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永瓊 | 江蘇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當席勒寫《審美教育書簡》時,正是德國古典哲學方興未艾之時。后者將回到古希臘的作為第一哲學的形而上學作為了其繼承或對接的現(xiàn)代哲學的起點。那么,席勒當時為什么就審美教育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呢?它和第一哲學之間是什么關系?或者,是否席勒當年就是在一種將人的審美特質作為了第一教育哲學來看待的呢?從美感存在論的線索考察中,指出這樣一種“美感論”是由席勒率先做出的,我們析分出了從席勒到海德格爾再到當前的教育美學與美學教育的一體交叉性特質,并揭示“可感存在”之于當代人的感性審美及其教育學的意義。
哲學為什么會走向藝術?1934-1937年,當海德格爾寫下“對歷史和政治的正確理解,只能立足于審美狀態(tài)”時,恰正是其就藝術主題進行集中思考的時期。這期間海氏的著作有:《荷爾德林》(1934—1935冬季學期),《形而上學導論》(1935夏季學期),最后的1936年法蘭克福講座,即《藝術的起源》;他的第一次尼采講座,“作為藝術的強力意志”;《席勒講座1936—1937》,等。有關席勒的講座屬于《海德格爾全集》“筆記部分”,被編入了第84卷《討論班:萊布尼茲、康德與席勒》。在這個“海德格爾的三十年代中后期”里,他為什么要將主要的精力放在對藝術問題的思考上呢?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曾經在這段時間閱讀了席勒的《審美教育書簡》,目前海氏的《席勒〈美育書簡〉筆記》已經出版。瑪麗亞·洛佩茲(María R.A. López)指出,海氏當時之所以提出“藝術的起源”與“思之任務”,乃是受了席勒的啟發(fā)。甚至可以說,他在藝術主題上所受到的來自席勒的影響比荷爾德林和尼采對其所產生的影響還要大。但讓人困惑的是,既然這樣,為什么海氏之后再沒提起過席勒呢?不管怎樣,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海氏提出形而上學的藝術轉向是受到了他閱讀席勒《美育書簡》的深刻影響。
《美育書簡》說了些什么?為什么海氏在閱讀了席勒的《美育書簡》之后,即刻指出“形而上學的終結”“藝術的起源”與“思想的任務”呢?按照洛佩茲的解讀,海氏當時從其所處的現(xiàn)實狀態(tài)中獲得的體驗和感受與席勒當年在法國大革命之后所受到的打擊如出一轍。18世紀的席勒為了找到當時歐洲社會頑癥的解藥而寫就了《美育書簡》,而海氏在他的集子中寫出一系列藝術主題的作品時,也正是將席勒那時的處境心情視作了他自己的。海氏在筆記中寫道:“這些席勒的書信出現(xiàn)于1795年,是對法國大革命的第一次有目的的大規(guī)模反擊。只有在這樣的理解下,我們才能理解它們的真正含義。”
我們贊同洛佩茲的觀點,即“由于海德格爾——尤其是1936年的海德格爾——清楚地理解了席勒的失望意味著什么,他似乎和席勒一樣試圖對這種失望做出回應,認為‘對歷史和政治的正確理解,只能立足于審美狀態(tài)’?!比欢?,我們更應該注意到的是,席勒的美育觀在海氏身上所起到的教育影響作用。海氏對藝術的起源進行了專題性的探問之后,又對作為后世的今天的我們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直到當代的美學哲學家朗西埃所提出的“美感論”或“可感存在”。在這一條線索上,中國本土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已經于上個世紀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命題。但如果不從席勒那里出發(fā)、經由海德格爾與朗西埃,再回溯到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這里,我們只能將其“以美育代宗教”的命題簡單地理解為,因為我國是主張無神論的國度,所以才選擇或提出了用美育功能來代替宗教功能。事實上,如果,我們細看席勒-(蔡元培)海德格爾-朗西埃的這一條美育線索,則就可發(fā)現(xiàn),審美存在實為第一哲學。在席勒那里,他從康德的《判斷力批判》出發(fā),對人類的審美經驗作了一個轉折;海德格爾則從席勒的《美育書簡》出發(fā),指出席勒的美學仍然未能脫離形而上學的范疇,而藝術的轉向則是一個全新的開始。換句話說,席勒掀起了一個哲學上的審美經驗轉向,海德格爾所提出的則是藝術超越了形而上學領域。在海氏的《席勒〈美育書簡〉筆記》中,馬卡德在編者后記中指出:海氏進入藝術領域是因為他放棄了革命希望的結果,席勒對于海德格爾而言是“恥辱中的安慰”。藝術是海氏中后期最為關心的主題,當他說哲學已終結了之時,他看到了哲學發(fā)展的藝術與美感走向。
