促使小學生的綜合化成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