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金娟
(江蘇省蘇州學府中學校 江蘇 蘇州 215000)
隨著我國教育進程的創(chuàng)新進程加快腳步,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成為當前教師的主要任務,并且初中階段是青少年發(fā)展的關鍵期,美術課程是此階段的重要科目,對于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具有推進作用,為此,本文作者從當前初中美術教學的現狀與問題的研究入手,發(fā)現目前存在課堂教學效率較低、學生缺乏實踐能力、教學過程缺乏活力、作業(yè)評價單一局限以及教師忽視教學反饋五個方面的短板與不足,隨后教師結合掌握的新理論及經驗,從運用信息技術、重視實踐教學、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多維作業(yè)評價以及推進教學反饋五個角度闡述如何實現多樣化教學,從而有效提高教學成效。
1.1 課堂教學效率較低。在當前的初中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以知識講解為主,穿插著帶領學生欣賞美術作品的方式,可以保證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但是教學手段偏向于傳統(tǒng),一方面無法吸引學生的興趣,導致其無法在課堂中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未切合新時代的特點,教學趣味性較差,學生無法感知樂趣,在課堂中配合度較低,從而教學進程推進得不順利,教學效率較低。
1.2 學生缺乏實踐能力。實踐能力是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在美術科目中,實踐能力主要指學生欣賞與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在初中美術課程中主要指對具有美的特征的作品、建筑等的賞析能力,以及設計應用能力,但是目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視對學生各方面能力進行科學及系統(tǒng)的培養(yǎng),導致學生的實踐素養(yǎng)無法獲得有效提升,從而美術學科能力發(fā)展具有片面性。
1.3 教學過程缺乏活力。有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注重學生對美術基礎知識的掌握和美術技法技能的提升,忽視運用多方面的教學策略豐富教學進程,既無法提高課堂容量,又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與此同時,教師強調先教學后學習的方式,沒有引導學生樹立自主學習與探究的意識,學生只能在被動聽講中學習知識,久而久之,學習態(tài)度消極敷衍,學習過程缺乏活力,間接導致教師的教學過程活躍度較低。
1.4 作業(yè)設計和評價單一局限。作業(yè)環(huán)節(jié)是教師掌握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其美術素養(yǎn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但是當前教師所進行的作業(yè)設計方式和評價方式都較為單一,設置的作業(yè)評價標準過于單一,無法全面評估學生的學習表現,從而學生無法從教師處獲得較為有效且多樣的反饋,心理被表揚、被稱贊、被指導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其在教學中的積極主動性便會逐步下降,進而教學良性發(fā)展受限,教學成效較差。
1.5 教師忽視教學反饋。教學反饋環(huán)節(jié)是師生雙方互相交換感受與建議的重要途徑,但是當前教師忽視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無法從學生處了解主觀以及客觀教學效果,學生也無法獲得學習方向與模式調整意見,導致學習進程與教學進程無法同步優(yōu)化,從而教學進程陷入惡性循環(huán)之中,無法為新一輪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指引與經驗,進而初中美術教學效果遲遲無法提升。
2.1 運用信息技術,提高教學效率。
2.1.1 借助媒體形式,提高課堂展示。媒體資源是教育信息化進程中一種重要的教學工具,可以將抽象的知識轉變成直觀的物象,從而幫助學生高效理解知識。在初中美術教學中,合理運用媒體資源,可以增強課程的展示性,一方面吸引學生注意力,另一方面豐富課堂教學形式,推進教學效率提升。為此,教師應將媒體資源與教學進程有機結合,例如:教師在講解“人物畫”這一課程時,首先,教師通過網絡搜尋中外具有代表性的畫作,并且在課程之初進行展示,引導學生在觀賞的過程中體會人物畫的特點,并且初步感知中外人物畫的區(qū)別;其次,教師運用課件資源,講解中外人物畫的區(qū)別與共同之處,將中國人物畫的特點列在左側,隨后將相應的西方人物畫的特點列在右側,以此通過直觀對比的形式,輔助學生高效理解與掌握知識。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中有效運用媒體資源,可以在直觀展示課程內容的基礎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且此種方式切合初中生的喜好與興趣點,可以提高其在教學中的配合度,從而保證教學順利開展。
