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英,潘佳慧,張方圓,符文彬
(1.廣州中醫(yī)藥大學針灸康復臨床醫(yī)學院,廣東 廣州 510405;2.海南省中醫(yī)院,海南 ???570203;3.廣東省中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0120;4.嶺南針灸流派司徒鈴工作室,廣東 廣州 510405;5.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符文彬教授教學名醫(yī)工作室,廣東 廣州 510405)
周圍性面癱患者病程2 個月以上,面肌功能恢復不明顯者稱頑固性面癱[1],是臨床上常見的頑疾之一[2]。周圍性面癱發(fā)病率在11.5~53.3/10萬[3],其中大約15%~20%的患者因病情嚴重、失治誤治而發(fā)展為頑固性面癱[4]?,F(xiàn)代醫(yī)學對頑固性面癱的治療主要通過藥物、物理康復、星狀神經節(jié)阻滯療法和手術等方法,療效一般,且藥物副作用、手術并發(fā)癥及術口疤痕等問題仍待解決[5]。針灸治療面癱已成為公認的有效方法,然而對于病程日久的頑固性面癱,常規(guī)針刺方法治療效果不佳[2]。符文彬教授治療頑固性面癱采用“一針二灸三鞏固”的整合針灸模式可以有效提高臨床療效,現(xiàn)將其治療頑固性面癱1 例報道如下。
患者女,64歲,2020年7月28日因“嘴角向左側歪斜3 月余”就診?,F(xiàn)病史:患者4 月2 日受風后出現(xiàn)舌麻木腫脹,2 天后開始出現(xiàn)嘴角向左側歪斜,右側耳后部腫脹疼痛,口齒不清,舌頭麻木,味覺消失,頸后部疼痛,于當?shù)蒯t(yī)院就診,診斷為周圍性面神經麻痹,予地塞米松、甲鈷胺及維生素B 族對癥治療,癥狀未見改善。4 月10 日外院規(guī)律行針灸治療,耳后部腫脹疼痛及頸后部疼痛癥狀緩解,嘴角歪斜,舌頭麻木,味覺消失,眼睛酸脹,迎風流淚等癥狀未見明顯改善。6 月至南華大學附屬醫(yī)院檢查肌電圖提示:右面運動神經波幅明顯降低,潛伏期延長??滔掳Y:嘴角向左側歪斜,口齒不清,舌頭麻木,味覺消失,眼睛酸脹,迎風流淚,眼裂不能閉合,右側額紋消失,不能皺額蹙眉,右側鼻唇溝變淺,鼓氣、吹口哨漏氣,食物留滯,舌紅,苔淡暗,舌底瘀絡,脈弦細。查體:面神經功能分級V級(House-Brackmamn 評分)。西醫(yī)診斷:周圍性面神經麻痹;中醫(yī)診斷:頑固性面癱(氣虛血瘀)。治則:標本兼治,調神導氣,補益氣血,扶陽化瘀。治療:(1)針刺。取穴:百會、印堂、人中、承漿、內關、陽陵泉、照海、引氣歸元(中脘、下脘、氣海、關元)。操作:患者取仰臥位,常規(guī)消毒,頭面、四肢及腹部穴位分別采用0.25×25mm 及0.22×40mm 一次性針灸針,直刺進針,得氣為度,平補平瀉,留針30min。(2)精灸。取穴:翳風、心俞、風池、風門、引氣歸元、胃俞、腎俞、足三里、涌泉、右陽白、太陽、四白、地倉、牽正。操作:于穴位處涂少量萬花油,取精細艾絨捏成約2mm×3mm 的米粒形艾炷,放置艾炷,用線香點燃,待患者自覺灼痛、局部皮膚潮紅夾走,每穴2 壯。(3)刺絡拔罐。取穴:心俞、三焦俞。操作:常規(guī)消毒后取7 號注射針頭快速點刺穴位,在腧穴局部拔罐,留罐1min,起罐后用無菌棉簽擦拭。(4)刺絡放血。取穴:耳尖、角孫、金津、玉液。操作:常規(guī)消毒后取7號注射器針頭快速點刺穴位,戴無菌手套用手指輕輕擠壓針孔周圍,使其約放10~15滴血,后用無菌干棉簽壓迫止血;金津、玉液,囑患者張口,舌尖向上翻卷,充分暴露金津、玉液,常規(guī)消毒后取7號注射針頭快速點刺穴位,放出約4~5滴血,用無菌干棉簽壓迫止血。(5)皮內針。取穴:厥陰俞、膽俞。操作:常規(guī)消毒后取一次性無菌掀針,直刺貼于穴位上,留針2~3天。(6)耳針:心、胃、面交替,操作方法同皮內針。每周治療2次。
治療1 次后患者舌頭麻木較前好轉,余癥狀未見改善,House-Brackmamn 評分V級,針刺加舌尖速刺、照海,精灸加大小骨空2 壯。治療6 次后,患者食物留滯、右眼閉合不全、舌頭麻木及迎風流淚較前好轉,嘴角歪斜、夜間流涎未見明顯好轉,House-Brackmamn 評分Ⅳ級,刺絡加右內頰。治療20次后患者無嘴角歪斜,右眼可閉合完全,時有夜間流涎、迎風流淚,House-Brackmamn評分Ⅱ級。隨訪半年未復發(fā)。
