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娟
(湖南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南長沙 410000)
進入新時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面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同步交織、相互激蕩的局面。站在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戰(zhàn)略高度,高校要守好意識形態(tài)主陣地,必須要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辦好思政課、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明確要求,他指出思政課要善于講故事,并指出要把學習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同“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結合起來”。[1]
湖南在近代中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素有“一群湖南人,半部中國史”的傳唱。湖南本土高職院校應充分挖掘利用湖南黨史資源,將湖南黨史有機融入思政課,發(fā)揮黨史資政育人作用,提升思政課的親和力、針對性和實效性。
當前,學界關于黨史融入思政課教學開展了一定的研究,但多是從理論出發(fā)開展研究,本文通過問卷和訪談了解當前湖南黨史融入高職院校的現狀入手,力圖了解新時代湖南黨史融入本土高職院校思政課的現狀,并分析其影響因素,并未下一步研究提供切實有針對性的對策提供真實可靠的依據。
本次研究采取問卷調查形式,選取湖南省內高職院校師生作為調查對象。調查涉及湖南省內9個地市,其中教師33人,學生244人;男性79人,女性198人。教師組調查問卷共15題,學生組調查問卷共14題。調查共發(fā)放問卷300份,收回有效問卷277份,有效率為92.33%。
本次參與調查的33名教師中,教齡在10年以上、5-10年、3-5年的老師各有6位,各占比例為18.18%,3年以下教齡的老師有15位,占比45.45%。參與調查的老師中,25位教授《思想道德與法治》課,占比75.76%;21位老師教授《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占比63.64%;11位老師教授《形勢與政策》課,占比33.33%;還有1位老師教授德育課,占比3.03%。
本次參與問卷調查的244名學生中,大一學生占到89.75%,其余10.25%的學生為大二學生。
分析當前學生對待思政課的學習態(tài)度,有大概1/3的老師認為“大部分同學的學習興趣很高,課堂氣氛很活躍”(33.33%),2/3的老師認為“小部分同學很認真,大部分同學基本不聽課”,具體如圖1所示。
圖1 目前學生對思政課的學習態(tài)度
關于歷史在思政課教學中的重要性,有超過90%的老師認為,歷史尤其是黨史知識對于思政課學習來說非常重要,并且會在思政課教學中會融入湖南黨史開展理論教學(比例均為90.91%),只有小部分的老師認為是一般重要,并且不會在思政課教學中會融入湖南黨史開展理論教學(比例均為9.09%)。
關于選擇湖南黨史融入思政課教學的原因,超過90%的老師是因為“學生多是湖南生源,用湖南黨史融入教學能拉近學生與理論的距離,更有親和力”(93.33%)。有一半的老師是因為“教學內容涉及湖南黨史”(56.67%)而被動選擇將湖南黨史融入思政課教學。還有26.67%的老師是因為“對于湖南黨史很熟悉”,自己這這一領域比較擅長。可見,對于湖南黨史比較有研究的老師比重不大。具體如圖2。
圖2 高職教師選擇將湖南黨史融入思政課教學的原因
研究針對244名受訪學生調查“你喜歡思政課嗎?”這一問題時,對思政課的喜愛程度分為四個等級,選擇“很喜歡”這一程度的僅占11.04%,“一般”和“沒什么感覺”選項分別占20.13%和62.34%,說明大部分學生對思政課沒有強烈的情感傾向,6.49%的學生表示對思政課“很不喜歡”。
在問及“是否了解湖南黨史”這一問題時,4.1%的學生認為“很了解”,80.33%的學生認為“一般”,15.57%的學生選擇“不了解”。關于“通過什么途徑了解湖南黨史”這一問題,“思政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占比達85.66%,41.8%的學生是“自己在課后通過網絡學習”增進了解,42.62%的學生是“課后閱讀課外書籍”獲取湖南黨史知識。具體如圖3。
圖3 了解湖南黨史的途徑
在對“思政課中融入黨史故事對于理解理論內容是否有幫助?”這一問題時,40.16%的學生認為“很有幫助”,58.61%的學生認為“有一定幫助”,僅有1.23%的學生認為是“沒有幫助”。具體如圖4。
圖4 思政課中融入黨史故事對于理解理論內容是否有幫助
綜合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對黨史(包括湖南黨史)促進思政課理論的學習持肯定態(tài)度,并對湖南黨史有一定的了解,教師在教學中也會將湖南黨史有機融入思政課的教學。但是,當前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認為思政課的學習氛圍不積極,存在比較大的難度。
