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杰,鄭易敏,張衛(wèi)
(1.福建中醫(yī)藥大學,福建福州 350122;2.廈門市中醫(yī)院,福建廈門 361000)
陳應龍,福建省龍??h人,是閩南現代著名的氣功針灸學家。年少時就“調和靜坐法”氣功進行深入的修煉,并在印尼修練“岡田靜坐法”,于1936年成為氣功大師鮑芳洲坐下弟子,與各門派深入研習催眠療法和氣功,后終獲“靈子術”氣功真?zhèn)?,后把內功應用于治病救人中,以手心勞宮穴發(fā)放外氣治病為特色。后至無錫拜澄江針灸學派創(chuàng)始人承淡安為師,開始系統(tǒng)學習針灸,在承淡安的支持下成為開拓閩南針灸的先行者之一。此后,陳應龍先生長期在福建行醫(yī),始終秉承著“愿將人病猶己病,救得他生是我生”的信念,堅持針灸結合,以其醫(yī)術精湛和醫(yī)德高尚而聞名中外,對澄江學派的發(fā)展和傳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多年的針灸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中,陳老在繼承澄江針灸學派學術特色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針灸體系,陳老在其論文論著和學術講稿中,多次提出針刺要領即“守神”與“治神”,是提高針刺療效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1.1 守神的含義及目的 在陳應龍先生的書籍和醫(yī)案中,多次提及針刺守神的重要性。守,內守之意。所謂“神”,醫(yī)者自身的精神或意志。所謂守神,是要求醫(yī)生在針刺治療時,應做到專心致志,神志內守,全神貫注地針灸,細細感受患者經氣運行情況,體會針下感覺后以氣運針。陳老認為守神是醫(yī)生在針刺時最基本的要求,守神時應做到“身居靜處,占神往來,閉戶塞牖,魂魄不散。專意一神,經氣之分,勿聞人聲,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針”。達到古人所形容的“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于眾物,靜志觀病人,無左右視也”的針刺入神之境,方可注神于針刺,體會針感,施于補瀉手法,方可調和陰陽,達到針刺目的。反之,若醫(yī)者神志渙散,粗心大意,操作馬虎,雖予針灸治療,但不能做到針到病除的效果,主要原因并非選穴錯誤,而是醫(yī)者不能做到神志內守,不能感覺針下氣血運行,不能產生“得氣”感應,只做到“粗守形”,不能“必一其神、令志在針”,就達不到調和氣血陰陽的目的。守“神”的目的,是為提高針刺療效。承師以一句詮釋守“神”的重要性[1]:“先父在日,諄諄以練氣為囑,由于先父不能說明為什么要練氣,因而不能引起我的信心,但在臨床治驗上,我總不及先父的針效;久后相信先父所教注意練氣,針效果然大增?!本殮饪梢允贯t(yī)者神志內守,更容易體會到“得氣”與否,達到“上守神”以提高療效。
1.2 練氣以守神 練氣守神伴隨著陳老的一生,陳老認為針灸與推拿、氣功異流同源,練氣不僅可以增強醫(yī)者的正氣,還可以發(fā)放外氣用于治病,故陳老一直堅持修煉氣功。陳老在修習“靈子術”功法時,對姿勢、意念、呼吸均有著嚴格要求,陳老在《靈子術淺介》[2]中提及此三項要領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一旦姿勢擺好,就要專心致意入靜,心平氣和,意念集中,身體方能松沉,血液循環(huán)才能旺盛,反應才會最舒適??梢娋殮獠粌H使陳老對人體的氣血有更深刻的認識,更使陳老的神志內守。
1.3 練指力以守神 其師承淡安先生在《運針不痛心法》中指出“運針不痛,指力最重”。故其在教學時注重學生的指力練習,認為練指力不僅可以提升針刺技術,還可以助醫(yī)者守神。陳老繼承師傳并高度重視之,雖已至運氣于指的境界,但棉球毫針從不離身,針刺閑暇之余必練指力,其弟子施能云[3]在其悉心指導下,“點穴者,在自身、家人及患者身上,反復點取,以熟練準確為要求?!逼渥雨愐显谄浣虒拢爸噶竟Α磙D、提插。先練捻轉,再練提插?!标惱弦缶毩晻r需全神貫注,注意力集中于針尖,練習指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正如其曾在書中指出:練氣和練指力是氣功針灸學家一生的必修課,需周而復始,這幾乎占去2/3的學習時間,練指力不僅能增強施針運氣的力量,還可以使自己精神內守,針刺時達到“神無營于眾物,靜志觀病人,無左右視也”的境界。
