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吉杰
(中國(煙臺)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山東 煙臺 264003)
互聯網的普及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互聯網中豐富的信息資源能夠改變人們對當前事物的認知和理解,其中互聯網知識產權從傳統(tǒng)的書籍資源逐漸轉變?yōu)殡娮有畔热?,改變了以往存在的方式和傳播途徑。由于互聯網知識產權缺乏必要的風險管理措施,導致越來越多的互聯網知識產權被嚴重侵犯。
商標是商家通過長期經營或者通過對市場進行營銷后獲得的一種商品類型,商標能夠很好地讓消費者區(qū)分該產品與其他產品之間的差異,從而給商家?guī)斫洕б婧彤a品榮譽。商標產權能夠給經營者提供合法經營的權利,同時也能給商家?guī)斫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huán)境下會出現眾多商家的爭奪和競爭,所以給商標權帶來了一定的風險,而這種風險在網絡環(huán)境下會被無形放大[1]?;ヂ摼W環(huán)境下商標權的交易由傳統(tǒng)的方式轉變?yōu)榫W絡虛擬的方式,商標權交易存在侵權的可能性主體也會變得較為多元化,最終導致網絡平臺成為商標產權潛在的侵權主體。網絡平臺的開放性和便利性滿足了不同人們的需求,同樣也使商標侵權行為變得更加多樣化,再加上網絡環(huán)境下的商標已經不需要傳統(tǒng)商標的牌照,通常以網絡域名或者網絡連接的方式存在,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對商標的偽造和竊取風險。
在民法的法律體系中,民事權利和客體之間是不得相互轉換的,這意味著著作權的判定和歸屬權必須具備以人為權的主體。但在網絡環(huán)境下,相關作品經過設備的掃描就可以發(fā)布,人們通過下載等方式,可以進行無限次的使用,且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導致作品權利人的權益存在被侵害的風險。由于互聯網環(huán)境下缺乏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修訂,部分標準要求比較模糊,都會導致著作權糾紛時有發(fā)生。
專利是反映科技水平的重要核心競爭指標,在企業(yè)發(fā)展過程中,專利權越來越重要,對于高科技產業(yè)來說,專利權決定著一個企業(yè)的命脈。對應的互聯網環(huán)境中,不同的機構對專利權的競爭也變得更加激烈[2]。站在企業(yè)經營角度,這不僅涉及專利使用權的爭奪,也涉及企業(yè)在專利遭受竊取的問題,站在國家經濟安全的角度來看,需要對專利權的質量問題進行分析,進而更好地解決不同專利制度存在出入的問題。
根據《2020年度知識產權與競爭糾紛案件數據分析報告》,著作權侵權糾紛最多,高達461 例,占總體比例的37.5%;其次商標權侵權糾紛440 例,占比35.5%;隨后是專利權侵權糾紛257 例,占比20.9%,產品品種、確認不侵害知識產權糾紛、損害企業(yè)名稱等侵權糾紛分別為21 例、15 例、12例,分別占比1.7%、1.2%、0.9%,而其他惡意引起的知識產權糾紛案例均不超過10 例,總占比為2%,如圖1所示。
圖1 知識產權糾紛案分布
大部分人在使用互聯網的過程中都抱有網絡信息資源是共享的心態(tài),因此在使用互聯網信息資源時,很難將其與知識產權聯系在一起。有部分人為了滿足自身需求,存在有意識地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情況,也有部分人由于缺乏互聯網知識產權意識,自己的知識產權被侵犯也渾然不知,這些情況都是由于網絡環(huán)境下知識產權缺乏必要的限制、人們對網絡環(huán)境下的法制觀念較為薄弱導致的。
網絡空間是非常龐大的,人們在網絡空間中處于陌生的狀態(tài),無法追蹤到彼此的身份信息,也就幾乎不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3]。這也導致網絡道德水平較低,用道德的力量難以約束侵權行為。網絡環(huán)境下的知識產權風險轉移過程如圖2 所示,其中,網絡文學作品中經常出現抄襲和盜取他人作品內容的情況。
圖2 網絡環(huán)境下知識產權轉移的過程
當前我國網絡知識產權的保護制度不夠完善,但隨著各大網站開始重視知識產權,要求須通過繳費的方式才能觀看或者下載相關內容。在這個過程中,部分不法分子抓住人們不愿意花錢的心理,通過一些黑客技術手段向公眾免費開放這些知識產權信息,以增加自身的點擊量獲取經濟效益,而這也是一種侵權行為。
當前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給知識產權帶來很多不確定性的風險。網絡信息資源知識產權法律關系由主體、客體以及內容這三個部分組成,站在利益平衡角度,網絡信息資源的知識產權界定模糊,會給知識產權帶來一定的風險[4]。確保合理地使用網絡信息資源權益,注重保護知識產權和公眾利益之間的平衡,以法律的視角構建知識產權人、傳播者和使用者之間的有序知識產權保護,才能最終做到對網絡信息資源的有效共享。
