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學溧水分校 董青玲
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從三年級就開始編選寫景抒情類散文,這一類課文主要借助于對景物特點的描摹來展現(xiàn)景物的特點以及作者的內(nèi)在情感。對于這一類文本的教學,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從文本信息中了解景物的特點,感受其中所蘊藏的美感,同時也要洞察作者寫景抒情的方法。因此,教師要從文本所處的年段以及單元定位入手,緊扣文本自身的內(nèi)容特質、文體特點以及學生的原始學情,精準地制定教學目標,為高效、深入地教學指明方向、奠定基礎。筆者以統(tǒng)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中葉圣陶先生的經(jīng)典名篇《荷花》一文教學目標的設定為例,談一談自己的實踐和思考。
【問題一】表達模糊,標準不清
一位青年教師在區(qū)優(yōu)質課評比中執(zhí)教《荷花》一文,提交的教案所設定的教學目標如下:(1)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能夠結合文本的語境,相機理解“蓮蓬”“飽脹”“翩翩起舞”等詞語的意思;(3)從課文中所描寫的荷花、荷葉等角度感受荷花之美,大體了解寫景類文本的寫作方法。
這位教師所設定的教學目標看似非常全面,包含了知識能力、過程方法以及情感態(tài)度等三個維度,既有對課文的朗讀訓練,也涉及生字詞教學,同時還有表達方法的洞察與內(nèi)化。如果我們仔細揣摩,就會發(fā)現(xiàn)這三項教學目標中所指向的是具體知識、能力的目標,但描述的并不清晰,甚至有部分是殘缺不全的,尤其是對于生字詞的教學,就顯得相對籠統(tǒng)。三年級是學生識字量增加最大的一個階段,教師并沒有能夠針對課文中生字的具體情況,從易錯音、易錯形、難懂意等不同的角度明確教學的方向。同時,教師對課時目標的劃分也相對籠統(tǒng),這種經(jīng)典性的精讀課文,需要兩課時的教學是毫無疑問的,但上述的目標體系并沒有明確課時目標的劃分,比如針對目標3中的寫作方法,本文就有不少,不可能在一個課時內(nèi)完全學完,學生究竟要學習哪些方法,究竟要學到怎樣的程度,教師的描述都相對模糊,這就給后續(xù)設置板塊、細化流程帶來了較大的障礙。
【對策一】明確定位,指向精準
語文教學目標的設定應該凸顯語文課程的本質屬性,不僅要關注語文語用訓練的工具性、主題感知的主題性元素,強化文本的言意共生,還要在整體性把握文本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充分關注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將目標細化到具體課時。對于小學語文學習來說,閱讀、積累、表達是最為核心的任務,目標的設定要緊扣語文課程聽說讀寫的實踐運用,要明確目標的方向、程度和達成目標的具體方法,同時所達成的教學效果也需要清晰地呈現(xiàn)出來。
基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將《荷花》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進行以下修改:(1)認識課文中的10個生字,正確書寫“裂、翩、蓬、蹈”等生字,根據(jù)具體意思明確多音字“挨”的讀音,并能夠結合語境和插圖,正確理解“蓮蓬”“挨挨擠擠”等詞語的意思;(2)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相機背誦課文的第2自然段;(3)緊扣課文中的關鍵性語句,厘清課文表達的內(nèi)在脈絡,感受課文中荷花所展現(xiàn)出來的美,模仿課文中總分的構段方式,進行片段遷移練筆。
相較于之前的內(nèi)容,修改之后的內(nèi)容總共有如下變化。(1)生字詞的教學更加清晰明確。如明確了10個生字,難寫的漢字揭示到位,對于一些難理解的詞語,也提出了具體的教學方法。(2)朗讀課文更加貼近實際。在原本“正確、流利、有感情”的基礎上,提出了“背誦課文第2自然段”的要求,這是基于第一課時教學的實際需求所提出的。(3)寫作方法的程度目標更加清晰。學的是“總分構段方式”,具體達成的要求是“遷移運用”。
基于這樣的目標,課堂上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有了明確的方向引領,教師教得清晰,學生也學得扎實。
【問題二】本質消弭,偏離中心
同樣是青年教師優(yōu)質課評比,另一位教師在《荷花》第一課時所設置的教學目標如下:(1)學習課文中的生字,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相機感受荷花之美;(2)品味描寫荷花之美的語段,感受荷花的絢麗多姿,激發(fā)學生的喜愛之情;(3)感受荷花的魅力,喚醒對自然的向往與憧憬。
這一套目標體系,最大的亮點在于非常契合寫景抒情類散文的文體特質,通過學習生字、關注朗讀、感受景色之美等語用層面的訓練,注重對學生人文主題情感的渲染,極好地把握了這一類文本借助景物來抒發(fā)情感的特質。試想,如果依照這樣的目標來規(guī)劃教學板塊和流程,課堂上一定是熱鬧的,學生也一定會學得非常開心,但冷靜下來,學生除了能夠認識到荷花是美麗的,也跟著作者一起喜歡上了荷花,愛上了大自然之外,學生的語文能力又有了多大的進步和發(fā)展呢?由于偏離了語文課程的重心,學生的認知自然也就停留在了語言文字的表層上,其效果可想而知。
【對策二】撥亂反正,聚焦關鍵
