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雅婷
游戲是一種活動,這種活動是具有娛樂性質的。在當代,游戲被賦予了一定的負面含義,家長通常簡單地把游戲等同于娛樂,對游戲抱有偏見。在學者和學前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兒童游戲再次被重視,人們逐漸認識到游戲的多面性,看到了兒童游戲的魅力。
那么兒童游戲究竟有何魅力呢?兒童游戲真的如此重要嗎?答案是肯定的。有學者認為,游戲是兒童存在的一種主要方式。一種存在方式,意味著游戲與兒童之間息息相關、不可分割。“游戲是兒童存在的一種方式”并非指沒有游戲兒童就沒有生命,而是指沒有真兒童。真兒童的生活是健康的、愉悅的、充滿活力的。當人們剝奪了兒童游戲的權力,兒童的生活就會少了愉悅與活力,那么這個兒童就非真兒童。有學者認為,游戲是幼兒最基本的活動。幼兒園禁止小學化這條規(guī)定也反映出了國家對兒童游戲權力的保護。安吉游戲理念認為,幼兒園要大膽放手讓兒童去游戲,去盡興地游戲、去開心地游戲、去放肆地游戲,歸還兒童一個快樂的童年。
如何使游戲發(fā)揮更好的作用、如何改進游戲、如何使游戲更貼合幼兒,這是幼兒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對游戲進行觀察和記錄便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重要一環(huán)。不同的兒童喜歡的游戲類型不一樣,不同兒童擅長的游戲領域也不一樣。游戲和教育一樣,也需要因材施教。如何知道兒童是何“材”,最直接、最高效的方法便是觀察與記錄。
觀察不是簡單地看。除了“觀”,教師還需要去判斷、去選擇、去用心感受。記錄也不是簡單地把看到的記下來,記錄是要有所取舍的。通常觀察與記錄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二者合一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觀察是為了獲取每名兒童游戲的體驗感,記錄是為了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分析。教師基于記錄的內容,判斷何時需要介入并幫助兒童、游戲的場地是否合適、游戲的材料是否合適等。教師可以根據分析結果對游戲活動進行相應的調整,從而使游戲更適合兒童的需求,使每一名兒童都能從游戲中有所收獲。
說到觀察與記錄,大部分人都會認為這是教師的工作。其實不然,家長、兒童、教師等都可以擔任兒童游戲觀察與記錄的角色。
其一,家長擔任兒童游戲觀察與記錄的角色。兒童的大部分時光都是和家長一起度過的。家長作為兒童成長過程中重要的引路人,其對兒童的教育非常重要。家長對兒童游戲的觀察與記錄不需要非常專業(yè)。例如,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觀察兒童對哪個領域的游戲感興趣、擅長哪些游戲、幾歲能獨立完成哪種難度的游戲等。無論觀察與記錄專業(yè)與否,家長始終是對兒童游戲進行觀察與記錄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其二,兒童擔任游戲觀察與記錄的角色。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游戲也是。兒童作為游戲真正的參與者,在整個游戲過程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思考到了什么,只有兒童自己最清楚。兒童既可以觀察記錄自己的游戲,也可以觀察記錄小伙伴的游戲。對于年紀小的兒童,教師可以讓其通過畫畫的方式觀察記錄。安吉游戲理論對游戲中的觀察與記錄環(huán)節(jié)非常重視,認為兒童自己擔任觀察與記錄的角色有一個很大的益處,即鍛煉了兒童的觀察能力。觀察能力是兒童智力開發(fā)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因此,兒童不能缺席對自己游戲的觀察與記錄。讓兒童自己觀察與記錄是純娛樂和兒童游戲的重要區(qū)分點。在純娛樂中,兒童玩耍過后除了愉悅的體驗幾乎再無其他收獲。但是兒童游戲不同,兒童在游戲中收獲的遠不止愉悅感。
其三,教師擔任兒童游戲觀察與記錄的角色。相較于家長和兒童,教師在兒童教育中的責任更大,對其專業(yè)性要求更高。教師要了解兒童行為發(fā)展的理論和特點,靈活運用觀察記錄的各種方法。教師對兒童游戲進行觀察記錄的目的,在于通過對觀察和記錄到的內容進行分析更加深入地了解每一名兒童,發(fā)現游戲的優(yōu)點與不合理之處。幼兒園的游戲種類五花八門,這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觀察與記錄能力。
