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輝
(福建省浦城縣楓溪學校 福建 南平 353418)
物理學科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學習難度也大于其他學科。在新課標的影響下,學校對培養(yǎng)綜合型人才越來越重視,要求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因此,老師在物理教學也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物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而且在物理學習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物理思維,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物理素養(yǎng)。
1.1 課堂教學還是傳統(tǒng)教學模式。初中階段是學生接觸物理的起步階段,學好物理基礎知識對以后的學習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影響。然而在現階段的課堂教學中,老師還是以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顯然有違新課標的教學要求。老師在物理教學過程中,都是按照課本知識以及自身的教學經驗進行教學的,沒有形成科學的方法教學,而且缺乏課堂創(chuàng)新,學校也沒有組織老師進行系統(tǒng)的學習,老師教學觀念陳舊,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課堂學習完全沒有興趣,抵制物理課堂學習。
1.2 老師注重理論教學。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課程,在物理學習的過程中,除了理論知識的學習,還有加強學生物理實驗的教學。但是部分老師認為,初中是學生接觸物理的起步階段,對于物理基礎學習是至關重要的,再加上現階段檢驗學生學習情況還是以考試為主,因此老師只注重學生理論基礎的教學,完全忽略了學生的實驗教學。所以在物理課堂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種現象,就是老師照著課本在讀,完全不管學生是否聽懂,更不會進行物理實驗教學,導致學生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遇到不懂得題目,只能照搬課本,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1.3 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經調查研究,目前大多數的課堂教學,都是老師作為主體在課堂上進行知識的講解,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整節(jié)課堂都是老師進行知識點的講解,并沒有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消化和理解,而且每個學生具有差異性,對知識點的理解能力也是不一樣的,學習好的學生能跟上老師的課堂速度,但是學習稍差的學生只是跟著老師的教學節(jié)奏記筆記,并沒有真正的理解知識點,這種教學方式,限制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而且學生容易在課堂上出現開小差、睡覺等現象,不利于課堂學習。
1.4 學習過程中缺乏合作學習。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一個人的思維能力是有限的,幾個人思維碰撞擦出的火花,效果是出乎意料的。所以在學習過程中,合作學習的成績肯定高于一個人的學習成績,但是在現階段的物理教學中,老師并沒有提倡學生進行合作學習,老師認為,學生合作學習也討論不出什么結果反而浪費課堂教學時間,而且小組合作也不能把控學生的學習內容,由于每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不一樣,所以可能會導致部分學生存在偷懶、濫竽充數的現象,不利于課堂學習,因此在教學中缺乏合作學習,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學生的發(fā)展。
1.5 缺乏實例教學。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教材知識,還要從生活中的實例出發(fā)進行教學,讓學生學以致用。但是一些老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僅僅就是以課本知識為主,缺少對實際案例的分析,學生在生活中遇到實際的問題,無法舉一反三進行解決。為什么從保溫瓶中倒出開水之后,瓶塞會跳起來?為什么油多的菜湯不易冷卻?為什么破鏡不能重圓?對于這些問題,學生搞不清楚其中的原理,因為教材中沒有講到,老師只注重教材知識的講解,從而忽略了對實際案例的分析,導致學生學習只停留在表面,并沒有真正的理解物理知識。
2.1 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初中的物理知識學習對高中甚至以后學習都會有影響,所以初中物理學習過程中,一定要打好物理基礎。老師在開展物理教學時,應該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fā),采用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方法進行課堂教學,會達到意想不到的課堂效果。因此,老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學校要加強老師之間的交流學習,定期組織交流分享會,并且借鑒其它好的教學方式,根據自己的教學習慣以及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創(chuàng)新性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1]。
例如,在學習物態(tài)變化的時候,老師可以根據這一知識點事先引入生活中的現象引發(fā)學生的思考,為什么人在游泳之后走到岸上會覺得冷?為什么在冬天戴眼鏡從室外走到室內,眼鏡上會形成一層水霧?為什么夏天往地上潑水進行降溫?為什么冬天積雪沒有熔化卻越來越少?老師利用這些生活中常見的物理現象引入課堂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便于學生更好的理解,學生更愿意參與課堂學習,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2 重視物理實驗教學。初中物理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基礎的物理知識,而且還要通過基礎知識進行延伸,并且熟練操作物理實驗。對學生的考核不僅僅依據考試成績,還要求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所以,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理論基礎知識的教學,還要加強學生物理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發(fā)散學生的思維[2]。
例如,老師在教學《物質的密度時》,首先老師通過問題引入課堂教學“為什么油和水在一起的時候,油會浮在水的表層?”老師留給學生時間進行討論,學生的答案都是不固定的,然后老師帶領學生進行物理實驗,用實驗結果來證明這一結論。首先老師用天平測出空瓶的質量m,然后將空瓶裝滿水,用天平測出裝滿水的瓶子的總質量m1,接著將瓶中的水倒出,在空瓶中裝滿油,用天平測出裝滿油的瓶子的總質量m2,已知水的密度是1g/cm3,在體積相同時,兩種物質的質量之比就是密度之比,就可以得出油的密度,從而得出水的密度比油大,那么也就可以解釋為什么油和水在一起的時候,油會浮在水的表層,這一物理現象。通過物理實驗教學,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本節(jié)課知識的掌握,而且還培養(yǎng)了學生善于思考的學習習慣。
2.3 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初中物理課堂學習中,老師不僅僅要傳授給學生學習知識,更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所以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的接受度完全不一樣。因此老師在課堂教學時,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知識點的接受與消化,而且還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在課堂上發(fā)揮學生的主導地位,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討知識,從而打造高效課堂教學[3]。
