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元元,雒佳麗,王飛洋,李申濤
(1.紡織化學(xué)工程助劑重點實驗室,西安工程大學(xué)環(huán)境與化學(xué)工程學(xué)院,陜西 西安 710048;2.蘭州大學(xué)半干旱氣候變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蘭州大學(xué)大氣科學(xué)學(xué)院,甘肅 蘭州 730000;3.河海大學(xué)海洋學(xué)院,江蘇 南京 210098)
大氣和海洋是氣候系統(tǒng)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兩者相互制約相互影響[1-2]。占地球面積約71%的海洋通過湍流通量(潛熱和感熱)和輻射通量(長波輻射和短波輻射)將能量輸送給大氣[3],進(jìn)而成為驅(qū)動大氣運動最主要的能量來源。TRENBERTH等[4]指出在北半球25°N—45°N之間,海洋會將其70%的熱量輸送至大氣中,這些熱量通過改變大氣的熱通量等物理參數(shù)進(jìn)一步影響大氣環(huán)流。此外,海洋還是大氣中水汽的首要來源,不僅直接影響局地氣候,還能通過影響其他海區(qū)的海表溫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從而影響其他海區(qū)的氣候。
SST是與大氣運動相互作用最為緊密的海洋因子,SST異常主要通過沃克環(huán)流和哈德來環(huán)流影響全球氣候異常[5]。作為SST異常對大氣影響最為活躍的地帶之一,熱帶太平洋SST的微小變化將影響大氣環(huán)流、降水、ENSO、季風(fēng)爆發(fā)、臺風(fēng)活動,甚至影響平流層的物理、動力學(xué)過程[6-9]。例如,黎鑫等[10]指出兩類El Ni?o與赤道西太平洋次表層海溫異常都有明顯的負(fù)相關(guān),但在不同相位階段相關(guān)性的變化明顯不同。隨后,陳永利等[11]發(fā)現(xiàn)ENSO循環(huán)期間的上層海洋環(huán)流異常受熱帶太平洋溫躍層深度異常產(chǎn)生的壓強梯度力異常調(diào)控。同時,馬振鋒等[12]研究發(fā)現(xiàn)春季西太平洋暖池附近海表增溫配合赤道東太平洋降溫,有利于高原夏季風(fēng)發(fā)展。
熱帶太平洋SST變化亦能夠?qū)ξ覈鴼夂虍a(chǎn)生重要影響。黃榮輝等[13]發(fā)現(xiàn)夏季西太平洋海域SST對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簡稱“副高”)兩次北跳具有重要影響,當(dāng)西太平洋海域SST偏高時,副高北跳明顯,長江流域降水偏少;反之北跳則不明顯,長江流域降水偏多。李琰等[14]進(jìn)一步證實了熱帶太平洋前期SST異常對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qū)6月降水有重要影響。熱帶太平洋SST偏高,菲律賓周圍經(jīng)南海到中印半島的對流活動偏強,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和淮河流域的降水偏少[15-16];反之亦然。
隨著氣候變暖,全球平均SST呈顯著增加趨勢。政府間專門氣候變化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報告稱,全球平均SST將以每10 a約0.2℃的趨勢增加[17]。KHALIL等[18]模擬發(fā)現(xiàn),至2100年熱帶海洋的SST增溫率為0.004℃·a-1。李揚等[19]采用4套SST資料研究全球變暖背景下熱帶太平洋SST的長期變化趨勢,發(fā)現(xiàn)整個熱帶太平洋海域呈現(xiàn)一致增暖趨勢。BJERKNES[20]指出隨著熱帶地區(qū)SST的升高,深對流活動出現(xiàn)的頻率更高、強度更大。隨后,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當(dāng)SST超過某臨界值時,熱帶海域的深對流活動與SST的相關(guān)性將發(fā)生明顯變化[21-23]。例如,GUTZLER等[22]在研究熱帶太平洋海域地表風(fēng)散度在SST與向外長波輻射(OLR)相關(guān)關(guān)系中所起的作用時發(fā)現(xiàn),當(dāng)SST小于28℃時,地表輻散風(fēng)對對流活動的影響不顯著,SST在對流活動的發(fā)展中占主導(dǎo)作用。