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涂英麗 張星蘭(北京市豐臺區(qū)豐臺第二中學語文教師)統(tǒng)籌/陳金華(陳金華特級教師工作室主持人)
《論語》精深廣博,常讀常新。本期起,《十幾歲》雜志與北京市豐臺區(qū)豐臺第二中學陳金華特級教師工作室共讀《論語》。一期一主題,探尋《論語》的內涵;一期一真題,探索“整本書閱讀”的真意。
語錄體散文集、儒家經典、孔子思想集大成之作、“二千年來國人思想之總源泉”(梁啟超)……《論語》的弦誦之聲不絕千古,世世代代的人們在“學而時習之”時,發(fā)出“不亦說乎”的贊嘆。
《論語》為何有如此蓬勃的生命力?將目光放至那個時代,我們可以窺見奧秘。
《論語》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輯而成,以語錄體為主,輔以對話體,各篇取第一章的前兩字為篇名。這樣的語錄體呈現形式和門人編輯的成書方式,與當時私學教育初興及“述而不作”觀念盛行息息相關。
春秋之前,接受學校教育是貴族子弟的特權,著書基本是官方行為。春秋末期,新進入“士”階層的孔子率先創(chuàng)辦私學,結束了“學在官府”的局面,文字也開始擴散到以“士”為主的民間社會。
但新興士人有著根深蒂固的“述而不作”觀念,即闡述前賢成說,憚于自己創(chuàng)新,認為“作”是圣人的事。孔子對先賢及其文字十分尊重崇拜。他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保ā墩撜Z·季氏》)因此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商朝賢大夫彭祖)”(《論語·述而》)。
《論語》所錄只言片語,是道理、結論的單向呈現,少有嚴密的邏輯論證過程。之所以如此,一是《論語》所記的言行既有當時實錄,也有后人追記;二是在戰(zhàn)國前,文章主要是對歷史的簡單記錄,孔子的弟子要傳承孔子的思想,自然不會自我發(fā)揮和質疑。
這與西方同時期重視理性的思辨不同。在對話體著作《對話錄》中,柏拉圖認為“尊重人不應該勝于尊重真理”,于是擺脫了單純的語錄體模式,對老師蘇格拉底的思想作出了反思和批判。
孔子的一生可大致分成三個階段:50 歲前,以學習、教育弟子為主;51 歲到68 歲,為政,這階段又以55 歲為分界,前出仕,后周游;68 歲后編撰六經、教育弟子,傳承文化。
在先秦諸子中,也只有孔門一家是進行知識傳授的。在“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的時代背景下,孔子創(chuàng)辦私學,成為第一位將官學變?yōu)樗綄W的人。
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奠定了孔子整個教育思想體系的基礎?!坝薪虩o類”即“教無類”,即主張人人有受教育權,不分貴賤、賢愚、貧富、地域,都可以入學??鬃釉f:“自行束脩(十條干肉,古代用來作初次拜見的禮物。這一禮物在當時是菲薄的)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保ā墩撜Z·述而》)這種思想將教育的對象從貴族階層擴展到了所有想接受教育的人。
孔子認為教育的作用是改變人,教育的內容是豐富多樣的?!白右运慕蹋何摹⑿?、忠、信。”(《論語·述而》)這不僅包括歷代文獻古籍和社會實踐關于“才”的教育,還包括對人盡心竭力和與人交往講誠信的“德”的方面的教育。在教育的原則和方法上,孔子強調“因材施教”“舉一反三”“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循循善誘”等。
正是孔子的努力,才形成儒家學派。孔氏一門在后代建構了以儒學為核心的中華文化,影響千古。
《論語》價值巨大,有學者稱《論語》為“東方圣經”。它蘊蓄著豐饒的精神文化資源,所承載的儒家思想早已成為全人類的精神財富。
面對鬼神觀念盛行,它要人“敬鬼神而遠之”(《論語·雍也》)。在王室衰落、諸侯興起時,它為和諧社會奉獻了原則,如“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論語·顏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在禮崩樂壞時,它還為個人養(yǎng)德提供了建議。
孔子曾說:“吾道一以貫之?!边@其中的“道”即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對于“仁”的定義,《論語》中說法眾多。
樊遲三次問仁,孔子在《雍也》篇答“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 ,在《顏淵》篇答“愛人”;在《子路》篇答“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這體現了“仁是眾德所合構而成的,是眾德的總稱”,即仁德、仁愛、仁政。
