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詩芬
安陽職業(yè)技術學院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中提出“要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高速飛躍,國家將當代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視為重中之重,2017年,教育部要求全國各個高校推廣“課程思想”的方針,目的在以學科知識為依托,逐漸從對象、目的、內容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將大學生的思想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和課程當中。為有效落實2005年全國職業(yè)教育工作會議精神,且根據(jù)《國務院關于大力發(fā)展職業(yè)教育的決定》,發(fā)展體育職業(yè)教育是滿足社會對體育行業(yè)職業(yè)人才要求的重要措施。體育課程是大學必修科目,教學環(huán)境,教學內容,情感體驗都貼合時代大學生思維活躍、獨立自主、朝氣蓬勃的特點。體育教學中的“思行結合”,對推進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僅停留在說教式的灌輸,更重要的是讓大學生喜愛并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當代大學生可以在實踐活動中踐行人生價值觀。這樣,體育教育可以彌補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實踐性不足。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當中明確提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教師在學生的教育教學中,需要通過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引導學生正確其三觀,“高校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有助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xiàn),在公共體育課教育中,這兩者的融合對于高校大學生的綜合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高校體育教學和思政教育的融合有助于促進大學生體質,并在促進其運動技能提升的同時,讓大學生對競技精神更好地理解。同時,體育教學中愛國主義意識的滲透,還能夠促進大學生正確思想意識的樹立,使其更好地了解科學體育鍛煉的知識,實現(xiàn)綜合發(fā)展和全面提升。
2017年黨的十九大以后,我國邁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因此在大學體育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增強學生的政治信仰至關重要。教師們可以通過奧運賽事中運動健兒為國爭光的故事作為案例充實教學素材,由此對思政教育進行滲透。例如,近年來中國國際地位迅速提,北京成功舉辦冬奧會成為雙奧之城、我國控制疫情的能量等。這些熱點、社會事件以及政治案例都能夠作為愛國精神培育中的重要內容。通過實際國情和事件,使得學生能夠對愛國主義的內涵更為深刻地感知,讓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不斷的發(fā)展升華,增強民族信仰。
體育運動的有效開展和進行,可以不同程度上增強學生的競技能力,激發(fā)學生進取精神。體育游戲和體育競賽都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隗w育本身活動背景,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無疑可以切身體會到團隊凝聚力的魅力。目前 90 后和 00 后的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這兩代人自我意識較強,大部分沒有集體主義的概念。在有效地開展集體性體育游戲和競賽活動中,能有效彌補這一缺陷,對當代大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團隊精神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大學體育教育教學,也可以被看作一項競技性的集體性交往活動,能夠綜合評價學生的反應速度和毅力。同時,對于現(xiàn)代大學生來說,身體素質與國家的命運一脈相連,大學生的身體素質狀況和三觀正能量的培養(yǎng),直接關系到了國家的未來發(fā)展。所以,作為國之棟梁的大學生在學校學習和生活的過程中,要養(yǎng)成敢闖敢拼的精神,富于創(chuàng)新,頑強拼搏,有更加強壯的身體來面對今后的挑戰(zhàn),有正能量的三觀來推動祖國的發(fā)展。在大學體育教學中,通過開展各種體育活動來培養(yǎng)這些精神,將優(yōu)秀的紅色文化精神品質潤物細無聲的融合到體育精神中。
