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建樓,陳志周,王文秀,馬倩云,劉亞瓊,李廣靖
1. 河北農業(yè)大學食品科技學院(保定 071001);2. 河北農業(yè)大學機電學院(保定 071001)
“食品感官評定”是在食品理化分析的基礎上,集心理學、生理學、統(tǒng)計學的知識發(fā)展起來的一門學科。食品感官評定就是憑借人體自身的感覺器官,對食品的感官品質作出客觀評價[1],并利用統(tǒng)計分析的方法,對食品的感官質量進行綜合性的評價。食品感官評定課程具有理論性、實踐性與技能性并重的特點。相對于食品理化分析和微生物檢測,食品感官評定更加簡便易行、靈敏度高、直觀。食品感官評價已經成為食品企業(yè)進行新產品開發(fā)、工藝改進、降低成本、產品優(yōu)化和質量控制等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2-3]。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各門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019年8月中辦、國辦印發(fā)《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2020年5月教育部狠抓落實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全面部署課程思政建設。
為緊跟時代發(fā)展的要求,高校必須對食品感官評定課程進行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果,同時,充分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在傳授專業(yè)知識的同時不斷提高學生們的思想水平、道德覺悟和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氖称啡瞬?。通過多年的教學經驗積累,提出融入多課程及思政元素的課程教學改革新思路,在工程認證背景下,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與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食品感官評定”是食品科技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yè)開設的一門專業(yè)選修課,共32學時,其中理論課26學時,試驗課6學時。課程內容主要包括食品感官評定的基礎、食品感官評價條件(感官評價實驗室的要求和設置、評價小組的建立與維護、樣品的制備和呈送)、感官評定主要的方法(差別檢驗、消費者情感檢驗、描述性分析)、食品感官評定的應用。通過該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掌握食品感官評定的基礎理論與評定方法,并能設計具體食品的感官評定試驗。
食品感官評價的對象是各種食品原輔料以及產品,評價采用的“儀器”就是人的眼耳口鼻舌,感官評價人員評價結束后還要進行小組的統(tǒng)計分析。過程中涉及生理學、心理學、統(tǒng)計分析、食品加工工藝等眾多因素,因此適宜采用多課程融合教學方法,充分利用學院的教學資源,與食品加工工藝、統(tǒng)計分析課加強合作。
食品感官品質的變化與食品原輔料、加工方法、包裝、貯藏條件等都有著密切關系。因此“食品感官評定”理論教學過程要融合食品工藝學的內容,使學生明白待評定樣品的生產加工過程,才能更好地評定樣品。
比如在講授三點檢驗時先學習三點檢驗方法、適用范圍、評價員、樣品準備與呈送以及結果整理與分析,而后學習三點檢驗案例——飲料試驗。
問題:一家公司開發(fā)飲料時有2種增稠劑可供使用,其中增稠劑2價格比1更低,公司希望知道分別添加這2種增稠劑加工的產品A、B是否有差異。
此案例同時要求學生明白在飲料加工過程添加增稠劑的作用是什么,再次學習飲料的加工工藝。
項目目標:2個產品之間是否存在差異。
試驗目標:檢驗2個產品之間的總體差異性。
試驗設計:將α值設為0.05,有18個品評人員參加檢驗。
試驗結果:評價結束后,收回18份評價單,核實正確回答的人數,統(tǒng)計回答正確16人,根據三點檢驗確定存在顯著性差別所需最少正確答案數表,在α=0.05,n=18時,臨界值10,所以2種增稠劑加工的產品有顯著差異。
結論:這2種增稠劑制作的飲料存在差異。
再如在學習消費者情感檢驗之快感評分檢驗實例:某牛奶生產企業(yè)要比較用3種不同殺菌方式(巴氏殺菌的鮮牛奶A、超巴氏殺菌的鮮牛奶B和超高溫滅菌的鮮牛奶C)生產的牛奶風味的差異,決定采用評分檢驗法來比較3種方式的牛奶在風味上是否有明顯的差異。有16位評價員參與評價。評價結果經過方差分析得出3種牛奶的風味沒有明顯差異。
