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石家莊郵電職業(yè)技術學院,河北石家莊 050021)
《職業(yè)教育提質培優(yōu)行動計劃(2020—2023年)》明確提出要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鼓勵職業(yè)學校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推動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1]。在加快職業(yè)教育信息化建設的要求下,如何促進高職教師在課程資源、變革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評價方法等方面提升信息化教學實踐能力,是高職院校信息化教育教學改革高度重視并亟須解決的問題。
TPACK模型是由美國教育學家在2007年提出來的,該模型代表著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中文的直接意思是“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TPACK模型主要由CK(專業(yè)學科知識)、PK(教育教法知識)、TK(信息技術知識)三個基本要素,PCK(專業(yè)學科教學法知識)、TCK(整合信息技術的專業(yè)學科知識)、TPK(整合信息技術的教育教學知識)以及TPACK(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四個復合元素組成,TPACK模型反映的是在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充分借助信息化技術手段和資源,通過整體的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等一系列策略,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綜合能力[2]。在當前形勢下,對于教師,尤其是高職院校的教師,要充分基于自身的專業(yè)能力、教育教學能力以及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進行教學,所以TPACK模型被稱為信息化時代下的教師教學能力建構。
信息化教學是區(qū)別于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它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而產生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是教師進行信息化教學所應具備的能力,主要包括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信息化教學實施能力以及信息化教學的評價與反思。
教師要達到教學目標,除了依賴自身的專業(yè)學科知識外,還要具備一定的教學教法能力,教學教法能力包括教學設計、教學管理、教學評價等,反映了立足學生,對“學”的教學規(guī)律的理解和應用。而在教學實施中,除了以上能力之外,教師還要借助一定手段和資源。合理有效的教學正是基于這三者實現(xiàn)的,即TPACK中的CK、PK、TK三個基本要素。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技術手段在三者要素中越來越重要,與其他要素的整合程度也越來越強,這就形成了后續(xù)的PCK、TCK、TPK,進而形成最終的TPACK,也就是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組成[3]。所以TPACK模型與信息化教學能力是一脈相承的,TPACK模型回答了在信息化條件下,教師的教學能力應該包括哪些元素,是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直接體現(xiàn)和構成。
為了更好地了解信息化技術在教學中的實施情況,項目組圍繞信息化教學認知、信息化教學設計、信息化教學實施等關鍵內容,基于學生和教師兩個維度設計問卷[4],并以線上調查的形式對河北省四所高職院校的200余名教師、900余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
