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鑫川
(四川省儀隴縣農業(yè)技術推廣站,四川 儀隴 637676)
半夏又名麻芋子,是200 種常用中藥材之一,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腫散結等功效。國內年需求量4500t 左右,出口800-1200t,近年來在甘肅、山東、貴州、山西和四川等省市均有規(guī)?;灾?。
四川省南充市是野生半夏的主產區(qū)之一,據《四川中藥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60 年出版)記載:“半夏我省各地均有分布,主產于遂寧、南充市儀隴縣、蓬溪等地”。《中國常用中藥材》(科學出版社 1995 年版)記載:“四川的廣安、儀隴等地為半夏的主要分布地”?!端拇ǖ赖厮幉闹尽罚ㄋ拇茖W技術出版社出版 2005 年版)記載:“半夏四川產量較大,儀隴為半夏的最佳適宜區(qū)”。2012年“儀隴半夏”獲國家農產品原產地地理標志認證,年產鮮貨120t 左右,大部分作為種源供應甘肅產區(qū),商品半夏質堅色白,粉性足,顆粒飽滿,類圓球形,質量上乘,主要用于出口創(chuàng)匯,享譽國內外。
近年來,半夏野生資源銳減,為擴大儀隴半夏產能,通過4 年時間的試驗,總結出一套半夏仿野生栽培技術,關鍵點包括:土地選擇、良種挑選、施肥種類、播種時間、種植方式、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收獲時間、采收方法、產地初加工、包裝儲運等。
半夏選地要注意以下三個問題。
半夏喜蔭蔽環(huán)境,忌太陽直射,地塊選擇以低山地陰坡或半陰坡、林下為主。
半夏喜濕怕澇,遇高溫干旱天氣易倒苗,儀隴半夏生長過程中需要經常澆水,要保證種植基地附近有灌溉水資源(河流、江湖、水庫、魚塘等);土壤積水會導致病害爆發(fā),要選擇有一定坡度的地塊,以5-15 度為宜(四川雨季較長,坡度太大不利于水土保持)。
第三,半夏屬于淺根系根莖類中藥材,根系主要分布在0-20cm 表土層,土壤結構、肥力、前茬作物等對產量影響較大,地塊選擇要以松軟肥沃,土層深厚,無惡性雜草(如香附子、田旋花、水花生等)的油沙土、潮河土、沙壤土為主,最好選擇沒有種植過根莖類作物的地塊。
1.2.1 耕地曬地。選好要種植半夏的土地,在秋季作物收割后,或者是荒地除完雜草根、撿干凈石塊后,要馬上進行深耕翻地,確保耕好后有足夠的時間讓土地曬太陽、淋雨、風吹,尤其是荒地,最好在夏季結束前深耕一次,“三九天”要再次深耕一次,促使土壤風化,減少病蟲害和草害。
1.2.2 施肥耕地。選晴天,在下種前一周左右,每畝用發(fā)酵合格的人畜糞便6m3作基肥,加入半夏專用生物菌肥20kg,鈣鎂磷50kg,微量元素肥料5kg,進行第三次耕地,最少耕2 次,使土壤和各種肥料充分攪拌均勻。
1.2.3 劃廂。將土地耕細后,沿坡度從高到低在地塊兩頭分別測量35cm、110cm、35cm,插上標記,拉線繩,順線繩用石灰或草木灰等劃線,劃好播種廂和排水溝界限。
1.3.1 種苗標準。葉型為桃葉型或大桃葉型,地上部純葉莖高度9-30cm;直徑1.5cm 大小的種球,生長2 個月,分生葉莖數2-3 個,每個葉莖上形成一個珠芽,葉片的其它部位不形成珠芽,生長60 天左右,第一代珠芽色白,圓正,稍偏斜,一般達到直徑1.2cm,最大珠芽直徑達到1.5cm。