而當(dāng)SST超過28℃后,地表風(fēng)散度與OLR的相關(guān)性急劇增加。因此,當(dāng)SST在27.5℃附近變化時,SST增加導(dǎo)致深對流活動加強,而當(dāng)SST超過28℃時,SST的增加對深對流活動的影響變小。對流潛熱釋放作為熱帶大尺度大氣環(huán)流的主要驅(qū)動機制[24],伴隨著未來熱帶太平洋SST增加,深對流活動以及大氣對SST異常的響應(yīng)將如何變化?本文主要利用第五次國際耦合模式比較計劃(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CMIP5)的GFDLESM2G(Geophysical Fluid Dynamics Laboratory Earth Science Model 2 with Generalized Ocean Layer Dynamics component)和CMCC-CESM(Centro Euro Mediterrano sui Cambiamenti Climatici 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模 式 研 究 未 來RCP8.5(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 8.5)排放情景下,熱帶太平洋海域大氣對SST異常的響應(yīng)特征。
2006—2100年月平均SST、向外長波輻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位勢高度和垂直速度資料均來自于CMIP5模式輸出結(jié)果(http://cmippcmdi.llnl.gov/cmip5/availity.html)。CMIP5預(yù)估了歷史氣候模擬和未來不同溫室氣體排放情景下的氣候變化,為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提供數(shù)據(jù)支持。與CMIP3模式相比,CMIP5的模式更多,分辨率更高,且耦合了更多的物理過程[25],其模擬結(jié)果代表當(dāng)前氣候模擬的國際最高水平。此外,本文重點分析RCP 8.5排放情景下未來熱帶太平洋海域大氣對SST的響應(yīng)。RCP 8.5排放情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人類未來可能面臨的最惡劣氣候狀態(tài)。以RCP 8.5排放情景下的SST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揭示最惡劣氣候狀態(tài)下熱帶太平洋海域大氣對SST的響應(yīng),為應(yīng)對未來氣候變化提供“底線”。
為了選取可用的CMIP5模式,表1計算了2006—2019年CMIP5 32個模式在熱帶太平洋海域SST和OLR的相關(guān)系數(shù)(relation coefficient,RC)。同美國國家海洋大氣管理局(NOAA)提供的ERSST(extended reconstruct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資料計算的同期RC(-0.58)進(jìn)行對比,CMIP5中|RC|≥0.55的模式有11個,表明這些模式能很好地模擬SST與對流活動的關(guān)系。進(jìn)一步分析可知,CMIP5 GFDLESM2G模式的SST分布與ERSST資料的SST分布較為一致[圖1(a)、圖1(b)],表明該模式能夠很好地模擬SST變化。從SST氣候態(tài)分 布[圖1(c)、圖1(d)]看出,隨著時間變化,熱帶太平洋SST明顯增加,平均SST從2006—2030年的27.4℃增加至2080—2100年的29.4℃(平均區(qū)域150°E—120°W,20°N—20°S),表明GFDL-ESM2G模式能很好地模擬未來SST增加的現(xiàn)象。此外,黃傳江等[26]指出CMIP5 GFDL-ESM2G模式模擬的20世紀(jì)70年代以后SST的升溫趨勢與觀測不存在偏差過大現(xiàn)象?;诖耍疚闹饕捎肅MIP5的GFDL-ESM2G模式分析熱帶太平洋海域大氣對SST異常的響應(yīng)。CMIP5 GFDL-ESM2G由NOAA的地球物理流體動力學(xué)實驗室運行,水平分辨率為2.5°(緯度)×2.0°(經(jīng)度)[27]。為了與CMIP5 GFDL-ESM2G結(jié)果進(jìn)行比較,還使用了CMIP5的CMCC-CESM的模式結(jié)果。
