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春花
(麗水市中心醫(yī)院﹒浙江 麗水 32300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急危重癥,死亡率高,目前臨床上常采用經(jīng)皮冠脈介入術(PCI)對其進行治療。但是,PCI術后心肌再灌注損傷、心室重構對臨床治療以及患者預后狀況造成不利影響[1-2]。中醫(yī)藥在AMI患者PCI術后的應用越來越受到重視[3]。本文選擇2020年5月—2021年5月本院收治的79例PCI術后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探討自擬益氣活血通脈湯聯(lián)合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對AMI患者PCI術后的作用和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5月—2021年5月本院收治的AMI接受PCI手術治療后的79例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分別為39例與40例。對照組:男、女患者數(shù)分別為22例、17例;年齡最小為49歲,最大為75歲,平均(62.20±10.21)歲。觀察組:男、女患者數(shù)分別為23例、17例;年齡最小為51歲,最大為75歲,平均(62.34±10.23)歲。2組患者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均>0.05)。
1.2 納入標準 1)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中AMI的臨床診斷標準[4];2)初次接受 PCI 手術治療,發(fā)病至接受PCI手術時間在12 h之內;3)45 歲≤年齡≤75 歲;4)患者本人及家屬對該臨床觀察知情同意。
1.3 排除標準 1)心源性休克的患者;2)伴嚴重的肝、腎等功能不全的患者;3)伴嚴重感染的患者;4)伴有血液系統(tǒng)疾病、精神疾病以及惡性腫瘤的患者;5)伴有先天性心臟病與心肌炎的患者;6)有溶栓史的患者;7)依從性差的患者;8)過敏體質的患者。
2.1 治療方法 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在接受PCI術后,均根據(jù)《中國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指南(2016)》給予術后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調脂、擴血管及抗心絞痛等藥物治療[5]。觀察組患者在上述PCI術后規(guī)范化西醫(yī)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自擬益氣活血通脈湯進行治療,組方:黃芪20 g、人參10 g、丹參15 g、當歸15 g、酸棗仁15 g、柏子仁15 g、赤芍12 g、川芎 10 g、降香6 g、水蛭6 g、全蝎6 g,日1劑,水煎煮兩遍,得藥汁300 mL許,分早、晚2次口服。2組治療時間均為1個月。
2.2 觀察指標 1)中醫(yī)癥狀評分比較:按無=0分、輕度=2分、中度=4分、重度=6分對2組患者治療前后主要中醫(yī)癥狀(胸悶胸痛、心悸氣短、倦怠乏力、肢體困重)進行評分比較;2)西雅圖心絞痛量表(SAQ)評分比較:采用SAQ量表對2組患者治療前后疾病的認識、心絞痛穩(wěn)定狀態(tài)、發(fā)作頻率、軀體活動受限程度進行評定[6],分值越低病情越重。3)6 min步行距離比較:分別于治療前后在平直通道測定2組患者6 min步行距離。4)實驗室指標:治療前后空腹靜脈采血,檢測2組患者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鈣蛋白I(cTnI)、超敏C 反應蛋白(hs-CRP)及腦尿鈉肽(BNP)水平。
2.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檢驗分析,檢驗水準α=0.05。
3.1 2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評分比較分)
3.2 2組患者治療前后SAQ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SAQ評分比較分)
3.3 2組患者治療前后6 min步行距離比較 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6 min步行距離比較
3.4 2組患者治療前后cTnI、BNP及hs-CRP水平比較 見表4。
表4 2組患者治療前后cTnI、BNP及hs-CRP水平
目前,臨床治療AMI最為有效的方法為PCI手術,通過重建冠狀動脈血運,使閉塞血管再通,有利于縮小心肌梗死面積,挽救患者生命[7],但仍有30%~50%的患者因心肌再灌注不足或者無復流而發(fā)生心室重構,進而影響遠期存活率及生活質量[8]。中醫(yī)藥以自身的特色優(yōu)勢,在PCI術后應用越來越受到重視[9]。