該實例涉及乳制品加工工藝重要知識點——殺菌,要求學生理解3種不同殺菌方法的特點:超巴氏殺菌乳是巴氏殺菌乳(7 d)的一種,其殺菌溫度為125~138 ℃,2~4 s,產品7 ℃以下貯存和銷售,保質期在40 d左右。超高溫滅菌菌乳137~150 ℃保持4~20 s。此案例的學習不僅使學生掌握快感評分檢驗方法及統(tǒng)計分析方法,同時使學生再次學習乳品殺菌的方法。
傳統(tǒng)的“食品感官評定”試驗課實驗食材從超市購買,老師安排并布置整個實驗,包括準備樣品和評定單,然后學生們來實驗室評定,試驗時間短,學生感覺就是來實驗室試吃了某種食品,沒有興趣。如果將食品感官評定試驗與食品工藝學試驗與教師的科研相結合,會大幅增加試驗的趣味性和學生的求知欲。
2.2.1 偏愛排序檢驗試驗
依據教師科研項目“梨果汁加工關鍵技術研究”選擇4個品種的梨果汁進行感官評定試驗。全班分成兩大組,每大組分成4小組,其中4組(一個實驗室)為另外4組(另一個實驗室)準備果汁,每組加工一個品種的梨果汁。梨汁生產工藝流程步驟如下:
(1)選用新鮮、成熟度適中、無病蟲害、無機械傷的梨,用清水沖洗干凈。
(2)用不銹鋼刀將梨進行去皮并切瓣去果核。
(3)將切分整理好的梨塊浸泡在0.6%維生素C水溶液5 s。
(4)榨汁,0.180 mm(80目)篩過濾,加熱95 ℃殺菌30 s趁熱灌裝。
(5)冷水冷卻。
果汁準備完畢,每一大組為對方組準備感官評定單,3位數字隨機編碼,果汁分裝到小品嘗杯,貼標簽。感官評定樣品準備完畢,2組互換實驗室,進行感官評定,評定結束每一大組統(tǒng)計試驗結果,告知組員統(tǒng)計結果,每位學生撰寫試驗報告,依據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
試驗過程中學生既學習感官評定試驗樣品的制備與呈送,進行產品感官評價,同時也重溫果汁加工工藝包括的護色、殺菌工序,此過程學生表現得很積極,學習熱情度很高。
2.2.2 描述性分析試驗
依據教師科研項目“雜糧方便食品加工關鍵技術研究及其功能評價”,進行藜麥曲奇餅干的制作并進行描述性分析試驗。設計思路:學生制作藜麥曲奇餅干和普通的曲奇餅干,市場購買商品化的普通曲奇餅干,3個樣品進行描述性分析試驗。全班分成4組。兩組制作普通的曲奇餅干,另外2組制作藜麥曲奇餅干。曲奇餅干制作過程如下:
(1)糖80 g加軟化黃油150 g,用攪拌器低速打勻,換高速打至發(fā)白。
(2)1個雞蛋打散,分3次加入,分別翻拌均勻。
(3)加入奶粉10 g,拌勻。
(4)加入180 g低筋面粉(或者150 g低筋面粉+ 30 g藜麥全粉),翻拌(切勿攪拌,以免上筋)。
(5)將裱花嘴裝入裱花袋,將面劑裝入裱花袋。
(6)烤盤鋪油紙,轉圈擠出面劑。
(7)預熱后放入烤箱中下層。
(8)上下火165 ℃、20 min。
曲奇餅干制作完成,學生準備感官評定單,3位數字隨機編碼,3種曲奇餅干分裝到小品嘗杯,貼標簽。感官評定樣品準備完畢,就可以定量描述分析,組織所有學生品嘗3個產品,產生合適的描述詞,經過商議,確定最終描述詞及標度方法,學生自己完成描述性分析,以班級為單位統(tǒng)計每個描述詞的平均分,最后獨立完成曲奇餅干的QDA蜘蛛網圖。
融合多課程的教學實踐證明,此方法的運行既能使學生熟練掌握不同食品的感官評價,包括方法、應用范圍、樣品制備與呈送,以及試驗結果數據統(tǒng)計分析的方法,又能再次學習不同食品的加工工藝。
融合多課程的教學模式,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主動性,同時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提高學生掌握知識的綜合能力[2]。
“食品感官評定”課程包括理論講授和試驗訓練2部分,由教師講授食品感官評價的基礎知識,組織學生分組完成感官評價的試驗設計、開展及結果分析。學生需要根據課堂所學該部分的知識,了解試驗方法原理及目的,設計樣品準備單和感官評價單。試驗樣品由學生課程當天制備。樣品由各小組負責的學生制備完成后,組織開展感官評價試驗。
長期以來,高校思政教育主要由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理論、鄧小平理論等專門的思想政治課程完成。思政課的授課形式單一,內容相對枯燥,學生的接受度較低,難以應用于實際生活中[4]。從大二開始到大四學生都在學習專業(yè)課程,因此,在高校專業(yè)課程的學習過程中,若能有效地將思政教育融入其中,可更好地幫助學生應用于專業(yè)相關的領域,在未來工作中踐行[5]。
“食品感官評定”課程思政育人總目標是: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在專業(yè)教育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注重團隊合作的專業(yè)素養(yǎng)。在課程學習中將這些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在知識和技能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的思政素養(yǎng)也能有效提高。
