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佩珍,李 榮#楊艷紅,牛宏宇薛 瀟
1.中國氣象局旱區(qū)特色農(nóng)業(yè)氣象災害監(jiān)測預警與風險管理重點實驗室,寧夏銀川 750002;2.寧夏氣象防災減災重點實驗室,寧夏鹽池 751500;3.寧夏石嘴山市氣象局,寧夏石嘴山 753000;4.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氣象局,甘肅通滑 743000)
大霧是指懸浮于近地面層空氣中無數(shù)小水滴或小冰晶造成水平能見度不足1 000 m的一種天氣現(xiàn)象。近年來,隨著國民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高速公路大霧引發(fā)的道路交通安全事故頻發(fā),不僅造成交通堵塞,而且容易引發(fā)人員傷亡。同時,大霧還會引起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給人體健康帶來不利影響,容易誘發(fā)多種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因此研究大霧的形成機理十分重要。近年來,國內(nèi)不少氣象專家學者對大霧成因、機理等進行了大量分析與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2]。就2020年2次大霧天氣過程環(huán)流形式,物理量場等進行分析,以期為今后的預報提供依據(jù)。
2020年9月10日清晨,石嘴山市出現(xiàn)了明顯的大霧天氣,全市能見度均小于200 m。其中,大武口、惠農(nóng)、沙湖、平羅和陶樂最小能見度分別為47、134、84、90、109 m(圖1a)。2020年9月14日清晨,石嘴山市出現(xiàn)了明顯的大霧天氣,全市能見度均小于200 m。其中,大武口最小能見度為115 m,平羅最小能見度為127 m(圖1b)。2次大霧對市民出行、大氣環(huán)境都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響。
圖1 2020年 9月10日各站最小能見度(a)和2020年9月14日各站最小能見度(b)
2次大霧出現(xiàn)前期,受低渦底部擴散冷空氣和切變的影響,2次大霧前一天全區(qū)普降小雨。降水結(jié)束后,地面受高壓和均壓場的控制,大氣層結(jié)穩(wěn)定,全市空氣相對濕度普遍在90%以上,平均風速在3.0 m/s以下。隨著氣溫的降低,在有利的氣象條件下,10日和14日清晨寧夏北部兩市均出現(xiàn)了大霧天氣。
9月9日08:00~10日08:00 500~700 hPa(圖2)中緯度為兩槽一脊型,即貝加爾湖西側(cè)為一槽區(qū),寧夏東部為一槽區(qū),在這兩槽之間為一寬廣的淺脊,石嘴山受穩(wěn)定的偏西北氣流控制。同時,高度場與溫度場近于重合,無明顯的冷暖平流。這種穩(wěn)定的形勢有利于均壓場的形成,系統(tǒng)內(nèi)的風速也會減小。高壓控制下的晴空區(qū)有利于地表在夜間輻射冷卻,從而導致氣溫下降,引起近地面層大氣的相對濕度達到飽和或過飽和,從而有利于底層逆溫層的形成,為大霧的形成提供了汽水條件[3]。
圖2 2020年9月9日20:00 500 hPa和700 hPa形勢圖
9月10日08:00 850 hPa(圖3a),寧夏處在貝加爾低壓槽底部,受弱的冷平流控制,在河套地區(qū)東部有弱的(其溫度)脊,配合高壓脊底部的偏南氣流,帶來了充足的水汽。河套地區(qū)弱冷空氣入侵,導致水汽凝結(jié),有利于霧的形成。在2020年9月9—10日地面氣壓場上(圖3b),河套及上游地區(qū)基本在均壓場內(nèi),等壓線稀疏,氣壓梯度小,風力微弱,地面風速0~3 m/s且風向不定,同時近地面的溫度露點差較小,均在0.5℃左右,地面觀測的相對濕度均在98%以上,說明空氣中水汽含量較多,天氣晴好,低空水汽充沛很容易形成輻射霧。
圖3 2020年9月10日08:00 850 hPa及地面圖
13日20:00到14日08:00 500~700 (圖4~圖5)石嘴山處在蒙古冷渦底部,整個歐亞大陸中高緯為兩槽一脊型,貝加爾湖西南側(cè)為一槽區(qū),寧夏東部為槽區(qū),兩槽之間為較直的西北氣流控制,高度場落后于溫度場,有弱暖平流,使地面增溫,700 hPa水汽條件較好,溫度露點差小于4℃。
圖4 2020年9月13日20:00 500 hPa和700hPa形勢圖
圖5 2020年9月13日20:00、9月14日08:00地面形勢圖
