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潔桐
(麗水市人民醫(yī)院消化內科·浙江 麗水 323000)
肝硬化屬于臨床常見消化系統(tǒng)疾病,常由慢性病毒性肝炎發(fā)展而成,在我國以慢性乙型肝炎最為常見[1]。在慢性乙型肝炎病程中,肝內結締組織異常增生而發(fā)展為肝纖維化[2],肝纖維化是慢性乙型肝炎發(fā)展為肝硬化的過程[3]。在患病早期因肝臟具有較強的代償功能,大部分患者無臨床癥狀,若未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隨著病情發(fā)展可出現(xiàn)肝功能進一步損害、門脈高壓等,同時伴有多系統(tǒng)受累,晚期常出現(xiàn)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癌變等嚴重并發(fā)癥[4]。目前臨床以抗病毒、保肝、抗纖維化等綜合治療為主,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保護肝功能、延緩病情發(fā)展等[5]。祖國醫(yī)學將乙肝肝硬化歸屬于“脅痛”“積聚”“肝積”“黃疸”“臌脹”等范疇,治療時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辨證論治,常聯(lián)合西醫(yī)藥綜合治療,現(xiàn)已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筆者應用自擬化瘀柔肝方聯(lián)合恩替卡韋膠囊治療乙肝肝硬化患者,旨在尋求治療乙肝肝硬化的安全有效藥物。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6 月本院消化內科診治的乙肝肝硬化患者120 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恩替卡韋治療對照組(60 例)和化瘀柔肝方聯(lián)合恩替卡韋治療觀察組(60 例);對照組男性27 例,女性33 例;年齡35~71 歲,平均(52.8±6.2)歲;乙型肝炎病程7~20 年,平均(9.2±2.5)年,肝硬化病程最短者6 個月,最長者9 年,平均(4.6±1.5)年。觀察組男性24 例,女性36 例;年齡32~73 歲,平均(54.8±6.7)歲;乙肝病程8~23 年,平均(9.7±2.2)年,肝硬化病程最短者8 個月,最長者11 年,平均(4.3±1.6)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納入標準 1)依據(jù)《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6]和《肝硬化診治指南》[7]診斷為乙肝肝硬化者;2)依據(jù)《肝硬化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共識》[8]辨證屬于瘀血阻絡證者;3)30 歲≤年齡≤75 歲;4)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
1.3 排除標準 1)不符合上述納入標準者;2)因酒精、藥物、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他類型病毒性肝炎等引起的肝硬化患者;3)病情危重,出現(xiàn)腹水、低蛋白血癥、肝性腦病、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嚴重水電解質紊亂等失代償期多種并發(fā)癥,需要進一步對癥支持治療者;4)發(fā)展為肝癌者;5)合并有甲肝、丙肝、巨細胞病毒性肝炎、EB病毒性肝炎等其他肝病者;6)既往有肝臟、膽囊等相關手術史者;7)合并有其他器官、系統(tǒng)惡性腫瘤轉移至肝臟者;8)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
2.1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恩替卡韋膠囊(江西青峰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30011,規(guī)格:0.5 mg/粒) 0.5 mg口服,每日1 次,并根據(jù)患者具體病情給予補充白蛋白、降低門脈高壓、保護肝功能、降酶、退黃、利尿、維持電解質平衡,給予營養(yǎng)支持等對癥治療。觀察組接受上述治療同時給予自擬化瘀柔肝方,柴胡 9 g,香附 12 g,郁金 15 g,延胡索 20 g,川芎 12 g,赤芍 12 g,三棱 12 g,莪術12 g,海藻12 g,昆布 15 g,牡蠣 30 g,鱉甲 30 g,白芍 20 g,黃芪 15 g,黨參 12 g,白術 12 g,甘草 10 g,上藥水煎服,1 日1 劑,分早晚服用,連續(xù)治療3 個月。
2.2 療效標準 參照《肝硬化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共識》[8]判定。
2.3 觀察指標