從回收的問卷來看,對于信息化教學的重要性,99.83%的學生認為很重要;對于所在院校信息化教學實施情況,95.2%的學生選擇了絕大多數(shù)教師都在應用,說明各個院校對信息化教學比較重視,但對于實際的實施效果,58.2%的學生認為效果一般,23.6%的學生認為效果較好,只有15.3%的學生認為效果非常好。而對于“理想中的信息技術教學”的問題調查,73%的學生選擇了“資源制作精良、類型多”,80.2%的學生選擇了“能夠結合課程的講授,把信息技術有效融入”,83.1%的學生選擇了“較長時間吸引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52.3%的學生選擇了“能夠把產業(yè)行業(yè)最新技術融入”[5]。對于所在院校的信息技術應用差距,有86.3%的學生選擇了“信息資源制作簡單、類型少”,65.8%的學生選擇了“信息技術應用沒有覆蓋到全部課程”,54.6%的學生選擇了“與專業(yè)的融合度不高”,統(tǒng)計結果如圖1、圖2所示。
圖1 學生理想中的信息化教學
圖2 學生認為所在院校信息化教學差距
從回收的問卷來看,超過99%的教師認為在教學中應該使用信息技術;而對于信息化教學的實施效果,有65.4%的教師認為個人所實施的信息化教學效果一般;對于個人實施信息技術教學差距的問題調查,72.1%的教師認為“制作信息化資源能力差”,59.8%的教師認為“信息技術的整體教學設計不夠,缺乏指導”,53.8%的教師認為“對信息技術在教學中地位和作用掌握不夠”,50.6%的教師認為“信息技術應用的深度不夠”;而對于最想得到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提高的幫助,88.5%的教師選擇了“加強基于課程開發(fā)的信息技術應用培訓”,79.4%的教師選擇“拓展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培訓,提升教學理念”,73%的教師選擇“強化分享,學習先進典型”,61.3%的教師選擇“成立團隊,強化指導”,52.3%的教師選擇“多提供應用實踐途徑”[6],統(tǒng)計結果如圖3與圖4所示。
圖3 教師實施信息化教學差距
圖4 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
2.3.1 信息技術教學普遍實施,但實施效果不佳
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表示所在學校都在實施信息技術教學。學生對于信息技術有一定的認知和預期,除了關注信息技術資源的質量,更關注信息技術的學習體驗,從數(shù)據看,學生的學習體驗感不高[7]。同時,超過半數(shù)的教師認為自身所實施的信息化教學效果一般,總體實施效果不佳。
2.3.2 教師認同信息技術教學,但教學理念存在誤區(qū)
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教師都非常認同信息技術教學,也都有較強的意愿,但是存在一定的認知誤區(qū),教師覺得信息技術能力是“信息資源制作能力”,把信息技術資源制作與信息技術應用混為一談,邊界劃分不清楚[8]。信息技術教學的關鍵不是“制”而是“用”,是課程整體設計的展示手段和呈現(xiàn)方式,是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企業(yè)場景式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實施的關鍵。
2.3.3 教師具有一定的信息技術教學設計能力,但缺乏教學反思和系統(tǒng)指導
通過問卷發(fā)現(xiàn),信息技術教學已經被普遍應用到教學實施中,教師也都具有一定的信息技術設計能力,但實施效果更多依賴教師自己的努力,缺乏可復制性。教師教學反思不夠,影響了教師教學設計能力的提升[9]。在學校層面上,對于信息化教學實踐共同體的推動不夠,教師形成團隊共同去進行信息化教學實踐的機會不多,難以從優(yōu)秀典型或優(yōu)秀教師那里獲得經驗。
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是貫穿“三教”改革和教師職業(yè)發(fā)展的系統(tǒng)性工程,需要多次的“學習+實踐”。在進行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yǎng)策略設計時,一方面,要以TPACK模型理論為指導,將教師的專業(yè)學科能力、教育教法能力、信息技術能力納入設計內容中。另一方面,要遵循“螺旋式上升”規(guī)律,通過反復的學習,以及越來越深層次的應用,由簡單到復雜,由初級到高級,通過“學練交替”和自我建構,逐漸理解和掌握信息化教學能力[10]。
因此,項目組設計出“學—練—悟—行”的四階段遞進式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模式,即通過培訓學習,增強教育教學理念和信息化教學思維;通過參與混合課建設、教學方法改革等教學實踐,學用結合,提升技能;通過組建結構化團隊的專題研究和典型分享,促進深層次反思和內化;通過參與各類教學競賽、重大項目(“雙高”、提質培優(yōu)等),進行實踐與應用,從而實現(xiàn)信息化教學能力的螺旋式上升[11]。