1.3.2 種球標準。從上一年無病害地塊或野生半夏中,選擇符合種苗標準,塊莖外觀呈黃褐色,底部黑褐色,圓形或圓球形,芽眼正中,根痕輪紋明顯的半夏塊莖,篩選出直徑0.6-1.2cm 的塊莖作栽培半夏的種球,并按照0.6-0.9cm,0.9-1.2cm 分成兩級沙儲。
根據南充市的氣候特點,選擇在立冬-雨水節(jié)氣播種。
播種前,對沙儲種球進行二次篩選,去除霉變、破損、干癟種球,播種前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 倍液浸種或300 倍食醋、50ml/L 的高錳酸鉀分別浸種3-5h,瀝干后備用。
根據種球大小,每畝用種80-120kg,商品半夏生產基地通常選用0.6-0.9cm 直徑種球,播種相對較淺。該類種球通常由越夏后株芽發(fā)育而成,病害少,早期分生株芽少,塊莖生長快,一級商品半夏占比高。種源基地通常選用0.9-1.2cm 直徑種球,播種相對較深。該類種球早期就可形成分生葉莖和株芽,增值率高。播種時按每畝種球的播種量稱量出每廂種球數量,均勻地撒播在廂面上。播種完后,撒施少量生物有機肥或草木灰,用鐵鍬把劃好的35cm 廂溝內的土壤,均勻撒在廂面上,種球上撒土厚度為5-8cm,廂溝深度不低于20cm。用鐵鍬拍實覆土后覆蓋秸稈。
播種完成后的半夏地,忌人畜踩踏。
2.1 水肥管理。早春季節(jié),易發(fā)生春旱,土壤干旱會導致出苗緩慢,畸形植株增多,按照見干見濕的原則,重點加強水分管理。待齊苗后,立即進行根外追肥,早期追肥以氮肥和葉面肥為主,促進葉片伸展、肥厚,5 月中下旬追施P、K 肥,提高植株抗性,增加產量。當地溫超過30℃,半夏根系在2 天內就會死亡,可以在傍晚噴灑井水、地面覆蓋雜草或秸稈來降低地溫,延遲半夏倒苗時間。
半夏夏季倒苗后,要加強田間排水,減少半夏腐爛。
2.2 雜草管理。半夏植株小,難以與雜草爭光爭肥,生長早期要盡量控制雜草生長,進入夏季,氣溫升高,半夏受氣候影響進入倒苗期,此時除大草為主,適當保留低矮雜草,有利于保濕降地溫,延遲倒苗時間。
2.3 遮陰管理。陽光直射會加速半夏倒苗,當種植地塊外部環(huán)境不足以實現遮陰要求,需要在廂邊種植玉米、高粱、芝麻、大豆等輔助遮陰。
另外,半夏在生長過程中要結合株芽生長情況及時培土,其目的是蓋住珠芽和雜草的幼苗,提高產量,培土應結合除草進行。
3.1 半夏根腐病。根腐病是半夏高發(fā)病害,多發(fā)生在高溫多濕季節(jié)和越夏種莖貯藏期間,危害地下塊莖,造成腐爛,可引起地上部分枯黃倒苗死亡,傳播性極強,短時間內就會導致整塊地絕收。防治方法:(1)加強水分管理。雨季和大雨后要及時疏溝排水,中耕松土,增加土壤通透性,雨季時間較長時,要及時撒施生石灰或草木灰降低土壤濕度。(2)選用無病種球,播種前按照生產要求用藥劑浸種。(3)病害高發(fā)季節(jié)要注意觀察,在發(fā)病初期及時連土拔除病株,立即密封帶出地塊用生石灰混合深埋處理,病穴用5%石灰乳淋穴,防止病害蔓延。(4)及時防治地下害蟲,可減輕危害。
