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文婷, 林藝碧, 高素妮, 蔡丹丹, 鄭麗麗
(廈門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 消化內科,福建 廈門,361021)
乙型肝炎(簡稱“乙肝”)是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臟病變,而慢性乙肝可能會發(fā)展為肝硬化[1]。當肝硬化發(fā)展到超出肝功能的代償能力時,則進入肝硬化失代償期,也是肝病的終末期階段[2]。肝硬化失代償期的病情復雜,治療費用較高且預后較差。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除身體飽受折磨外,心理也承受著極大的壓力,致使其容易在治療過程中失去信心,難以做到長期配合治療。為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以及減少治療期間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本研究對失代償期乙肝肝硬化患者實施以問題為導向的(PBL)健康教育,并探究該模式對患者疾病進展恐懼水平、自我感受負擔、疾病知識知曉率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影響。
本研究經廈門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回顧性分析了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98例失代償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① 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診斷標準(2015年版)》[3]中關于乙肝的診斷標準,以及《內科學》[4]中關于肝硬化失代償期的診斷標準;② 患者及其家屬均能與醫(yī)護人員正常交流,會使用智能手機,且具備一定的閱讀及書寫能力,可以配合完成相關問卷;③ 年齡18~80歲。排除標準:① 臨終危重患者;② 合并惡性腫瘤等影響研究的疾病。根據(jù)健康教育方式的不同將患者分為對照組(49例)和觀察組(49例)。比較2組的病程、蔡爾德—皮尤改良評分(Child-Pugh分級)等一般資料,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均>0.05),見表1。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
1.2.1 常規(guī)健康宣教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健康宣教,每周1次,持續(xù)教育3個月。① 院內宣教:在患者住院期間,護士通過口頭宣教及發(fā)放健康手冊對其及家屬進行宣教,內容包含肝病傳播途徑、治療方式、用藥方法、健康生活方式和并發(fā)癥預防等。② 院外宣教:在患者出院后,由責任護士對其及家屬進行遠程健康教育,并提供咨詢服務,跟進患者的疾病進展和用藥情況。在宣教時,叮囑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并控制好情緒,鼓勵其積極配合治療。
1.2.2 PBL健康教育 觀察組患者給予PBL健康教育,每周1次,持續(xù)教育3個月。
1.2.2.1 PBL健康教育實施前準備 ① 組建PBL健康教育小組:由護士長及2名消化內科資深護士組建PBL健康教育小組。② 確定PBL健康教育問題庫: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搜集并整理患者及其家屬在治療過程中存在的疑問,并將相關問題及知識進行分類,完善PBL健康教育問題庫。③ 制作PBL健康教育課件:根據(jù)患者的問題制作PPT課件,包含乙肝肝硬化的病因、病機、飲食、運動和用藥注意事項,以及腹水管理、上消化道出血管理和心理咨詢等模塊。
1.2.2.2 PBL健康教育的實施 ① 院內宣教:在患者住院期間實行面對面健康教育,并按照調查問卷中的患者知識需求及問題進行分組。a.教育內容圍繞“問題”開展,課程總時長為35 min,前20 min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重點關注的問題,后15 min安排患者提問并就提問內容進行討論;b.把握好講解方式,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進行講解;c.在小組討論過程中,鼓勵患者共享學習目標和新發(fā)現(xiàn)的疾病相關知識;d.鼓勵小組成員主動講述自己在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并組織其進行思考和討論。② 院外宣教:在患者出院后,進行線上健康教育,根據(jù)患者的問題建立不同的微信群,通過微信平臺的視頻功能進行線上健康教育。a.線上健康教育內容與線下健康教育內容一致;b.在線上課程結束后,囑患者及其家屬在微信群內進行提問及討論,由責任護士為其解答。
