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超 張素玫
(浙江傳媒學院新聞傳播學院,杭州,310018)(浙江傳媒學院文學院,杭州,310018)
英國學者瑪里琳·巴特勒(Marilyn Butler)在《文化媒介:評論的作用》(Culture’s medium: the role of the review)一文中,指出自印刷出版業(yè)興起后,期刊就成為書籍市場化的首要方式和公眾接受的關鍵。
作為印刷文化的重要組成,期刊伴隨著英國出版業(yè)的發(fā)展,自18世紀一路興盛,到19世紀達到鼎盛,成為公眾獲取信息和接受出版作品的重要平臺。文學評論期刊是18世紀中葉興起的一種新型文化勢力,它們通過對文學作品的跟進評論,以對知識概念化的方式乃至一些綱要性的建構影響著文學觀念的更替。評論撰寫者往往是著名批評家、作家、新聞撰稿人以及文化精英,這也意味著期刊評論的文化影響力。例如18世紀兩份重要期刊《每月評論》()和《批評評論》(),它們集中對小說進行評論,提升了小說在文類等級結構中的地位,促成了小說文類標準的確立;而19世紀的兩份享有盛名的評論期刊《愛丁堡評論》()和《評論季刊》(),被認為是文學評論體制化形成的標志。
期刊評論“綜合了廣告和價值判斷的功能”。對于出版商來說,擁有龐大受眾的期刊是他們書籍發(fā)行網的支柱,通過在期刊上安排有利的評論,“生產和發(fā)展出接受者(讀者)的‘文學理解力’”,來引導讀者去閱讀和購買,如《每月評論》最初創(chuàng)辦的用意就是“服務于那些想要購買并閱讀的讀者,讓他們在購買前對某部書有一個大概的了解”。而對于作家來說,期刊評論是其作品的重要裁決者,通過對作品進行價值評估,引導公眾的輿論導向,并決定作者獲得何種聲譽。
英國19世紀女作家簡·奧斯丁(Jane Aus-ten,1775—1817),其小說出版?zhèn)鞑ブ畷r,正是英國期刊活躍繁盛之際,她的出版小說得到了當時幾乎所有重要期刊的參與評論,可以說,是貫穿整個19世紀的一篇篇期刊評論,建構起她的經典作家聲望。圍繞奧斯丁作品豐富的期刊評論資料,向我們展示了期刊在書籍出版和作家聲望之間所發(fā)揮的關鍵媒介作用。
簡·奧斯丁共有6部完整小說傳世,盡管奧斯丁早期出版經歷并不順利,但她的作品自首次出版后,就得到了期刊評論的持續(xù)關注。
1811年11月,倫敦出版商托馬斯·埃杰頓(Thomas Egerton)出版發(fā)行了奧斯丁第一部出版小說《理智與情感》()。三個月后,《批評評論》上就刊載了長篇書評,稱該小說是一部值得評論的文筆優(yōu)美的小說?!队u》(,1812年5月)隨后刊載的短評也稱贊了這部小說中的人物描寫。期刊好評讓《理智與情感》銷量喜人,促使出版商埃杰頓在1813年1月又出版了《傲慢與偏見》(),《英國批評》和《批評評論》再次刊載書評給予盛贊,這部小說的首版很快就售罄,埃杰頓在當年十月就再版,數年后又出了第三版。
《愛瑪》(,1816)是奧斯丁的第四部出版小說,自這部小說起,她開始了與倫敦出版商約翰·莫里(John Murray)的合作。對奧斯丁來說,與莫里合作“意味著一個更大的印刷發(fā)行量,一個更美觀更有聲望的印本質量,和她的第一個重要評論”。約翰·莫里不僅是當時倫敦最具實力的出版商之一,還是19世紀享有盛名的期刊《評論季刊》的創(chuàng)始人和所有者,他以《評論季刊》為中心,在倫敦建立起龐大的出版發(fā)行網?!稅郜敗烦霭婧螅瑸閿U大這部小說的影響力并推動銷售,莫里特意邀請大作家司各特爵士(Sir.Walter Scott)在《評論季刊》上為《愛瑪》寫了一篇長篇評論?!对u論季刊》作為批評權威的裁決,和司各特極富洞見的批評觀點,對奧斯丁的小說成就作出了很有影響的確認,“以響亮的措辭建立起對一個新人才的嚴謹的支持”。