中醫(yī)學認為AMI屬于“胸痹”“真心痛”等范疇,病位在心,屬于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證,常見氣滯血瘀證、氣虛血瘀證、痰瘀互阻證、寒凝心脈證、氣陰兩虛證、陽虛水泛證等證型。有研究顯示,PCI 術后中醫(yī)證候分布氣虛血瘀證占80%以上[10-11]。本文選擇氣虛血瘀型患者為觀察對象。心主血脈,心氣虛則運血無力,心血運行遲滯而瘀阻,心脈痹阻不通則痛,心失血養(yǎng)不榮則痛,故而發(fā)為胸痹。PCI術后患者支架植入后,直達病所,通過機械外力作用清除了瘀阻心脈的部分病理產物,但并未改變患者本虛標實之證。同時PCI也會給患者造成創(chuàng)傷,損傷脈管,耗損機體正氣,導致患者正氣虛,使得PCI術后患者呈現(xiàn)氣虛血瘀之證。故筆者以益氣養(yǎng)心、活血通脈為主要治法,自擬益氣活血通脈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PCI術后患者。方中黃芪補中益氣,使氣旺血行、瘀去脈通,藥理學研究顯示黃芪具有調血脂、抗血栓形成、促進血管生成、強心等作用[12]。人參可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安神。當歸辛甘而溫,有補血活血之功,其活血而不傷血,黃芪與當歸相配可益氣生血,研究顯示黃芪-當歸藥對不僅有調血脂、降低血液黏度的作用,還有保護血管壁、抗血管生成和抗心肌纖維化的作用[13]。川芎辛散溫通,有行氣活血、化瘀止痛之功效,研究顯示其有保護心肌缺血損傷和缺血再灌注損傷,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14]。赤芍涼血活血、散瘀止痛,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保護心臟功能的作用[15]。降香味辛、性溫,有理氣止痛、化瘀止血之功效。用蟲類藥力專善走,水蛭破血逐瘀、全蝎通絡止痛。丹參入心、肝經(jīng),既可通行血脈、祛瘀止痛,又可清心除煩。酸棗仁味甘、酸,性平,歸肝、膽、心經(jīng),有養(yǎng)心、寧心安神之功效。
本觀察結果顯示,治療后2組患者胸悶胸痛、心悸氣短、倦怠乏力、面色晦暗主要中醫(yī)癥狀評分與治療前相比均明顯減低(P均<0.05),且采用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加自擬益氣活血通脈湯的觀察組患者各項癥狀評分減低程度較單純采用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的對照組更為顯著(P均<0.05);治療后2組患者SAQ評分(疾病的認識、心絞痛穩(wěn)定狀態(tài)、發(fā)作頻率、軀體活動受限程度)均較治療前明顯提升(P均<0.05) ,且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前述各項SAQ評分提升更顯著(P均<0.05);治療后2組患者6 min步行距離較治療前均明顯增加,且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6 min步行距離加更多(P<0.05)。結果提示,自擬益氣活血通脈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 PCI 術后氣虛血瘀型患者,有助于更好地減輕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機體功能狀態(tài),提升患者生活質量。
目前,cTnI是反映心肌損傷狀況的常見指標,該指標水平下降表明患者心肌損傷程度緩解[16]。 BNP 是一種由心室肌細胞分泌的多肽類激素,心肌缺血會誘發(fā)其分泌增加[17-18]。有研究表明,炎性反應參與了AMI發(fā)病的整個過程之中,PCI術后再灌注損傷,會對內皮組織產生更深入地損傷[19-20],hs-CRP是評估機體炎性反應的臨床常用指標,其水平高低能夠反應炎性反應水平[21]。本文結果顯示,治療后,2組患者血清cTnI、BNP及hs-CRP水平較治療前顯著下降(P均<0.05),且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血清cTnI、BNP及hs-CRP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治療后(P均<0.05)。結果提示,益氣活血通脈湯有助于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術后心肌損傷程度、減輕心肌缺血、降低炎癥反應水平,有助保護心臟功能。
綜上所述,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自擬益氣活血通脈湯能夠更顯著減輕AMI患者PCI術后的臨床癥狀,減輕心肌損傷程度、改善心肌缺血、降低炎癥反應水平,改善機體功能狀態(tài),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應加以推廣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