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婷
(德州市陵城區(qū)人民醫(yī)院 山東 德州 253500)
脊柱作為機體重要支持結構,一旦發(fā)生脊柱損傷直接影響患者的活動,并危及病患生命健康。而實行脊柱外科手術可有效達到救治效果,但于救治過程中,患者極易因缺乏疾病認知、情緒波動而影響手術救治的開展以及術后康復效果。因此,針對脊柱外科手術患者,實行護理服務過程中需尤其注重對患者的心理、認知等方面的干預[1-3]。本次研究即探究心理護理、健康教育在脊柱外科手術護理中的臨床價值。
選取本院收治的脊柱外科手術患者110例為本次觀察對象,納入時間自2021年1月~2021年12月。經(jīng)數(shù)字隨機法將其分組,參照組55例患者中男35例、女20例,最低年齡48歲,最高年齡77歲,年齡均值為(63.25±3.54)歲,其中文化程度為高中及以下病患23例、高中以上病患32例;研究組55例患者中男36例、女19例,最低年齡47歲,最高年齡78歲,年齡均值為(64.31±3.47)歲,其中文化程度為高中及以下病患25例、高中以上病患30例。經(jīng)對比可知,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
納入標準:(1)經(jīng)核磁共振、X線片檢查確診病患脊柱外傷;(2)符合脊柱外科手術指征;(3)手術成功,且未見嚴重不良反應、感染情況發(fā)生;(4)患者及其家屬知曉此次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臟器嚴重病變,如心、腎、肝、肺等;(2)合并凝血功能異常障礙病變,如急性白血病、血管性血友病等;(3)存在嚴重顱腦外傷、酮癥酸中毒等急性病發(fā)作;(4)存在免疫系統(tǒng)病變且持續(xù)服用激素類、抗生素類藥物。
參照組施行常規(guī)護理干預,即(1)體征監(jiān)測。術前、術中、術后等各階段,密切關注病患的各項體征數(shù)據(jù),如體溫、脈搏、心率等,一旦發(fā)現(xiàn)異常需及時展開救治,以防出現(xiàn)不良反應。(2)手術內容介紹。術前為病患及其家屬介紹脊柱外科手術內容、流程、注意事項,術后為其介紹術后康復內容,并爭取病患的積極配合。(3)生活指導。術前展開訪視工作,指導患者做好各項術前檢查工作以確保病患以良好機體狀態(tài)面對手術治療,術后指導病患養(yǎng)成科學、合理的生活、飲食、作息習慣以促術后康復。
研究組在參照組基礎上強化心理護理、健康教育,具體措施為:(1)心理護理。①心理評估。以問卷、問答形式對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進行評估,并強化與病患的溝通、交流,以了解病患的心理疑慮,引導患者訴說自身心理需求。結合病患的心理評估結果、脊柱外科手術特點,擬定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計劃,并要求落實各項心理護理措施。②環(huán)境干預。為避免不良環(huán)境刺激所致情緒波動,需為病患提供舒適、整潔、安靜的診療環(huán)境,并盡可能滿足患者需求,以提升患者的舒適度。③人文關懷。施行護理干預過程中需注重尊重患者的隱私,并給予其關懷、鼓勵,指導病患親友多陪伴、鼓勵患者,強化病友交流,通過介紹成功病例內容,以提升患者的治療、康復信心。④注意力轉移。通過于診療室內播放輕松、預約的音樂或視頻,以轉移患者的注意力,進而有效緩解其緊張、不適情緒。⑤疼痛干預。脊柱外科手術患者術前、術后各階段均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疼痛感,進而致使患者情緒惡化,為此,需結合病患的具體疼痛感展開轉移注意力、適當鎮(zhèn)痛藥物或鎮(zhèn)痛泵以緩解病患的疼痛感,進而達到改善病患心理健康狀態(tài)的目的。(2)健康教育。①入院時。患者入院時,為其介紹院內環(huán)境、醫(yī)療配備、人力資源,以有效緩解病患的陌生感。②確診后,為患者及其家屬詳細解釋對應疾病知識,如發(fā)病原因、疾病癥狀、注意事項等。③確定脊柱外科手術方案后,為其介紹具體手術方案、流程、注意事項、預期效果、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以及如何積極配合。④針對病患的認知需求,及時展開解答,以不斷消除病患的顧慮。
干預前、后,以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估兩組脊柱外科手術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HAMA、HAMD評分越高則表明病患的焦慮、抑郁程度越嚴重;以視覺模擬分析法(VAS)評估兩組病患的疼痛程度,VAS評分越高則表明病患的疼痛程度越嚴重。
干預前、后,以自護能力量表(ESCA)評估兩組病患自護能力,ESCA評分越高則自護能力越強;以問卷形式對兩組病患的疾病認知度、治療依從性進行評估,問卷分值越高則表明病患的疾病認知度、治療依從性越佳。
干預后,研究組病患HAMA、HAMD、VAS評分低于參照組,P<0.05。具體見下表1。
表1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HAMA、HAMD、VAS評分比較分)
干預后,研究組病患ESCA、疾病認知度、治療依從性評分高于參照組,P<0.05。具體見下表2。
表2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ESCA、疾病認知度、治療依從性評分比較分)
脊柱為機體重要支持結構,自頸部至骶尾部的椎體、組織對于人體正常功能均起到支撐、維持作用,而機體脊柱的完整性直接影響了人們的活動能力[4-6]。因各種因素影響下所致脊柱損傷疾病,需及時采取脊柱外科手術治療加以糾正,而因認知缺乏、情緒波動等因素影響,極易致使患者的身心狀態(tài)惡化,不利于經(jīng)救治及康復。為此,針對脊柱外科手術病患,施行護理干預過程中需有意識強化心理護理、健康教育工作[7-9]。
心理護理作為非藥物治療方式之一,對改善機體生理應激、心理應激均有積極效果。而心理護理應用于脊柱外科手術患者中,針對病患存在的不良情緒進行針對性干預,如介紹院內環(huán)境、轉移病患注意力、人文關懷、環(huán)境調整,以調整病患的情緒,通過激活病患內源性疼痛抑制系統(tǒng),降低中樞疼痛感受,以達到緩解疼痛的效果[10-13]。與此同時,健康教育對提升病患的疾病認知度、治療依從性有積極意義。健康教育應用于脊柱外科手術患者中,于患者入院時即為其介紹院內環(huán)境以消除病患的陌生感、恐懼感,待病患確診后詳細為其介紹疾病相關知識,確定手術救治方案后詳細為患者介紹手術內容,并針對患者的具體疑慮進行解答,滿足病患的認知需求[14]。本文結果數(shù)據(jù)亦顯示,干預后,研究組病患HAMA、HAMD、VAS評分低于參照組,ESCA、疾病認知度、治療依從性評分高于參照組,P<0.05。
綜上所述,在常規(guī)護理措施基礎上對脊柱外科手術患者強化心理護理、健康教育,可改善其情緒、疼痛感,并提高患者的自護能力、治療依從性及疾病認知度,有積極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