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中國小康網(wǎng)記者 王際娣
走進玉喦書院及鐘氏大宗祠,青磚石,硬山頂,龍船脊,雕花檐,一磚一瓦都沉淀著厚重的歷史;距離玉喦書院約30分鐘車程的南海神廟,“番鬼望波羅”的傳說膾炙人口,洋舶往返跨越千年時光,南海神廟依然宮闕巍峨,“扶胥浴日”的盛景雖已成為過去,但“海不揚波”的祈盼至今生生不息……
作為廣州市農(nóng)耕文化的重要區(qū)域,黃埔區(qū)擁有的古遺存遠遠不止這些。今年以來,黃埔區(qū)梳理了轄內的701處古遺存,歸類為古樹、古村、古井、古屋、古廟、古塔、古港、古道、古橋、古碼頭“十類古遺存”。大量的傳統(tǒng)村落,興盛的宗祠文化,以及扒龍舟、舞貔貅、波羅誕等民俗文化不斷被挖掘,重新喚醒了千年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守住了鄉(xiāng)愁,保住了老百姓心中的根。
近年來,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日益融入時代,走進生活,為經(jīng)濟社會生活賦能添彩,持續(xù)增進人民的家國情懷。這一點,《小康》記者在走訪黃埔“十古”過程中感受頗深。
蘿峰山下,古香古色兼具園林風光的玉喦書院赫然于此,與“十里梅花渾似雪”的蘿崗香雪公園,兩者相得益彰。書院與梅林的相互映襯,讓美景多了幾分風骨。
據(jù)蘿崗鐘氏第26代后人、蘿崗鐘氏文化協(xié)會秘書長鐘民憲介紹,玉喦書院的前身為種德庵,是廣州蘿崗鐘姓始祖鐘遂和所創(chuàng)辦。他親執(zhí)教鞭,教育家族子弟及鄉(xiāng)中寒門子弟。鐘玉嵒便是在種德庵隨父讀書。奈何他仕途坎坷,一直到50歲才中進士,晚年辭官歸故里?;剜l(xiāng)后,在原來種德庵旁修筑“蘿坑精舍”。
玉喦書院講解員歐雪冰介紹,玉喦書院自南宋至清數(shù)百年來,文人墨客、官僚名流慕名而來者數(shù)不勝數(shù),為書院與寺廟留下許多石刻和墨寶。其中著名的有唐韓愈的“鳶飛魚躍”匾額,宋朱熹的“忠孝廉節(jié)”字匾、文天祥的詩詞,明海瑞的聯(lián)句、衡陽王的題匾,清鄭板橋的四季竹刻、張之洞的詩碑等珍貴歷史文物。
祠堂作為宗族的精神象征和物質載體,一直被視為中國人心靈的家園,靈魂的歸屬地。祠堂見證了一個個家族的興衰、變遷和綿延,它不僅僅是一座古建筑,更承載著濃濃鄉(xiāng)愁。
黃埔區(qū)宗祠文化厚重,村村有祠堂。蘿崗鐘氏歷代出文人、武將眾多,鐘氏大祠堂建筑群可謂是典型代表之一?!缎】怠酚浾咴诂F(xiàn)場看到,鐘氏大宗祠與誥封將軍祠、六宗祠并排成一線組成的鐘氏大宗祠建筑群,十分壯觀。
蓮塘村時四陳公祠 肖昆華/攝
鐘民憲介紹,該建筑群見證了鐘氏家族500多年的歷史變遷,由于歷史久遠曾經(jīng)數(shù)度修復,近年來鐘氏宗親也籌錢出力修復,奈何修復費用高昂。如今國家重視傳統(tǒng)文化,尊重民俗,省、市、區(qū)都拿出相應資金對祠堂進行修復?!白鳛殓娛虾笕?,希望能更大程度地修舊如舊,讓其繼續(xù)發(fā)揮凝聚鐘氏宗親的紐帶作用?!辩娒駪椪f。
當前,玉喦書院與蘿峰寺已被評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包含了鐘玉嵒墓、鐘氏大宗祠及其南側誥封將軍祠、鐘氏六宗祠。
大宗祠是黃埔區(qū)厚重文化底蘊的一個縮影。除鐘氏大宗祠外,蓮塘村的時四陳公祠、幸福里的文沖陸氏大宗祠、穗東街南灣社區(qū)的麥氏宗祠等,目前依舊是重大節(jié)日、婚慶等重要日子的聚會場所。
“每年波羅誕,外出務工的村民、遠在他鄉(xiāng)的宗親都會放下手中的活,抽時間回來慶祝這個盛大的節(jié)日。以麥氏宗祠門口的空地一直延伸至‘人民會堂’,數(shù)百桌賓客歡聚一堂,大家都沉浸在熱烈的氛圍中,十分熱鬧。”南灣水鄉(xiāng)村民麥健權向《小康》記者強調,宗祠就是根。
