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沭南
(江蘇省淮海劇團 江蘇 淮安 223000)
戲曲是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它融匯了多種藝術表現(xiàn)形式,通過“唱、念、做、打”等舞臺方法,把故事呈現(xiàn)在觀眾眼前,具有鮮明而又獨特的個性。武生的表演可以把扮演者的武藝功夫和個人特色充分表現(xiàn)出來,有效地對人物形象進行重塑和創(chuàng)造,充滿力量之美和武術之美。
武生行當?shù)某霈F(xiàn)可以看作是戲曲這一藝術形式趨近成熟與完善的表現(xiàn)。戲曲通常將武生劃分成兩種類型,即長靠和短打,二者在表演藝術上略有差別。短打武生,顧名思義就是身著短衫薄靴、打扮干脆利落的武生,短打武生從外觀上給人一種帥氣、凜冽、絕美而又沖氣十足的感覺。帥氣是指短打武生的表演動作極具美感,可以為觀眾呈現(xiàn)武藝之美。凜冽是指短打武生的整體狀態(tài)讓人眼前一亮,回味無窮。絕美是指短打武生的形象以俊美的年輕角色為主,他們在表演過程中,除了給觀眾呈現(xiàn)俊美外貌以外,也以更加優(yōu)美的方式表現(xiàn)武打動作,使之更具觀賞性和藝術美感。沖氣十足是指短打武生在表演打斗戲份時帶給觀眾足夠強烈的視覺沖擊,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相比之下,長靠武生則是另一種風格。在衣著上,長靠武生身著長衫,腳蹬厚底靴子。在表演特點上,長靠武生突出表現(xiàn)人物氣勢,武打動作也是重點凸顯大氣莊重的感覺。整體表演風格大氣瀟灑、一氣呵成,常用來表現(xiàn)歷史上經典的英雄形象,如趙云、岳飛等。長靠武生的打斗場面通常較大,在表演中演員要重點把握衣著與武打動作風格兩點。
戲曲是我國寶貴的傳統(tǒng)藝術之一,她見證了我國悠久的歷史,承載著博大的中華文化,戲曲藝術的發(fā)展對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戲曲的藝術語言和表現(xiàn)形式豐富多樣,不同行當對角色的要求也不同。“不以規(guī)矩,無以成方圓”,戲曲行業(yè)也是如此。以戲曲武生為例,從起初學習步伐、馬步、起云手以及手勢等基本功,到學習完整地表演一部戲,再到最終的登臺演出,整體的訓練流程要求演員按部就班逐步學習,不可急功近利。然而,現(xiàn)在部分演員的表演給觀眾的感覺沒有他們預期的精彩,造成這一結果的根本原因就是演員的基本功不夠扎實,對演出內容的把握不夠熟練,而直接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演員剛學了一部戲,尚未練熟就忙著登臺展示,卻不能達到理想中的表演效果。另一個原因可能是,演員從資深藝術家那里學會了一些招數(shù),自己卻不理解招數(shù)的使用背景和使用意義,一味模仿,缺少了扮演者自身感情的投入和參與,演出缺乏靈魂,給觀眾帶來的沖擊力自然也就不夠。這就是急于求成帶來的問題,這樣的表演經不起觀看者的推敲琢磨,失去了角色人物自身的內涵與美感,韻味不足。
武生扮演者必須要有扎實的基本功,基本功涵蓋了手勢、步伐等多個層面的內容。練好基本功沒有捷徑可言,必須靠演員自己去積累鍛煉,這是一個日積月累、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一個積攢經驗、磨煉心性的過程。在表演時,武生既要注意基本功的運用,向觀眾展示扎實且高超的表演技藝,同時也要把握角色的情感和形象,精準演繹角色內涵,充分抓住觀看者的注意力。扎實的基本功只是武生表演合格的保障,而要想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武生扮演者,應該在表演過程中將個人對角色的認識和詮釋充分表現(xiàn)出來。武生表演最多的就是武打戲,這需要武生向觀看者展現(xiàn)相關武打技巧,既要招式緊湊、引人入勝,又要身段優(yōu)美、動作流暢。武生的格斗要求快、穩(wěn)、狠,要求在真實武打的基礎上,表現(xiàn)得更加藝術和美觀。在表演活動中,武生扮演者要想呈現(xiàn)真實而又觸動人心的表演,就特別要注意技巧的呈現(xiàn),同時,要理解人物的內心活動和外在氣質,細膩刻畫角色形象。當然,武生演員可以通過個人的語言神態(tài)來呈現(xiàn)所扮演形象的特點,包括不同場景下的心理變化,讓人物“活”過來。武生在注重技藝提升的同時,也不能放松對情節(jié)的把握,不然,會給觀眾帶來頭重腳輕的感覺,不知戲曲所表達的主題所在。