在海德格爾之后,哈貝馬斯在其《現(xiàn)代性的哲學話語》中亦特別梳理了席勒《美育書簡》之于主體間交往理性的本質意義何在。席勒從1793年夏天開始寫作《審美教育書簡》,于1795年發(fā)表在《季節(jié)女神》上。哈氏認為:“這些書簡成了現(xiàn)代性的審美批判的第一部綱領性文獻。它賦予藝術一種全面的社會-革命作用。席勒的這部作品已經領先了一步,藝術應當能夠代替宗教,發(fā)揮出一體化的力量,因為藝術被看作是一種深入到人的主體間性關系當中的‘中介形式’。席勒把藝術理解成了一種交往理性,將在未來的‘審美王國’里付諸實現(xiàn)?!账岢龅倪@個問題其實已經暗含著這樣的答案,即藝術本身就是通過教化使人達到真正的政治自由的中介。教化過程與個體無關,涉及到的是民族的集體生活語境?!毕噍^于海德格爾在席勒《美育書簡》中所發(fā)現(xiàn)的“藝術的轉向”,哈貝馬斯更進一步強調了社會教化的過程對于藝術的依賴性?!敖袒^程的中介是藝術,因為藝術能產生一種‘中和心境’,‘在這種中和心境中,心緒既不受物質的也不受道德的強制,卻以這兩種方式進行活動’?!惫纤玫氖窍铡睹烙龝啞防锏脑挘@足以說明,席勒開創(chuàng)了美學的第一哲學性,或更確切地說,是美育的第一哲學性。但對此一特性的受到人們的逐漸重視,則是在席勒之后的學者們不斷加以闡釋而得以普遍程度的認可的。
席勒所說的審美狀態(tài)即“第三王國”或“第三種狀態(tài)”,是其美育論中最重要的觀點。審美狀態(tài)的實現(xiàn)被席勒理解為“第三種狀態(tài)”,它將人的所有潛能綜合為一個整體。它由感性的和理性的兩部分組成。“根據海德格爾的解讀,它將是人-存在的實現(xiàn)(das mensch-sein)。審美狀態(tài)構成了人的根本實在性(Grundwirklichkeit),并與之一起構成了人類歷史-命運自由本質的最初飛躍?!焙5赂駹栒f:“人類的本質存在(Wesensentwurf)以審美狀態(tài)的必要性(Notwendigkeit)作為它的根本現(xiàn)實”。美是“人的必要條件”,是真正的人的必要條件。這是席勒《美育書簡》在第十封信中所特別說明了的。循著這條路往下走,當人處在這樣一種審美狀態(tài)中時,人的本性中所特有的矛盾緊張的必要和不可能得以重新統(tǒng)一。即感性(欲望)沖動和理性(形式)沖動獲得了既興奮又平靜的一種中間平衡狀態(tài)。這樣一個過程被席勒稱作“游戲”。而這樣一種“游戲”,海德格爾將它訴諸于藝術作品的顯現(xiàn)活動上,比如他著名的對“凡·高的農鞋”這一畫作的把握,即是這里所說的人處于審美狀態(tài)時所贏獲的開顯出來的狀態(tài)的最好例子。而哈貝馬斯則認為:“藝術參與了兩項立法:在力的可怕王國和法則的神圣王國之間,審美的創(chuàng)造活動不知不覺地建立起第三王國,即游戲和假象的王國。在這個王國里,審美的創(chuàng)造沖動給人卸去了一切關系的枷鎖,使人擺脫了一切被稱為強制的東西,不論這些東西是物質的,還是道德的。”無疑,在哈氏看來,席勒建立了一種審美交往的社會關系,而“其目的并不是要使生活關系審美化,而是要革交往關系的命”。因而,“只有當藝術作為一種交往形式,一種中介——在這個中介里,分散的部分重新組成一個和諧的整體——發(fā)揮催化作用,生活世界的審美化才是合法的”。
