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林玲 海南科技職業(yè)大學(xué)
在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進程加速推進的背景下,不同國家間的文化交流越來越緊密。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傳統(tǒng)飲食文化受到了世界的廣泛重視。中國的傳統(tǒng)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每個地方都有屬于自己的特色食物,比如北京烤鴨、海南椰子雞、桂林米粉等。這些中國地方的特色食物是地方民俗及文化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在進行對外推廣時需做好英文翻譯,不僅要充分展示中華文化的特色,更要明晰食物材料、特性及烹飪技巧,在提高地方特色食物名稱的翻譯真實性及易懂性的同時,利于提升國外朋友對中國地方特色食物的認知度。本文從英文翻譯地方特色飲食文化的角度出發(fā),探討了英文翻譯的一些具體策略。
根據(jù)食譯載體的特征,食物名稱是一種由單詞或短語構(gòu)成的小型實用文體。中國各地風(fēng)味菜的命名方式有兩種:一是寫意名,二是使用方言或語言變體。因語言與文化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所以中國各地的許多菜肴名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從某種程度上體現(xiàn)了我國的飲食文化、語言文化等。地方特色食物所包含的文化內(nèi)涵可以喚起人們的審美趣味和對美食的渴求,因此許多地方餐飲經(jīng)營者和旅游主管部門都應(yīng)做好地方特色食物的英語翻譯工作,以向國外友人宣傳當?shù)氐奶厣朗臣捌渌糜钨Y源。
(1)分類總結(jié)。譯者在翻譯地方特色菜肴時應(yīng)注意做好中文詞匯的歸納總結(jié),例如:“羹”“湯”“粥”雖然都是類似液體狀的,但是它們之間也有區(qū)別,不能簡單地用“soup”進行翻譯,其中“羹”要比“湯”濃,用“Curd”描述更為恰當。(2)音譯結(jié)合注釋。由于各地文化及特色的差異,部分地方特色菜肴的名稱很難直接譯成英文或采用其它的翻譯方式,這時譯者可以試著用音譯加注釋的方法,既能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也能代表菜名。比如“燒麥”,可被譯為“shaomai(sticky rice balls)”。(3)尊重文化差異。由于中西文化不同,譯者要注意措辭的精確度,不能按照漢語稱呼直接將其譯成英文,以免引起對方的誤解,要做到既忠實于原文,也要思考中華文化的傳承性。例如,長沙著名小吃“臭豆腐”,它的味道很難聞,但如果翻譯人員把它翻譯成“stinktofu”,那么外國人就會誤認為它“非常臭”,可能就不會選擇嘗試,正確的翻譯應(yīng)該是“Pungent Tofu”,這樣就不會產(chǎn)生任何歧義。
中國地域廣闊,不同的地方美食承載著地方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特殊文化,所以許多地方美食背后都有動人的傳奇故事。如果直接翻譯的話,會導(dǎo)致以英語為母語的食客無法直觀地理解隱藏在食物中的文化,影響中國美食的傳播,這時便可以采用“原料+注釋”的方式進行翻譯。例如:洛陽名菜“長壽魚”有著1900多年的悠久歷史,關(guān)于這道菜有這樣一個歷史故事。據(jù)傳,光武帝劉秀在春游時途經(jīng)黃河邊莽山,劉秀正看得津津有味,忽然看到一條金色鯉魚從水中跳出來。陽光照耀著金色鯉魚,散發(fā)著璀璨的光芒。劉秀吃了這條魚后,只覺得神清氣爽,疲憊一掃而空,整個人都充滿了活力。從那以后,劉秀就經(jīng)常吃這道菜,身體也變得更好了。之后,這道菜肴逐漸流傳到民間,并成為洛陽的一道著名菜肴,即“長壽魚”。根據(jù)這一傳說可以將“長壽魚”翻譯成“Stewed Fish with Chinese Wolf berry”。
中國部分地方特色食品的名字傳達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如:“龍鳳呈祥”“龍翼鳳翼”“松鶴延年”“福壽康寧”“年年有魚”“金銀滿壇”等。在翻譯此類具有象征性的菜肴名字時,可采用注解方式,以突出其文化內(nèi)涵。比如:可把“長壽面”翻譯成“Longevity Noodles”。又如以蝦、雞為主的“龍鳳呈祥”,蝦、雞代表了龍、鳳,意為吉祥如意,采用注解法可以把它翻譯成“Prawn sand Chicken Symbolizing Good Luck”。