2.1.2 運用微課手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微課是一種運用視頻記錄知識講解過程的教學資源,其可以被反復觀看且可以隨時暫停,一般針對講解某一具體的知識點,教學內容較為集中且時長較短,可以被教師靈活運用在教學進程中。為此,教師應該結合教學任務與目標,科學運用微課資源,例如:教師在講解“自然意趣——中國山水畫”這一課時,首先,教師運用介紹中國山水畫概念以及特點的微課視頻作為課程導入,引導學生初步感知課程內容,并且促使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其次,教師在具體講解中國山水畫的名作的創(chuàng)作時間以及風格特點時,簡單的知識運用微課視頻一筆帶過,要求學生在觀看中學習,涉及到較為復雜的知識時,教師暫停視頻,輔助以口頭講解,幫助學生全面學習課程知識;最后,教師將微課視頻發(fā)送給家長,要求學生在回到家中后,通過觀看微課進行初步的復習與回顧,其可依據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有重點觀看微課。由此可見,教師運用微課手段,可以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實現信息技術與傳統(tǒng)教學的有效結合。
2.1.3 通過線上平臺,增強師生互動。良好的師生互動是推進師生關系良性發(fā)展的重要因素,而良性的師生關系是引導學生產生對學科持續(xù)性的學習熱情的有效保證,但是目前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多局限在課堂以及學校內,一旦下課或者學生離校,師生之間便無法再開展有效的對話。為此,教師應該利用線上平臺這一工具,打破教學的局限性。比如,學生在參加一些美術活動時,如畫展、藝術節(jié)、民間藝術體驗等等,可以利用手機、攝像機等電子產品對這些活動進行拍照和錄像,并且通過教師提供的二維碼提交分享。教師可以將其作為課堂教學的素材,并通過學生了解平時的藝術實踐活動、藝術感受來設計教學,開展適合學生的有效教學。
2.2 重視實踐教學,培養(yǎng)應用能力。
2.2.1 關注設計應用,提高創(chuàng)美能力。設計應用是初中美術課程中著重強調的實踐能力,其一方面強調學生的布局規(guī)劃能力,一方面關注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從而兩方面共同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與此同時,重視實踐素養(yǎng)的提升是新課改過程中著重關注的內容。為此,教師應該充分發(fā)揮設計應用這一板塊的教學價值,例如:教師在講解“美麗的書”這一課時,首先,教師選取幾本封面較為精美的書籍,將其展示給學生觀看,引導其在實際觀察中感受設計應用的重要性與價值,并且推動其產生自主實踐與操作的興趣;其次,教師要求學生自主設定一本書籍的主題內容,隨后為其選定的書籍制作封面,引導其運用卡紙、膠水、剪刀等工具,先在紙上規(guī)劃出各個部分的內容,隨后運用畫筆或粘貼裁剪,制作出其構想好的封面,以此推動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逐步提高審美意識與能力。由此可見,教師關注設計應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可以引導學生在親手操作的過程中提高實踐素養(yǎng),并且其可以在感受到趣味的基礎上產生主動創(chuàng)造的興趣。
2.2.2 運用地方資源,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將底蘊深厚的地方資源融入到美術教育活動中,可以促使美術教學課程內容得以極大程度的豐富,學生也能對地方特色傳統(tǒng)文化有全面的了解和認識,并且也能在欣賞與學習的過程中,實現對地方優(yōu)秀文化遺產的傳承,促使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得以提升。因此,作為美術教師,就可在教育活動過程中有效運用地方資源,引導學生在觀察與欣賞實際的物象中,形成強烈且深刻的認知與印象,并借此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例如,以蘇少版八年級下冊第5課有“園林探幽”一課為例,教師就可以以“蘇州園林”為探究對象,帶領學生進行實地學習,首先,教師一邊帶領學生觀看園林中的自然景色,一邊引導學生深入感知大自然的魅力與美感,在此過程中,因為自然景色帶給學生的感受是直接且生動的,所以此過程不需要教師的過多講解,只需要引導學生近距離感受即可;其次,教師在帶領學生參觀蘇州園林的設計與布置時,講解其蘊含的人文內涵以及設計巧思,以此學生在掌握其特點的基礎上,通過觀察與感受增強認知。如此一來,學生便能對中國園林的造園要素、造園格局產生初步的認識。同時,也能讓學生對園林所蘊含的人文精神有深刻的體會,激發(fā)學生熱愛民族文化藝術,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2.3 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活力。
2.3.1 實現先學后講,引導自主探索。在長久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堅持先教學后學習的教學順序,學生被動聽講,無法產生自主探索意識,但是美術課程的魅力就在于自主發(fā)現與創(chuàng)造,所以為了有效達成教學的目標與任務,教師應該注重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索。為此,教師應該轉變教學順序,實現先學后講,例如:教師在講解“水墨交融寫青山”這一課時,在課堂上,教師首先向學生介紹了作者趙孟頫,并且讓學生賞析作品《秀石疏林圖》,隨后提出問題:《秀石疏林圖》傳遞出了什么樣的意境?畫中樹木、石頭的筆墨有哪些變化?這樣,學生通過與同學之間的積極交流,養(yǎng)成了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學生也能夠懂得欣賞作品時從哪方面入手。之后,教師也設計了“毛筆及表現方法”“酣暢淋漓的表達”“樹木和山石的畫法”“合作臨摹,創(chuàng)造樂趣”等活動,讓學生以自主探索的方式進行,如此一來,便促進了學生對美術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同時也有助于實現學生對美術基礎知識和技法技能的準確認知和深入掌握。