事實上,在海德格爾之后,“哲學的藝術轉向”或“美學作為第一哲學”的命題已為不少中外學者有所系統(tǒng)論述。如我國比較早的提出者有李澤厚先生,近年來有楊春時的專著《作為第一哲學的美學》。國外的著述主要有杜夫海納的《美學與哲學》、馬丁澤爾的《顯現(xiàn)美學》等??梢钥吹?,它們都將“顯現(xiàn)”即“事情本身”作為了哲學思考的起點。在教育學領域里,也有學者從物象的教育意義出發(fā),在“物的追問”中去看其審美教育本質。例如比斯塔(Biesta,G.),他的《十年來的教育宣言:姿態(tài)和實質》就傳達出了“物的教育追問之意義”或“視差之見的教育學”。然而,不論是當代美學哲學家朗西埃本人,還是其他極力推崇審美教育的第一哲學性的學者們,都不約而同地過于強調了它的政治審美方面的要素。尤其在國際教育學領域,在當前將美育作為第一教育哲學的研究中,比斯塔占據著重要位置。而這種在美學中對教育的政治性功能特征的強調更是得到了凸顯,如他與其他人的合著《雅克·朗西埃:教育、真理與解放》一書尤可見一斑。
其他的美學作為第一哲學與美育的第一哲學性的相關研究中,亦有從“思辨實在論”或“對象指引的哲學”出發(fā)來談論當前我們這個時代的美育優(yōu)先性的。如奧拉爾(S.B. Oral)指出:“為了適應這種對現(xiàn)實的新認識,我建議教育應該被理解為一種審美態(tài)度的培養(yǎng),這種審美態(tài)度被理解為一種能力,在理解對象的相關和非相關方面之間維持緊張關系的能力,這在哈曼的習語中得到了理解。”哈曼的“對象指引的哲學”從海德格爾那里的物的在手狀態(tài)和上手狀態(tài)出發(fā)而展開了客體對象如何被顯象為物的論述。但我們的思考將有別于比斯塔等人過于強調的政治美育,同時也并不與思辨實在論或對象指引的哲學的路徑相同。本文遵循自席勒以來開辟的美育的第一哲學性的道路。具體說來,它指的是將人的審美教育首先理解為是一種哲學活動。而這種對審美自由狀態(tài)的追尋活動,是教育的起點,因而能夠被稱之為第一教育哲學,我們可從美學與教育學誕生之初的德國古典哲學背景中獲得些許對它的體認。
首先,何謂德國古典哲學?按照我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者的界定,“德國古典哲學產生于18世紀后半期至19世紀,它經歷了由康德開始,經費希特和謝林,最后由黑格爾完成的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到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思想運動,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料,是馬克思主義直接的理論來源之一。”然而,為什么許多現(xiàn)代科學都孕育于或直接誕生于德國古典哲學時期呢?它不僅僅是在時間上表現(xiàn)為現(xiàn)代社會的起點與開端階段,而且更重要的是它的思想資源。那么,為什么恰恰是德國古典哲學(及其觀念論)而不是其他時代或其他地區(qū)的思想理論成為了現(xiàn)代社會的源頭性開端起點呢?
我們認為,可從德國古典哲學所具有的特征來做些說明。德國古典哲學誕生的背景具有文化上的的幅員遼闊性,也即文化流動性或動態(tài)交流發(fā)展性。換句話說,正是因為它的這種誕生之初的“文化流動性”才使得它較之于歐洲其他同時代的哲學更具有強盛的生命力。眾所周知,德國真正得以統(tǒng)一成為一個國家是較晚的。18世紀后半期至19世紀上半期,“在這個分裂且高度地方化的德國,真正具有全德意志意義的行業(yè)為數很少,德國的教授們是其中之一,因為他們會前往德意志境內任何提供教職的地方。因此,就有了這樣一群在觀念上極有抱負、且具有一定權威的人,他們中有些人認為自己是新一代的古希臘人,他們明確意識到自己正生活在這樣的一種處境中:在這里人們已經能夠深深地感到在‘主觀生活’和‘社會規(guī)則’之間存在著‘鴻溝’?!焙翢o疑問,德國古典哲學,尋根于古希臘哲學的理念論源泉。也就是說,德國古典哲學時期的哲學家們,能夠面向現(xiàn)實社會問題本身,法國大革命的事件性意義引發(fā)了德國哲學家們思考人類社會的過去及未來。實際上,這是一個簡單的“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邏輯,但是用什么樣的理論來聯(lián)系什么樣的實際,則是區(qū)分出思想與哲學之大與小的關鍵。
