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整理 向煜
蘇州,這座擁有燦爛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以她的鐘靈毓秀、人文氣息成為了歷代文人墨客喜愛之地。他們從全國各地紛至沓來,在這里為官,在這里生活,在這里游山玩水、修身養(yǎng)性,留下了無數(shù)歌詠抒懷的篇章。
行走在蘇城,處處都有詩歌的“影子”,往往一個轉(zhuǎn)身,可能就與一段古人的經(jīng)歷“不期而遇”。
“煙渚云帆處處通,飄然舟似入虛空。玉杯淺酌巡初匝,金管徐吹曲未終。黃夾纈林寒有葉,碧琉璃水凈無風。避旗飛鷺翩翻白,驚鼓跳魚撥剌紅……”白居易不愧是大詩人,泛舟在太湖之上時,信手拈來便寫下了這首《泛太湖書事寄微之》。他用“碧琉璃水凈無風”來形容風平浪靜時的太湖。面對同樣的場景,后世的皮日休在《初入太湖》中寫到“三萬六千頃,千頃頗黎色。連空淡無颣,照野平絕隙?!狈吨傺蛣t是用“無風還練靜”來比喻。湖邊賞月,元末明初詩人高啟寫下了《明月灣》。
木葉秋乍脫,霜鴻夜猶飛。
扁舟弄明月,遠度青山磯。
明月處處有,此處月偏好。
天闊星漢低,波寒芰荷老。
舟去月始出,舟回月將沉。
莫照種種發(fā),但照耿耿心。
把酒酹水仙,容我宿湖里。
醉后失清輝,西巖曉猿起。
太湖之濱還有另一處名勝,叫作消夏灣,據(jù)說與吳王夫差和西施有關。宋朝范成大游消夏灣時賦詩《銷夏灣》。
蓼磯楓渚故離宮,一曲清漣九里宮??v有暑光無著處,青山環(huán)水水浮空。
說了湖,聊了景,自然不能缺了太湖的豐饒物產(chǎn)。
元代的薛蘭英、蕙英在《蘇臺竹枝詞》中寫到“洞庭馀柑三寸黃,笠澤銀魚一尺長。東南佳味人知少,玉食無由進上方?!?/p>
明代文人王世貞在《兩山竹枝歌》中寫下了“橘綠橙黃香滿校,甕頭篘玉鲙魚絲。山中歷日由來少,知是江南九月時?!?/p>
清代的馮敏昌有一首《姑蘇竹枝詞》,寫過“楊梅千顆出光福,芡實滿湖來太湖。多事風流張翰好,秋風江上想莼鱸?!?/p>
提到蘇州,提到虎丘,腦海里往往就會蹦出大文豪蘇東坡的“到蘇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這句話。屹立不倒的虎丘塔,見證了千年姑蘇繁華,除了蘇東坡外,還被許多文人寫入過詩篇。
明代詩人、散文家袁宏道對虎丘尤為鐘愛。他曾經(jīng)六游虎丘,那份對虎丘風光的戀戀不舍和激賞,有了一首《虎丘記》。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無高巖邃壑,獨以近城,故簫鼓樓船,無日無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來,紛錯如織,而中秋為尤勝。
每至是日,傾城闔戶,連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靚妝麗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間。從千人石上至山門,櫛比如鱗,檀板丘積,樽罍云瀉,遠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雷輥電霍,無得而狀。
虎丘眾多景點中,當屬吳王的劍池最為著名,幾乎所有到虎丘的人,都會一覽其“真身”,因而也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詩詞作品。
云崖倚天開,蒼淵下澄澈。
世傳靈劍飛,山石千丈裂。
神蹤去不返,今作蛟龍穴。
是非漭難詰,歲久多異說。
惟當清夜來,靜賞潭上月。
——宋·方惟深《劍池》
石破天驚出匣時,中宵氣共斗牛期。
魚腸葬后應飛去,神物沉埋未足奇。
——清·吳偉業(yè)《夜游虎丘·試劍石》
虎丘還有千人石,地勢平坦,在這塊石頭上,可看劍池,可望寶塔,境界開朗,景色壯麗。千人石旁有摩崖石刻“千人坐”,為明代蘇州知府胡繳宗所書,所以千人石又叫“千人坐”,也被不少文人記錄過。