地方特色食物中還有許多以地名或人名命名的特色菜肴,比如:“鄭州燴面”“信陽燉菜”“道口燒雞”“開封小籠包”“馬豫興雞”等,體現(xiàn)了本地的風(fēng)俗和習(xí)俗。在翻譯這類菜時,若把重點放在原產(chǎn)地或開創(chuàng)者姓名上,則容易使國外食客難以理解,對地方菜的推廣不利。對于這類特色菜,可以采用“姓名+地名+(烹調(diào))+材料”或“烹調(diào)方法+材料+名稱+名稱+Style”的方式進行翻譯。
例如:在中國,燒麥是一種用熱燙面皮包著餡兒上籠蒸的點心,但是在西方并沒有這樣的食物。為達到翻譯目的,掃除文化壁壘,可將燒麥翻譯為“steamed sticky dumplings”,既能保持源語文化,又能適應(yīng)目標讀者的文化背景,還能實現(xiàn)有效的文化轉(zhuǎn)化,滿足“文化推廣”的需要。
結(jié)合食物本身進行翻譯的方法具體包含以下幾方面:
(1)形狀、味道。根據(jù)食品的外形和味道來命名,可以增加食品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從而激發(fā)顧客的購買欲望。還可以適當加上圖片,用于提高翻譯的易懂程度,如馬蹄燒餅、牡丹燕菜等。馬蹄燒餅是地方的一種傳統(tǒng)小吃,由于形如馬蹄,故名為“馬蹄燒餅”;而河南名菜牡丹燕菜,就像是一朵鮮艷的牡丹花飄在湯汁上,散發(fā)著誘人的香味。對于這種以外形命名的特色菜肴,可以采用“意象-shaped+素材”的翻譯方法,并配上圖片。比如:“馬蹄燒餅”可翻譯成“Horse”,“牡丹燕菜”可翻譯成“PeonyshapedBird”。
除了以形狀命名,我國的部分特色小吃還以味道命名,食者可以直接了當?shù)刂肋@道菜的味道,比如胡辣湯。對于這種菜品,可以采用“食品種類+with+主要成分”的方式進行翻譯,也可以使用拼音加意譯來細致地區(qū)分美食的種類。如桂花粉可以翻譯成“Guihua Rice Noodles”或“Sweet Osmanthus ShapedRice Noodles”;豬腸粉可以翻譯成“Zhuchang Rice Noodles”或“ChitterlingsShaped Rice Noodles”。
(2)烹飪方式。中國的烹飪方法有燒、釀、炒、熗、炸、煎、烹、扒、煨、燴、燉、煮、燜、蒸、燉、熘、貼、塌、汆、糟、涮、拔絲、掛霜、蜜炙、琉璃、鹵、熏、腌、拌、醉、凍等多種。在結(jié)合烹飪方式進行地方特色食物的翻譯時,要注意體現(xiàn)該烹飪方式的特點。如“煨”的文釋義是加熱,或者用小火煮,英語中和“煨”這個烹飪方法最接近的單詞應(yīng)該是“simmer”,是指“用文火讓食物在少量的湯里慢慢地燉”。再比如:在英語里,單詞“f r y”的意思是“炸”,中餐里最常見的“炒”菜也是在油里炸一下,因此“炒”這種烹飪方式的正確翻譯應(yīng)該是“Stir-fry”;而中餐里的“油炸”這種烹飪方式比“炒”用的油要多,則翻譯成“Deep-fry”。
(3)烹飪材料。用烹飪材料來命名是地方特色食物中比較常用的一種方法,易于理解,能讓食客對原料有全面的認識,從而讓食客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如:荷香烤鴿、西瓜雞、琥珀冬瓜、鯉魚焙面、清湯菊花干貝等。對于以這種方式命名的特色菜肴,可以采用“烹調(diào)法+主料+ with+配料”或“烹調(diào)法+主料+ in+調(diào)味品”的方式進行翻譯。例如:“鯉魚焙面”這道菜包含“糖醋熘魚”和焙面兩部分,可翻譯為“Carp Covered with Fried Noodles in Sweet and Sour Sauce”;“清湯菊花干貝”是選用水發(fā)干貝,做成菊花狀,再配以高檔的清湯,可翻譯成“Chrysanthemum-shaped Scallop with Clear Soup”。采用類似翻譯方法的還有以下幾種地方美食——Hot Dry Noodles(熱干面);Wuhan Noodles(武漢面條);Han-Coo Noodles (漢口面條)等。
綜上所述,中國地方特色食物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翻譯上的問題,譯者必須重視這些問題,在保持英語的翻譯習(xí)慣的同時,也要兼顧漢語的特點,這樣才能在翻譯中體現(xiàn)中國飲食文化的特點和傳統(tǒng)飲食文化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