其次,教育學與美學都是德國人的發(fā)明,確切說來,是在廣泛意義上的德國古典哲學時期,幾乎同時誕生了這兩門學科稱謂及其在現(xiàn)實狀態(tài)中的運行。德國古典哲學,開啟了眾多現(xiàn)代科學的誕生之路,而它作為一個開端,其意義較之于古希臘哲學的古典意義,區(qū)別與成就及價值何在,卻至今在我國的人文學術界遠未達到清晰明了的程度。教與學的活動遠遠早于作為一門學科登上大學講臺的教育學,在德國人努力將其學術精神之根鏈接進古希臘的理念論背景中時,他們既發(fā)明了“美學”(目前普遍認為是鮑姆加登發(fā)明了“?sthetik”[感性學]一詞,即美學),同時也將教育學更新并提高到并非僅僅只是具體的教學活動層面的具有觀念論本質與形而上學特性的科學。近年來,有文獻注意到赫爾巴特教育學中的倫理學基礎之“教育性教學原則”的美學元素。區(qū)別于將赫氏的美育觀放到其倫理學基礎的教育學體系里來進行揭示,我們認為將教育學與美學放回到它們共同的誕生背景中的德國古典哲學的整體視野里來進行觀審,更為重要。尤其,聯(lián)系當前的感性審美現(xiàn)實,這種通過回溯源頭來聯(lián)系當下實際狀況的鏡像視域,能透析出事物本身發(fā)展的生命機理及其它的意義何在。而這也正是德國古典哲學所教給我們的方法論:理論聯(lián)系實際。
赫氏在德國哲學史上是與黑格爾同時代的人,但他并不贊成黑格爾的哲學,赫氏“從自然科學思維方式的角度提出哲學理論”來與之抗衡。“他尤其反對意識哲學的觀念論思考模式。赫氏作為康德在哥尼斯貝格大學教授職位的繼承者,一方面發(fā)揚康德的科學精神,另一方面也批判康德的‘觀念論方向’,主張繼承萊布尼茨的單子論觀點,尋求事物本身的‘最后的簡單本質’,即‘實際的本質’”。從赫氏這里,已經嘗試走出德國古典哲學之唯心主義的時期,他的哲學具有實證科學化的努力,即教育的心理學化,用心理學的科學實驗研究來實施于教育教學實踐。赫爾巴特是心理學誕生在德國的先驅性人物,但他更是“現(xiàn)代教育科學之父”。然而,現(xiàn)代教育科學發(fā)展到如今的后現(xiàn)代,它丟失了什么?當初,赫爾巴特不僅把教育學建立在走自然科學發(fā)展方向道路的心理學上,還把教育學的基礎建立在倫理學之上。而這一除心理學的科學根基之外的“另一方面”之倫理學根基,即是赫氏還承接著的近代哲學的倫理學根基?!皩⒔逃龑W奠基在倫理學之上”,這意味著除對科學技術的應用以外,如果丟掉倫理學,教育與教育學就會遇到問題。因而,不論教育學怎么科學化地發(fā)展,它之中必然是需要缺一不可的倫理學與心理學這兩條腿來走路。工業(yè)社會或現(xiàn)代社會的教育理念及方法主要是科學的教學方法與科學的學習方法。那么,怎樣的教與學才是科學的呢?“工業(yè)革命”以來尤為注重生產效率,市場經濟之注重高效的生產效率與商品的高利潤效益等。在教育上,科學技術同樣也提高了學與教(或教與學)的效率,但更為突顯的是,它不斷催促加速發(fā)展學校教育快出人才、出所謂“高精尖”人才,這卻帶來了全民焦慮與“社會內卷化”等不良后果。如此狀況,要怎么解決?為什么在現(xiàn)代教育科學的建立之初,赫氏就特別指出倫理學與心理學是教育學的兩大奠基性學科呢?
基于教育學的德國古典哲學誕生背景來進行探討,當前時代,對教師職業(yè)的定位,如果喪失了崇高感與使命感,對“這個世界會好嗎?”的問題的回答,如果人們還能提供給它一個肯定的答案,那么,能指望哪樣的群體來引領著使它好呢?社會的平庸難道不首先是學校教育的平庸所導致的嗎?學校教育的平庸一定程度上不正是教師群體的平庸所決定了的嗎?科學主義(工具理性)丟失了理想倫理道德的根基,使得“面包式學習”與“面包式教學工作”成為了學校的主流樣態(tài)。阿多諾曾說過“奧斯維辛之后,寫詩是野蠻的”。工業(yè)文明發(fā)展到了“二戰(zhàn)”時期,達到了一個至高的頂峰,原子彈等毀滅性、破壞性技術的發(fā)明,給地球(包括生活在這里的所有生物)帶來的種種災難及傷害的負面效應表明,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類已經進入了另一個“野蠻”時代——欲壑“黑洞”的時代。從那時起,“上帝已死”“人已死”的命題頻頻受到廣泛地討論,沒有了神(彼岸世界的崇高向往——超越于現(xiàn)世的種種期待),也沒有了人(和其他所有生物無異,人僅僅只是動物的一種,有生有死、有吃喝拉撒睡,活過了今生沒來世?!盎钤诋斚隆背蔀榱爽F(xiàn)代人的一個流行口號。它認為眼前的利益才是最實際的,現(xiàn)實的即刻獲得才是最好的)。因而,當前我們這些處于信息化時代的人,將自身定位為“有限性的人”或“我們必須承認人的有限性”上。莊子曾說過的“以有涯隨無涯”的人之狀態(tài)(即每一個人如何平衡他的肉身的有限與精神的無限)被解釋為“順應自然”??墒?,什么才是人之自然(本質)呢?看看這個時代的影視文化與娛樂方式、網絡社交媒體等,便能切身性地體會到何謂“平庸”。出路何在?我們認為,可以尋求的一條道路是創(chuàng)造性地重回美學與教育學的合一性上去,即作為第一教育哲學的審美教育。
