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有發(fā)
從目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情況來看,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問題。其一,學科教學過程存在不足,不僅學科知識過于表層化,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也缺乏深度。有些教師單純地向學生講解教材內容,忽視了知識的結構性,導致一些教學實踐活動缺乏成效。其二,學生自身的學習認知不到位。初中生接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途徑主要是課堂,然而本學科中的憲法、基本制度、國家機構等對學生來說理解難度較大,因此很多學生在認知上會存在一定的缺陷。另外,學生價值觀的不穩(wěn)定也是影響培養(yǎng)政治認同素養(yǎng)的一大因素。其三,教師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來指導學科教學工作的開展,導致學生在參與教學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受到影響,無法實現自身政治認同素養(yǎng)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诖?,文章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論述,希望能夠為培養(yǎng)初中生的政治認同素養(yǎng)提供一些教學參考。
教材是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基礎,也是培養(yǎng)學生政治認同素養(yǎng)的主要素材。要想讓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形成一定的政治認同素養(yǎng),教師就必須正視教材資源的作用,深入挖掘和靈活運用教材內容[1]。教材的功能是潛在的,需要師生共同挖掘。然而,受傳統(tǒng)教育教學思維的影響,多數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只是一味地將教材內容教授給學生,既沒有考慮如何挖掘和發(fā)揮教材的潛在功能,也忽視了學生是否對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感興趣,這樣是不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動力的。基于此,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需要正視教材中的一些生活素材,根據學生學習的需要來合理設計探究與實踐活動,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讓學生在參與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培養(yǎng)自身的政治認同素養(yǎng)[2]。
例如,在“人民當家作主”這一單元的教學中,首先,教師可以著重帶領學生學習和了解我國的一些基本制度,從而讓學生對我國的一些制度和人們參與國家管理的渠道有較為深刻的認識。其次,教師可以巧妙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將我國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國家管理的一些視頻、文獻資料展示出來,讓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對“人民當家作主”有全新的認識。最后,為了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和動力,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組織學生模擬參與民主選舉、民主協(xié)商、民主決策和監(jiān)督管理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切實體會到人民當家作主的幸福感,增強對國家的認同感,進而實現學生政治認同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提升。比如,教師根據本節(jié)課的內容,為學生設計了“選舉村干部”的情景模擬活動。在情景模擬活動中,由三名學生負責扮演參加村干部選舉的候選人,而其他的學生則扮演參與村干部選舉的投票人員,其中三名村干部候選人需要向他人介紹自己,而投票人員需要對自己所支持的候選人投出寶貴的一票。通過此次“選舉村干部”的模擬活動,學生不僅設身處地地感受到“人民當家做主”的本質,還在實際參與的過程中增強了對“人民當家作主”的認同感。
思維導圖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的合理運用,可以讓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完善知識結構體系,能幫助學生在眾多知識中找出關聯(lián)點,厘清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進而提升學生的分析和歸納能力[3]。鑒于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還需要善用思維導圖,使學生借助思維導圖更好地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
例如,教學“建設法治中國”一課,在課堂教學初期,教師可以嘗試利用課堂設疑的方式向學生提出“同學們,建設法治中國一直以來都是我們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有利舉措,那么,誰能告訴老師究竟什么是法治以及什么是人治呢?”的問題,引導學生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從而讓學生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對“法治”和“人治”形成初步的認識。隨后,教師讓學生試著分小組來閱讀和學習本節(jié)課的知識內容,并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思考并回答“我們?yōu)槭裁匆冀K堅持依法治國的道路?”“為了堅持走依法治國的道路,我們的黨和政府做出了哪些努力?”等問題,從而讓學生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得出自己的答案。比如,建設法治中國,就是為了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給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好的生活環(huán)境。最后,為了提高學生對本節(jié)課知識的學習和掌握程度,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一定的政治認同素養(yǎng),教師需要利用思維導圖對本課中一些重要的知識內容進行系統(tǒng)化的梳理。教師一邊繪制思維導圖一邊向學生講解本課的知識,使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進行整理和歸納,進而幫助學生完善知識結構體系,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當然,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yǎng),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試著從國家、政府及社會的角度來分析和闡述堅持并做好我國法治建設工作的策略及具體的要求,從而讓學生在實際探索的過程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要想實現學生政治認同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提升,教師除了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外,還需要注重對學生進行正面教育,靈活運用社會熱點來輔助教學,以此來引起學生共鳴,實現幫助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的目的[4]。當然,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內容偏理論性,與學生的現實生活關聯(lián)不大,為了避免教學過程中的無趣和乏味性,應當在課堂教學中引入一些和現實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具有“正能量”的教學案例。