例如,在學習牛頓第一定律時,首先老師讓同學們思考為什么公交車上緊急剎車的時候,人們的身體會不由自主的前傾?為什么在跑步比賽的時候,學生到了終點無法立刻停下來?老師利用生活中常見的現象,讓學生進行思考。然后老師帶領學生完成小車實驗,準備三種不同材質的斜面(光滑斜面、鋪上毛巾的斜面,鋪上棉布的斜面)讓小車分別從不同的斜面上滑下來,觀察小車的運動軌跡,從而讓學生了解力和運動的關系,接著引出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實驗現象得出了結論,提高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而且發(fā)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學生主動探討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2.4 培養(yǎng)小組合作學習。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已經是現階段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教學方式。小組合作學習,不僅讓學生思維碰撞,得到意想不到的學習效果,而且還培養(yǎng)了學生團結合作的意識,提高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同時可以讓每位學生發(fā)揮自己的能力,積極參與課堂學習,對提高個人學習能力也是有很大的幫助,因此,在物理學習的過程中,老師要鼓勵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積極開展小組合作教學,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例如,老師在物理實驗《測量物體運動的速度》教學中,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讓學生合作進行速度測量。老師為每組學生準備好實驗儀器(斜面、墊塊、小車、金屬片、刻度表、秒表),然后讓學生進行測量,小組內成員做好分工,詳細記錄實驗過程以及實驗結果。在學生實驗過程中,老師進行巡視,參與小組實驗過程,指導學生進行實驗。在實驗結束后,每組完成實驗報告的填寫,并且匯報實驗成果,在小組匯報的時候,老師引導其他學生進行點評并且最后老師總結實驗結果。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每位學生都積極參與了實驗過程,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的團結意識,并且在匯報點評的過程中,學生之間進行交流,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個人學習能力。
2.5 理論知識與實例教學相結合。生活中的物理現象都是可以通過物理知識去解釋的,燈的照明就是物理中的電學知識,一兩撥千斤就是物理中的杠桿平衡原理,真金不怕火煉就是物理中的熔點的知識等等,這些生活中的常識都是經過物理實驗得來的結論,如果僅僅依靠課本知識,沒有實際操作,那么是無法得出這樣的結論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除了對理論知識的講解,更要例舉生活中的實例進行教學,讓學生真正的學懂物理知識。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例如,老師在教完摩擦力的時候,讓學生思考,裝有沙子和裝有水兩個一樣重量的瓶子從同一個高度滾下來,哪個瓶子先到達終點?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給出了不同的答案,然后老師引導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理論答案是否正確。準備大小、重量相等的兩個瓶子、沙子、水、斜坡,然后進行實驗,將兩只瓶子放在同一起始高度同時向下滾動,觀察結果,結果表明裝水的瓶子比裝沙子的瓶子先到達了終點,通過實驗的結果,老師引導學生用所學習的理論知識來解釋這一現象,不僅讓學生加深了課堂知識學習,而且鍛煉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利用物理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2.6 擺脫教材限制,拓展學生眼界。物理教學的一個普遍問題是教師對物理教科書的依賴程度很高,很少涉及物理教科書以外的教科書,這給物理拓展性帶來了嚴重的問題,導致學生目光狹窄,只懂物理。如果學生只了解教科書的內容,不知道對物理課本外的知識,就無法對物理教學產生興趣。因此教師要加強日常教學實踐,消除對課本的依賴,通過互聯網等形式發(fā)掘更多物理資源,拓寬學生視野,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以“磁現象”教學為例,教師不僅要在課本中講解磁現象的內容,還要在課本外舉例子,利用網上的很多例子來拓展今天學生的視野,包括手機如何工作,如何使用平板電腦,解釋聲音產生的原因,解釋醫(yī)學領域的磁現象。鼓勵學生在課本之外進行探索,而不是停留在課本中。使學生走進物理世界認識到物理世界的多樣性,并激發(fā)學生探索物理的魅力。此外,教師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研究活動,學生可以現場學習物理,物理學習不再局限于課本。傳統(tǒng)物理課的內容是有限的。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等創(chuàng)新科技資源,不斷完善物理教學內容,將物理課本以外的內容融入物理教學,擴大學生的視野并積極將物理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2.7 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形成良好學習氛圍。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物理教育的基礎,而物理教育只有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才能實現,改善師生溝通,及時批改作業(yè),提供適當的一對一支持,持續(xù)監(jiān)控學生的學習情況,適當對學生進行測試,提供指導并比較基礎知識。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才是爆發(fā)學習能力的關鍵,教師應該通過向學生灌輸堅強的個性來促進部門的改進。
2.8 發(fā)揮物理學本身特色,提升學生學習熱情。在物理教學中,始終要了解新課程改革的規(guī)范,將基礎知識與物理實踐聯系起來,將知識與情感學習相結合,使學生學會真正的探索和思考。開展有益的物理研究和趣味功能,將物理特性無縫融入教育過程,準確反映實際物理過程,加大對物理實踐環(huán)節(jié)的投入,增加教師在物理教學中的時間和精力投入,使學生體驗學習物理的樂趣,讓學生茁壯成長,保證師生之間的適當互動和交流,逐步傳遞知識和方法。
2.9 以平等的態(tài)度重視物理學科教育。除了完善教育體系,為物理教育提供充足的教育資源外,鑒于學生教育的長期現狀,提高學生素質是重中之重??朔W習時間短、任務重的限制,提高學習效率,將前沿教學技術引入課堂,將視頻教學和多媒體學習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增加實踐環(huán)節(jié)以提高物理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還是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都在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因此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轉變教學觀念,重視將理論知識與實驗教學相結合,加強學生小組合作學習,不斷優(yōu)化教學課堂,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生成績,培養(yǎng)學生的物理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