當我們幾乎把席勒的美育論放進忘川里時,是當代審美教育與美學教育在現(xiàn)實中的實然交叉存在狀態(tài),重新讓我們注意到了席勒在哲學史上所做出的開創(chuàng)性工作的重要價值何在。如前已經指出,上個世紀當存在論大師海德格爾宣布“哲學的終結”,與“藝術的起源”之時,也正是大師的30年代——在海德格爾所歷經的20世紀30年代中后期里,他在實際生活中的行動與他所講授的課程、閱讀的文獻著作之間,具有著緊密相連的整體關系。也就是說,海德格爾的《席勒〈美育書簡〉筆記》中的一系列記錄表明,其所提出的“哲學的終結與藝術的起源”之啟發(fā),正是來自席勒的審美教育論。
然而,到目前為止,除了法國大革命的結果使得席勒在看待人及人類社會的善好形態(tài)應該是什么樣子的理解上起了較大的影響外,對康德批判哲學的閱讀使得席勒有了新的認識以外,我們還需要特別注意到,正如我們從哲學史與美學史乃至教育學史上所看到的,康德的“第三批判書”被那個時代的不少哲學家讀過,諸如費希特、謝林與黑格爾等,并且他們也有自己的美學或藝術哲學。唯獨,是席勒帶來了轉折點性的審美教育哲學的美學理論。正如維塞爾所指出的:“在18世紀美學理論中構成一個關鍵性轉折點的是席勒的美學理論,而不是康德的《判斷力批判》(1790)。因為席勒的美學理論比康德的理論更指出了未來的道路。”那么,這一被席勒而不是康德所指出來的哲學的審美道路究竟是怎樣的呢?維塞爾舉了馬爾庫塞的審美烏托邦社會與榮格的審美精神分析,但除此之外,我們更愿意指出,正如蔡元培先生所揭示的人類社會必將會進入到一個由美育代替宗教的時代——那就是今天我們所處于的這個幾乎已經徹底世俗化了的21世紀。或者,席勒從一開始就已經發(fā)現(xiàn)了美育本身具有著代替宗教的作用、意義與價值。而這一點恰也正被20世紀初留學歐洲主修專業(yè)為倫理學的蔡元培先生所深刻洞悉。
由拜澤爾的考察,18世紀,“德語詞‘教化’實質上與教育同義,因而,‘至善便是教育’。毫不夸張地說,教化,即對人性的教化?!蔽覀冋J為,處于那個時代之中的席勒分有了對“教化(教育)”觀念的這種理解。而這樣的一種理解,其尋溯的根源又可到古希臘。當德國人將其哲學鏈接進古希臘的開端時,當他們在觀念論的背景中發(fā)明了美學時,他們也極大地更新了舊有的教學法含義,從而建立了現(xiàn)代教育學。自此之后,教育學與美學一樣,作為德國古典哲學時期的特產而被繼承下來。但是,這樣的解釋仍不足以說明,為什么席勒會將對人的審美教育視作第一哲學?如前所述,這已為海德格爾等人所發(fā)現(xiàn),海氏雖然接過席勒的美育“接力棒”繼續(xù)往下走,但他卻無意回答“席勒當時為何寫美育?”的這一根本問題。拜澤爾解釋了席勒所處于的浪漫主義的開端地位,是席勒使得后來的謝林等人“在教育中看到了救贖人性的希望”。浪漫主義者們創(chuàng)辦《雅典娜神殿》這一刊物之“目的便是要戮力同心追求一個壓倒一切的目標:教化”。教化始終是指向于社會、國家與民族的,它并非學校里的知識技能教育。而是致力于將“共和國的‘原則’就是美德”這一律令貫徹到底。但事實上,我們認為席勒的美育觀要比浪漫派的教化觀更具普適性。席勒在后來的美育論中有了一些補充,他特別指出,美育并非總是承載著德育或教化的使命。審美教育將人引向人的理想狀態(tài),在那里人是自由的,既不受道德律令的壓迫亦不受功利性審美(感官愉悅所帶來的美的享受)的束縛而達到的一種審美自由狀態(tài)。
這種審美狀態(tài)讓人從庸俗中解脫出來?!坝顾祝╬hilistinism)。諾瓦利斯說,庸人將自己投身于一種舒適的生活。他將他的生活塑造成一種重復的套路,為了擁有一種輕松的生活而順從道德和社會慣例。若他看重藝術,那只是為了消遣;若他信教,那只是為了緩解他的苦難。簡而言之,庸俗的罪惡在于它剝奪了我們的人性與個性。”另一方面,它又解決了康德的道德律令難題。“第一,康德以犧牲感性為代價來強調理性,忽視了諸感覺同樣是我們人性的一部分并且也需要培養(yǎng)與發(fā)展。第二,康德強調根據普遍法則而行動,從而沒有看到個體性的重要?!睂ι频睦斫饷總€人做法不一。至善也要求個性的實現(xiàn),那才使得“我”只能成為“我”而非任何他者。