在黃埔區(qū)701處十類古遺存當中,蓮塘村的古遺存占了36處。除古樹外,這里有最早始建于宋代的12口古井,建于清代的時四陳公祠,以及鴻佑家塾、秀昌書舍、友恭書室等嶺南特色古建群落和2條街、11條巷道,還有20世紀50年代建成的青蓮戲臺。
蓮塘村村民、村史編寫人陳耀松介紹,相傳南宋末年,陳氏先祖陳時四,趕著一群鴨子來到這里,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藏匿于帽峰山腳下的這方寶地,于是在此定居。在古代,人們建房屋首先要選定水井,水井開挖成功才建房屋,時四祖屋的古井涌出甘洌泉水滋養(yǎng)了一代代陳氏后人,時四古井和蓮塘村相伴了近千年。
蓮塘村向來重文,至今保留下來的有秀昌書屋、鴻佑家塾和友恭書舍。相傳最鼎盛的時期家家戶戶都會把自己的小孩送去私塾讀書,白天耕作,晚上讀書,夏季蓮塘邊,書聲伴蛙聲,連成一片,聲聲入耳。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歷經(jīng)數(shù)千年歷史發(fā)展,黃埔區(qū)積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歷史遺存,形成了以海絲文化、軍校文化、香雪文化、創(chuàng)新文化等為主的特色文化體系。
千年商都,海絲明珠。廣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發(fā)祥地,千年黃埔港可謂是興盛繁榮,經(jīng)久不衰。南海神廟、黃埔港、深井村、蓮塘村,如同行走的博物館,將海絲文明重現(xiàn)眼前。
在黃埔區(qū)長洲街深井社區(qū),完好的深井古建筑群記錄了廣州黃埔這一古港口的興盛。相比其他古村落,這一古村更顯“洋氣”。
資料顯示,雍正十三年,廣東巡撫楊永斌在向乾隆呈送的奏折中曾專門提到“黃埔深井村民多會番語,與洋人私自交易”。顯而易見,深井村是我國對外開放、受西方文化影響較早的地區(qū)之一。據(jù)深井村村民凌文星介紹,該村曾因被清政府指定為法國海員的休息地而被稱為“法國人島”,很多老一輩的人都會說法語。
位于深井村東北部的安來直街,就是建于清末民初的安來市舊址。這條長約400米的古老街巷,兩旁都是舊式排木板門的商鋪,44間商鋪全是灰筒瓦、青磚墻等典型的嶺南特色建筑。凌文星介紹,這條當年盛極一時的商業(yè)街,遍布米鋪、布店、醫(yī)館、中藥店、煙館、金鋪、當鋪、五金店……街尾各有牌樓一座,橫匾書“安來”二字,意為此地可確保安全,客商可以安心在此經(jīng)商。當年商業(yè)之繁華,可見一斑。
古老的遺跡像一扇窗口,讓現(xiàn)代人認識更久遠的過往。在深井社區(qū)的竹崗山腰處,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的外國人公墓,因當?shù)厝怂追Q外國人為“番鬼”,所以這片墓地也被稱為“番鬼山”,于2002年列入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這源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757)年,清政府在廣州設立粵海關,吸引了大量外國商人從事國際貿(mào)易工作。墓地埋葬的有外國官員、船長、軍人海員等,略顯斑駁的墓碑猶如一張書簽,夾在了廣州發(fā)展史的其中一個重要時期。
在深井社區(qū)還有一口有故事的古井——安來古井,也“見證”了這一切。井水質清爽、水源充足,當年可供100多戶人家和多間茶樓飲用,是安來市唯一的飲用水井。這也是當時的外國商船上的船員上岸后的取水點。如今,雖然村內已通自來水,但水井仍在使用。這口古井也已被列入黃埔區(qū)文物保護單位。
