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英
(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區(qū)第三中學 福建 漳州 363000)
在目前的信息化時代中,“互聯網+”已經成為了熱潮,在教育行業(yè)中“互聯網+教育”形成了一種智慧教育的狀況。它不同于以往的傳統教學方式,對于以往“黑板式”的教學進行了一定的摒棄,根據時代的發(fā)展,利用新時代的教學工具,對學生展開教學,及時利用互聯網技術,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資源,對學生進行教學。但在進行教學時“,互聯網+”模式仍然受到了較多的阻力,對于高中生的成長和發(fā)展來說十分不利。因此,本文主要探究了在“互聯網+教育”的背景下,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進行運用。
1.1 主體性原則。高中生物的教學主體仍是學生.因此,生物教師在課堂教學時,需注重以服務學生的態(tài)度開展相關教學活動,而不能偏向于某個方向,而需對當前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策略實施創(chuàng)新與改進.同時,對于當前的教學標準以及評價標準而言,更需注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體會到“互聯網+”的要求,體會到生物學科具備的魅力,從而使生物教學的效率提高.因此,“互聯網+”模式下,需注重學生的主體性,以此開展生物學科的高效教學。
1.2 科技性原則??萍技仁菚r代產物,又適應于時代發(fā)展.“互聯網+”模式下,愈來愈多的新理念與新技術得以普及,對高中階段的教育產生了積極影響.因此,在高中生物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嚴守教條主義,需以與時俱進的教學原則,加強科技在教學中的運用,以促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先進的生物學科的教學設備以及實驗材料,并對學生自身的核心素養(yǎng)進行培養(yǎng),通過先進顯微鏡、高難度實驗操作、復雜生物知識點等的講解,使學生形成創(chuàng)新性思維.同時,教師在面對新型的技術設備以及信息技術的時候,也需注重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
1.3 創(chuàng)新性原則。高中生物的課堂教學需注重創(chuàng)新,此時,生物教師就需對自身的教學理念與策略實施創(chuàng)新,學生預習與鞏固知識的方式實施創(chuàng)新,并引導學生對知識實施科學延伸與探究,以實現創(chuàng)新性原則的完美呈現,并防止傳統化教學理念與思想的束縛,呈現創(chuàng)新元素,立足于“互聯網+”實施多方位思考,同時,教師需對備課方式與內容加以創(chuàng)新,從而實現高效教學。
2.1 教學模式較為落后的問題。在目前的生物教學環(huán)境下,有較多的老師對于過往的教學方式還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繼承,對學生采取理論灌輸式的教學。這對于學生生物成績的提高以及學習興趣的增強沒有很多積極的意義。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發(fā)展,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學生在沉重的高考壓力下對于這種枯燥的教學方式更加提不起精神。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機械性地接受知識,對于知識缺乏一定的思考,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大幅下降。雖說在這樣的模式下學生能夠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但是對于掌握的知識并不能進行很好的應用。此外,灌輸式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做的過程中不能將知識進行靈活地運用,對于學生生物成績的提高起不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2.2 忽略了生物實驗教學的問題。在高中生物的教學過程中,生物的實驗內容是對課本理論知識的充分補充。但在應試教學環(huán)境下,老師由于繁重的課業(yè)壓力,在生物課堂中忽視實驗教學。很多的生物現象學生不能理解,缺少一定的實驗教學使得學生對生物更加難以理解。還有一些學校缺乏一定的實驗環(huán)境,沒有一定的學習環(huán)境以及學習器材,使得學生對生物的理解出現了偏差,影響了高中生物的教學質量。這就會使得一些學生的好奇心沒有被滿足,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被磨滅,不利于學生的成長。
2.3 學生對于生物的學習意識較差的問題。生物學科包含了大量的知識,絕大部分的內容需要學生來進行記憶。在高中生物的學習過程中,有一部分學生覺得生物所占的分值并不是很多,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投入較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學習。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也導致了高中生物進行教學過程中教學質量不高的現象,使高中生物處于一個較為尷尬的地位。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過去的課堂教學方式對于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來說十分不利。新時代中,各行各業(yè)對于人才的要求已經不僅僅是需要掌握專業(yè)的知識這么簡單,對于人才的探究能力、知識運用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在進行傳統模式的教學過程中,雖說學生可以將基礎的知識進行掌握,但是對于知識的運用卻比較生疏。很多的高中生在生物的學習過程中,時常會出現“不會用”的現象。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對于知識的綜合運用水平以及對問題的分析能力沒有得到同樣的提升,導致很多學生對于類似的知識點運用沒有過多的思考,阻礙了學生生物成績的提高,同時對于學生生物綜合修養(yǎng)的提高來說也是十分不利。對于這種情況,利用互聯網模式,進行高中生物的智慧教育要積極地引入高中生物的教學過程中。智慧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對生物知識以及生物信息進行自我的綜合整理,對于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提高有一定的幫助,同時學生的生物實踐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性的思維也在進行不斷地提高。智慧教學使課堂更加開放,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學生可以在這樣的氛圍下,對相關的知識進行充分的聯想和想象,對于學生想象力的培養(yǎng)以及創(chuàng)新意識的形成十分重要。除此以外,互聯網有一定的開放性和趣味性,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更容易發(fā)現其中出現的問題,敢于提出問題,對于一些和自己認知相違背的現象能夠和老師進行探討,找出解決方案,改善師生關系,促進師生共同成長。