席勒所關注的是“美是不是人類完美本身的一個本質成分。席勒的論證是,如果我們自我完善——如果我們把我們的各種力量組成一個整體——我們就會變得像藝術作品一樣。自我完善便是使我們理性的形式統(tǒng)一于我們感性的內容,但形式與內容的統(tǒng)一是美本身的特質。因而美育不在于通過藝術作品來鑄成我們的品格,而在于將我們的品格塑造成為藝術作品?!蔽覀冏陨淼淖晕彝晟票闶敲烙??!霸诖怂岢隽岁P于優(yōu)美靈魂的理想,一個人的品格之所以是一件藝術作品,是因為他或她的一切行為都展現(xiàn)出優(yōu)雅。優(yōu)雅的行為在于沒有顯示出任何受約束的跡象——不論是物質需求的約束還是道德律令的約束——并顯示出一個人整個品格的自然與和諧?!泵辣旧砑戎饔^又客觀,把自己活成藝術品才是席勒理想中最完美的人的狀態(tài)。但是,這樣一種藝術品般的人,絕不是人為偽造的那樣一種虛假的狀態(tài)。相反,它是人對自身的絕對求真(自然)的本身狀態(tài)的“游戲”(活動)。
席勒為什么把康德的“判斷力批判”的最重要方面指定為是“美育”呢?或是“關于審美的教育”呢?就是說為何席勒如此重視美育?需知康德、黑格爾等德國古典哲學家的注意力都是在“美學”上,而非“審美教育”上。在當代的美學研究中,是朗西埃再次提醒我們重視起席勒的美育研究來。也就是說,美育應當是第一教育哲學。在這個理念的驅使之下,席勒才展開了其美育主題的系列書信。徐恒醇先生曾對此問題作了一定的回答:“為了在經驗中解決政治問題,必須通過審美教育的途徑。因為正是通過美,人們才可以達到自由。所以要把美的問題放在政治自由問題之前來加以探討?!钡鼮橹匾膽窍兆约涸凇睹烙龝啞返谑庑爬锼赋龅模骸叭丝梢栽趦蓷l相反的道路上離開他的規(guī)定,我們的時代確實徘徊在兩條歧途上,一條是淪為粗俗,另一條是變得疲憊和錯誤。我們的時代應該透過美在這雙重迷途上被導回正途。美的修養(yǎng)能同時應付這兩種相反的缺陷,能在自己身上整合這兩種對立的特質?!薄懊赖男摒B(yǎng)”也即人的感性沖動和形式沖動?!案行詻_動的對象就是最廣義的生命(Leben),這個概念指的是一切物質存在和一切直接呈現(xiàn)給感官里的當下。形式沖動的對象就是形象(Gestalt)——無論是引申之意或原本的意義;這個概念包含一切事物的形式特性和一切事物對思維力的各種關系?!倍鴮徝赖娜藙t游戲于感性沖動與形式沖動之間。然而,這樣一種“游戲”并非日常用語中的游戲。美是當人處于他最自由的人性狀態(tài)時的顯現(xiàn),我們認為不應該將此詞——介于形式沖動與欲望沖動之間的中間沖動——稱作“游戲”,此詞在中文語境里極易被誤解為一種戲耍狀態(tài),席勒對美的本義的規(guī)定卻絕非如此。
用后來常為海德格爾所用來展開論說的“石頭有世界嗎?”這樣一個提問進行分析或許會更恰當?!睹烙龝啞分校照f道:“一塊大理石,即使沒有生命且永遠都是沒有生命的,也可以借由建筑和雕刻而變成活生生的形象;一個人,即使是活著且有形象,也不表示因此就是活生生的形象。要有活生生的形象,他的形象就得是生命,他的生命就得是形象?!比缤覀儚牡裣衲抢锼I悟到的它的神韻,人在進行形式與感性的平衡活動(“游戲”)時,他才是最接近完美狀態(tài)的人。審美本身是理性的,但想象卻是自由的。對此,朗西埃有過一些較為詳細的分析。他認為“席勒堅持感性經驗有一個特殊形式,即經驗著審美游戲,確切說來是理解攜帶著一個藝術所承諾的世界去過新世界的生活。這出‘游戲’確立了什么是恰當的藝術和一種新的生活形式。為了理解這種悖論和希望,我們必須首先理解游戲的含義。游戲是一種最優(yōu)秀的活動,它沒有別的目的,只有它自己,它不試圖奪取對物體或人的控制權?!笔聦嵣希@正好回到了“美學”一詞的起點,即鮑姆嘉登所認為的“美學本質上是一種實踐學科,它為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造確立了規(guī)則”。一個新的活生生的藝術,自治的審美經驗及其對經驗的轉換,審美體驗的自主性以及將這種體驗轉化為一個新共同體的原則。這就是席勒所說的審美自由狀態(tài),也即美育的最高目的。審美能力是人的第一天性,它是人為創(chuàng)制一切事物的根基。人們追求事物的美感、給感官帶來的愉悅,在21世紀的今天,人們實然地處于i時代(Internet Era,互聯(lián)網時代)的日常生活中,更加凸顯了審美需求作為人之行動“第一因”的特性。
