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興建,張萬紅,楊文洲,張 芹
健康教育是預防傳染病的重要舉措[1-2]?!缎鹿诜窝追揽胤桨浮访鞔_提出要發(fā)揮互聯(lián)網、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和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tǒng)媒體的作用,全方位開展新冠肺炎防控知識健康教育,以提高居民的自我防護意識和健康素養(yǎng)水平。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世界范圍內持續(xù)流行,個人的防控行為在疫情防控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為了解淮安市居民的新冠肺炎防控知識和行為情況,本研究于2022年1月12—21日開展了相關調查,以期為防控新冠肺炎提供理論依據。
本研究采用隨機抽樣方式,選擇能熟練操作智能手機、可獨立完成問卷的18歲以上居民。
1.2.1 調查問卷
問卷基于知信行模式進行設計[3],內容主要來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健康教育核心信息》《新型冠狀病毒防控方案》《新型冠狀病毒診療方案》等文件,經過專題小組討論、專家審閱和預試驗反復修改而成。具體包括一般人口學特征、新冠肺炎防控基本知識、防護技能等方面。新冠肺炎防控基本知識包括新冠肺炎的主要癥狀、傳播途徑、易感人群等內容;防控行為包括佩戴口罩的步驟、廢棄口罩的處置方法等。
1.2.2 調查方法
本調查通過騰訊問卷系統(tǒng)創(chuàng)建問卷,居民可通過智能手機掃描二維碼或者紙質問卷進行答題。
1.2.3 質量控制
每人限答1次,每次限定5分鐘內答完,所有題目必須答完才能交卷。指定專人進行調查工作,采用面對面調查方式,剔除有漏項和規(guī)律性答題。
本研究通過SPSS 18.0軟件完成數(shù)據整理和分析。分類資料以率或構成比描述,統(tǒng)計推斷采用χ2檢驗。知識知曉率=知識知曉人數(shù)/調查總人數(shù)×100%,行為持有率=行為持有人數(shù)/調查總人數(shù)×100%。
本次調查得到有效問卷440份。其中,男性有163人(37.05%),女性有277人(62.95%);文化程度上,初中及以下的有145人(32.95%),高中/職高/中專的有90人(46.59%),大專及以 上 有205人(46.60%);0~35歲 的 有166人(37.73%),35~50歲的有158人(35.91%),50歲及以上的有116人(26.36%)。不同職業(yè)人群中,農民有95人(21.59%),工人有54人(12.27%),機關事業(yè)單位工作人員有84人(19.09%),企業(yè)工作人員有47人(10.68%),其他職業(yè)的有160人(36.36%)。
基本健康知識方面,有74.77%的居民了解人體正常體溫值,93.86%的居民認為自己是健康第一責任人。不同性別(χ2=6.115,P<0.05)、年齡的居民(χ2=15.674,P<0.05)對人體正常體溫值的認知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不同職業(yè)居民對自己是健康第一責任人的認知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基本健康行為方面,不同性別(χ2=6.611,P<0.05)、文化程度(χ2=6.241,P<0.05)、年齡(χ2=11.752,P<0.05)的居民均對佩戴口罩步驟的行為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不同職業(yè)對居民咳嗽禮儀的行為率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022年淮安市居民基本健康知識知曉及行為持有情況[n(%)]