仁之本是孝悌?!靶⒌芤舱撸錇槿手九c!”(《論語·學而》)孔子強調孝悌是仁的根本,移孝于忠,由孝達仁。
仁之綱是忠恕?!爸摇薄八 笔强鬃尤实赖膬梢怼!爸摇北憩F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恕”則表現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仁”必得先為“忠”,盡心竭力為忠,忠為體;推己及人為“恕”,恕為用。
仁之體是禮。內仁而外禮,“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孔子強調仁是禮的根本,禮是仁的外化?!岸Y”中所包含的道德意蘊,是個人道德精神、內心情感和外在行為的統(tǒng)一,需要依仁成禮,以禮成仁。
《論語》以“為政以德”為核心的社會政治理想,為當時治國理政指明了方針,對現今仍有啟示。
孔子推崇周代的社會政治制度,他希望建立一個“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序和諧的理想社會。而要實現這個理想,需要“為政以德”,即把德、禮施之于民,打破傳統(tǒng)的“禮不下庶人”的信條。
“為政以德”對百姓需要“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需要 “富之”“教之”(《論語·子路》),需要在“年饑,用不足”時使“百姓足”(《論語·顏淵》),從而達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的效果。
對于統(tǒng)治者自身來說,“為政以德”意味著“其身正,不令而行”(《論語·子路》),需要通過自身的“善”激發(fā)百姓的“善”,需要通過“臨之以莊”“孝慈”(《論語·為政》)來讓百姓敬忠。
為政以德,對百姓施行仁政,本質是為人以德,和儒家文化強調的先“正心,修身,齊家”再“治國,平天下”本質上是一致的。
《論語》經兩千余年歷史打磨,朝代更迭,人世變化,奠定了禮樂文化、政治文化、制度文化、倫理道德、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風俗習慣等多方面的基礎,影響廣遠。
不斷變化是事物永恒的特性,《論語》亦是。《論語》博大精微,但曾經的合理合規(guī),如今也可能不再具備價值。比如嚴格的封建尊卑等級、古代喪葬婚嫁的一些禮儀禮制,于今已不太適用,我們需要取其具有精神意義的儀式感,舍其繁冗環(huán)節(jié)。
這種取舍,也表現為閱讀的取舍,即要在批判閱讀中前后對比。
《論語》成書時間早,閱讀時,需要回歸當時的歷史語境進行辨析,并根據當今的時代發(fā)展特點用一分為二的眼光去看待,形成符合時代特點和邏輯自洽原則的閱讀方法。
比如“管仲是不是仁者”,《論語》就有前后相互矛盾的論說。《論語·八佾》中,孔子認為“管仲之器小哉”“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卮鹱迂暫妥勇返囊蓡枙r,孔子認為“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論語·憲問》)、“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論語·憲問》),并用“如其仁”竭力強調管仲的“仁”。
《論語》的編排是任意的,現今學者普遍認可它沒有經過統(tǒng)一編輯加工的結論。故而,在不同的章節(jié)中會有關于相同主題的論述。這需要我們對比閱讀。比如,梳理關于“君子”和“小人”的章句,探究成為君子的途徑。
同時,還可以將《論語》與其他諸子百家著作對比。如對比《論語》中的“直躬證父”和《孟子》中的“竊負而逃”,探討儒家對“情和法”的認識發(fā)展。
2018年高考北京卷
《論語》記錄了孔子與弟子間的許多對話,如《先進》篇:
子路問:“聞斯①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p>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②,故退之?!?/p>
注釋:①斯:就。②兼人:勇于作為。
請簡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內容,并說明此則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樣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