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寧奇珍(邵陽市邵東市城區(qū)三中教師)
璩艷霞(長沙市雅禮洋湖實驗學(xué)校教師)
人們總是為很多物象賦予人的品質(zhì)。在詩人的眼中,這些物象就是自我的化身。詩人將樸實平凡的物象作為自己的化身,從而讓詩歌擁有強烈的主觀色彩,這類詩歌就是詠物言志詩。
讀詠物言志詩,不僅要關(guān)注詩人的寫作方法,還要重視將詩歌的物象與詩人自身進行貫通融合,準(zhǔn)確把握詩人的情感軌跡,獲得對詩歌的準(zhǔn)確感受和精準(zhǔn)解讀。
通常,詩人選取的物象,在品質(zhì)上必須與詩人的情操高度一致。如于謙的《石灰吟》中,作者以“石灰”自比。石灰出自深山,經(jīng)歷了千錘萬鑿,始終保持著清白的本色,這與作者的性格和道德追求非常相似。
“梅蘭竹菊”被古代文人稱為“四君子”,“松竹梅”被稱為“歲寒三友”,這些景物在古典詩歌中出現(xiàn)的頻率很高。
宋代詩人陸游情操高尚,為人耿直,不肯與貪官污吏為伍,更不肯隨波逐流。他的這種情操追求,體現(xiàn)在他的詞《卜算子·詠梅》中:“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fēng)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痹谠娙说墓P下,梅花就像他。即使環(huán)境惡劣,風(fēng)雨無常,也能傲然綻放。
竹石
鄭板橋[清]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
任爾東西南北風(fēng)。
鄭板橋才華橫溢,卻郁郁不得志,雖中進士,卻僅做過知縣這樣的小官。為了排解心中的郁郁之氣,他通過書畫抒發(fā)胸臆。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一句,詩人概述竹子的生存環(huán)境,也隱喻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從“咬”“立”等詞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竹子的氣節(jié)。詩人盡管身為知縣,卻常常為生活所迫,還要依靠賣書畫的收入補貼家用。盡管這樣,他從不利用職務(wù)謀取私利。在精神追求上,竹子與詩人有共通之處,這是以詩言志的基礎(chǔ)。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fēng)”,面對寒風(fēng)的沖擊,竹子依然堅勁,這就是鄭板橋自我的化身。在《竹石》中,鄭板橋借“竹子”表達自己堅守本色、追求高尚情操的志向,堪稱詠物言志的經(jīng)典之作。
了解詩歌中的主要景物,與詩人的自身實際進行對比聯(lián)系,這是理解詠物言志詩的重要途徑。在學(xué)習(xí)這類詩歌時,需要從下列方面入手:
了解詩中描寫的物象。有素材才有憑借,有切入點才有情感激發(fā)的突破口。上述例子中,“梅花”“竹子”“石灰”等,都是詩人精心選取的物象。
了解詩人選擇這些物象的根據(jù)。詩人選取物象并不是隨意的,他們會提取物象與自己的共同點。如虞世南的《蟬》中,借用蟬的鳴叫,表明自己立身高潔,不需任何倚仗,自會揚名。
聯(lián)系詩人的生平際遇、志向抱負解讀詩意。在古典詩歌中,物象的所指基本上都是固定的,與作者的經(jīng)歷也是高度一致的。如李白的《送友人》中,作者用“孤蓬”“浮云”等物象,寓意友人在外漂泊,自己內(nèi)心雖然有挽留之意,奈何因生活所致,不得不揮手作別。濃厚的情感通過生動的物象,從字里行間透出來,給人以震撼。
真題演練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題目。(2021 年江西省中考語文試題)
小松
杜荀鶴[唐]
自小刺頭深草里,
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1. 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前兩句寫小松原先被掩沒在草叢中,而現(xiàn)在感覺要超出蓬蒿的高度了。
B. 后兩句寫松樹幼小時難以被人識別,長成凌云大樹才為人們所稱道。
C. “刺頭”的“刺”勾勒出了小松外形的特點,體現(xiàn)了小松活潑可愛的性格。
D. 詩人觀察敏銳,體驗深切,詩中描寫與議論相結(jié)合,充滿理趣。
2. 本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