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茹
(山東省濟寧市工人文化宮 山東 濟寧 272000)
今天,八角鼓作為民間曲藝,已經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魯西南地區(qū)傳統(tǒng)曲藝的代表,也是魯西南地區(qū)地域文化的結晶。從八角鼓的發(fā)展演變中我們可以看出,民間曲藝與地域文化相輔相成、融合發(fā)展。
八角鼓最先名為“八旗鼓”,于清代出現在軍營中,因在表演時使用分布在八個角的鼓而得名。八角鼓在乾隆年間傳入民間后得到快速發(fā)展,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表演形式。最初的八角鼓演繹以北京音韻為主,自北京傳入山東等地后,逐漸以山東方言進行演唱。八角鼓在傳播過程中融入了地方的文化特色和語言習慣,在傳播至濟寧等地后,當地的曲藝工作者在八角鼓基礎曲藝形式上又進一步增加了地方特色,發(fā)展至今,濟寧八角鼓已經融合了多種樂器,如三弦、琵琶等,曲藝內容也更加豐富,更加符合現代人的需求。
八角鼓是傳統(tǒng)的打擊樂器,廣泛應用于滿族、漢族等民族的曲藝中,八角鼓的八個角象征各民族團結一心。鼓身小巧精致,有撥片置于其上,使用時可以用撥片擊打鼓面發(fā)出聲音,也可以通過搖晃鼓身利用撥片發(fā)聲。八角鼓搖晃聲音清脆,擊打聲音透亮,結合曲牌進行演繹能引人入勝。八角鼓應用最多的場景是滿族民族音樂和歌舞表演,明代以后,八角鼓的使用已經很廣泛,形成固定的曲牌演繹則是從清代乾隆年間開始。自乾隆后,八角鼓曲藝開始流入山東、陜西、遼寧等地,隨著人口遷移逐漸傳播至濟寧、聊城等地,并在這些地方落地生根,逐漸發(fā)展。
進入山東的八角鼓經過本土文化熏陶后被稱為“山東八角鼓曲藝”,隨著山東民間經濟的發(fā)展,這種曲藝形式在民間受到熱烈歡迎,民間文化對八角鼓的曲藝形式和內容發(fā)展起到了促進作用。清代以來,山東及河南等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密切,河南鼓子曲也隨著人口遷徙進入濟寧地區(qū),八角鼓曲藝也融合鼓子曲的藝術形式,逐漸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曲藝形式——濟寧八角鼓。濟寧八角鼓曲藝內容大氣磅礴,具有民族特色,使用樂器多以三弦相輔,內容涉及民生、政治等主題,廣受民間百姓喜愛。
不同于京劇對唱腔和服裝道具有嚴格要求,八角鼓可以坐唱、站唱,男唱、女唱,多人齊唱、輪唱等,演唱形式可謂五花八門。八角鼓說中帶唱、唱中有說,表演形式有別于戲曲,但是又含有戲曲唱腔,多被民間稱為“八角鼓帶小戲”。八角鼓最初以取悅觀眾為主,表演者多以丑角示人,更具娛樂屬性,后因時代變遷,丑角八角鼓逐漸沒落。清代八旗表演者在進行表演時,將多種表演形式融為一體,形成“全堂八角鼓”,這一形式至今仍然有人傳承演唱。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八角鼓的曲藝形式逐漸豐富,但是,現在多以單人坐唱為主,并且歌舞相和,被稱為“單弦聯唱”。
八角鼓因曲藝形式特殊,內容通俗易懂而傳唱至今。目前,國內的八角鼓曲藝傳承以山東最多,八角鼓曲藝形式深受山東文化影響,但仍有部分京音內容,這說明,八角鼓的發(fā)展仍然以其原本的藝術形式為基礎,結合了地方文化,反映了時代變遷。
據傳,八角鼓從北京分兩路傳至濟寧,一是陸路,傳至濟南及濟南以東地區(qū),一是水路,通過大運河傳至聊城、濟寧一帶。雖然各個傳承的內容有差異,但是民間傳承下來的曲牌和曲目變化不大。八角鼓剛剛傳入山東時,只有少部分藝人專職演出,其余多為民間自娛自樂。八角鼓的曲牌在鼎盛時期曾超過300 首,至今仍能找到的僅有90 多首,保留完整的只有30 余首。傳承至今的八角鼓曲藝與由北京八角鼓演變而來的單弦不同,目前,濟寧地區(qū)的八角鼓曲藝仍然保留了清朝時期的風韻。濟寧八角鼓作為一項傳統(tǒng)文化,因曲牌豐富、伴奏靈活而長盛不衰,受到濟寧當地老百姓的喜愛。
八角鼓的傳統(tǒng)書目分為三類:一是抒情小段,二是民間傳說,代表曲目有《愛山居》《踏雪尋梅》《鶯鶯五更》等,三是民間故事。傳統(tǒng)書目豐富,但大多已經失傳,濟寧八角鼓作為傳統(tǒng)曲藝,近年來受到了國家的大力保護,八角鼓藝人的待遇在不斷提升,多人曾受邀前往北京等地演出,這些演出擴大了八角鼓的傳播范圍。八角鼓曲藝的主要表演形式為坐唱,多數表演是一人彈奏、一人持鼓演唱,也有多人聯唱的表演形式,主要樂器為八角鼓和三弦,另外,多人演出時可以加入其他傳統(tǒng)樂器,如揚琴、月琴、琵琶等。