圖1 1979—2019年ERSST資料的SST氣候態(tài)分布(a)及1979—2005年CMIP5 GFDL-ESM2G歷史模擬的SST分布(b),CMIP5 GFDL-ESM2G模擬的2006—2030年(c)及2080—2100年(d)SST氣候態(tài)分布(單位:℃)Fig.1 The distribution of climate states of SST from 1979 to 2019 based on ERSST(a)and from 1979 to 2005 based on CMIP5 GFDL-ESM2G historical simulations(b),and SST from 2006 to 2030(c)and from 2080 to 2100(d)simulated by the CMIP5 GFDL-ESM2G model(Unit:℃)
表1 CMIP5 32個模式熱帶太平洋區(qū)域2006—2019年SST和OLR的相關(guān)系數(shù)Tab.1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SST and OLR averaged over the Tropical Pacific Ocean region for the period 2006-2019 based on CMIP5 model simulations
需要指出的是,根據(jù)t檢驗,當(dāng)2006—2030年SST與OLR、位勢高度及垂直速度異常的|RC|>0.11(樣本數(shù)n=300月)時,則RC通過95%的置信水平;當(dāng)2080—2100年SST與OLR、位勢高度及垂直速度異常的|RC|>0.12(樣本數(shù)n=252月)時,則RC通過95%的置信水平,當(dāng)2006—2100年SST與OLR的20 a滑動|RC|>0.12(樣本數(shù)n=240月)時,則RC通過95%的置信水平。此外,SST、OLR、位勢高度和垂直速度的趨勢變化對結(jié)果的影響較小,后文均采用原始變量(即未剔除趨勢變化的變量)進(jìn)行分析。
為了驗證不同SST背景下大氣對SST異常的不同響應(yīng),進(jìn)一步使用CAM5(Community Atmosphere Model version 5)模式模擬不同SST背景下,深對流活動、位勢高度和垂直速度的變化。CAM5模式能夠較好地模擬SST、深對流活動以及大氣和SST異常的相互作用,與CAM4相比,CAM5中更新了幾個重要模塊(有關(guān)CAM5的更多細(xì)節(jié)詳見文獻(xiàn)[28])。該模式的動力核心采用有限體積元法,所有試驗的水平分辨率為1.9°(緯度)×2.5°(經(jīng)度),時間步長為30 min,具體試驗描述見表2。對照試驗E1、E3中,初始SST驅(qū)動場來自英國哈德萊中心觀測的1980—2015年 月 平 均 氣 候 態(tài) 的SST[29](http://hadobs.metoffice.com/),初始溫室氣體驅(qū)動場采用IPCC AR4 A1B場景1980—2015年的氣候態(tài)[17];熱帶太平洋的背景SST分別統(tǒng)一設(shè)置為27、29°C,E1、E3模式結(jié)果分別用以表征2000年、2100年的背景態(tài);敏感性試驗E2、E4分別在對照試驗E1、E3基礎(chǔ)上,在熱帶太平洋的背景SST上疊加SST異常。4組試驗均運行48 a,其中前3 a作為模式的spin-up時間,剩余45 a的輸出數(shù)據(jù)用于分析。
表2 CAM5試驗描述Tab.2 Description of the CAM5 experiments
