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寶平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有著悠久的詩歌歷史。古典詩歌教學是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不論對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還是對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都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但是在三年初中語文學習中,學生的詩歌閱讀時間是有限的。教師對學生的詩歌閱讀學習的導向至關重要,教師的詩歌教學方法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詩歌學習態(tài)度、學習成效。語文教師只有處理好教與學兩者的關系,處理好詩歌教學的重難點,運用好課堂教學方法,把握好課堂教學的節(jié)奏,充分激發(fā)學生詩歌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詩歌學習的探究熱情,學生的詩歌學習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把古典詩詞閱讀教學和武俠小說中的概念作對應的比較,那么對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培育就可以理解為武俠小說中的“內力”修煉,學生對閱讀技巧的掌握就好比武俠小說中的外在“招式”訓練了。當然學生的詩歌學習如果能到像習武一樣內外兼修,那自然是非常理想的事情。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真正讓學生的詩歌學習達到修煉“內在”與外練“招式”兩者的完美結合卻很難達到。為此,在古典詩歌閱讀教學中就勢必要區(qū)分輕重緩急,做到有方法、有步驟、有梯度地提升學生古典詩歌閱讀鑒賞能力。本文試圖借助武俠小說中的“內家修為”和“外家功夫”的理論對古典詩詞閱讀教學進行分析探究,實現(xiàn)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和諧統(tǒng)一,實現(xiàn)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和提高應試教育質量的最佳融合。
在古典詩詞閱讀教學中,雖然一直高喊著要注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培養(yǎng),要在掌握基礎知識之后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當真正進入某一個具體教學情境、具體知識點的時候,許多教師都不由自主地引領學生去分析閱讀技巧,帶領學生直奔古詩詞教學問題的答案,最終以找出近乎完美的標準答案為大功告成,詩歌閱讀學習就此終結。實際上,現(xiàn)行的考試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讓師生的教與學都帶有很大的功利性,在這種功利性的強壓和指導下導致古典詩歌的閱讀教學出現(xiàn)了一定程度的偏差,教師在詩歌閱讀教學過程中往往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當今語文閱讀教學中,終結性評價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離不開的一個考量體系,判斷一個教師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體現(xiàn)在學生的考試成績上。對學生而言,自己的考試成績直接決定了今后的升學,也影響著家長和老師對自己的評價。古典詩歌鑒賞是中考必考的一個分值較大的題目,沒有哪一位老師和學生會放棄這道試題的分值而去做別的。所以在實際的古典詩歌閱讀教學中,很多教師會把中考的詩歌知識點作為平時詩歌教學的重點,常常會在課堂教學中帶領學生分析古典詩歌中的人物形象,品味古典詩歌中的語言和表達技巧,引領學生去總結和感悟詩歌中所蘊含的情感思想。這樣一來,古典詩歌閱讀課就成為了教師給學生傳授考試經驗、解題技巧的課堂,就出現(xiàn)了大多數(shù)學生在課堂上習慣于記筆記,而懶得去思考的狀況,從而導致學生在整個詩歌學習課堂的主體地位喪失。同時,教師還會常常采用題海戰(zhàn)術,試圖在不斷的刷題練習中固化學生做題的思維,引導學生對答題的套路輕車熟路,促使學生盡量靠近標準答案而在考試中得高分,考試就成為了一切教學的中心,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被根本忽視??梢哉f,目前的古典詩歌教學,對武俠小說中的外在“招式”重視到了極致,無論教學,還是學生,都過于重視對詩歌閱讀“外家功夫”的精巧利用。
