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進坡 (凱傲(濟南)叉車有限公司,山東濟南 271100)
在市場競爭日益嚴峻的形勢下,為降低成本、提高盈利空間,作為成本投入大戶的涂裝工藝,選擇合理的工藝參數(shù)及涂裝體系,選用性價比高的輔料,降低企業(yè)運營成本已是大勢所趨。某主機廠因新投入拋丸機設備,進行了3種材質拋丸砂的壽命試驗,采集疲勞壽命數(shù)據(jù),從而選擇出性價比高的拋丸砂,減少拋丸灰的產(chǎn)生,以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下面對此作一介紹。
因拋丸機設備剛剛投入生產(chǎn),使用的是某廠0.8 mm的高碳拋丸砂,生產(chǎn)班組反饋拋丸灰產(chǎn)量較多,破碎率較高,除塵器有鋼丸析出,通過對拋丸灰產(chǎn)出量為期3個月生產(chǎn)日(2020.4.2~7.6)的統(tǒng)計,得知拋丸灰單日產(chǎn)出量0.72 t/d,見表1;對拋丸砂的消耗量也進行了為期3個月生產(chǎn)日(2020.4.2~7.6)的統(tǒng)計,得知拋丸砂單位面積使用量0.34 kg/m2,見表2。
表1 拋丸灰產(chǎn)出量統(tǒng)計Table 1 Statistics of shot blasting ash output
表2 拋丸砂消耗量統(tǒng)計*Table 2 Statistics of shot blasting sand consumption
為選擇到性價比高的拋丸砂(損耗少、拋丸灰產(chǎn)生量少),經(jīng)與多職能部門溝通,共計收集4個廠家8個樣品,通過對其粒度、硬度、疲勞壽命、表觀密度、金相組織及化學元素含量等進行檢測,并作出綜合排名,從而擇優(yōu)選用。期間用到的檢測儀器有:拍擊式標準篩機,C-S元素分析儀,顯微維氏硬度計,Si、P、Mn元素分析儀,ERVIN 疲勞壽命試驗機,金相顯微鏡。
因本次合金鋼丸收集不全,故著重對高低碳鋼丸進行全面性能對比。廠家以甲、乙、丙、丁表示,樣品以A、B、C表示,具體編碼見表3。
表3 編碼細則Table 3 Coding rules
樣品提供要求:
各個廠家提供的S280丸料,需至少500 g(須留存剩余丸料,便于后期批量供應時,質量對比檢測,必要時進行第三方檢測,確定樣品真實性),否則無法使用100 %替代法檢測。
檢測標準:SAE J444。
檢測工具:量筒、電子秤。
檢測方法:(1)取干燥樣品100 g;(2)用全目篩網(wǎng)篩選樣品,晃動5 min;(3)逐層主目數(shù)篩網(wǎng)依次收集稱重;(4)記錄各目數(shù)篩網(wǎng)質量ni;(5)計算目數(shù)百分比ni/100;(6)依據(jù)GB/T 18838.4—2008《丸料粒徑分布標準》判定樣品粒徑,相應的檢測結果見圖1。
圖1 各樣品粒度檢測結果Figure 1 Particle size test results of each sample
由圖1可知,C2樣品規(guī)格為1.0 mm,是鋼絲切斷,不是鑄鋼丸,其余樣品規(guī)格均為0.8 mm,但A2、A3、B2、B4樣品18#百分比超標,只有A1、A4、B1樣品符合國標要求。
依據(jù)GB/T 18838.4—2008第3、第4部分標準[1-2],利用C-S元素分析儀及Si、P、Mn元素分析儀,判定待測樣品高碳、低碳及其他各個元素含量范圍是否符合國標,相應的檢測結果見圖2。
由圖2可知,A1、A2為低碳,其余均為高碳,但B1、B2、B4樣品中Mn含量未達標,其余樣品的元素含量均符合國標要求。
圖2 各樣品化學成分含量檢測結果Figure 2 Test results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content of each sample
檢測標準:GB/T 19816.4—2005[3]或ISO11125—4:1993。
檢測工具:量筒、電子秤。
檢測方法:(1)取干燥樣品100 g;(2)用100 mL量筒量取50 mL蒸餾水;(3)將100 g樣品加入到量筒中;(4)靜置;(5)讀取葉片刻度數(shù)n;(6)按下式ρ=100/(n-50),g/cm3計算表觀密度,相應結果見表4。
表4 各樣品的表觀密度* Table 4 Apparent density of each sample g·cm-3
由表4可見,除B 1表觀密度數(shù)據(jù)未達標(≥7.2 g·cm-3),其余樣品表觀密度均符合國標要求。
檢測方法:取一定量樣品,將其鑲嵌成塊(見圖3),然后用打磨機將端面打磨光亮,觀察拋丸砂內部是否有結構缺陷,并用硬度機測量10次洛氏硬度數(shù)據(jù),對照德國標準DIN 50150—2000[4],將洛氏硬度轉化為維氏硬度,相應檢測結果見圖4。
圖3 各個樣品嵌塊Figure 3 Each sample block
圖4結果表明,各樣品的10個樣點硬度均值均在國標要求的范圍之內,但A2、A3、B2、B4部分樣點硬度存在兩極端情況,硬度不均勻,測量均值都滿足硬度要求范圍。
圖4 各個樣品的維氏硬度檢測結果Figure 4 Vickers hardness test results of each sample
A3、B2有少量空心拋丸砂,空心率滿足國標要求(≤5 %),其余均正常。