在講授食品感官評定的起源時,可以向學生介紹我國古代的“神農嘗百草”。在課程的最后環(huán)節(jié)家鄉(xiāng)美食及感官評定,由學生查閱文獻,介紹自己家鄉(xiāng)的美食,我國地大物博,為美食制作提供極佳原料,同時各地有不同地域的特色美食,從而激發(fā)學生愛自己的家鄉(xiāng)愛自己的民族,愛自己的國家的情懷。在講述感覺的疲勞適應現象時,借用古漢語“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解釋嗅覺疲勞的適應現象,在加深學生對知識理解的同時,也了解了中國的古詩文的含義。有的放矢地進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增加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讓學生感受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以激發(fā)學生對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職業(yè)素養(yǎng)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需要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是職業(yè)內在的要求,是一個人在職業(yè)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
在課程學習到食品感官評定人員的篩選與培訓環(huán)節(jié),提出對感官評定人員的要求:在試驗前不接觸或避免使用有氣味化妝品及洗滌劑,避免味感受器官受到強烈刺激,如喝酒、咖啡、嚼口香糖、吸煙等;感官評價試驗要求參加試驗的人員每次都必須按時出席;感官評定人員必須客觀地對待所有試驗樣品,在評析過程中不能摻雜個人情緒;評定人員評定樣品過程應該集中注意力,獨立完成試驗,試驗中盡可能避免評價人員之間的談話和討論結果。在實訓時對學生亦進行以上的嚴格要求,這樣逐漸將外在要求內化成學生的自身素質。這是對食品感官評定人員提出的要求,也是作為食品感官評定人員應具備的職業(yè)素養(yǎng)。進而延伸出不管學生畢業(yè)后從事哪個行業(yè)都要有職業(yè)素養(yǎng)。
理論學習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家鄉(xiāng)美食感官評定實例,此環(huán)節(jié)由學生們完成。提前幾周把任務告知學生,要求以小組形式查閱文獻,然后最后一次理論課每組一個學生代表以PPT形式分享給大家,講述時間5~10 min。
在試驗教學中,采用分組形式為對方組成員準備試驗樣品;試驗結束每組收集統(tǒng)計每個學生的評定結果,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試驗結束每組學生輪流整理實驗室衛(wèi)生。
以小組形式開展的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分工和團隊合作能力。通過親身體驗樣品的制備、分裝、編碼、呈送,以及試驗結果的整理、報告出具等過程,增加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提升分析總結能力,同時也進一步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6-7]。
食品感官評定是研究人類感官與食物相互作用的規(guī)律的學科,是現代食品科學中最具特色的學科之一[8]。融合多課程的教學實踐,既使感官評定理論講授的案例多樣化,也使試驗樣品更加豐富多樣,同時還促進食品專業(yè)其他試驗課程的改進,增加學生對課程學習的興趣和學習主動性。此種教學模式可以推廣應用。
教師在專業(yè)教學的同時,將思想政治之“鹽”溶入專業(yè)教育之“湯”。要堅持把育人滲透到教學中,構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員育人”體系,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食品感官評定”課程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將“愛國主義教育”“職業(yè)素養(yǎng)”“團結合作”等內容與專業(yè)教學有機融合,潤物細無聲地引導學生內化為自己職業(yè)素養(yǎng)和道德品質。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氖称穼I(yè)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