上陟千人坐,低窺百尺松。
碧池藏寶劍,寒澗宿潛龍。
——唐·賈島《千人石》
生公聚白石,麈拂天花墜。
可憐塵中人,不解點頭意。
——元·顧瑛《虎丘十詠 其六 生公臺》
蘇州園林甲天下。不同于北方皇家園林的氣宇軒昂,蘇州園林小巧玲瓏,每一個細節(jié)中都溢出了書香墨氣和詩詞意境,難怪歷代文人騷客但凡踏入蘇州的園林,都會留下贊頌的文字。
拙政園作為蘇州古典園林的代表,它的命名就很詩意,其源自于西晉文學家潘岳的《閑居賦》:“筑室種樹,逍遙自得……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酩,以俟伏臘之費……此亦拙者之為政也。”
有文獻記載,文徵明曾受邀參與拙政園的設計,他一生為拙政園而創(chuàng)作的詩歌作品有五十余首,可見其對這個園林的鐘愛。
籬落青紅徑路斜,叩門欣得野人家。
東來漸覺無車馬,春去依然有物華。
坐愛名園依綠水,還憐乳燕蹴飛花。
淹留未怪歸來晚,缺月纖纖映白沙。
——《飲王敬止園池》
會心何必在郊坰, 近圃分明見遠情。
流水斷橋春草色, 槿籬茅屋午雞聲。
絕憐人境無車馬, 信有山林在市城。
不負昔賢高隱地, 手攜書卷課童耕。
——《拙政園三十一景·若野堂》
雜植名花傍草堂,紫蕤丹霞漫城行。
春光爛漫千機錦,淑氣熏蒸百和香。
自愛芳菲滿懷袖,不教風露濕衣裳。
高情已在繁華外,靜看游峰上下狂。
——《拙政園三十一景·繁香塢》
滄浪亭歷來也是蘇州文人鐘愛的風流之地?!帮L高月白最宜夜,一片瑩凈鋪瓊田。清光不辨水與月,但見空碧涵漪漣。”這是歐陽修筆下的滄浪亭。蘇舜欽的《滄浪亭記》則要寫實得多,他寫道:“前竹后水,水之陽又竹,無窮極。澄川翠干,光影會合于軒戶之間,尤與風月為相宜?!?/p>
當然,蘇舜欽描寫滄浪亭中,最知名的一首當屬《滄浪亭》。
一逕抱幽山, 居然城市間。
高軒面曲水, 修竹慰愁顏。
跡與豺狼遠, 心隨魚鳥閑。
吾甘老此境, 無暇事機關。
他的另一首描繪滄浪亭的詞《水調(diào)歌頭》,也令人記憶深刻。
Know More
這些贊美蘇州園林的詩句,我們應該記得。
誰謂今日非昔日,端知城市有山林。
——清·乾隆《獅子林得句》
釋義:誰說今天不比昨天好,才知道這座城市中還有獅子林這個地方。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萬山中。
——元·譚惟則《獅子林即景》
釋義:人人都說我居住在城市里,我自己感覺在萬山中,說明獅子林假山多、奇、秀。
隔斷城西市語嘩,幽棲絕似野人家。
——清·汪琬 《再題姜氏藝圃》
釋義:居住在世上獨一無二的偏僻幽靜的山野,離開了城市的喧鬧干擾。
寺憶新游處,橋憐再渡時。江山如有待,花柳更無私。
——唐·杜甫《后游》
釋義:美好的江山好像也在那兒等著我的;花也綻笑臉,柳也扭柔腰,無私地奉獻著一切,歡迎我再度登臨。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唐·張繼《楓橋夜泊》
釋義: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對著江邊楓樹和漁火憂愁而眠。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鐘的聲音傳到了客船。
瀟灑太湖岸,淡佇洞庭山。魚龍隱處,煙霧深鎖渺彌間。方念陶朱張翰,忽有扁舟急槳,撇浪載鱸還。落日暴風雨,歸路繞汀灣。
丈夫志,當景盛,恥疏閑。壯年何事憔悴,華發(fā)改朱顏。擬借寒潭垂釣,又恐鷗鳥相猜,不肯傍青綸。刺棹穿蘆荻,無語看波瀾。
人文氣息馥郁的蘇州,多少文人墨客徜徉山水之間,留下詩篇歌詠抒懷。
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錦瑟華年誰與度?
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
飛云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試問閑愁都幾許?