每一篇課文都有與其他類同文本相同的共性特征,當然也有屬于自己的獨特價值。因此,教學目標的設定既需要把握課文的“類性特征”,同時也需要凸顯文章的“篇性特征”,要能夠從文本的整體性特質和整篇課文的目標體系入手,將教學的關注點聚焦在課時目標上。我們在把握了寫景抒情類文本基本特征(讀通課文、感知內(nèi)容、理清脈絡)之外,更為重要的是要對作者所呈現(xiàn)出來的核心方法和策略進行深度品味。這就意味著教師必須要將教學理念從傳統(tǒng)的“教課文”轉變?yōu)椤坝谜n文教”。從這個角度看,《荷花》一文的教學重點就不應該是感受荷花的美麗、體悟作者的情感,而應該是著力考量作者是如何來描寫景物且抒發(fā)情感的,重點洞察作者的寫作方法,體悟語言表達的效果。
鑒于此,上述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做以下調整:(1)學習課后生字表中的10個生字,并且讀準三個易錯音“骨”“蓬”“挨”,能夠規(guī)范、正確地書寫“翩”“蓬”“蹈”這三個漢字;(2)重點品味課文第2自然段,結合具體語境感知“挨挨擠擠”“冒”等關鍵性詞語的表達效果,感受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洞察荷花的美麗姿態(tài);(3)依照課文第2自然段所采用的表達方法,進行遷移訓練。
與上述板塊中的目標定位進行對比,不難想象調整之后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xiàn)。由于調整之后的目標,將重點放置在語言表達的層面上,學生不僅可以感受到文本表達的語言之美,同時也感受到了語言背后所蘊藏的畫面之美,更為重要的是掌握了作者所運用的寫作方法。學生在讀寫結合、隨文練筆的過程中,對生活中自己喜歡的景物進行了描寫,其效果自然要比原本目標下的課堂教學更為扎實有效。
這里還需要強調的是,原本目標中所重點關注的內(nèi)容,雖然看上去在修正之后的目標體系中有所減弱,但其所實施起來的效果并沒有受到影響。工具性和人文性本身就應該是和諧共處的,人文情感的體悟就應該蘊藏在工具性層面的語用訓練過程中。
【問題三】脫離實際,標準失度
一位青年教師在執(zhí)教《荷花》一課時,設置了這樣的目標定位:(1)借助圖片,說說荷花還可能會有怎樣的姿勢,讀準并理解“翩翩起舞”這個詞語,并嘗試找出這個詞語的反義詞;(2)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相機背誦課文的三至五自然段,進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與美妙;(3)洞察作者從遠到近的表達順序,虛實結合的寫作方法,并嘗試描寫另外一種花。
乍一看,這一套目標的設定立足于語文教學的核心層面——語言和表達上,也能夠依托于教材內(nèi)容的訓練項目,設定相對明確的指導方法,同時又關注到學生閱讀思維過程的訓練,在閱讀、積累和運用三個維度都有所涉及,但如果悉心推敲就可以發(fā)現(xiàn),這一目標存在著嚴重失度的問題,與語文新課標對第二學段的目標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具體來說,第一個目標要求相對較低,將著力點放在了讀準和理解上,未能與第一學段的字詞教學區(qū)別開來;第二個目標中所謂的“感受神奇”,不僅與這篇課文所寫的內(nèi)容脫鉤,而且表述相對空洞,缺乏目標達成的思維路徑,學生容易在學習中迷失方向;第三個目標將教學的關鍵點聚焦在作者的寫作方法上,但其著眼點卻放置在整個篇章上,顯然已經(jīng)超脫了第二學段的要求,而直接與第三學段進行連接了,其難度和要求則又拔高了。
試想,有著這樣的目標,這位教師的課堂就呈現(xiàn)出明顯的外緊內(nèi)松的狀態(tài),后續(xù)很多學生的思維跟不上,教師的教也就成了天方夜譚。
【對策三】依托課標,精準定位
教學目標設定的要求和難度,應該參考語文課程標準,既不能過低,讓學生輕易就達成目標;也不能過高,跳一跳還是摘不到果實。對于第二學段而言,教師應該將語文能力的訓練著眼于片段,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語境和上下文來理解意思,體會關鍵性詞語所形成的表達作用,而在寫作中要著重訓練學生有順序、有內(nèi)容地表達,要將語用訓練與情感熏陶進行巧妙統(tǒng)整。
因此,教學《荷花》一文中的第二課時時可以對教學目標進行如下調整:(1)借助課文中的插圖,拓展荷花的姿勢,緊扣課文中“隨風飄蕩”和“翩翩起舞”等關鍵性詞語,感受荷花姿態(tài)的變化之美;(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三至五自然段,并在熟讀成誦的過程中,體會作者從觀看荷花到想象荷花過程推進中的情感變化;(3)根據(jù)課文第4自然段所采用的寫作方法,續(xù)寫一段其他小動物來到荷花旁嬉戲的場景。
針對之前的教學目標,雖然整個訓練的內(nèi)容并沒有太大的變化,但對具體達成的要求與目標,相機進行了調整,契合了三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原始學情。以第三個目標的對比來看,從“由遠及近”“虛實結合”等方法,直接明確地指出要運用第4自然段所采用的寫作方法,從文本的內(nèi)容層面向生活情境出發(fā),提升了學生語言實踐表達的訓練空間,且借助于一個具體的片段為載體,避免了大而空的虛無訓練,讓學生學得具有針對性。
總而言之,通過多種調整和完善,后續(xù)的課堂教學不僅讓學生的思維更活躍,同時也體現(xiàn)了語文課程的本質屬性,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