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歡歡
通過精細和高效的閱讀可以幫助小學生練就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和生詞積累水平,能避免在進行交談時出現(xiàn)詞語匱乏的現(xiàn)象。通過使用準確的詞匯和恰當?shù)膶υ捈记?,也避免了有些家長覺得孩子說話不禮貌、片面的理解,而對孩子過于情緒化。在朗讀新課文時,學生也不會因為不熟練而失去自信,從而出現(xiàn)語句不連貫、斷斷續(xù)續(xù)的現(xiàn)象。
小學語文閱讀可以提高學生對文字的敏感度和對文字的理解能力,激發(fā)出深層的感悟。例如,在六年級語文教材中有這樣一篇課文:《黑孩子羅伯特》。透過標題,我們不難看出,“黑孩子”是當時惡意泛濫的種族歧視的縮影。教師可以借此機會向孩子們普及種族歧視與人民平等的知識,避免學生對自身人種外的其它人種,采取一種蔑視、討厭及排斥的態(tài)度,并且在言語行為上表現(xiàn)出來,幫助孩子們形成善良、單純、平等的意識。
除此之外,以《尊嚴》這樣通過維護個人尊嚴成功贏得他人尊重并且最后取得成功的課文,可以幫助孩子們了解成功企業(yè)家的背后故事以及個人經(jīng)歷并從中受到啟發(fā),進而了解尊嚴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孩子們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三觀。像《小馬過河》這樣的課文,借以對低年級學生利用簡單的故事情節(jié)和色彩鮮艷的印刷背景,以及在課上播放書本自帶的光盤刻錄的視頻,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幫助他們學習理解課文內容和其中蘊含的淺顯易懂的道理。而《吃水不忘挖井人》這種宣傳黨史教育,充滿革命精神的文章,也為小學生培養(yǎng)愛國情懷、繼承黨的精神提供了良好的文字依據(jù)和實例參考。讓學生感悟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進程下,通過黨的領導,實現(xiàn)民富國強的美好局面[1]。
培養(yǎng)一眾有才情的學生最好從小學抓起。教師要避免遵循僅僅“嚴抓升學率”的教學指針,要在實際教學中超越“應試教育”,將“主動權”交還到學生手中,使他們意識到自己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通過課文閱讀,培養(yǎng)小學生的審美水平,進行“才情式”教學。以《楊氏之子》為例,從原文中的“聰慧、楊梅、君家果”不難看懂文章想要表達的意思,而短小精悍而又有趣的文學內容更容易抓住學生上課的專注力和興之所向。對于小學生初次接觸到的文言文,應重點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特別要注意停頓的恰當。在學生了解課文內容后,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使學生能貫通上下文,在讀中體會九歲孩子的回答妙在什么地方,交流對這個問題的體會。教師可相繼引導學生對比:“孔雀是夫子家禽”“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有什么不一樣,體會這個孩子回答的委婉和機智。要重視語言文學的作用,加大學生的課外閱讀量,讓學生們面對其他艱深晦澀的文言文時,先了解譯文,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jié)開展理解,再具體講解“夫子、設、甚、詣”等文言文字的含義,擴充學生的知識領域,體會語言文學的魅力,為日后的文言文學習打好基礎,使學生在面對冗長的文章時,學起來不會費神費力。
藝術無國界。語言文學是全世界范圍內人類共賞的藝術審美方式。學生們可以通過國內外語言文學的學習,理解優(yōu)化世界的思想和文化精髓,在學習本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同時,拓寬眼界,積極學習西方的知識理論體系和思想文化[2]。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按照自己的講課思路與學生的適應水平選取可以形成體系的課文章節(jié)來講述。親身示范不受教材局限的講課方式,形成優(yōu)良“教風”“學風”,培養(yǎng)學生獨立自主的品質和靈活的思維能力。
