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升,張婧,張臘
(大連市金州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檢驗科,遼寧 大連 116100)
白血病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類型,白血病患者一般需接受化療,但化療后骨髓抑制期是白血病患者發(fā)生出血事件的關鍵時期。相關臨床研究顯示,骨髓抑制期發(fā)生出血的風險是其他時期的3倍以上[1-2]。有研究認為,白血病患者化療期間血小板減少是導致其發(fā)生出血的重要因素,當患者血小板計數(shù)處于較高的范圍內(nèi)時患者一般出血癥狀,而當患者的血小板計數(shù)水平處于較低水平時則會出現(xiàn)嚴重出血的情況,因此,當白血病患者接受化療時處于骨髓抑制期時出現(xiàn)出血可能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3-4]。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血漿凝血因子XIII在白血病化療患者化療骨髓抑制期時與出血事件的相關性,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8年5月到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146例白血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患者骨髓抑制期是否出現(xiàn)出血事件分為出血組(n=88)和未出血組(n=58)。本研究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處于骨髓抑制期;②患者入院后均抽取血液檢測血漿凝血因子XIII指標;③病程≥3個月,出院后愿意接受隨訪。排除標準:①肝、腎功能異?;蛳忍煨孕呐K病等心腦血管疾??;②有家族血栓史;③研究前14 d內(nèi)接受過抗血小板藥物或抗凝藥物治療。
1.2 方法血漿凝血因子XIII檢測方法:采集患者外周靜脈血3 ml,使用枸緣酸鈉抗凝劑進行抗凝,3 000 r/min離心15 min,血液樣本血小板及細胞成分充分沉淀后留取上層血小板血漿,使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漿凝血因子XIII指標數(shù)值,試劑盒購于北京江萊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檢測過程按照檢測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臨床資料、血漿凝血因子XIII比較,于患者入院次日收集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病程及血小板計數(shù)≤20×109/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延長、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延長、醫(yī)院感染、基礎疾病占比,所有指標均由2名具有豐富臨床經(jīng)驗的醫(yī)師進行統(tǒng)計分析,每個指標檢測3次,取平均值。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影響因素。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影響白血病化療患者骨髓抑制期發(fā)生出血的單因素分析單因素分析,兩組性別、年齡、病程及基礎疾病占比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APTT延長、PT延長、血小板計數(shù)≤20×109/L和醫(yī)院感染占比及血漿凝血因子XIII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影響白血病化療患者骨髓抑制期發(fā)生出血的單因素分析Table 1 Univariate analysis of bleeding in patients with leukemia chemotherapy during myelosuppression phase
2.2 影響白血病化療患者骨髓抑制期發(fā)生出血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建立非條件Logistic回歸模型,以研究資料為樣本,以白血病化療患者骨髓抑制期發(fā)生出血情況為應變量,賦值1=出血,0=未出血。將表1中P<0.01因素為自變量,各變量賦值,見表2。采用逐步后退法,進行自變量的選擇和剔除,設定α剔除=0.10,α入選=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血漿凝血因子XIII和血小板計數(shù)≤20×109/L是影響白血病化療患者骨髓抑制期發(fā)生出血的保護因素(OR<1,P<0.05),APTT延長則是危險因素(OR>1,P<0.05),見表3。
表2 自變量賦值表Table 2 Assignment table of independent variables
表3 影響白血病化療患者骨髓抑制期發(fā)生出血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Table 3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bleeding in patients with leukemia chemotherapy during myelosuppression period
急性白血病是一組異質性很強的惡性腫瘤,化療是其主要的治療方法,而化療的主要不良反應是骨髓抑制。在骨髓抑制期出血癥狀仍然是急性白血病患者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引起出血的原因可能為有年齡、感染、血小板、凝血因子異常及纖溶亢進等。目前認為化療后骨髓抑制的患者主要因血小板減低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出血癥狀,嚴重者可能發(fā)生致命性出血,是鞏固治療階段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發(fā)生治療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5]。凝血功能異常在急性白血病尤其是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出血事件中起重要作用[6-7],因此,本組病例不包括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血漿凝血因子XIII是一種轉谷氨酰胺酶,在機體中主要由骨髓中的吞食細胞、血小板等細胞產(chǎn)生,在增加機體血凝塊強度及促進纖維蛋白單體交聯(lián)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8-9]。臨床上也將血漿凝血因子XIII作為抗纖溶的主要手段。當人體缺乏血漿凝血因子XIII時機體中的纖維蛋白會出現(xiàn)交聯(lián)障礙,從而降低血栓穩(wěn)定性及結構強度,導致機體中血凝塊的抗纖溶作用顯著下降,患者出現(xiàn)特征性的遲發(fā)性出血臨床癥狀[10-11],患者康復速度及臨床療效明顯下降。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APTT延長、PT延長、血漿凝血因子XIII、血小板計數(shù)≤20×109/L及醫(yī)院感染占比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為,骨髓抑制期間機體中的活性單位合成不足。有研究顯示,血漿凝血因子XIII與非霍奇金淋巴瘤、神經(jīng)母細胞瘤、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等疾病的出血密切相關[13],提示血漿凝血因子XIII與多種腫瘤出血具有重要關系。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血漿凝血因子XIII和血小板計數(shù)≤20×109/L是影響白血病化療患者骨髓抑制期發(fā)生出血的保護因素(P<0.05)。分析原因為,凝血功能在白血病特別是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出血事件中有密切的相關性,其中血管損傷、血液異常、血流緩慢是導致白血病化療患者出現(xiàn)出血的重要因素,凝血因子發(fā)生突變后激肽釋放酶原大量缺乏,導致機體的纖溶系統(tǒng)功能及抗凝功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并且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血栓,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和康復效果[13-14]。
綜上所述,白血病化療患者骨髓抑制期血漿凝血因子XIII指標有所降低,且出血后血漿凝血因子XIII水平下降,其是導致白血病化療患者骨髓抑制期發(fā)生出血的危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