3.2.1 培訓學習,增強信息化教學理念和思維
教師個人所具備的信息化教學理念和思維的高低,直接決定信息化教學的實施效果。隨著“大智移云”時代的到來,作為互聯(lián)網時代的教師,教學理念和思維要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通過培訓學習,彌補教師在信息化教學理念和思維上的短板,豐富教師整合信息技術、專業(yè)學科、教育教法的方法和策略[12]。一是培訓的重點圍繞著信息技術的教學設計和教學管理展開,例如信息化教學的課程整體設計、信息化下的教學方法、課堂的組織與管理、教學評價等,突出教育教學和信息化。二是在培訓時,要結合被培訓教師的性別、年齡、專業(yè)背景、現(xiàn)實基礎以及水平差異,分層、分類地進行培訓學習,要做到因人而異。三是培訓學習的方式要由傳統(tǒng)的理論灌輸向項目案例開發(fā)、行動學習、工作坊等方式轉變,突出實踐性和應用性。借助信息化教學理念和思維的提升,拓寬教學視野,更好地開展教學實踐。
3.2.2 實踐演練,提升技能和素養(yǎng)
教師在具備了一定的信息教學理念和思維后,借助教師個人參與專業(yè)資源庫建設、課程相關資源建設等具體的實踐應用,融合專業(yè)能力、教育教學能力和信息技術能力,促進信息化教師技能和素養(yǎng)的提升[13]。以石家莊郵電職業(yè)技術學院為例,學院以教師的信息化教學技能提升為目標,以100門優(yōu)質課程建設為載體,以信息化資源建設和應用為載體,通過分批分期的課程建設和驗收,并輔以經費的支持,激勵和引導教師投入到信息化教學實踐中。教師以課程組為單位,全員參與,建設成課程特色明顯、資源類型多樣、體現(xiàn)職業(yè)情境的課程資源庫。進而依托所建設的信息化資源,帶動教學改革,促進教學手段和方式的改變和創(chuàng)新,實現(xiàn)了資源建設和信息化應用技能的良性循環(huán)。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對于信息化資源,教師信息化教學的關鍵是應用,作為非信息技術專業(yè)的教師,教師具備一定的信息資源制作技能即可,這一點是教師在進行信息化實踐應用中的關鍵。
3.2.3 研學悟透,深化教學反思和內化
在教師對信息化教學實踐演練之后,教師具備了一定的信息化教學技能和感悟,形成了經驗,同時也會遇到一些實踐上的問題。在此基礎上,要以教學創(chuàng)新團隊建設為契機,成立專門的信息化教學模塊團隊,集中力量對信息化教學實踐中的共性問題和深層次問題進行研究。一方面,圍繞信息化教學實踐中產生的問題,通過專家講座、結構化研討、典型經驗學習等方式,從信息化與教學內容的深層次整合、信息化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信息化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入、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銜接、不同學習者的評價優(yōu)化等方面進行解決,從而更好地推進教學實踐。另一方面,組織力量開展設計學習、建構學習、學習共同體、信息化下的思維創(chuàng)新等信息化教學理論專項學習和研究,在為信息化教學實踐夯實理論基礎的同時,進一步提升教師的信息化意識和理念,做到了實踐應用與理論知識的相輔相成[14]。此外,通過信息化教學模塊團隊,借助多種沉浸式研學方式,有效實現(xiàn)了團隊的以老帶新,以新促老,信息化教學能力和團隊凝聚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3.2.4 競高行遠,打造高質量成果
為了進一步提升信息化教學實踐層次,應該搭建信息化實踐的競賽平臺,形成高質量的信息化教學實踐成果。鼓勵教師參加“信息化教育教學大賽”“教師教學能力大賽”等,以及成立專項團隊,競爭、承擔“雙高計劃”“提質培優(yōu)行動計劃”“創(chuàng)新發(fā)展行動計劃”等重點項目建設,以賽促行,以競促高[15]。以石家莊郵電職業(yè)技術學院會計系為例,近四年,系部教師共獲得教師教學能力大賽國賽三等獎1項,省賽一等獎3項,三等獎1項,省信息化教育教學大賽12項。對于教師個人而言,通過這些競賽項目的歷練,不但能夠發(fā)現(xiàn)自己教學實踐的不足并及時改正,而且提升個人信息化教學能力層次,還可以將這些歷練的理念和經驗應用到日常課堂的教學中,進一步提升學生培養(yǎng)質量。對于學校而言,既推動了標志性成果打造,又大幅度提升了教師能力和師資隊伍素質,實現(xiàn)了學院、教師、學生三方的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