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宇晴
(南開大學(xué),天津 300000)
詩歌是一種極富藝術(shù)性的文學(xué)題材。作為我國的文化瑰寶之一,中國古典詩詞逐漸走出國門,與世界文化融會交融??v觀我國古典詩詞歷史長河,杜甫詩詞舉足輕重的地位毋庸置疑。美國漢學(xué)家宇文所安歷時八年時間,嘔心瀝血完成《杜甫詩》(The Poetry of Du Fu)英語全譯本,是繼德國漢學(xué)家馮薩克德譯《杜甫詩集》后,西方第二部杜詩全譯本。該書按主題性質(zhì)共分六冊,總計近3000頁,收錄1400首杜甫詩歌,譯文之前附有詳細目錄及注釋說明,書后附錄內(nèi)容詳盡全面包括典故、縮略詞等。[1]該部《杜甫詩》英譯本為學(xué)界提供了不可小覷的學(xué)術(shù)研究價值。
杜甫創(chuàng)作詩歌時擅用豐富的色彩詞以生動描繪眼前之景,抒發(fā)胸中之情。然而,受語言、文化差異等多方面因素影響,色彩詞的翻譯成為詩歌翻譯的難點所在,譯者在英譯杜詩時,亦著重考慮色彩詞的恰達譯法以充分還原杜詩之美。筆者從關(guān)聯(lián)理論出發(fā),對宇文所安《杜甫詩》中的色彩詞翻譯文本進行多元闡釋,主要探討杜詩色彩詞的英譯過程中,如何充分傳達詩詞中色彩詞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滿足譯文讀者的審美期待,達到中國文化有效對外傳播的交流目的。
關(guān)聯(lián)理論是近年來在西方國家頗具影響力的認知語用學(xué)理論。Sperber及Wilson在1986年對關(guān)聯(lián)理論進行闡釋,將語言交際看作一個明示——推理的過程(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6]1991年,Wilson的學(xué)生Gutt在其博士論文《翻譯與關(guān)聯(lián):認知與語境》中將關(guān)聯(lián)理論應(yīng)用于翻譯研究中,指出翻譯是一種涉及作者、譯者和讀者的言語交際活動,該理論可以有效地解釋翻譯活動,指導(dǎo)翻譯實踐,為翻譯本體論和方法論奠定基礎(chǔ)。[5]在關(guān)聯(lián)理論框架下,交際的成功有兩個條件所決定:①交際雙方的“互明”(manifestness);②最佳的認知模式——關(guān)聯(lián)性,即接受者在推理時付出最小的認知努力,實現(xiàn)最佳的語境效果。
在關(guān)聯(lián)理論的指引下,翻譯是一種跨語言的兩輪交際活動:第一輪原作者是交際者,譯者是受體;第二輪譯者是交際者,譯文目標讀者是受體。[3]譯者扮演著雙重角色,一方面譯者通過恰當?shù)恼J知推理,從原作者明示的信息和語境假設(shè)中尋找最佳關(guān)聯(lián)性,以便真正理解原作者的真實意圖。另一方面,譯者充分考慮目標語接受者的心理認知圖式和語言表達形式,盡力把原作者的真實意圖傳遞給譯語接受者。由此可見,關(guān)聯(lián)理論視域下成功的譯文應(yīng)使得原作者、譯者及譯語接受者三者關(guān)系間盡可能實現(xiàn)交際語用效果傳遞的最優(yōu)化,對翻譯的批評不再限于語言層面,而著眼于借助語言所表達的信息內(nèi)容及語境效果。
對古典詩詞中色彩詞的翻譯,不僅要傳達色彩詞的文化內(nèi)涵,體現(xiàn)詩人借色彩勾勒以抒情達意的意圖所在,還需滿足譯文讀者的審美期待。筆者將就宇文所安作為譯者在《杜甫詩》英譯本中對色彩詞的翻譯處理加以細致討論。
通覽《杜甫詩》英譯本,宇文所安多把“綠”直譯為“green”,如“綠垂風(fēng)折筍,紅綻雨肥梅。”(《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一句,“Green dangling,windsnapped bamboo shoots;red split,rain-fattened plums.”綠與紅尚且可在英文中找到相對應(yīng)的green和red,但當面對色彩范疇更為模糊的青/碧/翠則要求譯者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首先對比下面幾例看待色彩詞“青”的翻譯。
例1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And what then is Daizong like?
over Qi and Lu,green unending.