3.2 半夏病毒病。發(fā)病率隨栽培年限的增加呈上升趨勢,種莖帶毒及蚜蟲、灰飛虱等昆蟲傳毒為其主要傳播途徑。多發(fā)生在初夏季節(jié),危害葉片,導致變形、皺縮、卷曲,直至枯死。防治方法:(1)選無病植株留種,避免從發(fā)病地區(qū)引種及發(fā)病地留種,控制人為傳播。(2)增施有機肥,適當追施P、K 肥,增強抗病能力。(3)做好輪作種植,連作不能超過兩年,輪作時間不低于三年,輪作期間要避免種植同類型作物,同時要避免在蚜蟲、灰飛虱高感作物附近種植半夏。(4)掛黃板誘殺蚜蟲、灰飛虱。(5)發(fā)現病株,立即拔除,密封帶出地塊集中燒毀深埋,病穴用5%石灰乳澆灌,以防病害蔓延。
3.3 半夏鳳蝶。在4-8 月發(fā)生,鳳蝶幼蟲啃食半夏葉片、葉莖和珠芽。防治方法:(1)結合中耕除草捕殺幼蟲。(2)利用黑光燈誘殺成蟲。(3)危害較嚴重的用甲維鹽800 倍液防治。
在沒有發(fā)生病害的半夏種植地塊或者野生半夏(需要提前選取相對集中區(qū)域,并做好標記)中,秋季倒苗后,選擇晴天,在收獲半夏塊莖時,選取直徑0.6-1.2cm、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由當年株芽發(fā)育而成的中、小塊莖作種球。
選好的種球要隨采隨曬,地塊中挖取的半夏種球,要薄攤在陽光下暴曬6-10h,標準是半夏種球外皮干燥,根系和葉莖及泥土脫落。按種球與干濕適中的細沙土1:1的比例拌勻,堆放在通風、干燥、涼爽的地方,堆高度20cm,堆寬2m,長度不限。如果有條件,最好放在恒溫庫中,溫度控制在2℃-8℃、空氣濕度40%。
川半夏的采收時間對產量和質量影響極大。野生儀隴半夏采收時間主要集中在小春作物和花生、玉米收獲季節(jié),此時野生半夏容易找尋,同時可以與農事相結合。
適時采收,易脫皮、可自然晾曬、商品色白粉性足、折干率高,加工成本低。采收過早,粉性不足,影響產量。采收過晚難脫皮、無法晾曬,塊莖內淀粉分解,加工的商品半夏粉性差、色澤灰、黃,“僵子”(角質化)占比高,質量差,商品產量低,加工成本高。
根據生產要求和采收習慣,儀隴半夏采收以一年兩收為宜。
夏季采收是川半夏增產的重要措施,通過夏采,可以有效降低大塊莖越夏腐爛,實現株芽培土、中耕除草,降低半夏根腐病。
5.1.1 采收時間。根據南充市的氣候,川半夏最佳夏采時間是芒種-夏至節(jié)氣之間,采收前一個星期,選擇長勢好、植株相對密集地塊,重點選擇播種大種球地塊,用鐮刀把地上部葉片割掉,去除覆蓋的秸稈和雜草。
5.1.2 采收方法。選晴天采收,采收時用特制專用小三齒鉤從廂一端開始,采挖深度不超過10cm,順廂小心采挖,避免挖傷半夏塊莖,挖大留小,仔細撿拾直徑1.5cm以上的半夏塊莖(小于1.5cm 的塊莖留在土壤中作種球)。采收過程中要及時清除雜草根莖和石塊。
5.1.3 采后管理。在半夏夏采后,每畝施優(yōu)質有機肥200kg、生石灰粉30kg,施肥后用專用鈍齒耙淺翻。把灑落在廂溝的土壤收到廂上,恢復到原來的廂和溝形態(tài),發(fā)現露在外面的種球壓到土壤中。耬平廂面,其他流程與第一次播種時相同,出苗后管理參考春季田間管理辦法。
5.2.1 采收時間。南充地區(qū)霜降至立冬節(jié)氣,是川半夏最佳的采收時間,此時收獲的川半夏,易脫皮,可自然晾曬,加工的商品半夏粉性足,色白,折干率高(約3.3kg鮮品可加工1kg 干品)。小雪節(jié)氣后半夏已倒苗,此時采收的半夏塊莖很難脫皮和曬干,商品加工性差,以采收半夏種球為主。