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宋·賀鑄《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
龔明之《中吳紀聞》說,賀鑄有一座小屋,在姑蘇盤門外十余里一個叫橫塘的地方,他經(jīng)常在這一帶盤桓,后來寫下了這首詞。今天的橫塘或許沒有了賀鑄筆下那般唯美,但橫塘驛站還是值得一去的。
“驛站”是古代傳遞官府文書以及往來官吏中途歇宿之所,相當于現(xiàn)代的郵局。橫塘驛站是全國僅存的兩座郵驛遺址之一,中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郵政驛亭。與驛站相鄰的彩云橋,也是蘇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古彩云橋已被拆除,現(xiàn)在的橋為重建的三孔石橋。如今,橫塘驛站與彩云橋已成為環(huán)運河健身步道上人們觀光休閑的一處景點。
六月長橋斷不收,朱闌初喜映春流。
虹腰宛轉(zhuǎn)三百尺,鯨背參差十五舟。
入市樵蘇看絡繹,歸家鹽酪免遲留。
病夫最與民同喜,卯酉匆匆無復憂。
——宋·蘇轍《長橋》
也有說這首詩名為《新橋》,因蘇轍寫垂虹橋時,此橋落成不久。詩中將垂虹橋比喻為“虹腰”,將“鯨背”比喻為垂虹橋下吳淞江之水,可見蘇轍對垂虹橋的愛憐之情。
斷云一片洞庭帆,玉破鱸魚金破柑。
好作新詩寄桑苧,垂虹秋色滿東南。
——宋·米芾《垂虹亭作》
在江南運河段的文化遺存中,吳江垂虹橋是人們關注的重要文化景觀之一。雖然今天我們只能夠看到垂虹橋坍塌后殘斷的遺跡,但在古代詩文集中,文人墨客還是留下了很多文學盛景。
吳趨自有始,請從閶門起。
閶門何峨峨,飛閣跨通波。
山澤多藏育,土風清且嘉。
泰伯導仁風,仲雍揚其波。
——晉·陸機《吳趨行》
吳趨坊,一條古老的街巷,是宋以前蘇州六十古坊之一。吳趨坊的得名,源于古代的《吳趨曲》,吳兢《樂府古題要解》云:“舊說吳人以歌其地”。值得一提的是,吳趨還是蘇州的代稱。
山塘策馬攬山歸,淡蕩韶春鞭漫揮。
烘受朝晴花蕊綻,潤含夜雨麥苗肥。
曰游曰豫所無逸,樂水樂山亦靜機。
更喜吳民還易教,重來歌舞較前稀。
——清·乾隆皇帝有《山塘策馬》
唐代詩人白居易任蘇州刺史時,筑了一條長達七里的長堤,時稱“白公堤”,也就是今日的山塘街。山塘街的古建筑甚多,著名的有“玉涵堂”“雕花樓”“五人墓”“李鴻章祠”等,有不少已列入文物保護單位。自唐以來,歷代詩人游賞山塘街,留下了許多佳作,吟詠山塘街的風光。
中吳好處是蘇州,卻為王程得勝游。
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
岸旁楊柳多相識,眼底云山苦見留。
無怨孤舟無停處,此身自是一孤舟。
——宋·楊萬里《泊平江百花洲》
百花洲位于胥門內(nèi)南側(cè)。宋時,此處建有姑蘇館,專門招待外國使者和高官顯宦。據(jù)史籍稱:南宋淳熙年間,該處建有百花庵,規(guī)模宏大,有房1999間,每逢農(nóng)歷二月十二百花生日,必有廟會,熱鬧異常。
花開爛漫滿村塢,風煙酷似桃源古。
千林映日鶯亂啼,萬樹圍春燕雙舞。
青山寥寂無煙埃,劉郎一去不復來。
此中應有避秦者,何須遠去尋天臺。
——明·唐寅《桃花塢》
桃花塢大街和桃花塢下塘,在閶門內(nèi)第一橫河之南、北,其處統(tǒng)稱“桃花塢”。唐代,這里廣植桃樹,連綿十余里,春風三月,花開如錦,是蘇州人游春觀景的好去處。歷代文人題詠甚多,唐寅的后半生便居住于此,寫下很多膾炙人口的詩詞來贊美這里。
在詩人的吟詠中,也有不只寫一街一巷一景的,而有綜合起來寫的。如白居易的“半酣憑攔起四顧,七堰八門六十坊”;“水道脈分棹鱗次,里閶棋布城冊方”;“黃鸝巷口鶯欲語,烏鵲橋頭冰未消”;張籍的“楊柳閶門路,悠悠水岸斜”;王安石的“朝游盤門東,暮出閶門西”;唐伯虎的“小巷十家三酒店,豪門五日一嘗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