例2 《高都護驄馬行》
安西都護胡青驄,聲價欻然來向東。
Anxi's Protector-General's Hu dappled gray,
the fame of its worth in a flash came to the east.
例3 《哀王孫》
腰下寶玦青珊瑚,可憐王孫泣路隅。
A precious jue ring at his waist of blue coral,
A pitiable young prince weeps at the roadside.
通過以上三例可以看出,青色在不同的意境下分別被譯為“green”“gray”“blue”。例1《望岳》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年輕氣盛洋溢著蓬勃的朝氣,詩人面對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fā)自己勇于攀登,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癵reen”一詞在英文中象征著青春洋溢,暗含著生機與希望。譯者選用“green”來譯恰是詩人意氣風(fēng)發(fā)、胸懷壯志形象的最好體現(xiàn)。在目標讀者的認知語境中,“green”體現(xiàn)了色彩詞“青”的文化內(nèi)涵及詩人暗含的用意,在目標語語境中重構(gòu)了原詩的意境之美。
例2《高都護驄馬行》作為一首詠馬詩,詩人通過描摹驄馬的昂然雄姿,表達自己渴望施展一腔抱負的心愿。此時如果譯文再選用“green”來譯青色之意,則不甚妥當,一則詩人此時困守長安,空有一腔抱負無處施展,內(nèi)心積郁又無可奈何,與“green”昂揚向上之意有所相悖;二則駿馬皮毛之色偏深,與綠色差距較大。在此語境之下,宇文所安改用“gray”來形容“青驄”既映襯了該詩整體深沉低悶的詩風(fēng),又生動恰當?shù)孛枘〕鲵嬹R英俊瀟灑的模樣,在譯本中再現(xiàn)了杜詩的意境。
例3《哀王孫》敘述了安史之亂中,唐玄宗西逃,詩人在長安城看到了王公貴族被殺戮、流離失所的凄慘遭遇。全詩既寄予了詩人人道的同情,又含蓄地規(guī)勸統(tǒng)治者要居安思危?!癰lue”在表示顏色的同時兼有憂傷之意,與“green”“gray”相比更能恰到好處地烘托原詩悲痛哀嘆的情感基調(diào),在英文語境生動再現(xiàn)了安史之亂的兵荒馬亂、凄楚紛爭。
杜子美鐘愛青白二色,尤其在經(jīng)歷安史之亂后,客居長安十年,郁郁不得志,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隨著人生際遇的轉(zhuǎn)折,杜詩詩風(fēng)日漸沉郁頓挫,體現(xiàn)在其詩篇著色技巧上,便是白色作為基色更為廣泛的出現(xiàn)。另外,杜甫在詩作中常借“白頭老翁”的意象以自比,以抒發(fā)自己的家國憂思。對色彩詞“白”的恰當翻譯處理,對體現(xiàn)杜詩的詩魂尤為關(guān)鍵,文章結(jié)合具體例句探討宇文所安作為譯者在翻譯色彩詞“白”時采用的翻譯策略及技巧。
例4 《與任城許主簿游南池》
晨朝降白露,遙憶舊青氈。
Dawn brings down the white dew,
and,afar,I recall the old green rug.
例5 《臨邑舍弟書至,苦雨黃河泛濫堤防之患簿領(lǐng)所憂因寄此詩用寬其意》
白屋留孤樹,青天失萬艘。
Of commoners'dwellings only lone trees remain,
Ten thousand vessels are lost under blue skies.
例4與5譯者分別采用直譯和意譯進行處理。例4中“白露”直譯為“white dew”,而在例5中“白屋”意為“茅屋”,指代平民百姓居住的茅草屋。此處譯者用“commoners'dwellings”進行翻譯,避免了“white dwellings”可能帶來的語義模糊,同時切實地傳達了原詩的含義。杜詩中除了用白色描寫景物,更為普遍地是“白發(fā)”“白頭”“頭白”“白首”“皓首”“白頭翁”等表達來形容詩人自己白發(fā)蒼蒼的形象,借這一意象,體現(xiàn)憂國憂民的滿腹愁思。[4]在不同的語境中,譯者對白發(fā)形象的英文表達也不盡相同,如:
例6 《樂游園歌》
數(shù)莖白發(fā)那拋得?百罰深杯亦不辭。
These several strands of hair turned white,how can I get rid of them?
a hundred forfeits of full cups,and still I don't refuse.