《評論季刊》積極主動的文學扶持政策,以及超過12000份的銷售量,對主流小說產生了持久影響。在《評論季刊》的引領下,《愛瑪》得到了比奧斯丁其他任何小說都多得多的關注和評論。發(fā)行量很大的《紳士雜志》()和《每月評論》(),以及《英國批評》、《文學全景》()等期刊,都在1816年相繼刊登了對這部作品的短評。
約翰·莫里于1817年12月合并出版了奧斯丁的另兩部作品《諾桑覺寺》()和《勸導》()。《評論季刊》引領的期刊評論熱潮也延續(xù)至這兩部新出版小說,“迎來了對奧斯丁小說公眾評估的第一個重要時期”。《評論季刊》在1821年1月又刊載了資深評論家理查德·惠特利(Richard Whately)撰寫的長篇書評,熱情贊美了“奧斯丁小姐”的創(chuàng)作,并向讀者大力舉薦。借助《評論季刊》的權威評判地位,惠特利的長評與司各特1816年的《愛瑪》評論一樣,直接影響了當時的公眾接受,第一部奧斯丁傳記《簡·奧斯丁回憶錄》(,1870)里專文提到《評論季刊》登載的奧斯丁評論及其對公眾的影響,“從那以后,對奧斯丁作品的支持就一直持續(xù)并幾乎意見一致”。
由于手工制版以及紙張價格等原因,當時書價十分昂貴,奧斯丁小說初版平均18先令的定價絕大多數人都買不起(18先令相當于現在的400多鎊),使這些作品及其評論的讀者群基本局限于上流社會圈,因此奧斯丁小說在初版時期獲得的公眾聲望,也基本限于一個“高品位而小規(guī)模的”圈子里。但期刊評論的公眾引導,讓奧斯丁小說的成功得到了確認,作者也由最初默默無聞的匿名寫作者成為被世人所知的女作家“奧斯丁小姐”。
自19世紀30年代開始的工業(yè)化生產使書籍出版成本降低而速率大增,出版商紛紛通過發(fā)行平價書來擴大銷量增加盈利。倫敦出版商理查德·班特利(Richard Bentley)從1833年起開始發(fā)行一套5卷本設置的奧斯丁小說集,這套平價版(每卷6先令)每隔2年或3年就會重印,一直發(fā)行到1892年。班特利版本持續(xù)的平價發(fā)行,讓奧斯丁小說擁有了穩(wěn)定增長的讀者群和逐步增多的期刊評論。
在19世紀30年代的公眾認知里,“奧斯丁小姐”是一位作品還算成功的小說家,但其地位卻次于范妮·伯尼(Fanny Burney)等同時代的女作家。針對這一現象,諸多期刊評論為奧斯丁的“不公正”境遇向公眾發(fā)出召喚。
《愛丁堡評論》是比《評論季刊》創(chuàng)辦更早的、19世紀最著名的領袖期刊,其秉持的傳統(tǒng)風格是“用一種道德和智力上的優(yōu)越感向英國人提出建議”,這份期刊的精英立場不僅影響了更多的精英階層的觀點,而且它表現出的包容性也“支持了新領域里的寫作,吸引了更多的閱讀大眾”?!稅鄱”ぴu論》在1830年7月刊載了評論文章,指出公眾接受中認為奧斯丁是次要作家的原因,在于奧斯丁的小說藝術太自然幾乎看不出來,讓讀者沒有辨識出奧斯丁這種隱藏性的最高等級的成功藝術。這篇評論精準地抓住了奧斯丁藝術的獨特之處,為當時的公眾認知作出了合理解釋。1839年7月,《愛丁堡評論》再次為奧斯丁目前的地位向公眾發(fā)聲,認為奧斯丁“沒有立即得到她應有的聲望”。1843年1月,《愛丁堡評論》刊登了奧斯丁批評史上又一篇重要的期刊評論,評論者是被稱為“現代社論作者的先驅”的麥考萊爵士(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他以新聞文體的那種“高貴超然的公共語氣”,“響亮地宣布”簡·奧斯丁是最接近大師莎士比亞藝術風格的作家。《愛丁堡評論》上的這篇“宣告”,對奧斯丁名望的提升產生了即刻的影響,此后奧斯丁便開始被視為英語文學經典中的核心人物。
這一時期享有公眾威望的《新評論季刊》()、《弗雷澤雜志》()、《領袖》()、《威斯敏斯特評論》()等期刊上先后刊載了一系列關于奧斯丁的評論,盛贊奧斯丁“無以倫比”的小說藝術,稱其是“散文莎士比亞”(Prose Shakspeare),代表了19世紀中期期刊評論對奧斯丁的最熱情洋溢的贊譽。