有95.23%的居民知曉新冠病毒的靶器官,94.09%的居民了解新冠肺炎的主要癥狀,84.32%的居民知曉新冠肺炎的傳播途徑,85.23%的居民知曉新冠肺炎的易感人群,65.91%的居民知曉新冠疫苗接種的間隔時間,84.55%的居民知曉密切接觸者的判定標準。不同性別居民對新冠肺炎的主要癥狀(χ2=15.383,P<0.05)、傳播途徑(χ2=8.031,P<0.05)、易感人群(χ2=12.921,P<0.05)的認知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不同文化程度居民對新冠病毒的靶器官(χ2=9.095,P<0.05)、新冠肺炎的主要癥狀(χ2=12.720,P<0.05)、新冠肺炎的傳播途徑(χ2=7.658,P<0.05)、新冠疫苗的接種間隔(χ2=11.158,P<0.05)的認知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不同年齡居民(χ2=12.558,P<0.05)對新冠肺炎主要癥狀的認知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2022年淮安市居民新冠肺炎知識的知曉人數(shù)及知曉情況[n(%)]
有82.27%的居民認為要理性對待新冠肺炎,98.41%的居民認為懷疑感染新冠要帶好口罩到就近醫(yī)院就醫(yī),87.05%的居民掌握如何處理發(fā)熱癥狀,97.50%的居民能正確處理未經證實的消息,75.45%的居民掌握外出回家的消毒措施,75.91%的居民掌握處置廢棄口罩的方法。不同性別的居民處理發(fā)熱癥狀(χ2=5.372,P<0.05)、外出回家消毒措施(χ2=5.565,P<0.05)的行為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對外出回家消毒措施(χ2=7.546,P<0.05)、廢棄口罩處置方法(χ2=7.863,P<0.05)的行為率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不同年齡居民對如何應對新冠肺炎(χ2=6.244,P<0.05)、廢棄口罩處置方法(χ2=6.149,P<0.05)的行為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2022年淮安市居民新冠肺炎防控行為的持有情況[n(%)]
調查顯示,淮安市居民對與新冠肺炎相關健康知識的認知較差,這給疫情防控帶來隱患。在疫情常態(tài)化防控形勢下,應將提高居民傳染病防治素養(yǎng)水平放在居民健康素養(yǎng)提升的重要位置。新冠防控知識方面,大部分居民了解新冠病毒的靶器官和感染新冠的主要癥狀;在懷疑感染新冠病毒、如何應對新冠肺炎上有較為明確積極的態(tài)度,能掌握正確佩戴口罩的步驟,能正確處理未經證實的消息。這說明自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以來,中國高度重視并積極開展的各級各類科普工作取得了預期效果[4]。但對于新冠疫情防控更深入的問題,如新冠疫苗接種第二針間隔等方面的知曉率較低。提示在做好對新冠肺炎防控健康教育核心知識的科普基礎上,應全面開展新冠肺炎科普。居民對外出回家進行有效消毒、廢棄口罩的處置等行為率較低,而此類行為是預防聚集性疫情發(fā)生的重要措施[5]。這表明良好習慣的形成不僅需要知識的積累,更需要提高防護意識、強化行為引導,做好行為的示范[6]。
女性在新冠肺炎防控知識和技能儲備優(yōu)于男性,這是因為女性的社會角色分工決定了她們對自身和家庭的健康保健更為關注[7]。教育程度是影響居民健康認知水平的重要因素。本次調查發(fā)現(xiàn)大專及以上文化居民對新冠肺炎的態(tài)度、行為優(yōu)于其他文化程度居民,但對接種新冠疫苗的時間間隔、新冠肺炎易感人群的認知不及其他文化程度的居民。提示雖然受教育程度高者人具有更多的信息來源、更好的信息搜集能力和信息鑒別能力,但仍有部分問題認識不到位。中青年對新冠肺炎等傳染病有較高的健康適應能力,與其他研究結果[8]一致,這可能與這類人群的知識儲備和學習能力有關。
綜上所述,隨著新冠病毒持續(xù)變異和對新冠病毒科學認知的不斷加深,個人防護在新冠肺炎防控中的作用愈發(fā)明顯。各類專業(yè)機構應根據居民的不同特征,通過抖音、云視頻等新興媒體廣泛采取有效的健康教育干預策略[9],拓寬居民獲取防控知識的渠道;根據科學應對新冠肺炎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時更新權威科普知識,指導規(guī)范的個人防護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