例7 《兵車行》
去時里正與里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When they leave,the village headman gives them turbans;
Coming home,their hair is white,and them back to garrison the frontier.
例8 《送韋書記赴安西》
白頭無藉在,朱紱有哀憐。
White-haired I have no one to care for me,
wearing red cords of office,you express sympathy.
在筆者看來,譯者對詩中白發(fā)形象的不同表達主要體現(xiàn)在側(cè)重點的差異,例6中“hair turned white”強調(diào)烏發(fā)變白這一情況的發(fā)生,而例7、例8中“their hair is white”以及“white haired”強調(diào)一頭白發(fā)的狀態(tài),特指頭發(fā)已經(jīng)變白的結(jié)果。另外,例8中“white-haired”還可理解為用以代指“白頭翁”,即暗指詩人自己一頭白發(fā)的老人形象。詩人在不同詩作中運用“白發(fā)”的意象便各有側(cè)重,譯者在處理譯文的過程中也將詩人的潛在意圖借助不同的語言形式表達出來,從而還原原詩的整體意境。
杜詩善用多色互補來調(diào)和畫面,黃、金二色常被用來進行色彩補充,而在不同意境中這兩種顏色的譯法是接下來要探討的內(nèi)容。
例9 《送高三十五書記》
黃塵翳沙漠,念子何當歸。
Brown dust veils the desert,
and I brood on when you will return.
例10 《病后遇過王倚飲贈歌》
頭白眼暗坐有胝,肉黃皮皺命如線。
My hair turned white,my eyes were dim,next scabby boils formed,
my flesh was jaundiced,my skin wrinkled up,my fate hung by a thread.
在例9中,黃色修飾“黃塵”,意指“黃色的塵土沙漠”,譯者以“brown dust”進行翻譯相比于“yellow”的直譯方法,更生動準確地描摹出黃褐色的沙海漫漫。例10中黃色用于修飾皮膚,“肉黃”形容詩人面黃肌瘦的憔悴模樣,此處譯者譯為“jaundiced”貼切地形容出詩人形如枯槁、面色蠟黃的神態(tài)。
例11 《題張氏隱居二首》
不貪夜識金銀氣,遠害朝看麋鹿游。
Not coveting,by night I recognized the aura of silver and gold,
far from harm,at dawn I looked on the deer roaming.
例12 《李監(jiān)宅二首》
屏開金孔雀,褥銀繡芙蓉。
The screen reveals a golden peacock,
we rest on embroidered lotuses on cushions.
例13 《重過何氏五首》
雨拋金鎖甲,苔臥綠沉槍。
Your metal chain armor,cast off in the rain,
on the moss reposes your green lacquer spear.
例11中“金銀氣”代指各種金銀珠寶,詩人旨在表達張氏淡泊名利的品性,對應(yīng)譯文中的“silver and gold”強調(diào)金銀珠寶這類實物。而例12則有所不同,“金”在此詩中用以形容在屏風(fēng)上畫著的孔雀是金色的,因而譯者在此處用“a golden peacock”進行翻譯,強調(diào)此處特指金色這一顏色。再觀例13,此處“金”用來描寫金屬的盔甲,此處譯者將其譯為“metal chain armor”,表達其金屬材質(zhì)的特點。不同的語境之下,同樣的一個“金”字代表著不同的含義,譯者必須在語碼轉(zhuǎn)換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原詩所含之意,在譯文產(chǎn)出時不只是語言層面的轉(zhuǎn)碼,更要在目標語境中重構(gòu)原文意境。
中國古典詩詞“以色主情,以情觀色”。杜甫詩歌中的色彩詞以其獨特的著色技巧,再現(xiàn)了其一波三折的人生履歷,抒發(fā)了其強烈的家國憂思。文章從關(guān)聯(lián)理論的角度切入,以宇文所安《杜甫詩》英譯本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了譯者如何處理杜詩色彩詞的翻譯以在英文語境中再現(xiàn)杜詩的意境之美。關(guān)聯(lián)理論將翻譯視為作者、譯者、讀者三者間的言語交際活動,為翻譯批評及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通過分析色彩詞的翻譯,進一步體會到宇文所安《杜甫詩》英譯本所蘊含的寶貴學(xué)術(shù)價值,有待學(xué)者進一步進行挖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