晴朗少云的夜間或清晨,地面有效輻射強,散熱迅速,近地面層降溫多,有利于水汽凝結(jié)。2次大霧形成前,9日、13日下午至夜間天氣逐漸轉(zhuǎn)晴。從石嘴山各個測站10日、14日01:00~08:00溫度變化情況來看,溫度一直處于不斷下降的狀態(tài),有利于輻射冷卻。
霧是近地面層水汽凝結(jié)現(xiàn)象造成的。近地面層有濕度較大的空氣存在,濕度越大,濕層越厚,越有利于霧的形成;空氣干燥,濕度小時,不利于形成霧。大霧形成前期,9日、13日石嘴山市出現(xiàn)了降水,降水使得地面濕度增加,再加上低層風力較小,水汽不易擴散,在近地層大量聚集。
石嘴山市各個測站相對濕度顯示,受降水影響,9日夜間至10日上午,13日夜間至14日上午,石嘴山的相對濕度相繼顯著增大,達90%以上。從大武口溫度露點曲線(圖6)也可看出明顯的喇叭口狀分布。尤其是9日夜間至10日上午,13日夜間至14日上午(圖7),大武口的溫度露點差非常小,接近于0℃,說明當時的濕度達到飽和狀態(tài)。此外,第二天早晨的預報最低氣溫低于前一天12:00的露點溫度也可作為一個粗略的指標,9日14:00露點溫度為13.6℃,次日最低氣溫為10.3℃。
圖6 2020年9月13日11:00—14日14:00溫度露點變化曲線
圖7 2020年9月13日11:00—14日14:00溫度露點變化曲線
近地面層比較穩(wěn)定或有逆溫存在,有利于水汽和塵埃雜質(zhì)的聚集,從而有利于霧的形成;而層結(jié)不穩(wěn)定,有利于上下層熱量交換和水汽的擴散,使水汽大量上傳,不利于霧的形成。
10日08:00銀川(53614)站溫度—對數(shù)壓力圖上(圖8a),910~870 hPa有明顯的逆溫層存在,表明層結(jié)非常穩(wěn)定,這是產(chǎn)生霧的有利條件。CCL(對流凝結(jié)高度)、LCL(抬升凝結(jié)高度)位置很低,位于800~870 hPa,表明近地層濕度很大,水汽條件非常充沛,大氣層結(jié)穩(wěn)定,有利于水汽的積累與聚集。另外,850 hPa偏東風達8 m/s,有利于低層湍流運動發(fā)展,使低層水汽向中上層輸送,濕層增厚,對輻射霧的發(fā)展和持續(xù)有利,當日大霧一直持續(xù)到10:00以后才逐漸消散,這與近地層湍流運動發(fā)展存在一定的關(guān)系。14日早上08:00(圖8b),910~860 hPa之間從在較為淺薄的逆溫層,表明近地面水汽條件非常充沛,大氣層結(jié)穩(wěn)定,850 hPa東南風達6 m/s。邊界層以上為非常干燥的空氣,溫度露點差非常大,天氣晴好。
圖8 2020年9月10日08:00和14日08:00 T—logP圖
微風對輻射霧的形成最為有利,微風加強近地面層的亂流的作用,使輻射冷卻作用擴散到一定高度,水汽也可達到一定高度,使霧形成一定的厚度[6]。2次過程石嘴山市低層一直維持著弱的(偏東或者偏南氣流)風速基本為微風(觀測風力均在0~3 m/s范圍內(nèi))(圖9、圖10),近地風向和風速均有利于南部暖濕氣流的輸送。地面觀測資料顯示,起霧時間段,地面風速在1.0 m/s以下,維持了地面弱擾動,形成弱的湍流運動,有利于大霧的形成。因此適宜的風向、風速使得逆溫層保持,為大霧的發(fā)展和維持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圖9 2020年9月9日15:00至10日12:00大武口站逐時風速變化
圖10 2020年9月13日12:00至14日12:00大武口站逐時風速變化
(1)穩(wěn)定的環(huán)流形式和地面較弱的氣壓場是2次大霧天氣形成有利條件,2020年9月10日大霧500 hPa中緯度西風氣流,850 hPa弱偏南氣流,地面位于減弱冷高壓后部,為大霧天氣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環(huán)境場。2020年9月14日大霧500~700 hPa貝加爾湖西南側(cè)為一槽區(qū),寧夏東部為槽區(qū),兩槽之間為較直的西北氣流控制,高度場落后于溫度場,有弱暖平流,使地面增溫,700 hPa水汽條件較好,溫度露點差小于4℃,有利于霧的形成,850 hPa為西南氣流為霧區(qū)輸送水汽。2次大霧都伴有晴空輻射,是典型的輻射霧。
(2)前期降雨使近地面層濕度增大是此次大霧生成的主要原因。
(3)低層的西南氣流是大氣形成和維持的主要水汽來源。
(4)近地層有逆溫層,使大氣層結(jié)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水汽在近地面聚集,有利于大霧的形成和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