2.3.2 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營造教學氛圍。情景教學法是一種較為常用的教學方法,其將知識放置在學生感興趣的情景中,在促使學生主動參與的基礎上,營造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從而不斷提高教學的活力。為此,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多樣化的教學情景,例如:教師在講解蘇少版美術課本中“留住精彩的瞬間”這一課時,首先,教師在教學前設置問題“在當前時代,留住精彩的瞬間最為行之有效的方式是什么?本節(jié)課程講授的主要內容是什么?”以此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推進學生在后續(xù)聽講的過程中主動思考,并且跟隨教學主線深入學習;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圖片以及視頻形式,創(chuàng)設直觀情景,幫助學生直觀感受“攝影”這一藝術表達形式的特點;最后,教師邀請學生主動闡述其對于攝影這一美術形式的認識與感受,對回答新穎的學生進行獎勵,以此創(chuàng)設激勵情景,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可以營造學生感到舒適的教學氛圍,從而推進其產生主動學習的意識,進而為教學過程增添新的生機與活力。
2.4 多維作業(yè)設計與評價,針對提升素養(yǎng)。在作業(yè)設計方面,美術教師要做到摒棄程式化、籠統(tǒng)化的作業(yè)設計模式,而是設計多元化的美術作業(yè),如注重重難點的掌握,使美術作業(yè)“分層化”,確保美術作業(yè)符合各個層次學生的繪畫能力和水平;設計“活動式”作業(y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設計“趣味化”作業(yè),讓美術作業(yè)變得饒有樂趣,調動學生的參與性。同時,美術教師也要做到對美術作業(yè)時間的合理安排,可以安排在課前、課中或者課尾。
作業(yè)評價環(huán)節(jié)是教師全面掌握學生學習情況以及學生從教師處獲得指導與建議的重要途徑,只有保證多維度推進這一環(huán)節(jié),才可針對性全面提升學生美術學科的素養(yǎng)。為此,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多維的作業(yè)評價,例如:教師從技巧、態(tài)度以及創(chuàng)造力三個方面對學生進行作業(yè)評價,首先,教師在每次學生作業(yè)完成后,將其作品收上來,分析其在創(chuàng)作時運用了哪些技巧及其運用的熟練度,并且從這一維度為其作業(yè)進行評分;其次,教師在評價作業(yè)的過程中,詢問學生其創(chuàng)作作品的原因,以及其主觀角度想要運用什么方法展開操作,以此教師掌握學生在完成作業(yè)時的態(tài)度,并且按照其態(tài)度是否認真進行A、B、C的評級;最后,教師詢問學生想通過畫作表達的思想和感情,并且自述其作品的優(yōu)秀之處,以此教師可了解學生的想象力水平。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中從多維度對學生進行評價,避免單一標準抹殺學生的積極性,并且可以多個角度發(fā)掘學生的優(yōu)勢與長處,為制定針對性教學方法提供依據。
2.5 推進教學反饋,深化教研過程。教學反饋環(huán)節(jié),是教學過程的最后一環(huán),是教師調整教學模式以及學生調整學習方向的前提與基礎,并且其可以幫助教師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研究,為新一輪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指引以及方向。為此,教師應該推進教學反饋環(huán)節(jié)的有效實施,例如:教師構建與學生的雙向反饋機制,首先,教師記錄學生每次課堂上的表現,分析其學習中的長處與不足,隨后結合其在作業(yè)以及考試中的表現,分析學生對美術基礎知識掌握不牢靠和美術技法技能沒有得到有效提升的原因;其次,教師與學生展開一對一的交流活動,指出學生現階段的問題,以此在美術學習中展現出的潛力,為其后續(xù)在學習中揚長避短提供指導,隨后教師詢問學生對于教學的意見和建議,總結教學中的問題與短板,尋求具體方法彌補不足,并且應用在后續(xù)的教學過程中,以此推進教學進程呈現良性發(fā)展的態(tài)勢。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中推進反饋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實施,可以推動學習模式與教學模式的同步調整,從而深化教研過程的價值。
綜上所述,初中是義務教育的最后一環(huán),并且還是后續(xù)高層次教學的奠基,其具有重要的銜接與過渡作用,此時不僅應注重知識的講解與教授,還應關注學生學習觀念的轉變。美術課程是一門以認知美、欣賞美以及創(chuàng)造美為主要內容的科目,其是我國教育各方為了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所設置的教學科目,但是當前其教學效果并不理想,教學進程進展得較為緩慢。為此,教師應該重視初中時期在青少年成長進程中的重要性,正確認知美術課程的教學意義與價值,尋求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推進教學有效性持續(xù)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