面癱在祖國醫(yī)學中稱“口僻”、“口?僻”、“口眼?斜”。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言“偏風口?,是體虛受風,風入于夾口之筋也”及“口?邪僻,是風入于頷頰之筋故也”,正氣不足,風寒之邪乘虛而入是面癱的病因。頑固性面癱乃久病之后,氣虛更甚,推動無力而致血瘀[6]?!鹅`樞·經脈》及《靈樞·經筋》言“胃足陽明之脈,是動則病,口?唇胗”、“足陽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足之陽明,手之太陽,筋急則口目為僻”等,指出面癱的病位為陽明、太陽之經[7]。此外,黃波等[8]研究顯示心理因素與面癱的發(fā)病相關,其推測心理壓力及敏感性、憂慮性、緊張性等負面人格因素可能通過神經-心理-免疫調節(jié)網絡系統(tǒng)作用于人體,導致人體免疫機能下降,從而誘發(fā)面癱,因此在治療中應該考慮心理因素對面癱療效的影響。根據本病病因、病位、病程等因素,符文彬教授治療本病采用“一針二灸三鞏固”模式以調神導氣、補益氣血、扶陽化瘀。
2.1 針以調神導氣 本例患者病情長達3 個月之久,輾轉多家醫(yī)院治療均未見明顯好轉,來門診求治時神情焦躁,故針刺百會、印堂、人中等督脈穴以調神導氣,承漿為任脈穴,與人中等督脈穴位同用,可溝通任督二脈,加強調神導氣之功。內關為心包經絡穴、八脈交會穴,《靈樞·經脈》曰:“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虛則為煩心?!薄鹅`樞·邪氣臟腑病形》:“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將捕之……取陽陵泉?!惫蕛汝P與陽陵泉配合使用以調節(jié)心膽之氣機,從而起到調暢患者情志的作用。照海屬足少陰腎經,通陰蹺脈,《難經》言“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蹺脈主治肢體的運動,司眼瞼之開合,針之可瀉陰補陽、疏通經氣。
2.2 灸以補益氣血《素問·上古天真論》曰:“女子五七陽明脈衰,六七三陽脈衰于上,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北纠颊吣暧饬?,機體正氣本已虧虛,加之此病遷延不愈使正氣愈虧,故采用精灸激發(fā)人體陽氣。精灸技術是廣東省中醫(yī)院符文彬教授繼承嶺南針灸泰斗司徒鈴灸法基礎上,結合自身臨床經驗進一步發(fā)明的灸法技術,其特點是“艾絨精細,艾柱精小,取穴精確,壯數(shù)精少,火力集中,時間精短”[9]。穴取引氣歸元、足三里、胃俞、腎俞溫補脾腎之陽以顧護正氣,四白、地倉皆屬足陽明胃經,地倉穴乃陽蹺脈、手足陽明之會,灸之不僅可以調節(jié)眼瞼之開合,還可以促進陽明經絡氣血運行,舒經活絡;陽白屬足少陽膽經,與陽維相交;太陽、牽正均屬經外奇穴,為局部取穴,灸此五穴可補益陽氣,祛局部之風邪?!夺樉募滓医洝吩唬骸翱谄Р徽栾L主之?!薄额惤泩D翼》稱其“主治耳聾,口眼斜”,翳風屬足少陽之脈,且位于面神經干從莖乳突孔穿出之處,灸之可疏通局部之經氣。風池與陽維相交、風門屬膀胱經,為背俞穴,乃風邪出入之門戶,重灸此穴,可加強經絡刺激的作用,在疏風驅邪,調節(jié)眼瞼開合的同時,激發(fā)人體正氣,以達標本兼顧之效?,F(xiàn)代醫(yī)學提出面癱發(fā)病機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微循環(huán)障礙,大量研究表明灸法具有調節(jié)微循環(huán)、抗炎、活血化瘀、增強人體免疫功能等多重作用,能有效改善面神經周圍微循環(huán),進一步恢復面肌和面神經的興奮性,嚴苗苗等[10]Meta 分析結果顯示灸法在單獨治療或聯(lián)合其他療法如針刺、TDP 照射、中藥湯劑等在頑固性面癱的治愈顯效率方面優(yōu)于對照組,灸法對于頑固性面癱的治療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
2.3 刺以鞏固療效 本例患者病程遷延不愈,久而留瘀?!鹅`樞·九針十二原》言“菀陳則除之”、“鋒針者,刃三隅以發(fā)痾疾”,因此選用刺絡放血療法祛除留滯在經絡中的頑邪,點刺“內頰車、金津、玉液”,擠壓出血可使經氣宣通、運行暢利,經筋得以濡養(yǎng),正氣來復逐邪外出則面肌弛緩不收得以恢復。為防止精灸太過以致溫陽生熱,故刺絡以瀉有余之氣。耳尖屬奇穴,刺絡耳尖可調神祛風,瀉有余之邪;心俞、三焦俞為背俞穴,屬膀胱經,刺絡可瀉有余之熱,理氣通絡。《內經》對頑固性久病提出了“深刺久留針”的針刺法則,《靈樞·終始》所言“久病者,邪氣入深,刺此病者,深內而久留之”,取背俞穴厥陰俞、膽俞,耳穴心、面、胃埋針持續(xù)刺激穴位以鞏固療效。
2.4 總結 符文彬教授治療頑固性面癱,在補益氣血、化瘀通絡的同時,還強調調神導氣的重要性,在臨床診療中注重整體調節(jié)。治療模式上采用“一針二灸三鞏固”的整合思維提高臨床療效,為臨床診治頑固性疾病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