對流潛熱釋放是熱帶大尺度大氣環(huán)流的主要驅(qū)動機制[24]。因此,對流活動對SST異常的響應(yīng)可用來評估大氣對SST異常的響應(yīng)。圖2為基于GFDL-ESM2G模式的熱帶太平洋(150°E—120°W,20°N—20°S)SST和OLR的相關(guān)系數(shù)分布。OLR值越小表征深對流活動越強,因此,OLR負(fù)異常表征對流活動加強。為便于分析,統(tǒng)一將OLR異常乘以負(fù)號,采用OLR正異常表征對流活動加強。圖2(a)為熱帶太平洋SST與OLR的20 a滑動相關(guān),可以看出,熱帶太平洋SST與OLR的20 a滑動相關(guān)呈現(xiàn)明顯的年代際變化,可能與SST和OLR自身的年代際變化有關(guān)。且自2006年以來,SST和OLR的相關(guān)性逐年減弱,相關(guān)系數(shù)從21世紀(jì)初的0.7減小至世紀(jì)末的0.2。該特征在熱帶太平洋SST和OLR相關(guān)系數(shù)的空間分布圖[圖2(b)和圖2(c)]中更明顯。對比2006—2030年和2080—2100年熱帶太平洋SST和OLR的相關(guān)性分布發(fā)現(xiàn),2080—2100年SST和OLR的相關(guān)性明顯弱于2006—2030年。表明隨著未來熱帶太平洋SST增加,對流活動對SST的響應(yīng)趨于減弱。
圖2 CMIP5 GFDL-ESM2G模式模擬的2006—2100年熱帶太平洋區(qū)域SST和OLR的20 a滑動相關(guān)(a),2006—2030年(b)與2080—2100年(c)熱帶太平洋SST和OLR相關(guān)系數(shù)的空間分布Fig.2 The 20-year sliding correlation between SST and OLR averaged over the Tropical Pacific Ocean region for the period 2006-2100(a),an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SST and OLR during 2006-2030(b)and 2080-2100(c)based on simulations of CMIP5 GFDL-ESM2G model
圖3為CMIP5 11個模式的熱帶太平洋海域SST和OLR的20 a滑動相關(guān)。可以看出,11個CMIP5模式中,除CanESM2和GISS-E2-H模式SST和OLR的相關(guān)系數(shù)有微弱增加,其余9個模式兩者相關(guān)系數(shù)均存在不同程度減弱。多模式集合平均結(jié)果亦顯示,SST和OLR的相關(guān)性在逐年減弱,表明大部分模式均能模擬出伴隨著未來熱帶太平洋SST增加,對流活動對SST的響應(yīng)趨于減弱。
圖3 CMIP5 11個模式2006—2100年熱帶太平洋區(qū)域SST和OLR的20 a滑動相關(guān)Fig.3 The 20-year sliding correlation between SST and OLR averaged over the Tropical Pacific Ocean region for the period of 2006-2100 based on simulations of CMIP5 11 models
為了進(jìn)一步證實對流活動對未來熱帶太平洋SST增加的響應(yīng)減弱,圖4(a)和圖4(b)分別繪出CMIP5 GFDL-ESM2G模式模擬的2006—2030年和2080—2100年熱帶太平洋SST和垂直速度異常的相關(guān)性。由于在熱帶地區(qū)上升運動占主導(dǎo),熱帶外地區(qū)下沉運動占主導(dǎo),因此熱帶太平洋SST異常與熱帶地區(qū)的垂直速度異常呈顯著正相關(guān),與熱帶外地區(qū)的垂直速度異常呈顯著負(fù)相關(guān)。對比2006—2030年和2080—2100年熱帶太平洋SST異常和垂直速度異常的相關(guān)性可以看出,2080—2100年熱帶太平洋SST異常和垂直速度異常的相關(guān)性較2006—2030年明顯減弱,表明隨著未來熱帶太平洋SST增加,垂直速度對SST的響應(yīng)不斷減弱。圖4(c)和圖4(d)進(jìn)一步給出熱帶太平洋SST和200 hPa位勢高度異常的相關(guān)性??芍?,熱帶太平洋SST與200 hPa位勢高度異常呈顯著正相關(guān),表明熱帶太平洋SST增加,位勢高度增加。與前述結(jié)果一致,2080—2100年熱帶太平洋SST和200 hPa位勢高度異常的相關(guān)性明顯弱于2006—2030年間兩者的相關(guān)性,表明隨著熱帶太平洋SST增加,200 hPa位勢高度對SST的響應(yīng)亦不斷減弱。