4.1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將小組合作式的教學模式運用到課堂探究中。在現如今的社會環(huán)境中,老師要對傳統的教學理念進行舍棄,樹立新的教學理念,讓學生主動的進行知識點的探究,老師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根據教學的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設定出合適的探究題目,讓學生在小組中共同探討問題。每個人在探究過程中都要積極主動地參加,找出相應的解決方案。老師在這個過程中也要在一旁對學生進行引導,對學生不會的問題進行及時地解決,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
例如,在學習《細胞的化學組成》這一章節(jié)時,老師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每一個小組都去探究細胞的化學組成,并將探討的結果寫下來。學生在小組合作討論的過程中,能夠進行及時的溝通,找到其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相應的解決方案。學生之間進行交流溝通時,好奇心被激發(fā),主動地參與到生物的教學討論中,學生改變了對生物的傳統認知,對其有了新的體驗感。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樹立了自信心,對于學生的成長發(fā)展來說十分重要。
4.2 在高中生物實驗的過程中利用小組學習的模式。在高中的生物學習過程中,實驗部分也是生物學習的重點內容。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不能忽視實驗教學,將實驗的內容穿插進課堂教學中,老師要對學生的實驗進行嚴格的把控,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能積極主動的加入到生物課堂學習中。通過生物實驗的操作以及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不僅可以使學生掌握生物知識,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形成科學嚴謹的實驗精神,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生物素養(yǎng)。除此以外,教師在進行實驗教學過程中,還要為學生留出一定的探究學習空間,讓學生進行知識點的總結和復習。除了這些探究能力,還應注意讓學生做好數據的記錄與保存,老師要對學生的實驗操作進行及時的觀察,對于出錯的地方進行及時的糾正,提高學生的科研精神。
4.3 在高中生物教學問題討論中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在課堂教學完成之后,老師可以向學生布置一些相關性的習題,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老師對學生的作業(yè)進行批改后,要及時的找出學生的薄弱之處,制定出合適的方案,彌補學生的不足之處。每一個學生都將自己不會或者不明白的地方指出,小組成員之間進行充分的探討。每個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都要積極主動地參加,找出相應的解決方案。老師在這個過程中也要在一旁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學生進行探究,提高學生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高中生物《基因工程》這一章節(jié)時,老師可以讓小組之間進行相應的討論,制作一些相關的模型道具模擬基因的排列。在進行基因手術的過程中,學生要將限制酶以及核苷酸連接酶的作用弄清楚。精細的模型制作以及操作過程,可以讓學生感到十分有趣。在這樣的思維模式訓練以及學生動手能力的訓練過程中,學生的生物素養(yǎng)將會進一步得到提升。此外,小組成員在進行探究的過程中,還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將其中的基因工程用動畫的形式進行展現,學生可以利用互聯網,將生物課堂智能化。此外,學生在小組合作討論的過程中,能夠進行及時的溝通,找到其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相應的解決方案,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主動地參與到生物的教學討論中,學生對于生物有了更好地認知,同時也有了一定的生物體驗感。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樹立了自信心,對于學生的成長發(fā)展來說十分重要。
4.4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充分利用教學的資源。智慧課堂是一個開放性質的課堂,它可以將教學資源與互聯網的教學資源進行高質量的整合,能夠根據學生的發(fā)展需求,調整教學計劃以及教學內容。因此,老師在高中生物課堂的教學過程中,要對互聯網技術多多利用,找出與學生課堂學習相結合的點,將教學的資源進行不斷地整合,豐富教學內容。此外,在“互聯網+教育”的背景下,老師還要讓學生利用智慧課堂的性質,將其進行較為完整的展現,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到課堂學習中。老師要將教學資源進行充分的整合并進行較為合理的利用,提高學生的生物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4.5 基于“互聯網+”的翻轉課堂開展。翻轉課堂作為將傳統化課堂教學節(jié)奏得以顛倒的教學方式,其主要將網絡資源以及信息工具作為呈現載體,不僅能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而且還能將學生作為主體,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生物教師通常面臨著較大的學習壓力,通常會應用題海戰(zhàn)術與知識灌輸,促進課堂上的教學效率提高,但這會禁錮學生自身的探究思維.基于此,生物教師在課堂教學時,需注重翻轉課堂的運用,對學生的合作探究與自主學習的能力進行培養(yǎng),以促使學生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并通過教師引導,實現科學探究力的增強。
例如,“基因對性狀的控制”的教學中,想要使學生形成科學探究的精神與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微課視頻對教學內容進行大致了解,并引導學生對“基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的內容實施鞏固的同時,順勢引出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而學生則就教材內容以及視頻內容,對導學案當中的概念填空以及基礎選擇實施完成.當學生充分掌握本節(jié)課的基礎知識之后,學生可依據微課將探究案例“調控生物體性狀的因素”,通過該過程中,學生就能通過網絡平臺和其他學生交流,向教師請教,從而實現高效教學,深化學生對生物知識的探究。
綜上所述,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課堂,其主要的目標是為了突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地位,重視學生相關能力培養(yǎng)的一種課堂教學。要想滿足上述要求,改變教學模式,利用“互聯網+”的模式,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水平,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老師先讓學生自己進行學習,之后老師對學生不理解的地方進行講解,對學生一些不正確的理解觀念進行糾正和指引。在進行“互聯網+”教學的過程中,老師成為了答疑解惑的“引領者”,學生則成為了知識的分享者和傳遞者,成為了課堂的主宰。這就給學生留出了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高中生物的學習,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