在武俠世界中以招式見長的“黃蓉”和“趙敏”對付那些小人物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可一旦遇到功夫深厚的大人物,他們的功夫就會失去定力。在金庸的武俠世界中,“郭靖”就是真正的高手,他有渾厚的內力,做到了“內家修為”。將武俠世界中的這種情形移用到古典詩歌閱讀中,能夠讓我們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分析古典詩歌的答題技巧猶如“外家功夫”,雖然在詩歌閱讀解題中能夠收到一些成效,讓學生獲得一時的考試高分,但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卻見效不大,不利于筑牢學生的語文根基。
在古典詩歌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喚醒學生的期待視野,激發(fā)學生對古典詩歌的閱讀興趣。教師要準確把握學情,順應學生古典詩歌閱讀心理,精心設計課堂導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在學生的閱讀期待與熱情探究中,因為學習內驅力的激發(fā),這種詩歌閱讀學習能真實地提升學生的“內家修為”,這種詩歌閱讀教學才能成為本真教學。不同的詩歌體裁具有不同的韻律和結構,教師應根據(jù)詩歌的不同體裁特征,把學生的期待視野和文本之間的結構聯(lián)系起來。例如,教學白居易的《憶江南》和盧綸的《塞下曲》,因為學生在小學就對這樣的詞牌名有所認知,基于這種學情,初中語文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回顧小學時期積累的詩歌知識,喚醒他們對這一題材詞體的記憶,就會自然而然地過渡到新詩的學習。在意象方面,古典詩歌的意象多種多樣,學生經過小學六年的積累已經掌握了一些經典意象所蘊含的意蘊。例如,“月”是古典詩歌中的重要意象之一,很多詩人把自己的愛恨情仇都寄托在“月”中,使得“月”在古典詩詞的歷史長河中流光溢彩。初中語文教材的詩歌作品中對“月”這一意象的描繪顯然是不可或缺的,初中學生對這一意象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感知,會期待所學的詩歌中蘊含著淡淡的鄉(xiāng)愁和優(yōu)美的情趣,所以我們在教學李白的《峨眉山月歌》的時候,就可以要求學生積累一些關于古典詩歌中“月”的名言名句,喚起學生對“月”這一意象的閱讀期待。從意蘊角度出發(fā),初中學生對古典詩歌的情感也具有了一定的感悟,都初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例如學生已經對鄉(xiāng)愁為主題的古典詩詞比較熟悉,會在感悟古典詩詞的時候期待感悟游子漂泊他鄉(xiāng)的情感,所以在學習王灣的《次北固山下》這首思鄉(xiāng)詩的時候,教師可以借助思鄉(xiāng)主題為情感基調,設計課堂導入,用鄉(xiāng)愁的典型主題表達喚醒學生的閱讀期待,為今后的深入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事先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根據(jù)學情設計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引領學生自然地走進文本,在文本的海洋中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
雖然在古典詩歌閱讀中要更加注重于文學素養(yǎng)的“根基”培育,切實重視學生詩歌學習的“內家修為”,但是詩歌閱讀的技巧練習也有不可小覷的作用。事實上,在注重形象思維和情感體驗的古典詩歌教學中,只有先打好閱讀的基礎,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與文學素養(yǎng),優(yōu)化學生的思維品質,然后再訓練閱讀技巧,處理好詩歌教學的道與技的關系,將學生詩歌閱讀中的素養(yǎng)提升與考試得分同步兼顧,我們的古典詩歌教學才算為社會和時代培育出了具有文學底蘊的新人。當然,在古典詩歌教學中能夠做到內外兼修固然是好的,但不是每個人那么容易做到的,畢竟在武學世界中像“黃藥師”那樣“內力”深厚又“招式”奇妙的天才在我們的生活中極少見,更何況在古典詩歌教學中做到根基和技巧的融合也不是一節(jié)課的教學能夠實現(xiàn)的。所以,需要在教學實踐中堅定信念,不急不躁,不懈追求詩歌教學的根基牢固與樹葉繁茂,努力追求學生詩歌素養(yǎng)與解題技能的同步提升。
總之,在古典詩歌的閱讀教學中,在詩歌素養(yǎng)和閱讀技巧都不可舍棄的前提下,更為注重學生詩歌素養(yǎng)的培育才是古典詩歌教學的正途。期待我們語文教師都能像武俠世界的高手一樣,在注重對學生文學“根基”的培養(yǎng)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切實的詩歌閱讀技巧訓練,舉一反三,取得理想的詩歌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