分析以上數據,筆者認為新時代背景下湖南黨史融入本土高職院校思政課的影響因素有以下方面。
課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將黨史尤其是湖南當時融入本土高職院校思政課“是推動當前高校思政課建設與改革創(chuàng)新的現實任務和時代課題,是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的重要舉措,能夠進一步豐富高校思政課學科教學體系的理論資源,持續(xù)強化和發(fā)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盵2]
但是通過調查我們發(fā)現,當前大部分學生表示對思政課無感,老師也認為當前思政課學習氛圍不濃,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課程內容涉及較多歷史知識,對師生的歷史知識儲備提出了較高要求
問卷中有部分老師表示在思政課教學中未融入湖南黨史的原因是“對湖南黨史不熟悉”(66.67%)。同時也有將近一半的學生認為思政課學習存在的困難是“涉及歷史內容太多,部分同學中職沒有學過歷史學科,基礎薄弱,聽不懂”(47.95%)這一原因也得到超過1/3的老師的認同(42.42%)。而部分師生歷史知識儲備不足的情況,還有42.42%的學校目前尚未開設黨史課程。這是造成青年學生缺乏對革命歷史的了解,理論基礎薄弱,政治意識淡薄的主要原因。這也是間接造成師生無法較好運用黨史知識解讀思政理論的原因。
2.由于課程本身理論性太強造成
在調查中絕大部分老師認為是由于“課程理論性太強,學生對理論灌輸不感興趣”(87.88%),70.9%的學生也認為思政課“課程理論性太強,上課以灌輸式教學為主,枯燥乏味”,是造成學生思政課學習困難的首要因素。還有部分老師認為思政課本身價值引領性太強,是造成課程吸引力不夠的原因之一。因此,如何把握好課程理論性的前提下,融入黨史尤其是湖南黨史的內容,增強課程的趣味性和生動性是提高思政課實效性的首要因素。
3.教學手段缺乏創(chuàng)新
有超過1/3的學生在問卷中表示,思政課學習存在的困難在于“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較少”(35.25%),部分老師也認為在思政課教學中,教學手段沒有創(chuàng)新是導致思政課教學缺乏吸引力的原因之一。
校園文化建設是學生開展學習、實踐活動的重要載體,“開展黨史國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不應局限于課堂教學,還要依靠學生社團、第二課堂等開展黨史國史教育,形成對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盵3]
通過問卷了解到,目前成立了思政類學生社團的學校不多(11.43%),大部分學校由于對思政內容感興趣的學生不多,難以形成社團凝聚力,因此尚未成立思政類學生社團。成立了思政類學生社團的學校由于缺乏有效的組織管理,長期處于停滯狀態(tài),未能充分發(fā)揮社團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這也成為校園文化建設中相關黨史文化活動內容較少的原因之一。一方面,缺乏負責組織的學生,因此活動內容較少,形式單一,尤其缺乏對當地黨史資源的挖掘,活動缺少特色;另一方面,學校團委與思政課教師缺乏有效聯動,導致活動內容缺少專業(yè)指導,難以在學生中形成廣泛影響,也難以對課堂教學形成有益補充。
本次參與調查的絕大部分師生關于實踐教學對于理論學習的幫助是持積極肯定的態(tài)度,其中,57.76%的受訪者認為實踐教學對于理論學習“有很大幫助”,40.43%的受訪者認為有一定幫助,僅有1.81%的受訪者認為是沒有幫助的。但是師生的這一認識在實踐中實現的不夠理想。通過調查,我們了解到大部分的學校都會組織前往校外紅色實踐基地開展實踐教學活動,頻次從每學期至少一次(40.79%),一年一次(9.39%),一年多次(8.66%)不等,也有6.86%的受訪者表示學校從未組織過實踐教學,34.3%的受訪者甚至表示不清楚學校是否有組織過校外實踐教學??梢姡M鈱嵺`活動開展的力度不足,學校對于校外實踐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校外實踐活動缺位,這進一步使思政課的實效性難以發(fā)揮,湖南豐富的黨史文化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通過調查,我們了解到大部分學校認識到利用互聯網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性,有69.31%的學校有專門湖南黨史學習教育網站或者學校網站有相關湖南黨史學習教育資料,但是也有12.64%的學校是沒有相關的網站建設的。18.05%的受訪者對于這一問題不清楚,說明學校即使有相關的互聯網學習平臺也沒有發(fā)揮出相應的育人作用,網絡話語權有待提升。
綜上可知,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湖南黨史融入本土高職院校思政課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仍然存在不少的問題和提升的空間。對于這些產生這些問題原因的分析,為下一步研究提出相應的對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