2.3.1 中醫(yī)癥狀積分 在治療前后評價兩組患者血瘀阻絡癥狀變化,包括脅痛如刺、腹大堅滿、腹壁青筋暴露、脅下積塊、面色晦黯、胸腹紅點赤縷、大便色黑7項,每項癥狀按無(0 分)、輕度(2 分)、中度(4 分)和重度(6 分)計分。
2.3.2 肝功能 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邁瑞,深圳邁瑞生物醫(y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型號:BS-280)檢測肝功能,包括血清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總膽紅素(TBil)含量。
2.3.3 肝纖維化指標 采用化學發(fā)光法測定兩組患者血清層粘連蛋白(LN)、Ⅲ型前膠原(APCⅢ)、Ⅳ型膠原(Ⅳ-C)、透明質酸酶(HA)4項肝纖維化指標。
3.1 2 組患者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2組患者療效比較[例(%)]
3.2 2組患者療前療后癥狀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2組患者療前療后癥狀評分比較分)
3.3 2組患者療前療后肝功能檢測結果比較 見表3。
表3 2 組患者療前療后肝功能比較
3.4 2組患者療前療后肝纖維化指標檢測結果比較 見表4。
表4 2組患者療前療后肝纖維化指標比較
乙型肝炎是臨床常見的傳染疾病,隨著現(xiàn)代生活環(huán)境不斷改善、我國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的提高等,在乙型肝炎的控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國仍然是乙型肝炎高發(fā)的國家之一[10]。有相關流行病學研究顯示:我國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率高達7.2 %,其中約有25%的感染者將發(fā)展為慢性肝炎,發(fā)展為慢性肝炎的患者中在5 年內進展為肝硬化的發(fā)生率為8 %~20 %[11-12],此外,有研究顯示HBeAg血清持續(xù)陽性者進展為肝硬化的發(fā)病率明顯升高,而活動性乙肝肝硬化患者5 年生存率僅為13 %~15 %[13]。大部分乙肝肝硬化患者早期常無明顯的臨床特征表現(xiàn)而易被忽視,往往在體檢或其他疾病檢查時偶然被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時就已經(jīng)伴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損傷或已發(fā)展為肝硬化。該病起病隱匿,發(fā)病率高,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威脅大,已成為我國嚴重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14],對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積極有效治療、保護肝功能、延緩纖維化進程,對患者的預后具有重要的意義。
乙肝肝硬化屬于中醫(yī)學“脅痛”“積聚”“肝積”“黃疸”“臌脹”等范疇。因患者情志不遂、飲食不節(jié)、感受外邪、素體虛弱、感受戾氣等原因,導致患者肝氣不舒、氣機不暢;脾胃居于中焦、膽與肝相表里,久則引起脾胃運化失常、臟腑失和、氣機阻滯、膽失疏泄,氣滯則血行不暢,導致肝之血絡阻滯不通、血行不暢,氣滯血瘀,瘀血久積于肝,則發(fā)為該病。正如《類證治載·積聚》中指出“諸有形而堅著不移者,為積。……積在五臟,主陰,病屬血分。”李東垣在《醫(yī)學發(fā)明·中風從高墜下》中指出:血者皆肝之所主,惡血必歸于肝……蓋肝藏血之故?!笨梢娫摬〔∥辉诟?,與脾胃膽等臟腑密切相關,病機關鍵為瘀血阻絡,治宜活血行氣、化瘀軟堅。本研究運用自擬化瘀柔肝方聯(lián)合恩替卡韋(抗乙肝病毒)治療該病,方中柴胡、香附疏肝解郁、理氣止痛,郁金、延胡索活血止痛、行氣解郁,川芎活血行氣止痛,赤芍活血散瘀止痛,入肝經(jīng)血分,治肝郁血滯之脅痛,三棱、莪術破血行氣、消積止痛,海藻、昆布消痰、軟堅散結、利水消腫,牡蠣重鎮(zhèn)安神、潛陽補陰、軟堅散結,鱉甲滋陰潛陽、軟堅散結,黃芪、黨參、白術益氣健脾除濕,白芍養(yǎng)血柔肝止痛,甘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起活血行氣、化瘀止痛、軟堅柔肝之功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血瘀阻絡癥狀評分均降低(P<0.05),肝功能指標ALT、AST、TBil均下降(P<0.05),肝纖維化指標LN、APCⅢ、Ⅳ-C、HA水平均降低(P<0.05);觀察組癥狀評分、肝功能和肝纖維化指標降低更明顯(P<0.05)。提示自擬化瘀柔肝方聯(lián)合恩替卡韋治療乙肝肝硬化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和肝功能,延緩肝硬化進程,進而提高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