2000 年以前,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尚未受到有關方面的重視,年輕人更喜歡國外文化,傳統(tǒng)曲藝受眾逐漸減少,八角鼓因缺少受眾和演出場地,加上經費限制等,八角鼓藝人紛紛轉行,濟寧八角鼓也面臨失傳危機。進入21 世紀后,隨著國家不斷頒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tǒng)曲藝文化的政策,濟寧八角鼓也受到有關方面的重視,政府開始建立完善的傳承機制,另一方面,濟寧八角鼓不斷在大型晚會上進行表演,擴大知名度和影響力,同時,許多民間教育培訓機構開始進行八角鼓藝術的傳承,吸引了大批學生學習,培養(yǎng)了大批八角鼓人才,濟寧八角鼓才找回一線生機。
濟寧八角鼓與山東地區(qū)的文化密不可分,自傳入魯西南地區(qū)那一刻起,八角鼓的藝術屬性就不斷受到魯西南文化的影響,也因此形成了八角鼓具有濃郁山東氣息的文化特色,可見,地域文化在八角鼓的發(fā)展過程中起到了顯著作用。改革開放以后,這種影響更加明顯,受到時代潮流和受眾需求的影響,八角鼓的曲牌不斷加入新的元素,反映出山東人民的喜好??傮w而言,八角鼓的傳承受到了歷史、地域、民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通常,農村地區(qū)的傳統(tǒng)八角鼓表演多使用嗩吶伴奏,經過不斷演變,目前,八角鼓多以三弦伴奏,這就是受區(qū)域文化影響的典型結果。
區(qū)域文化的影響涉及各個方面,包括八角鼓的伴奏、曲藝內容和表演形式。初入濟寧的八角鼓的表演形式多以站唱為主,受到山東地區(qū)的地域文化影響后,逐漸轉變?yōu)樽?,坐唱少了八旗子弟的豪邁,但加入了魯西南地區(qū)的穩(wěn)重。山東地區(qū)重視儒家文化,“禮”對山東人民影響頗深,八角鼓也受此影響,在表演前后都有許多地方會體現“禮”的細節(jié),如開場作揖迎八方來客,退場鞠躬送九州親朋,可見八角鼓表演充分融入了山東地域文化的精髓,也由此形成了獨樹一幟的表演風格,這也是八角鼓在當地十分受歡迎的重要原因。地方曲藝傳承與地域文化息息相關,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這樣的傳統(tǒng)文化是先輩們智慧的結晶,這樣的傳統(tǒng)曲藝具備極高的研究價值和文化價值。
受到地區(qū)文化的影響,山東人民更喜歡人數多的表演,八角鼓也順應時代需求,由最初的一人獨唱發(fā)展為多人聯唱,濟寧八角鼓可以五人甚至是八人一起表演,演員人數限制的突破是區(qū)域文化影響的表現之一,這使八角鼓更加受當地人民的歡迎,以較快的速度融入本土文化和生活中。也因此,八角鼓的表演形式逐漸走向多樣化,傳統(tǒng)單一的表演形式并不能受到當地群眾的普遍喜愛,多元形式的表演應運而生。
濟寧八角鼓的表演者以三弦奏樂者為先,擊鼓者正對觀眾,與三弦奏樂者合作為臺下觀眾呈現精彩表演,觀眾與表演者距離較近,可以更加細致和全面地欣賞八角鼓的藝術魅力。與此同時,在山東文化的影響下,八角鼓融入扇子舞,形成了獨特的歌舞表演,體現了山東濟寧的傳統(tǒng)文化,載歌載舞的歌舞形式反映了積極樂觀的群眾精神,也降低了欣賞藝術的門檻,激活了本土文化娛樂產業(yè),提高了民眾幸福指數。新中國成立以后,八角鼓在山東地區(qū)煥發(fā)出新的活力,不僅傳唱傳統(tǒng)曲目,也在唱法上融入新的技巧,迎合觀眾的新需求、新要求、新訴求,從單一的說唱走向更加多樣的表演形式,滿足更多山東人的“胃口”。
目前,八角鼓表演已經從原來的群眾自娛自樂走向了專業(yè)表演,這意味著八角鼓得到了正規(guī)傳承,也實現了表演藝人的職業(yè)化轉變,越來越多的表演從業(yè)者開始鉆研相關表演技巧,他們基于專業(yè)人士的素養(yǎng)和文化涵養(yǎng),豐富著八角鼓的說唱內容。新中國成立初期,八角鼓在民間幾乎銷聲匿跡,失去了昔日的輝煌,為了盡快恢復山東濟寧八角鼓昔日輝煌,有關部門對相應的表演技術進行深入研究,并請專業(yè)人士對八角鼓的說唱表演過程進行指導,從而使山東濟寧的八角鼓文化具有了綜合性的特征。雖說八角鼓文化越來越綜合,但是山東地域文化依舊是八角鼓曲藝文化中的重點,因此,八角鼓曲藝人才培養(yǎng)也必須加入山東文化的學習,只有了解山東文化,才可以更好理解八角鼓表演并掌握其精髓。
目前,八角鼓曲藝的發(fā)展仍然需要全能型、技能型人才的支持,同時,地方政府要給予八角鼓表演藝人更多的鼓勵和扶持,積極擴大表演場地,購買舞臺表演服裝,規(guī)范表演形式,推動八角鼓表演藝人從業(yè)余化走向專業(yè)化。
綜上所述,濟寧八角鼓文化是山東地區(qū)傳統(tǒng)曲藝之一,受山東地域文化影響明顯,同時,八角鼓曲藝的傳承也保存了地域文化,擴大了地域文化的影響力,二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有關部門在宣傳八角鼓文化過程中,要關注山東地域文化的影響,制訂更有針對性的保護措施,更好地將八角鼓曲藝文化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