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麗
結核病是全世界由單一致病菌導致死亡人數(shù)最多的疾病,在鏈霉素、利福平等抗結核藥物發(fā)明之前,結核病幾乎是不治之癥。根據資料記載,自1882 年羅伯特·柯霍(Robert Koch)發(fā)現(xiàn)結核分枝桿菌以來,因結核病造成的死亡人數(shù)已達2 億。結核病是我國重點控制的重大疾病之一,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結核病作為一種慢性傳染病,可以累及多個臟器,危害較大甚至引發(fā)死亡[1-3]。結核病的發(fā)病人群多為青少年,因為該病具有傳染性,社會各界對該病的治療及預防都較為重視[4]。目前結核病的治療以藥物治療為主,治療該病的藥物種類較多,存在不同的治療效果及預后。本次研究比較吡嗪酰胺與帕司煙肼在初治涂陽肺結核患者中的預后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于2016 年2 月~2017 年5 月收治的60 例初治涂陽肺結核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及研究組,每組30 例。對照組男16 例,女14 例;年齡20~55 歲,平均年齡(34.05±6.99)歲;病程1~12 個月,平均病程(5.32±2.29)個月。研究組男17 例,女13 例;年齡20~57 歲,平均年齡(34.62±7.46)歲;病程1~11 個月,平均病程(5.87±1.75)個月。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納入標準:①患者通過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肺結核;②實驗室及B 超檢查肝功能無異常情況;③患者無糖尿病史。排除標準:①患者存在肝腎疾?。虎诨颊咛幱谌焉锲?;③患者存在精神病史,神志失常。該研究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并簽字,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核。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n,)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n,)
注:兩組比較,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口服帕司煙肼膠囊(福建省龍華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50533,規(guī)格:0.10 g×100 片)治療,0.2 g/次,4 次/d。
研究組患者口服吡嗪酰胺片(廣東臺城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0947,規(guī)格:0.25 g×100 片)治療,根據患者的體重確定藥物劑量:20 mg/kg,1 次/d,2 次/周,劑量最高為2 g/d。
1.3 觀察指標
1.3.1 痰轉陰率 連續(xù)3 次實驗室痰涂片檢查結果為陰性表示痰轉陰。
1.3.2 病灶改善情況[2]判定標準:顯效:病灶的縮小程度≥原病灶的50%;有效:病灶有所改善,但是縮小程度<原病灶的50%;無效:病灶無改善甚至出現(xiàn)擴大??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3.3 不良反應 包括肝功能異常、胃腸道反應和皮疹,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不良反應發(fā)生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痰轉陰率比較 治療3、6 個月后,研究組的痰轉陰率分別為90.0%、96.7%,高于對照組的66.7%、8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痰轉陰率比較 [n(%)]
2.2 兩組病灶改善情況比較 研究組的病灶改善總有效率93.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3.3%,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病灶改善情況比較 (n,%)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研究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6.7%低于對照組的26.7%,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n,%)
