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災害學報》1992年正式創(chuàng)刊,雙月刊,國內外公開發(fā)行。本刊系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學引文數(shù)據(jù)庫(CSCD)來源期刊。
本刊旨在推動我國災害科學的發(fā)展,反映我國災害科學的研究成果,探討災害規(guī)律,為我國防災減災事業(yè)服務。征稿內容包括各種自然災害的孕育發(fā)生機理和災害發(fā)生的規(guī)律、災害的預測及預防、災害的危險性評估、災害與人類社會的關系及其影響,以及其它防災減災系統(tǒng)工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1.本刊實行網(wǎng)上投稿,文章短而精。要求在不影響文章質量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壓縮版面,能用參考文獻引證的,不必在文中贅述(論文篇幅一般7~8頁為宜,含圖表)。請在稿件首頁上方以簡短文字寫出文章的創(chuàng)新點。
2.來稿應屬真實姓名,第一作者個人信息(出生年、性別、技術職稱、學位、主要研究方向及E-mail地址)須在文稿首頁地腳處注明。
3.每篇論文須包括中英文題目、作者姓名、作者單位及郵政編碼、中英文摘要和關鍵詞、《中國圖書館分類法》分類號、引言、正文和參考文獻。
4.獲得基金資助產出的文章請在文稿首頁地腳處注明基金項目名稱及項目編號(須有英文對照)。
5.中英文摘要須寫清楚研究的問題、過程、方法及結果(目的、方法、結果、結論),中文摘要200字左右、英文摘要100~150個英文單詞為宜。摘要和關鍵詞的中文與英文內容應保持一致。
6.量的單位須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最新標準書寫。數(shù)學公式中的變量及文中物理量采用斜體,外文符號及物理量凡易混淆者,應注明文種、大小寫、正斜體、黑白體等(一般變量應為斜體,矢量、矩陣及張量為黑斜體;常量e、π,三角函數(shù),虛數(shù)單位i或j以及對數(shù)與自然對數(shù)、轉置T等應為正體,上下角標符號如為標識性的,應為正體,如為量的符號,則為斜體)。凡在公式中出現(xiàn)的物理量均應給出說明。
7.公式、圖、表全文統(tǒng)一依次編號(文中插圖最好另存為jpg.格式文件)。圖題、表題均要求注有中、英文對照。插圖寫清圖號、圖題,插圖線條不宜過細,照片與插圖統(tǒng)一編號,表格中用三線表。表中欄目及圖的欄目應按標準方式標注。
8.參考文獻應注意引用近三年國內外及本刊的最新文獻,中文參考文獻須有英文對照,所有文獻限列作者親自閱讀且已公開發(fā)表或有案可查的主要文獻,并按文內出現(xiàn)的先后次序編號,文中須有注釋。參考文獻的作者、編者、譯者不超過3人時全部寫出,超過者只寫出前3名,后加“等”或“et al”。請作者務必寫清楚如下文獻著錄格式:
期刊:[序號]作者.文獻題名[J].刊名,年份,卷(期):起止頁碼.
專著:[序號]作者.書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
論文集:[序號]作者.文獻題名[C]//論文集編者,論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起止頁碼.
學位論文:[序號]作者.文獻題名[D].出版地:授予單位,授予時間.
外文文獻著錄規(guī)則同上。外國人名,姓前名后,名用縮寫,不加縮寫點,字母均大寫。外文書名、期刊名、規(guī)范與論文集名,第一字母和每個詞(不包括連詞、前置詞等附屬詞)的第一個字母都為大寫正體,其余字母均為小寫正體。外文論文題名,第一個字母為大寫正體,其余字母均為小寫正體;但人名和地名的第一個字母需要大寫正體;縮寫的專門名詞則需要全部大寫正體。
1.在線采編系統(tǒng)網(wǎng)上投稿,投稿時須簽署《自然災害學報》論文著作權轉讓書。按《著作權法》執(zhí)行,將該論文的復制權、發(fā)行權、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翻譯權、匯編權等權利在全世界范圍內轉給本刊。由全體作者簽字,掃描后通過系統(tǒng)上傳。編輯部對來稿有權作技術性和文字修改,實質性內容的修改需征得作者同意。
2.來稿必復,來稿須為未發(fā)表的學術成果,在未收到退稿通知之前,不得投往他刊。
3.需修改的稿件,請參閱審稿專家的評審意見逐條對論文進行認真修改和答復(務請寫清修改情況和修改之處),修改后的稿件和意見答復上傳到采編系統(tǒng),以便復審。
4.來稿一經發(fā)表,酌寄稿酬,并贈送樣刊2本。請作者將郵寄地址、郵編、電話詳明。
地址:哈爾濱市學府路29號《自然災害學報》編輯部,150080
電話:0451-86652820網(wǎng)址:http://zrzh.paperonce.org/ E-mail:jnd@iem.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