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野
在《中國詩詞大會》里,有一道題是關于古代長度單位的:“‘白發(fā)三千丈‘一片孤城萬仞山‘千尋鐵鎖沉江底中,丈、仞、尋這三個長度單位哪一個最長?”要想解釋這個問題,首先要講清楚“尺”這個單位。
《說文解字》里提道:“ 寸、尺、咫、尋、常、仞諸度量,皆以人之體為法?!背呤亲畋憬莸挠扇梭w確定下來的長度單位,也是其他單位的參考。
“一尺”是男子大拇指與食指之間的跨度,十寸為一尺。在當今出土的文物中有相當多的“尺”,標準不一。若以漢代為例,一尺的長度相當于現(xiàn)代計量的21.35 至23.75 厘米。
把“咫尺天涯”這個詞語拆開來講,天涯很遠,咫尺很近。近就近在兩者測量方式一樣,只是“尺”以男子的手測量,而“咫”以女子的手測量。因為男子的手一般會大于女子,所以“尺”比“咫”長。
有了“尺”,“寸”也就清晰了。古有記載,手腕向里三指,即為一寸。在篆文中,寸字看上去就像是在手腕的下面加一橫,如同中醫(yī)切脈時的位置,即離手腕三指的脈口。因此一般來說,八寸為咫,十寸為尺。
說到“尋”字,甲骨文里“尋”的字形像一個人伸開雙臂的樣子。而《說文解字》對“仞”的記載為:“仞,伸臂一尋,八尺?!币虼?,“尋”和“仞”都約為八尺,相當于一個人伸開臂膀的長度。
盡管尋與仞的長度相似,但用詞別有講究。身高用尺,高度用仞,長短用尋,測量土地用步。
據(jù)《說文解字·十部》記載:“丈,十尺也,從又持十。”意思是十尺為一丈。而“墨”“丈”之間的關系在《小爾雅》中有記載:“五尺為墨,倍墨為丈?!薄皩ぁ薄俺!敝g則在《儀禮·公食禮》注明:“丈六尺曰常,半常曰尋?!笨偨Y起來就是,一丈等于兩墨為十尺,一常等于兩尋為十六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