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麗,王志汕,陳則鋼,肖紹堅
(1.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yī)院,福建 福州 350122;2.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三人民醫(yī)院,福建 福州 350122)
胃脘痛指的是疼痛部位發(fā)生在心下胃脘處的疾病,即人們日常所說的“胃痛”。其發(fā)病原因繁雜不一,與日常飲食、情緒管理、外邪感傷、久病虛損等密切相關,吾師肖紹堅臨床診療胃脘痛三十余年,經驗頗豐,今有幸隨診左右,略有心得,現(xiàn)歸納其經驗為五點,即:肝木犯土、疏木調土;食飲傷胃、強脾厚胃;炎癥藥損、解毒護胃;痰濕困阻、健脾助運;久病必虛、補益固本,且通過總結多年臨床經驗,得“疏木調土湯”一方,通過“疏肝木”“調脾土”達到肝脾和、氣血活的效果,氣血活則榮衛(wèi)通,進而通其所不通,榮其所不榮,則疼痛自消弭無形?,F(xiàn)將吾師治療胃脘痛的經驗分述如下,并附驗案一則。
脾胃為“后天之本”,是水谷腐熟和運化的不二場所,其功能運行正常與否受到諸多方面的影響,肝胃不和便是其一,《沈氏尊生書·胃痛》言:“胃痛,……唯肝氣相乘為尤甚,……且正克也。”,肝氣滯澀壅阻,必然克犯脾土,一者使脾的運化布散不及,二者使胃的納谷傳腑失衡。氣不通運不及,則痛自生。沈金鰲明確指出肝氣犯胃可致使胃脘痛的發(fā)生,肝郁氣滯證又是本病最常見的證型,現(xiàn)代研究表明,肝郁證之人免疫功能有所降低,不合理的情緒會影響機體免疫功能的正常發(fā)揮,進一步損傷胃黏膜壁細胞[1-2]。
吾師正是認識到肝木克土對胃脘痛的重要影響,所制經驗方“疏木調土湯”以“理氣和胃”為治療原則,具有“疏理氣機、調和脾胃”的功效,方中柴胡具有辛味,走行于肝膽經,具有暢達木氣的作用,芍藥偏于酸、苦味,入于肝脾兩經,可柔肝陰、養(yǎng)肝血,善斂陰液、止疼痛,此二藥同用,散收相合,使得氣機暢達的同時,不致陰血耗散太過,共達氣暢痛止的效用;“不通則痛”,紫蘇梗、延胡索、枳殼具有行氣寬中的作用,增強全方理氣的功效,氣行暢則痛自止;胃氣貴在和降,肝氣橫逆犯胃,胃氣易隨之上逆,吾師以旋覆花、厚樸等通降胃氣,解其橫逆之苦。
辛辣炙熱、冰飲冷食等亦是導致胃脘痛至關重要的因素之一,《醫(yī)學正傳·胃脘痛》素有:“致病之由,……喜好辛酸,……復餐寒涼生冷,……故胃脘疼痛”的論述,大量研究證明,慢性胃炎的發(fā)病率高達50%,其產生與生活節(jié)奏快,工作壓力大及飲食不規(guī)律密切相關[3-4]。
面對饑飽不節(jié)造成的胃脘疼痛,吾師常以山楂、雞內金、炒麥芽、神曲等消食化滯,泄其痞悶,解胃中所傷;若脘脹明顯,則加厚樸除脹消滿,當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厚樸能夠改善胃腸的運動,減短食物下行至腸道的時間[5];若寒食傷胃重,則加吳茱萸、陳皮等增強散寒效力;濕熱中阻明顯,可予藿香、茵陳、薏苡仁等清熱祛濕、理暢中焦;并少伍白術強健脾胃,胃氣厚則多食不易傷。