海絲文化的重要場所南海神廟同樣遺留了眾多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痕跡。黃埔區(qū)廟頭社區(qū)的南海神廟建于隋開皇十四年(594),在波羅江上,廟有高大的菠蘿樹,因而得俗名波羅廟。南海神歷代受敕封,清雍正二年(1724)被封南海昭明龍王之神。往來進出廟前,祭拜祈福,《廣東通志》卷八《禮樂志》載,“南海神廟每歲春秋仲月壬日致祭”,是為官祭。民間以農(nóng)歷二月十三日為南海神生日,每年于二月十一日開始,舉辦廟會,規(guī)模盛大,稱“南海神誕”,又稱“波羅誕”。附近民眾及香港、澳門、東南亞地區(qū)華僑信眾蜂擁而至,祈求國泰民安、海不揚波、出入平安。
歷史記載,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西漢時期就開始形成,到了唐代安史之亂后,中原通往西域的陸上絲綢之路被阻斷并逐漸衰落,貨物貿(mào)易逐漸改走海上絲綢之路,各國海船匯聚,廣州由此成為中國第一大港。
由于古代海航技術有限,海員外出可謂是九死一生,隨著海上航運越來越頻繁,人們對海神的祭拜變得更為隆重。公元594年,隋文帝下詔,在南海鎮(zhèn)為南海神建祠。于是有了如今的南海神廟。
南海神廟前方矗立著“海不揚波”牌坊。該牌坊的寓意是大海風平浪靜,象征一帆風順、滿載而歸。這也是千百年來商賈、帝王大臣及百姓對平安的祈愿。
牌坊前的地坪下面就是清代古碼頭遺址,古碼頭步級保存比較完整,東西寬9.6米,有九級踏跺,兩側砌石,與石牌坊正對?!?005年考古發(fā)現(xiàn)了古碼頭,證明清代的珠江水仍到‘海不揚波’牌坊前?!睆V州海事博物館負責人說。
南海神廟是老百姓航海前祈愿平安順遂的重要場所,自隋唐以來,歷代皇帝都派官員到南海神廟舉行祭典,并留下珍貴碑文,故有“南方碑林”之稱。
海絲痕跡還保留在古老的菠蘿樹上。立秋剛過,菠蘿樹上的菠蘿蜜即將迎來豐收。相傳唐朝時候一位海外貢使前來游覽祭拜,并種下兩棵菠蘿樹,不料誤了船只,只得只身留在此處,常舉左手向海望去,希望能返鄉(xiāng),無奈直到他死去也沒能望來家鄉(xiāng)的船只。于是后人為其著中國服飾,并奉其為“達奚司空”,俗稱“番鬼望波羅”。如今前來參觀的游客見其雕像是烏黑膚色,均要駐足看其望波羅的故事。
文化往往產(chǎn)生于人民的生產(chǎn)生活中。在廣州黃埔有個民間廟會——波羅誕。“波羅誕”廟會是嶺南地區(qū)最大的民間傳統(tǒng)廟會,至今已有一千余年的歷史,會期為每年農(nóng)歷的二月十一日至十三日。廟會主要的活動有祭海儀式、“五子朝王”活動、花朝節(jié)、章丘詩會、嶺南民俗表演活動等。宋代劉克莊《即事》詩中記載:“香火萬家市,煙花二月時。居人空巷出,去賽海神廟?!?“東廟小兒隊,南風大賈舟。不知今廣市,何似古揚州?!奔螒c年間崔弼撰的《波羅外紀》,十分生動地描述了當時廟會的熱鬧情景:“波羅廟每歲二月初旬,遠近環(huán)集,樓船花艇,小舟大舸,連泊十余里。有不能就岸者,架長篙接木板作橋,越數(shù)十重船以渡?!笨梢姰敃r的廟會盛況。麥健權介紹,南海神廟(波羅廟)方圓數(shù)十里的民眾都前來“游波羅”,包括水上、陸上地區(qū)都熱鬧非凡,四鄉(xiāng)云集趕赴廟會,熱鬧程度勝似春節(jié)。廟會期間還有吃波羅粽、制作波羅雞等傳統(tǒng)習俗。當?shù)厮渍Z有云“第一游波羅,第二娶老婆”,把游廟會與人生大事相提并論,足見對其重視的程度。
據(jù)介紹,傳說南海神有五個兒子,分別被村民塑成神像,稱為“五案神像”,分別被黃埔十五鄉(xiāng)供奉。在南海神誕辰當天,村民將通過獨特的儀式將他們抬回神廟,為南海神拜壽。
