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黎艷
(華中師范大學化學學院,武漢 430079)
實驗室是高校開展教學、科研活動的重要場所,在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都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1]。近年來,隨著國家在教學、科研綜合活動方面的投入不斷增加,高校所承擔的科學研究項目也越來越多,創(chuàng)新性實驗在教學比重中逐步加大[2],尤其是理工類及綜合性高校,在實驗室內進行教學和科研活動次數(shù)愈加頻繁,進出實驗室人員也隨之增多,這使得實驗室的安全管理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zhàn)。
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開始在全球肆虐[3]。為了降低新冠肺炎在學校內聚集性傳播的概率,2020年1月27日教育部要求全國大、中、小學延遲春季開學時間,這一舉措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高校正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相比于其他專業(yè),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化學實驗教學與科學研究大多需要動手操作、實時監(jiān)測,難以在線上開展。因此,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初步控制,防控形勢的持續(xù)向好,高校學生及科研工作者開始返校返崗,化學實驗室內正常的教學和科研活動也開始緊張地布置并在2020年9月基本得以恢復。然而近1年來,隨著境外輸入的新冠病毒不斷變異,新冠肺炎在全國多地都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地反彈,“新冠疫情常態(tài)化”已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因此,如何在“新冠疫情常態(tài)化”的背景下保證實驗室教學及研究工作順利開展,成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4-7]。
化學實驗室既是集中開展示范性實驗教學的場所,也是研究生進行基礎科學研究的主要場所[8]。在實驗教學開展過程中,為了節(jié)省教學及實驗資源,通常會出現(xiàn)不同學科分支甚至不同年級的學生同時開展同一實驗的情況,教學實驗室出現(xiàn)“扎堆”現(xiàn)象明顯。在實驗過程中,由于多數(shù)實驗器材共用,學生在實驗中發(fā)生身體觸碰同一實驗器材的概率非常大。而支持學生開展基礎科學研究的科研實驗室,也因學生科研進展的不同、時間難以統(tǒng)一協(xié)調而導致實驗室人員流動性大、人員不固定。這些問題給化學實驗室安全防護措施的落實帶來了困難。
大型儀器實驗室是為基礎科學研究提供技術支持的主要場所,用于集中放置精密的大型儀器設備。由于大多數(shù)大型儀器運轉條件嚴苛,因此儀器實驗室對房間內溫、濕度的控制都有較為苛刻的要求[9]。如高分辨質譜儀由于離子源的持續(xù)發(fā)熱要求儀器運轉溫度控制在18~21℃左右以便于離子源的快速散熱;順磁共振波譜儀在測試過程中為保證譜圖的基線相對平穩(wěn),要求所處的工作環(huán)境不能發(fā)生劇烈的氣流和溫、濕度變化。為確保大型儀器的正常運轉,大型儀器實驗室的門窗通常呈關閉狀態(tài),導致實驗室內通風困難,為新冠病毒的滋生和傳播提供了有利條件。
實驗室專職管理人員多為相關實驗室的專業(yè)研究人員和專職管理人員[10]。該管理群體的專業(yè)集中于實驗室的常規(guī)維護、儀器設備的保養(yǎng)及維修,實驗室安全消防設施的管理及使用,常規(guī)專業(yè)數(shù)據(jù)的處理和分析等。對于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特點及防控要點沒有經過系統(tǒng)培訓和專業(yè)訓練,新冠病毒傳播隱患難以被及時發(fā)現(xiàn)。
公共實驗室從建設至管理和使用涉及本科生、研究生、輔導員、課題組項目負責人、任課教師、實驗室專職管理人員等多個層級,這就使得公共實驗室的安全管理難以確定一個固定的責任主體并建立完善的實驗室安全準則。
化學實驗室涉及的面、內容、數(shù)量和功能性多樣化,因此難以以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去進行安全防護[11]。因此,根據(jù)化學專業(yè)公共實驗室的職能,可以將實驗室分為基礎科研實驗室、實驗示范教學實驗室及大型儀器實驗室3類[12]??筛鶕?jù)這3類實驗室涉及到的人員流動程度、人員聚集程度及通風條件來劃分不同的風險等級(見表1)。
表1 常見化學實驗室主要實驗內容及風險等級劃分
主要從個人防護措施及實驗室環(huán)境消毒兩個方面進行疫情防控工作[13-14]。由于化學實驗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因此大多數(shù)化學實驗室要求進出實驗室的人員佩戴普通口罩、穿工作服、佩戴護目鏡等。然而,在“新冠疫情常態(tài)化”的特殊時期,這些措施是遠遠不夠??筛鶕?jù)實驗室所劃分的風險等級不同,針對性地進行防控升級(見表2)。
表2 不同風險等級下實驗室工作人員防護標準
由于化學實驗室功能復雜,所涉及到的實驗用品也各式各樣。表3根據(jù)不同實驗物品的職能和暴露程度對化學實驗室常見的實驗用品進行了歸納。根據(jù)這些實驗物品所處實驗室的風險等級給出了相應的消毒建議。為了防止化學實驗室內出現(xiàn)火災危險,因此對地面及經常放置實驗用儀器的實驗臺、大型儀器等物品盡量使用含氯消毒液進行噴灑消毒。對于風險等級較高的實驗室,暴露程度和接觸程度都較高的實驗物品,采用環(huán)氧乙烷消毒液進行消殺。除此之外,對風險等級不同的實驗室物品的消毒頻次也有不同的要求,風險Ⅰ級實驗室每天保證一次消毒,而對風險等級較高的實驗室須增加相應的消毒頻次(見表3)。
表3 不同風險等級下實驗室各區(qū)域消毒標準
高校實驗室的參與者覆蓋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導師、實驗室管理員、輔導員及科研助理在內的各種身份的學生及教職工,人員眾多且不固定。為保證在新冠疫情期間實驗室的安全,應改變傳統(tǒng)“實驗室管理員一人管理,多人參與”的舊模式,發(fā)揮學生和各個崗位教職工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建立“參與者即是管理者”的新模式[15-16]。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中競選出責任心強的安全負責人零死角、零疏漏的排查在實驗室做實驗學生的健康狀況并督促他們按照防控要求規(guī)范安全的開展實驗,將所排查出的結果定時上報給負責的導師及輔導員。實驗室管理員需與本科生輔導員及研究生導師建立及時的溝通渠道,根據(jù)學生的反饋情況查漏補缺,及時排除實驗室存在的安全隱患。只有建立從學生到導師再到實驗室管理人員的完整閉環(huán),才能“寸土不失”的保證實驗室安全運轉。
雖然,新型冠狀病毒的防控形勢在持續(xù)向好,但隨著病毒變異的不斷發(fā)生及輸入型病例的不斷增多,新冠疫情的常態(tài)化防控已成為必然趨勢。高校實驗室作為高等院校學生學習和科學研究最重要的場所,是在“新冠疫情常態(tài)化”背景下保證學生校園生活正常開展的主戰(zhàn)場。因此,學校和各實驗室負責人應根據(jù)不同實驗室的實際情況和主要特點確立不同的防護等級并制定相應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切斷一切新冠病毒可能的傳播途徑,為高校學生的科研和學習提供更加安全、放心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