胃炎是發(fā)生胃脘痛的常見原因,研究表明,導致胃炎發(fā)生的因素中,幽門螺旋桿菌獨占一席之地[6],抗血小板藥物能夠減緩心血管疾病的加重進程,NSAIDs具有良好的治療風濕病的作用,但此二者加重胃腸道黏膜的糜爛、延遲潰瘍愈合的影響同樣不容小覷[7-8]。
對此,吾師擅以蒲公英、地榆、黃芩、黃連等清熱解毒、消炎止痛,黃連可通過減少胃酸分泌,從而降低對胃黏膜的刺激[9]。蒲公英可減輕(HP)有關胃炎的炎性反應,從而保護胃黏膜[10]。并佐入半夏與黃芩相配,取瀉心湯中苦辛并進,調理中焦之意,半夏能夠保護胃黏膜,縮短其恢復時間[11]。黏膜糜爛、潰瘍??砂殡S出血,處方中加入地榆可止血療瘡,加快創(chuàng)面的愈合。
脾胃與濕邪皆屬土,二者類同互召,脾胃受外來濕邪侵襲,運化中阻,化飲不及,則痰與濕聚相而生。痰、濕乃脾運不及所生的病理產物,同時也是影響脾胃功能運作的罪魁禍首,此二者皆屬陰邪,易耗傷脾胃陽氣,使得中陽益虛,胃腑的納食與腐熟谷物的機能受到抑制;且濕性粘滯,阻礙氣的運行,脾氣不得暢通,津液于周身布散有礙。
吾師常用茯苓健脾助運,自源頭了卻痰濁邪患,還可免除肝木偏盛趁犯中土之嫌,研究證實,茯苓含有提高免疫機能的有效成分,具有抗炎效果,并對胃腸道形成保護屏障[12-13]。石菖蒲“治九種胃氣,止疼痛”,具有辟穢化濁利清陽,化濕醒脾的功效;陳皮、厚樸燥濕消痰,下氣除滿,防止痰濕之邪壅滯氣機的升降,痰濕得化則脾運可及,胃腑所納的飲食水谷得以及時消導,腑氣通則痛自除。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笔軞鉁?、痰阻、飲食、藥物等致病因素所困,脾胃之氣日漸虛損。脾胃陽虛,寒自內生,寒邪內外相合,寒性凝滯不得陽氣溫運,此類胃痛多痛而不劇,且喜溫食好揉按。陰陽互根互用,陽虛日久必累及陰,胃陰虧虛,津液不足,上失于濡,下無以溉,則胃脘灼痛,且咽燥便干。
吾師認為,脾胃虛寒以正虛為本,法當溫中健脾,常以黃芪益氣補中,桂枝辛溫散寒配伍白芍柔緩止痛,芍藥通過減少PGE2的生成和釋放,進而減輕疼痛的程度[14]。寒重痛劇者則以干姜、蜀椒增強驅寒之力,獲取止痛之效。陰虧津液不足,臟腑失濡,治療應滋養(yǎng)胃陰以生津液,沙參、麥冬入肺胃二經,功能滋養(yǎng)肺胃之陰,有效緩解咽干便結之苦,若灼痛伴見泛酸嘈滿,則配用黃連、吳茱萸清熱降逆,解氣逆上犯之虞,再入少許善收澀制酸的海螵蛸,用以改善潰瘍、胃酸超量的臨床癥狀收效甚佳,且不良反應少[15]。
陳先生,男,53歲,2021年4月10日初診,訴近1年來上腹部近心窩處隱隱作疼反復發(fā)作,大約2~3次/周,疼痛程度較輕。進食溫熱食物、飲用溫水或適度按壓,疼痛可緩解;心情低落或躁怒時疼痛程度更甚,疼痛發(fā)生的頻率增加。喜歡進食甜味食物,但日??刂粕锌?,平素晨起時口干、口苦明顯,未見打嗝、反酸、噯氣等伴隨癥狀,口淡乏味,飲食減少,睡眠不見明顯受累,二便調,舌淡苔薄脈細。2021年4月5日胃鏡檢查顯示:慢性萎縮性胃炎,膽汁反流;HP(+)。