黃埔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龍舟龍頭、龍尾制作技藝”傳承人張偉潮 李小萌/攝
現(xiàn)今的“波羅誕”廟會是一千多年來形成的嶺南首屈一指的民間盛會,其蘊含了嶺南地區(qū)最具代表性的傳統(tǒng)民俗文化元素和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蘊。2011年,“波羅誕”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這也是當前黃埔區(qū)唯一一項國家級非遺項目。
“波羅誕”只是黃埔非遺文化的縮影。當前黃埔區(qū)共有國家、廣東省級、廣州市級及黃埔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33項。
吳煥東是新龍鎮(zhèn)大坦村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貔貅舞的第六代傳人。在他的努力下,目前,大坦村貔貅舞隊成員已有40人,并且多數(shù)是青少年。令吳煥東頗為自豪的是,舞隊經(jīng)常在省、市、區(qū)各級文化活動中登臺亮相。
日前,《小康》記者來到大坦村,吳煥東一身貔貅演出服看起來十分喜慶。當《小康》記者問到貔貅舞由來的時候,吳煥東的話多了起來。他介紹,貔貅舞又稱“客家貓舞”,是客家人的傳統(tǒng)舞蹈活動。相傳貔貅是上古神獸,所到之處能驅邪納福。每逢春節(jié)、元宵和喜慶日子,當?shù)厝硕家桴鳎员磉_驅邪除疫、迎新納福的愿望。
傳統(tǒng)文化源于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愿望,隨著社會發(fā)展,這種文化逐漸弱化,傳統(tǒng)文化人不足以以此維持生活,于是許多地區(qū)的貔貅隊都逐漸衰弱甚至失傳?!拔业膱猿衷从跓釔郏瑥男【褪芨赣H熏陶,對貔貅舞有獨特情懷。如今大坦村貔貅舞隊伍得以壯大,一方面是宣傳到位,文化部門重視,另一方面則是與當下許多場景相結合,找到更多存在的價值?!弊鳛榉沁z文化傳人,吳煥東對非遺文化的傳承及發(fā)揚感受頗深。
說罷,吳煥東便戴上貔貅舞動起來,一時間鑼鼓喧天,“貔貅”便跟著節(jié)奏探頭、跳躍,節(jié)日的熱鬧氛圍瞬間拉滿……
除了這些,在嶺南水鄉(xiāng),端午節(jié)也是要扒龍舟、吃粽子盛大慶祝的。黃埔地處珠江出???,街道、村落的河涌通江達海,龍舟文化亦源遠流長。
黃埔下沙社區(qū)的龍舟龍頭龍尾技藝非遺傳承人張偉潮不久前“出名了”——其作品龍舟龍頭在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的視頻中一展風采。
張偉潮是廣州城內為數(shù)不多的手工龍頭制作者之一,1987年出生的他被譽為“最年輕的龍頭專職制造者”。張偉潮說,自己自幼受木匠父親的影響開始接觸龍舟工藝的制作,耳濡目染下對龍舟文化非常熱愛并堅持至今已有近20年,最初時多為制作龍舟模型,后以制作傳統(tǒng)龍舟龍頭雕刻為主。
張偉潮不僅龍舟龍頭、龍尾制作技藝精湛,對龍舟文化更有獨到見解。他說,嶺南的龍舟比賽與龍舟競渡有著很大區(qū)別,廣東的龍舟賽也叫扒龍舟,是一個團體活動,團結一致凝聚力量的紐帶之一。應當更好地傳承與發(fā)揚。
“我做的每一個龍頭都會融入當?shù)貍鹘y(tǒng)文化,讓受眾參與進龍舟龍頭、龍尾的制作中,讓其感受其中文化,這樣的龍舟才有靈魂,才能將傳統(tǒng)文化更好地傳承和發(fā)揚?!彼J為,作為非遺傳人,不僅要把技藝傳承下去,更要思考傳統(tǒng)文化如何以現(xiàn)代人更能接受的方式去讓大家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