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丹 黃衛(wèi)
改革開放初期,媒體圈中開始關(guān)注到一種新的新聞語態(tài):“中新體”。
曾擔任中央電視臺副臺長的孫玉勝在《十年》一書中回憶,1993年籌備全新模式的早間節(jié)目《東方時空》時,臺領(lǐng)導要求多用“中新體”。孫玉勝解釋,變?yōu)椤爸行麦w”并不只是改變文風,而首先是轉(zhuǎn)變態(tài)度,建立起“與話雙方”的平等。
“會說家常話”
1952年9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華僑事務委員會(簡稱中僑委)副主任委員廖承志來到位于北京北新橋三條一號的“海棠院”,出席中國新聞社籌備會議。他在動員講話中說,要團結(jié)華僑的大多數(shù),報道要“群眾化”,打破“關(guān)門主義”和“教條主義”。在籌備過程中,在一篇800字的稿件上,他批示道:“太長!太長!太長!”針對一篇格式化的迎賓稿件,他說:“中新社要有自己的風格?!?/p>
廖承志一共有三次對中新社的長篇講話。第一次是在籌備會議上的這次講話,第二次是1965年3月12日,他在中僑委小禮堂接見中新社分社會議代表。當時受“左”的思想影響,中新社報道的調(diào)子越來越高。廖承志非常不滿意,但其時風雨欲來,他已是自身難保。
1967年,中僑委受到?jīng)_擊,停止了工作,中新社一整套獨特的工作方式也被指斥為“封、資、修”。1969年,中新社原有的300多人下放“五七干?!保瑯I(yè)務被并入新華社,周恩來總理深思熟慮,對外仍保留“中國新聞社”的電頭發(fā)稿。
廖承志第三次來中新社講話,已是改革開放之后。1978年9月,中新社正式恢復建制。1981年2月26日,廖承志來到中新社老辦公樓放映廳,參加中新社分社、記者站會議。
他在講話中說,中新社就是一個國家通訊社,但對外以民辦通訊社的面目出現(xiàn)可以更群眾化一些。中新社的工作要表現(xiàn)出極大靈活性,不應該穿“干部服”,不應該像個官僚,不要說官話,要會說家常話。
“稿件見分曉”
1982年3月,北京市七屆人大六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召開,中新社新聞部政文組記者藺安穩(wěn)負責采寫開閉幕消息。
1982年3月這天他提前來到會場,從大會秘書處要了一份《會議簡報》。簡報中提到,北京市市長焦若愚等幾位領(lǐng)導干部開大會時在主席臺上吸煙,代表們在討論中對此提出了批評。
當時離開會還有一點兒時間,藺安穩(wěn)立刻去休息室找到焦若愚,把簡報拿給他看。焦若愚說已經(jīng)看到了,代表們批評得對,自己一定改正,領(lǐng)導干部不以身作則,這不是小事。藺安穩(wěn)問焦若愚可不可以報道此事,焦若愚說可以呀。
開會過程中,藺安穩(wěn)邊聽會邊寫稿,他一直緊盯主席臺,確認沒有一個人吸煙。他沒有照慣例把這篇稿子送會議秘書處審?;厣缋锖?,簽發(fā)稿件的領(lǐng)導說稿子沒審不好發(fā),他又去找時任中新社副社長張磊,并說明焦若愚本人是同意的。張磊猶豫了一下,同意播發(fā)此稿。
第二天,港澳和海外多家報紙選用了這篇稿子,《人民日報》也加框刊登了這條新聞。后來這篇稿件入選《全國短新聞選》,還被選入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等院校的新聞學教材,成為“中新風格”的一篇代表作品。
改革開放初期,中新社還沒有進入中央部委的新聞發(fā)布名單。去中南?;蛉嗣翊髸貌稍L時,中新社新聞部經(jīng)濟組記者田惠明經(jīng)常要先把自行車放在附近的小樹林里,再出示證件進會場,而其他大報大社的記者卻總是坐車揚長而入。
“稿件見分曉!”田惠明說,那時大家經(jīng)常等著看第二天《人民日報》海外版頭條用誰的。
那一時期,很多報紙都喜歡用中新社的新聞,“港人治港”“馬照跑,舞照跳,股票照炒”等說法都是在中新社報道中首次出現(xiàn)并流傳開來。
田惠明認為,所謂的“中新風格”除了文字風格外,更有領(lǐng)導開明、隊伍敢想敢干的社風,這種底色是廖承志打下的。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 宋春丹 黃衛(wèi)/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