3.4中嵌塊做完硬度檢測后,繼續(xù)打磨一下,用酸腐蝕,2 min后用金相顯微鏡觀察組織結構,結果見圖5。
圖5 嵌塊酸腐蝕后組織結構圖Figure 5 Microstructure of block after acid corrosion
由圖5可見,A1出現(xiàn)比較致密的馬氏體和貝氏體的復相組織,A2、A3出現(xiàn)板條狀馬氏體,其余樣品顯示均一的回火馬氏體或屈氏體,區(qū)別不大。
檢測方法:100 %替代壽命值測試方法。
檢測工具:美國E R V IN疲勞壽命試驗機(25 r/min)、全目篩網(wǎng)、電子秤。
檢測步驟:(1)相同規(guī)格丸粒分別取樣100 g,用電子天平稱重;(2)將100 g樣品投入疲勞壽命試驗機內;(3)設定計數(shù)器每次500 圈,然后開啟機器。待機器運轉500 圈后,將剩余的鋼丸全部傾出;(4)剩余鋼丸經(jīng)過50#(0.3 mm)標準篩網(wǎng)篩選并將余量稱重,然后取同型號鋼丸補足100 g,再投入機器運行,直至總損失量≥100 g,停止試驗;(5)計算鋼丸的疲勞壽命值,相應計算結果見圖6。
圖6 各樣品的疲勞壽命數(shù)據(jù)Figure 6 Fatigue-life data of each sample
壽命值=總轉數(shù)-(設定圈數(shù)/最后一次損失量)×(總損失量-100)
從圖6可看出,A1疲勞壽命值最高,表明其耐磨程度較高,A3疲勞壽命值最低,反映在加料頻率增加上,其余樣品壽命值均在3 400~3 900 r上下,差別不大。
為測試各個樣品在相同轉數(shù)下的損耗程度,設置轉速3 000 r,待完成測試后,測量剩余丸料的質量占比,相應的檢測結果見圖7。
圖7 相同轉數(shù)下各樣品的損耗、剩余質量對比Figure 7 Comparison of the loss and remaining amount of each sample at the same rotation speed
從圖7可看出,相同轉數(shù)下,A1損耗量最少,A3損耗最多,其余樣品差別不大。
根據(jù)產(chǎn)品定價,核算各個樣品的損耗及殘余價值,相應結果見圖8。
圖8 各樣品相同轉數(shù)(3 000 r)下的損失價值、 剩余價值對比Figure 8 Comparison of loss value and surplus value of each sample at the same revolution(3 000 r)
通過圖8中累計損失總量、剩余價值(多者為好)的對比,得到8種樣品整體得分排名為(以實際含碳量區(qū)分高、低碳):A1(低碳)>A2(低碳)>B4(高碳)>B1(高碳)>A4(高碳)>B2(高碳)>A3(高碳),這表明低碳拋丸砂整體性能要優(yōu)于高碳拋丸砂。各個樣品全部檢測項目的綜合排名得分見表5。
表5 各個樣品全部檢測項目綜合排名得分Table 5 Comprehensive ranking scores of all testing items of each sample
由表5可知:8種樣品整體得分排名為(以實際含碳量區(qū)分高、低碳):A1(低碳)>A4(高碳)>A2(低碳)>B1(高碳)>B4(高碳)>A3(高碳)>B2(高碳);8種樣品疲勞壽命得分排名為:A1(低碳)>A2(低碳)>B4(高碳)>B1(高碳)>A4(高碳)>B2(高碳)>A3(高碳),這表明低碳拋丸砂的整體性能要優(yōu)于高碳拋丸砂。
經(jīng)過多維度對比、排名,最終選擇A1樣品作為后期拋丸機用丸料,經(jīng)過3個月切換周期,將原某高碳產(chǎn)品全部替換為A1產(chǎn)品后,跟蹤生產(chǎn)穩(wěn)定周期3個月后,對拋丸灰產(chǎn)出量及拋丸砂單位消耗量進行統(tǒng)計,結果見表6、7。
表6 更換后拋丸灰產(chǎn)出量統(tǒng)計Table 6 Statistics of shot blasting ash output after replacement
由表1、表2、表6、表7對比可知,將高碳丸料切換為低碳丸料后,拋丸砂單位消耗量由0.3438 kg/m2降至0.1332 kg/m2,降幅61.25 %;拋丸灰產(chǎn)量由0.72 t/d降至0.576 t/d,降幅20 %,按照每年120 t拋丸砂需求計算,年節(jié)約40.425萬元,減少拋丸灰委外處理費用25.92萬元,二者合計年節(jié)約66.345萬元。
表7 更換后拋丸砂單位面積消耗量統(tǒng)計Table 7 Statistics of unit area consumption of shot blasting sand after replacement
拋丸砂作為整個涂裝線最容易忽視的輔料,其材質、粒徑是影響工件清理質量等級、表面粗糙度數(shù)據(jù)的關鍵因素,作為日常消耗品的涂裝大戶,更需要對日常輔料做出相應的細節(jié)探討、對比,在保證企業(yè)產(chǎn)品優(yōu)良競爭力的條件下,為企業(yè)在低利潤空間競爭中取得優(yōu)勢,是每一個涂裝工藝從業(yè)者的職責所在。希望本次試驗結果能為同行業(yè)選擇性價比更高的拋丸砂提供數(shù)據(jù)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