5.2.2 分類采收。初冬收獲的半夏,待氣溫降到13℃以下,葉片逐漸由綠色變黃時(還未倒苗)即可收獲。采收前一個星期,用鐮刀把地上部葉片割掉,去除覆蓋的秸稈,選擇晴天,用專用小三齒鉤從廂一端開始,順廂小心采挖,采挖深度以能把半夏全部挖出即可,不能深挖,翻土太多不易撿拾。
采收半夏要結合地塊連作時間、半夏塊莖數量和粒徑分類采收。第一年種植地塊,采挖前要分析苗勢,苗勢較好的地塊通常株芽發(fā)育成的中、小塊莖較多,采收費時費工,可以參考夏采方法,采取挖大留小,將直徑1.0cm 以上的半夏塊莖盡量撿拾干凈(小于1.0cm 的塊莖留在土壤中作種球)。對于苗勢較差和種植兩年的地塊,要盡量將所有半夏塊莖全部撿拾。
5.2.3 采后管理。挖大留小地塊,參考夏采管理辦法,每畝施腐熟成熟土雜肥1000kg,半夏專用生物菌肥20kg,微量元素肥料5kg,施肥后用專用鈍齒耙淺耕,使肥料與土壤混合均勻,整平廂面,秸稈覆蓋,其他管理與播種相同。全部采收地塊要及時深翻,盡快種植綠肥、小雜糧等作物。
6.1 發(fā)酵。倒苗后和早春收獲的半夏,外皮較堅硬,須經過發(fā)酵才容易脫皮。發(fā)酵方法:(1)將收獲的無腐爛鮮半夏塊莖堆放室內,厚度40cm,每天檢查,半夏外皮稍腐,用手輕搓外皮易掉即可,通常需時間10-15 天。(2)將收獲的鮮半夏拌入少量的生石灰堆放室內,厚度20cm,每天檢查,半夏外皮稍腐,用手輕搓外皮易掉即可,通常需時間2-4 天。適時采收的半夏不需要發(fā)酵處理。
6.2 去皮。將適時采收或者發(fā)酵處理好的半夏進行分級,篩選出畸形、扁平、側芽多的半夏,此類塊莖加工難度較大,加工時間長,脫皮損耗高,商品產量低,需要單獨加工。圓形或者球形塊莖通常按照大、中、小分成三級。根據數量多少可分人工去皮和機械脫皮。去皮方法:(1)人工去皮。將分級后的半夏塊莖分別裝入編織袋或其它容器內,水洗后,腳穿膠靴踏踩或用手(戴手套)來回反復推搓10min 后倒在篩子里用水漂去碎皮,沒有去凈皮的揀出來再搓,直至全部去凈為止。較大的塊莖,去皮后底部(俗稱“后腚門”)容易殘留一小圓塊透明的“繭子”,量少可用手剝除,量多選出再裝袋搓掉,直至半夏塊莖全部呈純白色為止。亦可水洗后趁濕放在大砂缸或水泥池內加入少許水使半夏滑潤,腳穿膠靴上下踩踏去皮。(2)機械脫皮。目前半夏的脫皮機從簡單到復雜樣式有多種,多數是借鑒了各種拌和機及洗衣機渦輪旋轉的原理制作,有立式、臥式兩種。脫皮前,將半夏塊莖用水洗凈泥土,按分級分裝脫皮,單次脫皮數量和時間要參考機械使用說明并結合實踐經驗確定,目前簡易脫皮機械單次可脫皮60kg塊莖,脫皮時間20-30min,日加工量1500kg/臺套,單次脫皮合格率達90%以上。對于種植面積較大農戶或者加工合作社,建議購買專業(yè)脫皮機械。
6.3 干燥。脫皮后的半夏需要馬上晾曬,在陽光下暴曬最好,并不斷翻動,晚上收回平攤于室內晾干,次日再取出曬至全干,既成商品。去皮后如遇陰雨天不能晾曬,可先浸泡在飽和的明礬水中,隔1-2 天換一次水,可防腐爛,天晴再曬。沒曬干受潮或干品存放時間較長變色的半夏塊莖,可用水洗后放袋中搓白,把霉變色澤去掉,繼續(xù)曬干。如半夏數量較大,最好建有烘房,邊脫皮邊烘干,不受天氣影響,加工的半夏商品質量較好。
置通風干燥處, 防蛀。生半夏系毒品藥材,應遵照《醫(yī)療用毒性藥品管理辦法》加工、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