我們這里所談的審美教育所包括的范圍,主要是針對當前全球信息互聯(lián)網時代的背景下,我國青少年一代所面臨的審美素養(yǎng)及其教育問題。當前及未來,并非僅僅是科技給教育帶來了挑戰(zhàn)或可能的有益之處,而是一種日常生存狀態(tài)中形成的審美素養(yǎng),它是如何形成的?對此問題的思考較之前者更為重要。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在其中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將這樣一些問題統(tǒng)合并放到一起來思考,似乎是困難的。以往的研究為了使得研究本身具有可操作性、具有切實的可開展與可實施的可行性,為了便于調查從而得出數據,再從數據中得到預設好的結論,采取了量化統(tǒng)計、質性觀察與訪談等的技術。然而,我們認為做一些技術性操作之前的工作,以彌補過于依賴于技術手段的實證性研究因太過具體反而失去了對問題本身達到具有有效性剖解觀審的不足,是亟為必需的。
我們試圖要解決的問題是,如同當年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理念一樣,在我國這樣一個主張無神論的國度,人們如何具有超越性呢?他們的彼岸意識如何能夠得到建立,以及具有彼岸意識對他們的生存狀態(tài)將意味著什么。審美教育的目的是在一切教育活動中始終貫穿著審美的理念、具有審美的意識,把人人皆具有的感性力恰當應用起來,并能夠對自己的感性力進行反思。就當前的世界思想趨勢來看,即使在西方,也認為已然來到了一個世俗化的時代。然而,人始終是不同于動物的,他有一個指向未來的訴求,即使臨終之際,他也不能確定自己是否會有來生。雖然說,我們也會聽到“死了就什么也沒有了”的說法,但當人們這樣說時,他們仍在想著如果死了就什么也沒有了,那么我活著時應該要怎么活、要怎么做呢?難道真的“人死了之后就什么也沒有了嗎”?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有死者對其自身死亡的預期或先行到他們自身的死亡時刻,不屬于宗教范疇而屬于審美領域的一個主要問題。毫不夸張地說,人類今天已經來到了一個審美的時代。此前,波爾茲曼曾作出過判斷,21世紀的人們將不可避免的“娛樂至死”。這從廣義上說也屬于樂教、美育的范疇。當前流行的“微博”熱度經濟效益,其實也正是一種審美經濟的運行模式。比如美妝博主、保健養(yǎng)生博主等,潛在的和實際的個體作為一個個審美主體被認識。在這種視覺藝術的生產與消費循環(huán)鏈中,我們每一個審美主體通過感性勞動參與了感性經濟的運行。更具體說來,感性時代的勞動生產方式,是以感性的方式在進行著感性生產與感性消費的感性經濟制度。也就是說,感性時代的勞動,“勞動的本質”本身并沒有變,但勞動的方式以及勞動生產的產品及其效益變了。蔡元培先生當年提倡“以美育代宗教”,顯然是已經先行把握到了美感存在論的本質。藝術審美體制所塑造出來的人的審美能力與素養(yǎng),它是一種審美判斷。人可以沒有神性或超越性的需求,但有對美的需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食色性也。事件具有教育性,所有發(fā)生在我們當前社會里的大小事件都具有審美性的教育功能。
讓我們以更具體的例子來加以說明。當前時代,悲劇意識的缺失似乎是明顯的(它其實是崇高感的一種體現(xiàn)),我們時代的美學再也不是康德在《審美判斷力批判》中所提出來的崇高美學了,而是實實在在的感性美學?;蛘咭部梢哉f,它恢復到了其誕生之時,鮑姆加登命名的“?sthetik”——感性學——的最初含義。感性,更多的主要是快感的體驗。但感性離不開美與審美。以往,人們總認為純感官的享受不足以引起我們對之進行嚴肅而深刻地探討,因為它“完成了自身的偉大之后”,接著就是平庸。但感性美學不一樣,其中必然含有某種教育特性,它是人對感性美之后的審美觀照,以及由此而來的個人領悟。僅舉一例,我們都體驗過司空見慣的彈幕廣告,這種突如其來刺激人視覺感官的“閃屏”雖然時常遭人詬病,可它之所以存在就表明它確實有其市場需求。它們由多種異質感性拼合出來,秒閃過人們的眼前。當圖像前的你想要把它清除掉時,它早已經自行消失。然而,這正是信息時代的人的日常狀態(tài)。那么,它對于人而言,如席勒所說的那樣一種審美自由的游戲狀態(tài)如何可能呢?