圖4 CMIP5 GFDL-ESM2G模式模擬的2006—2030年(a、c)和2080—2100年(b、d)熱帶太平洋區(qū)域SST與垂直速度異常(a、b)、200 hPa位勢高度異常(c、d)相關(guān)系數(shù)的空間分布Fig.4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SST and vertical velocity(a,b),200 hPa geopotential height(c,d)anomaly during the period 2006-2030(a,c)and 2080-2100(b,d)over the Tropical Pacific Ocean region based on simulations of CMIP5 GFDL-ESM2G model
為驗證上述結(jié)果,圖5進(jìn)一步繪出基于CMIP5 CMCC-CESM模式模擬的熱帶太平洋SST與OLR、垂直速度和200 hPa位勢高度異常的相關(guān)系數(shù)分布。與圖2和圖4的結(jié)果一致,2006—2100年,熱帶太平洋SST與OLR的相關(guān)系數(shù)呈顯著下降趨勢,滑動相關(guān)系數(shù)從21世紀(jì)初的0.8降至世紀(jì)末的0.5[圖5(a)]。此外,2080—2100年熱帶太平洋SST與OLR、垂直速度和200 hPa位勢高度異常的相關(guān)性均明顯弱于2006—2030年。
圖5 CMIP5 CMCC-CESM模式模擬的2006—2100年熱帶太平洋區(qū)域SST和OLR的20 a滑動相關(guān)系數(shù)(a),2006—2030年(b、d、f)和2080—2100年(c、e、g)熱帶太平洋區(qū)域SST分別與OLR(b、c)、垂直速度異常(d、e)、200 hPa位勢高度異常(f、g)相關(guān)系數(shù)的空間分布Fig.5 The20-year sliding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SST and OLR averaged over the Tropical Pacific Ocean region during the period 2006-2100 based on the simulation of CMIP5 CMCC-CESM model(a),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SST and OLR(b,c),anomaly of vertical velocity(d,e),anomaly of geopotential height at 200 hPa(f,g)during 2006-2030(b,d,f)and 2080-2100(c,e,g),respectively
上述分析表明,隨著未來熱帶太平洋SST增加,大氣對SST異常的響應(yīng)在減弱。圖6是基于CMIP5 GFDL-ESM2G模擬的2006—2100年熱帶太平洋SST時間序列。與圖1一致,2006—2100年,熱帶太平洋SST呈增加趨勢。值得注意的是,2006—2030年熱帶太平洋平均SST在27.5℃附近,2080—2100年平均SST則高于28℃。因此,根據(jù)以往研究[21-23],2006—2030年,熱帶太平洋平均SST在27.5℃附近,對流活動隨SST增加而加強,與圖2(a)結(jié)果一致,即熱帶太平洋SST和OLR的20 a滑動相關(guān)性在2030年前增加;2080—2100年,熱帶太平洋平均SST高于28℃,熱帶太平洋SST的持續(xù)增加對對流活動的影響變小,SST和OLR的相關(guān)性逐漸減弱,即大氣對SST的響應(yīng)減弱。
圖6 CMIP5 GFDL-ESM2G模擬的2006—2100年熱帶太平洋SST的時間序列Fig.6 Time series of SST over the Tropical Pacific Ocean from 2006 to 2100 simulated by the CMIP5 GFDL-ESM2G model
上述分析均基于預(yù)測未來的瞬時試驗結(jié)果。為進(jìn)一步驗證上述結(jié)果,使用CAM5模式進(jìn)行4組試驗,具體試驗設(shè)置詳見“數(shù)據(jù)和模式”介紹。需要指出的是,E2與E1差值、E4與E3差值分別代表2000年、2100年大氣對SST異常的響應(yīng)。圖7是2000年和2100年OLR、垂直速度和位勢高度異常。可以看出,與圖2、圖4和圖5一致,2100年OLR異常、垂直速度異常和200 hPa位勢高度異常均明顯弱于2000年,表明未來熱帶太平洋海域大氣對SST異常的響應(yīng)減弱。對比CAM5和CMIP5的模擬結(jié)果發(fā)現(xiàn),2個模式中OLR、垂直速度和位勢高度異常的振幅略有差異,可能因為不同模式中使用的物理參數(shù)化方案不同。