基于國家對下一代接班人的要求,當前高校體育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已然成了教學中的常態(tài)化,在初嘗試的時候,兩者間的融合不是簡單的加法,而是要遵循一定的原則,促使思政元素春風化雨的融入體育課程。
評價是課程教學以及課程內容優(yōu)化的重要途徑,同樣要對體育課程教學中蘊含的思政要素進行充分挖掘。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體育課程和思政教育的融合需要在充分了解學生學情的基礎上,滲透思政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所以,在體育課程思政元素融合時評價需要全面多方位,將形成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有機結合,不論是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過程,還是學習成果等方面都要列到評價指標當中,將反映思政元素的評價標準也納入評價體系,從而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對學生的綜合體育水平和思政素養(yǎng)更加全面的考評。
教育教學并非是一個靜止的狀態(tài),而是隨著時代發(fā)展和社會需求不斷變化的動態(tài)過程,新時代背景下高校體育課程和思政教育間的融合同樣如此。學生在不斷的成長,由于科學技術的日益更新,學校教學環(huán)境日新月異,教師的教學方法根據(jù)實時情況不斷地改進,在外界環(huán)境不斷變化的情況下,教師也應該根據(jù)變化來調整教學策略和根據(jù)實際要求融入思政元素,所以新時代背景下高校體育教育中思政教育的融合也要堅持發(fā)展變化的基本原則,在對時代和社會變化充分考慮的前提下,對課程建設目標、內容、方法以及形式等加以明確,然后再融合思政元素,由此保證體育課程思政更為科學合理的開展。
隨著信息化的迅猛發(fā)展和大數(shù)據(jù)時代的到來,高校體育課程和思政教育的融合,也應該基于時代的特征有效相融,這就必須遵循精準有效的基本原則。比如,在開展形成性評價時,體育教師就可通過精準化原則的運用,把“互聯(lián)網(wǎng)+”有機地應用到思政課量化當中,進而選擇更加精確的領域開展精確調查,制定出精確的教育教學策略,將體育課程思政實施的情況以及學生的學習狀況精確地反映出來,從而有的放矢地制定策略,便于制定出更為完善的教學計劃。體育課程思政開展就是要遵循精確有效原則,這是確保兩者有效融合,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途徑。
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設施切不可僅僅停留在理論上,更應該走進體育課程實踐,破除以往單一的教學體系和教學模式,同時要敢于突破和嘗試,實現(xiàn)管理與實踐的創(chuàng)新。
高校教師不但是大學生思想與心靈的塑造者,同時也是其人生道路的引領者。作為高校體育教師需要完成學校體育教學工作,也是實現(xiàn)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傳播人,對黨和國家有著忠誠的信仰,并將此信仰傳遞給學生,是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輔導人。高校體育老師是推動高校體育課程思政融合的主導者和執(zhí)行者,因此,作為高校來說,應該重視強化體育教師業(yè)務能力、政治素養(yǎng)的提升,讓所有體育教師都可以深刻地意識到對新時代全面發(fā)展人才培養(yǎng)的責任與使命感。
首先,對體育教師思想政治意識進行積極的培養(yǎng),教師自身做到“打鐵還需自身硬”,提高自身的政治覺悟,豐富思想政治知識;其次,提升教師的教學技能和教學水平,教師了解思政教育元素,能夠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融合技術教學;再次,可通過體育活動的豐富,將各種體育競賽有機融入育人育德目標當中。不論是在賽前,還是賽后,教師都應該開展相應的思想教育,讓學生明白什么是體育精神,在體育活動中感受思政教育;最后,要重視增強體育教師的責任意識與使命感。從高校體育教師隊伍實際來看,不少教師存在著得過且過的思想進行教學,課堂中大部分時間未能有效組織,而是留給學生自由活動,這無疑是浪費了學生時間,浪費了體育資源。因此,強化體育教師的責任感非常重要,通過制定相應的獎懲制度,來約束體育教師的言行舉止,為更好地實現(xiàn)體育課程目標。
高等學校領導要從人才培養(yǎng)目標和體育課程評價的方向,對體育教學制定中融合課程思想政治元素提出可行性意見,從而更好地指導高校體育課程教學設計和課程建設。在對體育教學計劃進行制定的過程中,可將體育文化和體育精神適當?shù)臐B透其中,對體育理論課比重進行科學設置,對教學內容進行優(yōu)化調整,增加與體育理論教學相關的人文知識。體育教師在設計體育課堂教學時,應巧妙地將體育理論知識、體育課程和體育文化與體育歷史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讓體育教學內容更為豐富,增強體育教學的魅力。