數碼科技發(fā)明的背后,其實還有另一層的審美教化,它是對肉身欲望的赤裸展現(xiàn)?!案鞣N異質元素的拼貼,揭露了隱藏在一個世界之下的另一個世界?!彼囆g卷入到政治的旋渦中?!度f物都在萬物中:在思想解放和美育之間的朗西?!芬粫?,有研究者指出:對于朗西埃而言,政治不是最初的經驗或權力奮斗的目標,而是時間與空間的直觀類型,一種既定的以雙方同意的方式的集體生活形式的視覺制度與智識能力的創(chuàng)造。他們關注朗西埃作品中的美學、政治與教育三者之間的關節(jié)點。并特別強調:從他最早的作品《阿爾都塞的教訓》到他關于約瑟夫·雅各布森教學理論的權威著作《無知的教師》起,教育主題一直是朗西埃主要關注的主題。到目前為止,人們對于提出美感論的郎西埃的美學研究,始終主要是政治美學或美學政治。這本文集《萬物都在萬物中》亦不例外,雖然其中聚焦于朗西埃的政治、美學與教育三者之間的關系,但是,我們認為,暫時將“政治”這一維度放在一邊,感性美學與教育學之間仍然存在著一種必不可少的內在聯(lián)系。它才是今天我們的教育學需要重點思考的一個方面。畢竟,我們作為教育學者,無法無視“美妝博主”“直播美女”等等視頻欲望與圖像敘事給青少年一代所帶來的感官教育。這不是電子產品設置了“青少年模式”即可高枕無憂的樂觀狀況,而是要從這些各種的欲望圖像展示中,讓教育者與青少年閱聽者能看到和聽到些什么;同時,又無視些什么。在多大程度上,我們有必要回到美學理論與教育學的創(chuàng)立時期,重新厘清當今審美與教育的關系?從而,以新的美育哲學面對新時代的感性美。本文作了如上闡述,拋磚引玉,企盼更多有學之士對之進行更具說服力和影響力的論說,從而增進我們時代審美教育的第一教育哲學性。讓教育領域充斥著感官愉悅享受的體驗與“具身”等凸顯了人之感性特質的話語主流中,尚有一股潺潺清流在其中淌過。
① 此書按照德文直譯為“初學導讀:席勒的《審美教育書簡》”或“新手練習:席勒的《審美教育書簡》”,我們認為其實就是海氏的“席勒《美育書簡》筆記”,因而使用此譯名。
② 我國自古就有著無神論傳統(tǒng)的認識(參閱:牙含章,王友三. 中國無神論史研究[M]. 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6)。
③ 拙文曾在2020年9月于首都師范大學舉行的中國現(xiàn)象學年會第25屆學術會議之分論壇五“現(xiàn)象學教育學”上宣讀,得到與會專家的寶貴建議指出:蔡先生的美育論受到尼采等人的影響十分的大,因而席勒在蔡元培先生的“以美育代宗教”這一特色鮮明的理論觀點上是否占據著最重要的位置仍需再作更進一步地討論。由于此主題頗為復雜,牽涉到的背景性文獻也需作深入細致地梳理,我們或將另撰他文詳述細究。另外,當前,法國哲學家朗西埃的政治美學在國內外學術界的聲譽都較大。但區(qū)別于人們主要將注意力放在他所著力揭示的美學的政治屬性或政治的審美屬性這一理路,本文將著力揭示美學在誕生之初的美育屬性,并落腳于當前的信息文明新時代,提醒教育學界對美育的第一教育哲學的重要地位加以認識。這或將有助于對我國當前陷入一種全民焦慮、“內卷”等現(xiàn)實問題的解決找到些許出路。
④ 18-19世紀,先后還誕生了心理學、社會學等介于傳統(tǒng)人文學與自然科學的“中間學科”——社會科學。眾所周知, 1830年,奧古斯特·孔德(Isidore Marie Auguste Fran?ois Xavier Comte)的《實證哲學教程》第一卷出版,稍后其他各卷(共四卷)陸續(xù)出版。1838年出版的第四卷中,他正式提出“社會學”這一名稱并建立起社會學的框架和構想。1879年,威廉·馮特(William Wundt)在萊比錫大學創(chuàng)立世界上第一個專門研究心理學的實驗室,這被認為是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標志。
⑤ 列如,彭正梅.如何通過強制來培養(yǎng)自由:赫爾巴特《論對世界的審美展示是教育的主要任務》之研究[J].基礎教育,2010(10):3-8.林凌,彭韜.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理論體系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7(7)100-113. 林凌.審美視角下的赫爾巴特教學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8.
⑥ 近年來,郎西埃的《席勒及其美學承諾》(Schiller and the Aesthetic Promise)一文的英譯文出版,此文與英文版《歧見:論政治與美學》中的“審美革命及其后果”(The Aesthetic Revolution and Its Outcomes)一文有部分文字相同。但區(qū)別于從法國大革命的背景來談“審美革命及其后果”不同,在《席勒及其審美承諾》里,朗氏更為強調席勒揭示了一個美學所“承諾”的新世界與新生活的主題。筆者認為它就是人的審美教育的目的與使命。在現(xiàn)代美育發(fā)展史上,我們認為是朗西埃重新發(fā)現(xiàn)了席勒的革命性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