西醫(yī)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膽汁反流。中醫(yī)診斷:胃脘痛,肝胃不和、脾胃虧虛證。予疏木調土湯加減。具體用藥如下:北柴胡10g,白芍10g,炒枳殼10g,甘草5g,姜半夏10g,黃芩10g,姜厚樸10g,醋延胡索15g,醋香附10g,蒲公英25g,陳皮10g,全瓜蔞20g,炒麥芽30g,7劑,水煎煮,日服一劑。二診,訴疼痛發(fā)生頻率較前減少,仍呈隱隱作痛之感,晨起仍有口干,口苦改善,納食可。上方麥芽減至20g,加葛根12g,再服14劑。三診,胃脘疼痛不顯,余癥皆消。前方去醋延胡索、麥芽、全瓜蔞,加茯苓15g,服5劑后未再復診。
按語:該患者系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胃黏膜受到一定程度破壞,加之受肝木所乘,病程日久,反復發(fā)作,進一步加重脾胃虧虛,邪實與正虛錯雜,治療上需得補正與泄實并舉,以“疏木調土湯”平肝木、和脾胃。HP感染是導致胃黏膜損傷的主要原因,故與蒲公英減輕炎癥因子的破壞、保護胃黏膜;枳殼可通過改善平滑肌的痙攣狀態(tài),以減輕由輕度炎癥造成的腹部脹痛[16]。吾師認為口苦乃膽汁隨肝氣反流所致,柴胡、醋延胡索、厚樸等藥能有效疏理肝氣,減少膽汁反流,緩解口苦;另外,醋延胡索具有良好的鎮(zhèn)痛作用,柴胡可以抑制炎性因子的表達水平,減少炎癥的發(fā)生[17],厚樸功能下腑氣、消脹滿,柴胡與之同用,升降皆備,減輕胃脘痞脹之困;除此之外,脾“喜燥惡濕”,厚樸具備燥濕消痰的功效,防止痰濕之邪壅滯氣機的升降;脾胃虧虛則痰飲水濕之邪易乘虛內侵,入少許陳皮、全瓜蔞可健脾消痰,杜絕生痰之虞;脾虛津液失布,口唇失潤,葛根甘涼,能升脾胃清陽,具有生津止渴的功效。
胃脘痛是消化系統(tǒng)的常見癥狀,飲食減少、脘腹脹悶、打嗝、噯氣、反酸等是其常見伴發(fā)癥狀,另外胃脘痛會對睡眠造成一定影響,“胃不和則臥不安”之言自古既有[18],由此可見,看似簡單的胃疼一癥,對生活的影響甚大,故而,緩解病患胃脘疼痛之苦是勢在必行之舉。吾師運用“疏木調土湯”治療胃脘痛重在調節(jié)肝木與中土,脾胃和、氣機暢則血運通達,氣血和順則疼痛自除。吾師同樣注重日常生活的“攝生養(yǎng)慎”,指導患者規(guī)律地勞作和飲食,減少辛辣刺激食物的攝取,常揉按中脘、氣海、足三里、三陰交等保健穴,增強自身抵御外邪的機能。
吾師認為“不通則通”與“不榮則痛”是胃脘疼痛的病機之總屬,二者既獨立致病,又交錯互通,治療當注重調暢氣機與榮養(yǎng)血脈。氣運調暢與否宰于肝,肝郁喜犯脾土,治在疏木調土;飲食失節(jié)所致者,療以健運脾胃,旨在復其納運之功;滯濁邪痰困阻脾胃,療以運濕化濁;脾胃之氣虛,榮養(yǎng)之功薄,正本補中是其治;炎癥因子等邪毒作用致使胃黏膜損傷者,權從清熱解毒、護胃止痛之屬??傊?,“通其不通”“榮其不榮”則疼痛自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