1.4 守神的臨床運用 在長期臨床實踐中,陳老認為在補瀉手法需在守神的基礎上運用,陳老在操作子午補瀉時,要求意在指,把注意力放著大指處,大指努前即為補,指力沉緊,似進而不進,指力重心偏于前;大指內收即為瀉,大指向后,指力浮提,似退而不退,指力重心偏于后[3]。在操作提插補瀉時,進針得氣后,以氣帶針,屏氣靜心,仔細體會天地人三層的氣的運行,欲補者以輕約之指力,將針一提而天層,再以沉緊之指力,邊捻邊插,多次捻插[4],直至得氣之地層;欲瀉者以沉緊之指力,如拔蘿卜之勢,從地層而出,邊捻邊提,多次捻提,直至天層,再以輕約之力,一插而至底層。在補瀉手法時需全身貫注,意在指,氣在針,注意捻轉的方向及頻數,體會提插時各層的經氣,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承淡安先生推崇的“針隨意轉,意隨針行”的效果。陳老在治療狂疾時,在師傳的“十三鬼穴治療”基礎上,常取高危穴——風府,且必深刺,深度可達3寸,常人不能及。在針刺風府穴時,陳老以守神之勢,緩慢進針,進針時遵師傳之手法“勢如擒龍,以針點穴,疾刺而入”[5],然后小幅度捻轉推進,體會針在的感覺,如遇從堅韌的阻力至落空感,則表明已穿過項韌帶,逐層進針至硬脊膜,此時會遇到第2次較柔軟的阻力感,需意在針間,體會手下針感,患者常有如觸電之得氣,下到尾椎,上到巔頂,全身發(fā)麻,大叫一聲,狂疾必愈。
2.1 治神的含義及目的 在《素問·寶命全形論》中指出治神的定義及重要性:“故針有懸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養(yǎng)身……五法俱立,各有所先?!笨芍紊駷獒槾痰牡谝灰?,唯有治神,方可達氣功針灸之境。承淡安在其講稿論文中多次提到治神,并強調治神是對患者神志的觀察掌握,這就是在守神基礎上的提升,要求醫(yī)者在針刺過程中要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觀察掌握患者的神志狀態(tài)。陳老繼承承門針灸“治神”的思想,主張“治病先治心”:其一,察神以辨證取穴;其二,疏神以消慮增信;其三,分神以運針不痛;最后,醫(yī)患精神交流以增強療效。
2.2 察神以辨證取穴 所謂察神,是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來觀察患者的氣血津液陰陽的盛衰,從而指導臨床辨證取穴,《素問·脈要精微論》指出“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臟余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即四診合參是辨證取穴的基礎,通過提前進入氣功狀態(tài),察得患者體內精氣神的盛衰,而辨證取穴,承師在針刺及教學中注重:辨證是取穴的首要素,需要選取對證佳穴,且必少而精;而施治則又要有的放矢,才能恰到好處。陳老繼承并發(fā)展承師的辨證取穴思想,注重針刺前的四診察神。如陳老善于治療臨床上出現在大暑天卻見裹衣束足、惡寒畏冷的惡寒癥患者,陳老辨證此為陽虛外寒無火之象,治療以溫經回陽,獨灸大椎一穴[6]。故唯有察神方可辨證,唯辨證方可知補虛瀉實。
2.3 疏神以消慮增信 所謂精神疏導,是指醫(yī)生在針刺前與患者溝通,使患者對自己的疾病和治療有正確的理解,消除患者的緊張情緒和顧慮,增加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陳老跟師學習時就深感精神疏導的重要性,一直遵循承師在《運針不痛心法》[7]中強調的“因為人在被疾病所困擾時,心中每多惴惴不安精神也必然為之不振”。因此,陳老常分析有利于患者的病情,強調癥狀并不嚴重,以減輕患者的精神壓力,提高患者的信心,而非對患者的病情直言不諱,甚至危言聳聽,以圖效則居功、敗則諉責,每遇到精神緊張或消極的患者,均予精神疏導,精神鼓舞,讓患者從惴惴不安中走出來,增強患者治病的信心,提升患者對醫(yī)生的信任,再以針藥,往往能夠事半功倍。
2.4 分神以運針不痛 所謂分神,是指針刺者在進針時以守神為前提,通過溝通或自身手法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此為承門“運針不痛”的基礎。陳老善取風府治狂疾,而穴難取,且穴難刺,陳老每遇此病,必先分散其神或以催眠之法,待患者分神之時進針,以減少進針的疼痛,達到治療的目的;如遇小兒患病求診時,陳老必予小兒玩物,分散其注意力以進行診療,既安全又有效。
2.5 行針時的醫(yī)患神志交流 醫(yī)者僅在進針前和進針時關注神是不夠的,更需要在進針后關注患者的精神活動,若說進針前是對神志的觀察,則行針時最重要的是對神志的掌握。陳老行針時常仔細詢問患者是否有酸脹感,患者就會把注意力集中到針刺的部位,且細細體會針感,若患者仍無感覺,陳老則帶氣運針,加強針感,陳老從臨床經驗中總結出,若醫(yī)者針刺時無法守神,隨心所欲,且不能與患者有足夠的精神交流,雖也有針感和傳導,但遠不及守神治神時的效果,只有醫(yī)患雙方的精神意志通過交流而達到“其志在針、針人合一”的境界,從而增強針感傳導,在行補瀉手法,可達萬病回春之效。
陳老繼承并發(fā)揚澄江學派的針刺“守神”和“治神”,守神與治神相互融合,其并不只是要求醫(yī)者神志內守、對患者神志的觀察掌握,而是貫穿于整個針灸家行醫(yī)過程的一項基本功。為何現今的針灸家療效不理想,筆者認為這與醫(yī)者不能做到守神與治神有重要的關系,能做出“燒山火、透天涼”的針灸家寥寥無幾,均因其不注重針刺時醫(yī)者的神與患者的神。神是針刺的基礎,也是針刺的最高境界,故在平素需練就自己的神,使自己在針刺時能達到守神與治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