結核病是一種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常見的慢性傳染?。?,6]。除了頭發(fā)和指甲外,身體其他任何部位,如淋巴結、骨骼、關節(jié)、皮膚等都可以被結核分支桿菌侵犯,但最常侵犯的部位是肺部,稱為肺結核。肺結核是人體感染結核分枝桿菌后發(fā)生的慢性肉芽腫傳染?。?],人體感染結核分枝桿菌后不一定發(fā)病,當機體的免疫力降低或者發(fā)生其他感染時可引起該病的發(fā)生[7,8]。肺結核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較高,1993 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宣布“全球結核病緊急狀態(tài)”,表明結核病已經成為全世界的重要公共衛(wèi)生問題。我國是世界上結核病病情最為嚴重的國家,肺結核在我國法定報告甲乙類傳染病中發(fā)病和死亡數(shù)排在第2 位。每年死于肺結核的患者高達三百萬人次,占非自然死亡人數(shù)的7%,占傳染病死亡人數(shù)的10%[4]。肺結核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包括以下幾點:①發(fā)熱:低熱是結核病的常見癥狀,一般發(fā)生在午后,可以持續(xù)數(shù)周,但是發(fā)熱類型不規(guī)則,部分患者表現(xiàn)為面部、手心和腳心的潮熱感,也有部分患者表現(xiàn)為高熱,夜間盜汗為結核病的常見表現(xiàn);②咳嗽:是肺結核患者的主訴癥狀,當出現(xiàn)咳嗽數(shù)周并伴有血色痰液時,高度懷疑肺結核的可能;③咳痰:肺結核咳痰患者不多見,一般為白色黏液型,合并其他感染如支氣管炎時出現(xiàn)黃色濃痰;④咯血:當結核感染累及肺毛細血管壁時出現(xiàn)血色痰,累及大血管則出現(xiàn)咯血;⑤其他癥狀:胸痛、呼吸困難以及結核性變態(tài)反應,這些癥狀很少出現(xiàn)。如果出現(xiàn)這些癥狀持續(xù)>2 周,應高度懷疑患有肺結核,要及時到當?shù)亟Y核病定點醫(yī)療機構就診??h(區(qū)、旗)、地市、省(區(qū)、市)等區(qū)域均設有結核病定點醫(yī)療機構。肺結核是長期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慢性傳染病。患有肺結核如發(fā)現(xiàn)不及時,治療不徹底,會對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甚至可引起呼吸衰竭和死亡,給患者和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
本院常用于治療肺結核的藥物為吡嗪酰胺和帕司煙肼。吡嗪酰胺對于人型結核桿菌的敏感性很高[3],尤其當pH 為5.0~5.5 時,吡嗪酰胺能夠發(fā)揮最大的殺菌作用,對于酸性環(huán)境中生長較為緩慢的吞噬細胞中的結核桿菌,是目前最常用的殺菌藥物。吡嗪酰胺在人體中的抑菌濃度為12.5 μg/ml,當其達50 μg/ml 時可以殺滅結核桿菌,吡嗪酰胺在在細胞外的抑菌濃度是細胞內的10 倍,當其在中性及堿性的環(huán)境中時,幾乎沒有抑菌效果。該藥的作用機制與吡嗪酸相關,吡嗪酰胺能夠進入吞噬細胞到達結核桿菌菌體內部,菌體內部的酰胺酶促使吡嗪酰胺脫去酰胺基,繼而轉化為吡嗪酸,最終發(fā)揮抑菌作用[9,10]。而且吡嗪酰胺的化學結構與煙酰胺十分相似,可以取代煙酰胺干擾脫氫酶,阻止其脫氫,使結核桿菌無法利用氧氣而死亡,達到抑菌的目的。吡嗪酰胺經口服后在胃腸道內吸收迅速而完全,廣泛分布于全身組織和體液中,包括肝、肺、腦脊液、腎及膽汁。腦脊液內藥濃度可達血濃度的87%~105%,蛋白結合率約為10%~20%??诜? h 后血藥濃度可達峰值,t1/2為9~10 h,肝、腎功能減退時可能延長。吡嗪酰胺主要在肝中代謝,水解成吡嗪酸,為具有抗菌活性的代謝物,繼而羥化成無活性的代謝物,經腎小球濾過排泄。70%(其中吡嗪酸約33%)24 h 內以代謝物排出,3%以原形排出。帕司煙肼是一類廣譜抗菌藥[11,12],為異煙肼(INH)與對氨基水楊酸(PAS)的化學合成物。INH 主要對生長繁殖期的分枝桿菌有效。對于多種真菌有抗菌作用,其作用機制是通過抑制敏感細菌分枝菌酸(myolic acid)的合成而使細胞壁破裂,繼而影響細菌的繁殖而發(fā)揮作用。PAS 有效地延緩和阻滯了INH 在體內的乙?;^程。因此,本品在血液中維持較高、較久的INH 濃度并且降低了對肝臟的毒性。這不僅增強了藥物的殺菌作用,同時也延遲了細菌耐藥性的產生。
綜上所述,在治療初治涂陽肺結核患者時,吡嗪酰胺與帕司煙肼相比,能明顯提升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并降低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更適合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