培養(yǎng)學生語言對話和寫作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僅僅圍繞書面能力進行日常的課堂教學容易造成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較弱、說話沒有條理、用詞遣句膚淺平淡且準確程度低,影響孩子們思維能力的提升,使學生很難適應之后的中學學習生活。衡量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標準通常會看學生的口齒表達、語音語調、說話的流利程度、語法和用詞是否恰當、邏輯和內容的標準、真實程度。通過閱讀有生僻詞和深遠內涵的像是《神州謠》《傳統(tǒng)節(jié)日》這樣的課文可以幫助孩子們鍛煉口語表達和閱讀理解能力。還可以設置課前當眾朗讀的場景使學生們鍛煉自己的膽量和當眾發(fā)言的勇氣,讓孩子在閱讀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有所增進的同時,利用“辯才無礙”的語言表達能力幫助孩子們加強積極競爭、表現(xiàn)自我的意識。有的孩子性格內向,不善言辭,總是將機會讓給別人。在內心無形中受創(chuàng)的同時,還失去了寶貴的表現(xiàn)自我的機會。這時,老師可以鼓勵文學素養(yǎng)高的孩子們上前朗讀自己的作品,使他們在心中萌生對自己的認可[3]。
重視對孩子們口才的培養(yǎng),幫助他們克服怯于表達的心理暗示,形成優(yōu)秀、開朗、積極的社會人格。教師可以設置即興演講,不設題、不設限給全體學生一個表現(xiàn)自我和抒發(fā)內心想法的機會。通過短時間內的語言組織調動思維和情緒,培養(yǎng)學生的臨場反應能力。還可通過多媒體教學的形式,進行“趣味性”“互動型”教學,讓孩子們在玩游戲的過程中積累知識,通過電腦判斷自己發(fā)音的正誤,感情色彩是否充沛。教師要通過不斷完善教學內容,優(yōu)化教學環(huán)境,不斷提升小學語文教育的課堂水平與學生的聽課活力[4]。
小學生人際交往問題在孩子小學高年級時就要加以注意。小學生在五六年級時快接近青春期,家長就要多鼓勵孩子與同學群體交往,避免小群體和落單現(xiàn)象發(fā)生。老師可以找一些培養(yǎng)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故事,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代入感,并且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去[5]。比如:一只羊遇到危險并大聲向朋友們求救,而朋友們不但沒有伸出援手還找各種理由搪塞。只有山下的狗聽見羊的呼喊,一下咬住了狼的脖子,趕跑了狼。讓學生們明白:真正的友誼,不是花言巧語,而是關鍵時候拉你的那只手。那些整日圍在你身邊,讓你有些許小歡喜的朋友,不一定是真正的朋友。而那些看似遠離,實際上時刻關注著你的人,在你快樂的時候,不去奉承你;在你需要的時候,默默為你付出、關心你的人,那才是真正的朋友。在語文教材中,比如《大自然的聲音》和《帶刺的朋友》這樣的選題就可以幫助小朋友們意識到和自然“做朋友”的重要性,從而幫助學生親近自然,從小樹立正確、綠色、積極、可持續(xù)的環(huán)保意識。教師可以讓同學們帶著感情進行情景表演,賦予動植物以人的感情,通過亂砍濫伐、射獵交易等行為導致大自然面臨沙塵暴、生物多樣化減少、動植物失去棲息地、山體坍塌、洪流爆發(fā)等一系列具有連鎖反應的困境,感受想象當代受經(jīng)濟利益驅使的人們破壞自然帶來的種種壞處。
語文是學生理解、學好其他科目的基礎,而小學語文教學也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和表達水平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需要家長和老師的雙重輔導以及學生的個人努力才能完美吸收課堂知識并加以消化和利用。教師要注意活化教學,不斷更新跟隨教材改版和考試改革教學方案,利用多媒體教學、單元匯演、課前演講等形式幫助學生建立健全人格、樹立正確三觀、豐滿文學知識、提高交際水平。家長要關切孩子內心的所思所想,不給孩子灌輸太多壓力,讓他們在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的同時,寓教于樂,學習到更多的文學知識和人生道理,樹立正確的三觀和鮮明的個人特點,讓他們做真正的自己,做更好的自己。家長要在課業(yè)之余做好輔助工作,跟老師保持密切溝通和交流,時刻關注孩子的學習情況和成長軌跡。學生自身也要通過克服懶惰思想、積極投身于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中去學習更多的課外知識,接觸同學校不一樣的色彩,刺激自己的求知欲,拓寬眼界,形成良好的自學習慣和作息習慣,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生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