技術方面主要研究網絡環(huán)境下技術應用帶來的知識產權風險和應用技術的知識產權問題,探討其影響下的知識產權和相關權利領域的發(fā)展,有助于更好地利用法律實現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從技術和法律這兩個方面對網絡環(huán)境下信息資源以及知識產權的保護問題進行深入探究,實現訪問控制與認證,并在數字時代技術的變化和法律中考慮技術因素,可以為知識產權帶來更好的服務。
管理方面主要是通過研究不同的網絡資源組織策略和網絡信息資源在開發(fā)利用的不同階段,實現對知識產權風險以及不同網絡服務提供者加強網絡信息資源的知識產權管理。在構建各利益相關者風險溝通的生態(tài)鏈中,加強信息溝通的管理能力,并對連接標志以及網頁存檔等方面進行探討,能夠有效實現對不同建設模式中所涉及的知識產權問題進行分析,從而針對可能出現的知識產權問題提出對應的解決措施。
規(guī)章制度是為了更好地研究網絡環(huán)境下信息資源與知識產權規(guī)章制度在不同方面的實踐,通過數字化時代信息資源知識產權制度的建立,實現個體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有效統(tǒng)一[5]。在概括數字化信息資源知識產權保護的研究過程中,制定數字化信息資源知識產權的保護制度,能夠為信息資源知識產權所涉及較多的利益集體管理組織規(guī)避風險。而對網絡信息資源的特性以及網絡中的特殊信息資源進行研究,并對網絡知識產權法律體系建立更高的靈活性需求,有助于加強當前網絡環(huán)境下的知識產權保護。
在知識產權的風險研究中發(fā)現,網絡環(huán)境中,無論是數字圖書館或者是其他領域,在對知識產權進行風險評估時,由于缺乏統(tǒng)一的標準,不同的學者會從各自的研究視角提出一系列的知識產權風險評估指標體系。在采用不同指標的情況下,評價出的結果也就各不相同,想要避免這類問題,就需要建立一套較為完善的風險評估框架,對網絡信息資源知識產權問題各方面進行研究,有利于風險評估框架的構建,如圖3 所示。在網絡環(huán)境下,有效統(tǒng)一的評估框架能更好地實現評估標準化的基本要求,為網絡服務提供者開展網絡信息資源風險評估的有效保護,強化知識產權風險的管理。
圖3 網絡信息產權風險評估框架
在網絡信息資源著作權風險評估中,由于當前網絡服務提供者缺乏對著作權風險的有效監(jiān)管,加上與著作權風險相關的定量化分析處于起步階段,因此想要收集到較為完整的著作權風險數據非常困難。在當前的數據研究中,可以通過網絡服務者提供現有網絡資源信息的現狀以及相關專家經驗和網絡服務者提供的意見等,以此增加著作權風險的相關數據,并對數據資源進行不斷完善[6]。這些數據能夠更好地實現對網絡信息資源著作權的風險評估,有利于更加客觀地得出歷史數據,更具說服力。
人工智能技術能夠為網絡環(huán)境下知識產權風險評估提供較為良好的技術支持。一方面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模擬出專家在進行著作權風險評估時的思維過程和行為。通過借鑒已經發(fā)生的相關知識產權糾紛案件的基礎上,可以對目標案件進行更加智能化的推理,有利于更好地實現對網絡資源著作權風險的自動化評估分析。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有效提高風險評估的效率和風險評估結果的準確性,這是由于經驗豐富的專家和已經發(fā)生知識產權糾紛案件都是當前網絡環(huán)境下知識產權風險問題的集中體現,所以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將兩者有效結合在一起,就能夠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網絡環(huán)境下,為核心競爭力提供足夠的服務,有利于對所擁有知識產權的著作權進行有效管理,保護自身知識產權不被侵犯,并通過其創(chuàng)造較高的成本以及價值,可以有效避免信息資源著作權存在更大的被侵權風險[7]。在互聯網服務管理中,網絡服務能夠為提供者實現最大利益目標化提供的必要的網絡信息資源著作權進行有效保護,從而防止出現被侵權的行為發(fā)生,這也使得網絡信息資源知識產權被侵時的風險對網絡服務的提供者而言,是不可忽視的關鍵性因素。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及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們更加注重在網絡環(huán)境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但由于網絡環(huán)境的開放性和兼容性,使得網絡知識產權的侵權問題仍層出不窮,對此一方面要完善網絡環(huán)境下知識產權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另一方面執(zhí)法人員應嚴厲打擊網絡知識產權侵權行為,從而提高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