例如,在“國家利益至上”一課的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教師可以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呈現《保衛(wèi)黃河》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并讓學生在聆聽的過程中分析和研究歌曲的歌詞蘊含的作曲者的情感色彩,以此來幫助學生明晰主題,進而順利地將學生帶入本課知識的學習和探究中。然后,教師可以從探究國家利益至上的本質入手,為學生展示狼牙山五壯士、黃繼光、王進喜、焦裕祿等一些為了國家和民族利益而奮斗的戰(zhàn)斗英雄與時代楷模的事跡,并讓學生思考“為什么視頻中所呈現的狼牙山五壯士、黃繼光、王進喜、焦裕祿等人物會被人們稱作‘中國的脊梁’,這些被稱作‘中國的脊梁’的人物有哪些精神或事跡值得我們去學習?”。學生在思考和回答這個問題的過程中能夠形成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明確自己應該維護國家的利益,保證國家的利益不受侵犯。最后,為了切實提升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yǎng),教師還可以結合本節(jié)課的內容,組織學生開展“維護國家利益,從我做起”的主題討論活動。在這一主題討論活動中,學生需要就“我們?yōu)槭裁匆獔猿謬依嬷辽稀奔啊霸撊绾螆猿謬依嬷辽稀钡膯栴}展開交流,從而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堅持國家利益至上的重要性,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要想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yǎng),教師除了要做好課堂教學工作外,還需要關注和重視課堂的延伸,將道德與法治教學與具體的社會實踐相結合,以此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服力[5]。
例如,在“建設美麗中國”一課的教學中,首先,教師要做好課堂教學工作。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課件給學生展示一幅中國地圖,讓學生在地圖上找出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5個經濟特區(qū),并試著說一說它們在地域分布上的特征,以及這些地區(qū)發(fā)展經濟具有哪些突出的優(yōu)勢。同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有何特點?”“中國為什么要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及怎樣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等問題,讓學生通過閱讀和學習教材內容來解答問題,以此來調動學生的探究欲望,進而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其次,教師要將政治課堂進行拓展和延伸,把課堂教學中的一些問題延伸到課外。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論社情”的表達活動,重點引導學生對當前社會上一些時事和要點問題進行集中交流和討論,并鼓勵學生對這些問題建言獻策,從而讓學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積極參與社會公共生活。此外,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校門,鼓勵學生在周邊社區(qū)向群眾宣傳我國的一些經濟、政治、文化政策,從而讓學生受到積極的影響和熏陶,并提高政治認同素養(yǎng)。
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而言,學生政治認同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提升,不僅要求教師從教學思維和教學方法上做出調整與改變,選擇更加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來授課,還需要教師在整個教學實踐活動結束后,及時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系統(tǒng)化的反思和回顧,從而在反思和回顧的過程中找出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及時對教學手段進行創(chuàng)新和優(yōu)化[6]。
例如,在“社會生活離不開規(guī)則”一課的教學中,為了實現培養(yǎng)學生政治認同素養(yǎng)的目標,教師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將課堂教學過程錄制和保存下來,并在課下對所錄制的錄像進行詳細的分析和研究,在反復觀看的過程中找出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而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及時對教學方法和手段做出調整。比如,通過觀看錄像,教師發(fā)現在課堂教學中,有的學生存在難以發(fā)現生活規(guī)則的問題。為了讓學生找到生活中存在的規(guī)則,意識到規(guī)則對維護社會安定團結的重要性,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一些典型的人們遵守規(guī)則和不遵守規(guī)則的案例,讓學生利用對比分析的方法進行討論和探究,從而提高學生對規(guī)則的認識和理解程度,讓學生自覺遵守社會規(guī)則。另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多種方式對自己在課堂上的學習表現進行評價,使他們在評價的過程中找準自己的定位,明確在接下來的課堂上如何更高效地學習知識。
綜上所述,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yǎng)是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不僅能夠啟迪和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參與意識,讓學生更加高效地學習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知識,還可以為接下來的教學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論研究依據。鑒于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從學生的思想觀和價值觀的塑造入手,加強對學生的正面教育,還要認真研究課程標準的要求,在課堂教學中強化“四個認同”(對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有針對性地授課,同時要做好課堂延伸,拓展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的實踐經驗,進而實現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政治認同素養(yǎng)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