兒童游戲的觀察記錄顧名思義就是對兒童的游戲進行觀察與記錄,那么觀察與記錄的內容肯定是兒童游戲。根據觀察目標的不同,觀察與記錄的側重點會有所不同。
第一,根據兒童游戲的類型進行觀察與記錄。兒童游戲包括益智游戲、文字游戲、幻術游戲、木偶戲、生活游戲等多種類型。觀察與記錄的內容要根據游戲類型的不同而有所側重。如文字游戲觀察與記錄的重點在兒童與文字的聯系上,而生活游戲觀察與記錄的重點在兒童與生活的聯系上。
第二,根據兒童游戲性體驗進行觀察與記錄。兒童游戲性體驗包括沉醉性體驗、愉悅性體驗、超越性體驗和自由性體驗等。若觀察的目標是為了記錄分析兒童的這些游戲性體驗,那么觀察與記錄的側重點也應放在這四大體驗上。在觀察與記錄的過程中,要觀察兒童對哪方面的體驗感較弱,并通過記錄和后期分析來改進游戲設計,增強兒童的體驗感。
第三,根據影響兒童游戲的因素進行觀察與記錄。影響兒童游戲的因素主要包括游戲環(huán)境、游戲材料、游戲伙伴等。若觀察目標是游戲環(huán)境,那么觀察的內容可以著重放在環(huán)境上,包括室內、室外空間是否足夠,空間結構是怎樣的,是否符合該游戲的場地特征等;若觀察目標是游戲材料,那么觀察的內容則要著重放在材料上,如材料的結構性是否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材料是否充足、材料的種類是否具有多樣性、材料與材料之間的搭配是否合理等;若觀察的目標是游戲伙伴,那么觀察的內容便著重放在人際關系、人際交往等方面,如兒童與伙伴的交往是否順利、兒童與伙伴的合作是否愉快、兒童在與伙伴交往時是否存在性格缺陷、游戲的設計是否影響了兒童與同伴之間的交往等。
在游戲開始之前,教師需要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選取或設計合適的游戲,并根據游戲的特性提前確定要觀察的內容和觀察方法。學者孫誠將觀察方法分為三種:一是描述法,包括日記描述法、軼事記錄法、實況詳錄法;二是取樣法,包括時間取樣法、事件取樣法;三是評定法,包括行為檢核法、等級評定法。教師要熟練掌握上述方法并在實踐中加以運用,要借助這些方法使自己的觀察與記錄變得高效、系統(tǒng)、有條理。此外,教師需要等兒童熟悉了周圍環(huán)境,了解了可用于游戲的材料之后,再進行觀察,這樣的觀察與記錄才更具真實性。
在游戲過程中,教師進行觀察與記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盡量在兒童完全放松身心投入游戲的情況下進行觀察與記錄。因為在這樣的狀況下,兒童才能展現出自己最好的游戲水平。第二,游戲過程中教師要全身心投入觀察記錄與指導兒童游戲中。教師的整個觀察過程,應以兒童的安全為首要任務,若有突發(fā)情況,要立即停止觀察去幫助兒童解決問題。第三,教師要根據觀察的目標來調整觀察的時間,如有的目標是過程性的,具有長期性,需要持續(xù)不斷地進行觀察與記錄。第四,在觀察記錄的過程中,教師要保持客觀的態(tài)度,不能主觀臆斷,不能為了達到既定的目標而篡改記錄信息。只有客觀真實的記錄,才有利于教師對記錄內容進行分析,才能促進兒童游戲活動的進步與發(fā)展。第五,教師在觀察記錄的過程中,要始終保持積極的態(tài)度,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教師記錄時不能偷工減料,少記或不記都會對后續(xù)的分析產生負面影響。第六,教師在記錄時要用詞準確,不能詞不達意,這也是對教師專業(yè)能力方面的要求。
在游戲結束后,教師要組織兒童進行反思與記錄,這一過程也可以納入教師觀察記錄的范圍。教師可以對比自己觀察到的內容與兒童觀察到的內容有何差異,思考自己是否以成人的角度來記錄問題了。這樣可以幫助教師發(fā)現自己觀察與記錄的漏洞,提升自身的觀察與記錄能力,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觀察與記錄是為了更好地分析和改進。在游戲結束之后,教師要充分利用記錄的內容進行分析,并對兒童游戲進行改進。教師還可以將自己記錄的內容和分析結果分享給家長,讓家長了解自己孩子的相關信息,加深家長對孩子的了解。
作為學前教育工作者,在兒童游戲活動的觀察與記錄上,教師應該做到以下幾點:在理論方面,應該不斷汲取知識,熟練掌握觀察與記錄的相關知識,為觀察與記錄奠定堅實的基礎;在實踐方面,應該熟練掌握觀察與記錄的相關技能,并積極地將其運用于教學實踐;在思想方面,要保持積極的態(tài)度,認識到游戲對兒童的重要性以及觀察與記錄對兒童游戲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