戲曲武生的表演不只是基本功和表演技巧的疊加,更需要扮演者達到一定的境界,真正進入到角色的內心中,這樣才能更加逼真地還原人物面貌特色。武生的武打戲份包含大量技巧,可是,這種技巧又與雜技技巧不一樣。戲曲的特質就是要向觀眾展現(xiàn)鮮活的人物,武生更是格外注重這一點。這就要求,武生要在掌握武打表現(xiàn)技巧的基礎上,把握人物的心理活動,以基本功和技巧為骨,以藝術手法渲染為肉,以自身對角色的理解為魂,對表演進行全方位的再創(chuàng)造,由簡單的模仿逐步達到有血有肉的鮮活呈現(xiàn),這樣才能讓武生在舞臺上的地位更加穩(wěn)固。武生的藝術境界可分為準、美、韻三層。這三層環(huán)環(huán)相扣且層層遞進,武生所呈現(xiàn)的技藝也逐漸趨向高超。準即步準、詞準、調準和打得準;美即武生形象美、內在美和表現(xiàn)美;韻則是神韻到位,即扮演者的精神面貌要同角色相一致。
以長靠武生為例,其追求的第一層狀態(tài)就是“準”。戲曲對武生的圓場功力要求較為嚴格,扮演者身上的道具靠旗在奔跑時要端莊,要像“水上漂”一樣穩(wěn)當。因為長靠武生腳蹬厚底靴,走路易不穩(wěn),所以扮演者在圓場一功上必須多下功夫。厚底靴重量不輕,其底部由層層疊加的紙張軋成,不同的靴子靴底的厚度也存在差異。高靴底三寸左右,低靴底兩寸上下,通常,武生踩的都是兩寸五的靴底。大部分演員為了精進技藝,會選擇整天都穿厚底靴訓練,武生穿厚底靴練跑圓場時也是在練腿上和腳下的功夫,畢竟,在武打戲環(huán)節(jié),扮演者需要通過展現(xiàn)自身的腿腳功夫進行表演,資深武生能夠隨心所欲地將角色最好的部分呈現(xiàn)給觀眾。無論是什么動作,都要求扮演者動作清晰可辨、腳下沉穩(wěn),這樣才能表現(xiàn)人物的高超武藝,也能讓觀眾了解演員的水平。戲曲要求的是面部的戲與身上的戲同步配合,也就是渾身解數(shù)的狀態(tài),肢體和神態(tài)以及手勢之間的配合是非常講究的,或許,外行從表面看上去那只是千篇一律的動作,但真正運用到舞臺之上時,內行就明白,這是符合特定人物個性的表演方式。
長靠武生追求的第二層境界是“美”。美的不只是外表,更是內在的精神,是精氣神和藝術形象相結合相統(tǒng)一的美。作為一個武生演員,當用各種藝術手法塑造鮮活且深入人心的藝術形象。“唱、念、做、打”表現(xiàn)形式不一,武生要做的就是對其進行有效串聯(lián)。此處需注意的是,串聯(lián)是符合“起承轉合”規(guī)律的,以簡單的“山膀”為例,動作簡練,如何練出形式美呢,要按規(guī)律訓練,欲揚先抑,以腰為起點,帶動手起、眼跟,開啟并協(xié)調一系列動作,讓整套動作如行云流水,給人以渾然天成的視覺沖擊。如此簡單的動作都可以呈現(xiàn)出人物的氣魄和精氣神,遑論其他武生扮演者的程序化動作,以“起霸、走邊及武打”組合為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其組合序列幾近相同,在表演的過程中,扮演者要根據(jù)特定人物和劇情的要求,進行特別呈現(xiàn)。姜維在《鐵籠山》中的起霸動作,就要在細節(jié)上展現(xiàn)其智勇雙全和作為統(tǒng)領的魄力;武松在《蜈蚣嶺》中呈現(xiàn)的走邊把式,就要表現(xiàn)出他落魄出逃和投奔他人的急迫不堪;“獅子樓”武松怒殺仇人的武打戲份,就要呈現(xiàn)出主人公的憤恨和怒火。每個角色的個性不同,扮演者要通過基本一樣的動作,將不同人物的性格差異在舞臺上呈現(xiàn)出來。武生在舞臺上展示的武功技藝必須以舞臺為主,服從劇情走向和人物形象,自然貼切且生動形象,而非單純展現(xiàn)個人武藝。以我國著名的武生扮演藝術家厲慧良老師為例,他的基本功非常扎實,而且技藝非常高超,能夠很好地融合武功技藝于戲曲表演之中,讓人看后可以明確地體會到他技藝雙全,感受到他對表演技巧的設計貼合藝術和舞臺需要。厲老師的《長坂坡》趙云一角完全演繹出人物的“忠勇”;《一箭仇》史文恭一角突出了人物的虛偽奸詐;《艷陽樓》高登一角更是刻畫出了不可一世的形象。
獨特的戲曲藝術形式就是以角色的外在形象和動作來表達其內心活動,再反過來以內在特質為基礎,用不同的表演動作對內在特質進行呈現(xiàn),這叫“形神兼在”。所謂形,即“五功五法”,唱、念、做、打、舞為五功,手、眼、身、心、步為五法。所謂神,即戲曲的內在神韻,也是扮演者的意識和才能。武生表演的頂級境界就是“韻”,讓角色“活過來”,讓觀看者通過觀看表演而直觀地體會扮演者的功底和人物的精神面貌。扮演者若想向著優(yōu)秀武生進步,塑造能夠打動觀看者的人物形象,就要在保證基本功和技藝的基礎上,注重積累文戲方面的經驗,練好“唱”及“念”,否則將痛失“文唱武戲”的境界。戲曲藝術是通過靈活和高超的表演技巧塑造和刻畫人物形象的,武生的角色性質要求扮演者付出時間精力磨煉心性和技藝,推敲人物性格對表演的要求,豐富深化角色形象,只有這樣,扮演者才能把精心打磨的藝術作品呈現(xiàn)在觀眾眼前。
以戲曲武生的表演為基礎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只有扮演者的基本功扎實,善于靈活處理武生的表演技藝,融入角色情感和戲韻在其中,才能賦予角色鮮活的生命力,給觀看者帶來美的享受。因此,扮演者需要將表演升華,追求更高的表演藝術境界,向觀看者展現(xiàn)戲曲獨有的魅力,順應時代發(fā)展的潮流,滿足觀眾的藝術欣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