開展“體育中國夢”為背景的體育大國教育,實現(xiàn)“體育強國”。“體育強國夢”,作為中國夢中的重要構成,應該把“體育強國夢”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核心內容。在設計與開展公共體育教學的過程中,融入體育強國的實例。學生和教師都可以收集體育強國的相關故事,在課上進行分享,為豐富學生的業(yè)余生活,推薦電影《中國女排》,讓學生認識“獨臂將軍”陳招娣,她因攔網(wǎng)受傷橈骨斷裂但是仍打著繃帶單臂拼完五局,孫晉芳曾忍著腰傷打封閉上場,憑借鬼斧神工的傳球,賽后卻疼到無法站立。跟學生一起回顧中國體育現(xiàn)代史,1981年11月振奮一代中國人的中國女排,他們獲得了七戰(zhàn)完勝的傲人戰(zhàn)績,奪取世界冠軍。引導學生關注中國體育的發(fā)展,樹立為祖國體育事業(yè)發(fā)展做貢獻的理想。
學校應組建專門的開發(fā)隊伍,將公教部體育調研組和思想政治教師進行教研活動,提高體育教師參與度,明確各自職責,最終開發(fā)出高校關于思政元素融合的特色體育校本課程。體育教師也應不斷學習,優(yōu)化全面發(fā)展素質教育體育本體知識,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校本課程創(chuàng)新與研發(fā)的能力,通過調研、培訓和校外集體學習,全面推動體育“課程思政”實施推進。
通過健美操情景教育模式使學生養(yǎng)成自我教育、自我批評的習慣,大學生能夠主動從自身尋找原因,便是及時的開展自我思想政治教育,傳承和學習老一輩革命家吃苦耐勞,不畏艱險的精神,對革命先輩的愛國主義精神進行大力發(fā)揚,在體育競賽中學生能夠學習他人的特長,彌補自身的不足,培養(yǎng)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
健美操課程可以貫穿大眾體育鍛煉基礎知識、健美操鍛煉基礎知識、健美操技術技能要點、健康鍛煉及體能訓練基礎知識,重視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終身運動的意識和良好習慣,將學期課程轉化為4大模塊,黨史、紅色文化與體能素質培養(yǎng)相結合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旨在使育體和鑄魂相輔相成,同向同行。
通過查閱資料得出“武術武德文化中具有舍生忘死、精忠報國的愛國精神;頑強不息、奮發(fā)向上的進取精神;貴和尚中、厚德載物的包容精神;天人合一、和諧與共的團結精神”,我們可以將這些武德等思政元素納入評價體系當下。
以學生全面發(fā)展為目標融入武品教育,根據(jù)武術以“德性文化”“以德為先”“以德服人”的高校武術課程思政實踐時,應致力從“德”的教學內容設計作為重點,由此來傳承中華優(yōu)秀“武德文化”并培養(yǎng)他們高尚的德性。高校武術課程思政也應將“才”的培養(yǎng)進行突破,傳承中華傳統(tǒng)武術文化特色。學生“才”的獲得勢必要經(jīng)過漫長曲折而艱辛的過程,從而培育大學生的堅忍不拔的毅力與和經(jīng)久不衰的韌勁,這比單純的知識與技藝傳授更有實際意義。
體育舞蹈課程與思政元素融合可以從服裝與音樂作為切入口。以高校體育舞蹈為例,在其所選取的音樂當中,就可對傳統(tǒng)民樂所具有的特點進行充分運用和融入,如廣東選手成兵、瞿臘佳通過對蘊含愛國主義精神的交響樂《黃河》的應用,對體育舞蹈的動作進行編排;而很多拉丁舞編導則通過對具有古風特點的《梁祝》《霍元甲》等音樂的應用,與拉丁舞動作相結合,讓具有拉丁元素的戲曲作品呈現(xiàn)出來。近年來,伴隨傳統(tǒng)民族服飾,如漢服、唐裝等越發(fā)盛行,很多體育愛好者以及體育舞蹈者則在體育舞蹈服裝當中融入了傳統(tǒng)服飾文化元素,并在世界舞臺中呈現(xiàn),讓全世界人民感受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底蘊,讓中國風遍及全球各個地區(qū)。所以,將中國傳統(tǒng)音樂以及服飾當中的特色文化元素融入高校體育舞蹈當中,不但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和傳承,同樣也是民族文化包容性的體現(xiàn),是體育舞蹈“世界化”到“中國化”和“本土化”再到“世界化”的體現(xiàn),深刻影響著我國文化大國的建設。
新時代開啟了新的征程,高等教育也站在了新的起點之上,提高高等院校將體育課程和思政元素進行高效地融合,這不但滿足了當前高等教育發(fā)展的需求,同時也適應了國家與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所以,廣大師生在將思政教育融入體育技能教學的過程中要做到同心協(xié)力,通過積極有效的舉措共同推進兩者的融合,更好地推動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