圖7 CAM5試驗?zāi)M的2000年(a、c、e)和2100年(b、d、f)背景SST下OLR異常(a、b,單位:W·m-2),垂直速度異常(c、d,單位:m·s-1),200 hPa位勢高度異常(e、f,單位:gpm)的空間分布Fig.7 The anomalies of OLR(a,b,Unit:W·m-2),vertical velocity(c,d,Unit:m·s-1)and geopotential height at 200 hPa(e,f,Unit:gpm)from simulations of CAM5 experiments in the context of 2000(a,c,e)and 2100(b,d,f)background SST
熱帶太平洋海域的SST變化能夠影響平流層溫度和環(huán)流的變化,熱帶太平洋SST增加,熱帶平流層下部趨于寒冷,極地渦旋趨于溫暖和減弱[7]。從CMIP5 CMCC-CESM模式2006—2030年和2080—2100年熱帶太平洋SST與平流層溫度的回歸分布[圖8(a)、圖8(b)]可以看出,與2006—2030年相比,2080—2100年熱帶太平洋SST與平流層溫度的回歸系數(shù)顯著減弱,表明未來熱帶太平洋海域大氣對SST異常的響應(yīng)減弱將導(dǎo)致平流層溫度對SST增加的響應(yīng)減弱。CAM5試驗的模擬結(jié)果亦顯示2100年平流層溫度異常明顯弱于2000年[圖8(c)、圖8(d)],進(jìn)一步證實平流層溫度對未來熱帶太平洋SST增加的響應(yīng)減弱。
圖8 CMIP5 CMCC-CESM模擬的2006—2030年(a)和2080—2100年(b)熱帶太平洋SST與平流層溫度異常的回歸系數(shù)分布(打點區(qū)代表回歸系數(shù)通過95%的置信水平)及CAM5試驗?zāi)M的2000年(c)和2100年(d)背景SST下的平流層溫度異常(單位:K)Fig.8 Regression coefficient of SST over the Tropical Pacific Ocean simulated by CMIP5 CMCC-CESM model on stratospheric temperature anomaly during the period of 2006-2030(a)and 2080-2100(b)(the dotted for regression coefficients passing the significance test at the 95%confidence level),and anomalies of stratospheric temperature simulated by CAM5 experiments in the context of 2000(c)and 2100(d)background SST(Unit:K)
本文采用CMIP5模式模擬結(jié)果和CAM5氣候模式試驗,分析2006—2100年熱帶太平洋上空大氣對SST異常的響應(yīng)變化,得到以下結(jié)論:
(1)2006—2100年,熱帶太平洋SST持續(xù)上升,然而2080—2100年熱帶太平洋SST與對流活動、垂直速度異常和200 hPa位勢高度異常之間的相關(guān)性均明顯弱于2006—2030年,表明未來熱帶太平洋海域大氣對SST異常的響應(yīng)減弱。
(2)2080—2100年熱帶太平洋SST與平流層溫度異常的回歸系數(shù)明顯弱于2006—2030年,表明未來熱帶太平洋海域大氣對SST異常的響應(yīng)減弱進(jìn)一步導(dǎo)致平流層溫度對未來熱帶太平洋SST增加的響應(yīng)減弱。
(3)熱帶太平洋平均SST從2006—2030年的27.4℃增加至2080—2100年的29.4℃。2006—2030年,熱帶太平洋SST增加伴隨著深對流活動的增強以及大氣對SST異常的響應(yīng)增強;2080—2100年,熱帶太平洋SST持續(xù)增加將對對流活動產(chǎn)生抑制作用,進(jìn)而導(dǎo)致大氣對SST異常的響應(yīng)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