1.3.1 疾病進展恐懼水平 在健康教育實施前和實施3個月后,采用漢化版的疾病恐懼進展簡化量表(FoP-Q-SF)[5]評價患者的疾病進展恐懼水平。FoP-Q-SF由生理健康和社會家庭2個部分組成,共有12個條目,總分為60分,總分越高說明患者對疾病進展的恐懼程度越高。
1.3.2 自我感受負擔 在健康教育實施前和實施3個月后,采用自我感受負擔量表(SPBS)[6]評價患者的自我感受負擔。SPBS由身體負擔等3個部分組成,共有10個條目,總分為50分,總分越高說明患者的自我感受負擔越重。
1.3.3 疾病知識知曉率 在健康教育實施3個月后,采用自制的乙肝肝硬化失代償期疾病知識評估量表評價患者的疾病知識知曉率。該量表包含疾病常識、治療及用藥知識、并發(fā)癥預防和家庭護理4個部分??偡譃?0分,≥35分判定為知曉,<35分判定為不知曉。
1.3.4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由責任護士統(tǒng)計患者在干預期間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上消化道出血等。
在健康教育實施3個月后,2組的FoP-Q-SF各部分評分及總分均比實施前低(P均<0.05);觀察組的FoP-Q-SF各部分評分及總分均低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2。
表2 2組FoP-Q-SF評分比較分)
在健康教育實施3個月后,2組的SPBS各部分評分及總分均比實施前低(P均<0.05),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3。
表3 2組SPBS評分比較分)
觀察組的疾病知識知曉率高于對照組,上消化道出血和電解質紊亂等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4。
表4 2組疾病知識知曉率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例(%)]
中國慢性乙肝患者預估超過2 000萬例,其中每年有3%~5%的患者會進展為肝硬化[7]。肝硬化是一種嚴重的且不可逆的病變,當患者發(fā)展到失代償期時,其5年內的生存率約為14%。劉志芳等[8]指出,PBL式健康教育不僅能減輕肝硬化患者的自我感受負擔,還能提高其疾病認知水平。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健康教育實施3個月后,2組的FoP-Q-SF各部分評分及總分均比實施前低(P均<0.05),且觀察組均較對照組更低(P均<0.05),可見PBL健康教育可使患者減輕對疾病進展的恐懼感。疾病進展恐懼是指患者因疾病進展的不可預測性、治療的不確定性和家庭負擔等產生的恐懼情緒。目前,疾病進展恐懼主要發(fā)生在癌癥及各種慢性病的患者及其配偶中[9]。PBL健康教育通過解答患者的疑惑,提高了其對疾病的認知水平,從而緩解其因疾病知識缺乏而引發(fā)的恐懼情緒。此外,面對面健康教育可為患者提供一個彼此分享經驗、溝通病情的機會,這種相互交流、互相激勵的方法減輕了患者的心理壓力[10]。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因高昂的治療費用和不理想的預后,易產生較重的心理負擔和較差的治療依從性,進而影響治療進程。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健康教育實施3個月后,2組的SPBS各部分評分及總分均比實施前低(P均<0.05),且觀察組均較對照組更低(P均<0.05),可見通過PBL健康教育可有效減輕患者的自我感受負擔。分析其原因為,PBL健康教育通過收集患者及其家屬的問題,制作相應的健康教育課程,并進行統(tǒng)一且具有針對性的疏導及教育,可提高患者及其家屬的參與度和凝聚力,減輕了患者的情感負擔。此外,PBL健康教育圍繞“問題”開展,針對患者的疑問給予對應的疾病及心理健康教育,加強了對患者的心理支持,也可減輕其因疾病產生的負擔[11]。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的疾病知識知曉率比對照組高,上消化道出血和電解質紊亂等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比對照組低(P均<0.05)。分析其原因為,PBL健康教育模式針對患者的知識需求及問題進行分組教育,可針對性地幫助患者學習疾病相關知識,提高其學習積極性和興趣,激發(fā)其學習潛能,從而提高其疾病知識知曉率。隨著患者疾病知識知曉率的提高,其在治療期間的規(guī)范用藥、并發(fā)癥預防等行為也會隨之改善,因此,可有效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對失代償期乙肝肝硬化患者實施PBL健康教育,可降低其疾病進展恐懼水平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減輕其自我感受負擔,提高其疾病知識知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