奧斯丁的名望在上升過程中并非全都是美譽,質疑其創(chuàng)作價值的聲音也時有出現,其中最為人熟知的就是維多利亞時代作家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斥責奧斯丁小說“全然不知激情為何物”的觀點。勃朗特的指斥意味著奧斯丁可能被維多利亞時代的公眾誤讀或者低估,于是一向支持中產階級作家的著名月刊《布萊克伍德愛丁堡雜志》(),聘請著名文藝批評家劉易斯(G.H.Lewes)撰寫了一篇長評,極力批駁勃朗特的這一觀點,表達了對奧斯丁創(chuàng)作最充分的支持,并呼吁更多的批評家重視奧斯丁,以讓這位英國出類拔萃的一流小說家的藝術才華盡早得到公認。
刊載于《愛丁堡評論》等權威期刊上的評論,代表了維多利亞時期最重要的奧斯丁批評觀點及成就。這些權威評論讓奧斯丁在離世四十多年后,贏得了生前沒有達到的名望,得以側身大藝術家之列。雖然她尚未走紅,她的名望卻已超越了同時代的作家,越過那些紅極一時的名字而流傳下來。
平價版奧斯丁小說集的出版商理查德·班特利于1870年出版了第一部奧斯丁傳記《簡·奧斯丁回憶錄》,喚起了公眾對作家奧斯丁的強烈興趣,奧斯丁的公眾聲望自此開始迅猛崛起。按照作者奧斯丁-李(J.E.Austen-Leigh,簡·奧斯丁的侄子)的說法,“期刊上刊登的評論和大量公眾來信”使他深受鼓勵,在第二年就出了《回憶錄》第二版,此后就不斷再版重印?!痘貞涗洝返臅充N讓奧斯丁廣為人知,成為各種期刊的熱點話題。短短數年間,更多的圍繞奧斯丁小說的期刊評論文章出現,比之前50年出現的還要多。
1871年7月,著名周刊《旁觀者》()的編輯哈頓(R.H.Hutton)用典型的期刊評論方式對奧斯丁作了確定的結論性評判:“她比我們認識的幾乎任何一個英國作家都更完美、更精致、更細膩?!眲?chuàng)刊于18世紀的周刊《旁觀者》憑借龐大的發(fā)行量,擁有著很大的公眾影響力,這篇評論對公眾接受的影響不言而喻。
至1870年代中期之后,更多面向大眾、發(fā)行量巨大的周刊蓬勃興起,奧斯丁作為一位正在“走紅”的流行小說家,被這些大眾周刊廣泛宣傳,一再向公眾確認她的大眾流行,并積極向大眾讀者們提供閱讀奧斯丁作品的指引,如《康希爾雜志》(,1876)、《泰晤士報》(,1882)、《都柏林評論》(,1883)、《星期六評論》(,1884)等。
期刊兼容并蓄著多種社會文化信息,它對文學的關注必然會有當下社會問題和文化意義的引導和延伸。于是,期刊評論中奧斯丁小說也被推薦為包含著傳統(tǒng)女性價值觀、向新一代年輕女性提供行為舉止的教導,奧斯丁被卷入了許多遠遠超出文學范疇的事件里,扮演著互相矛盾的角色—有時候是女性主義的女英雄,有時候又是家庭價值的堅定擁護者。另一些期刊評論開始將奧斯丁這些描寫英國攝政時期鄉(xiāng)村生活的小說世界作為他們寄托家國(Home Country)情懷的幻象而推崇。期刊評論的多種評估方式,讓奧斯丁小說的文化價值被多方拓展,也讓文學和文化之間的關系得以彰顯,充分體現出期刊作為文化媒介的作用。
在此際,公眾對奧斯丁的興趣前所未有的濃厚,期刊對奧斯丁的評論也格外活躍,此時的奧斯丁已是一位廣受贊譽的文化名人。1885年出版的《英國人名詞典》(),由著名學者萊斯利·斯蒂芬(Leslie Stephen,《康希爾雜志》時任編輯)編寫了簡·奧斯丁條目,裁判式風格的寥寥數語卻有力確認了這位女作家已經得到官方認證的地位。1890年倫敦出版了一套學術性批評傳記“偉大作家叢書”(Great Writers Series),簡·奧斯丁名列其中,由牛津大學歷史學教授戈德溫·史密斯(Goldwin Smith)撰寫的奧斯丁卷(“Life of Jane Austen”),在奧斯丁批評史上占據著重要地位,它標志著奧斯丁已被公認為標準的經典作家。
由于公眾對奧斯丁的興趣猛增,19世紀最后十年興起了新一輪奧斯丁小說出版熱潮,各種新奇版本層出不窮,有勞特利奇廉價小說版、湯姆森插畫版、登特文本編輯版等,《威斯敏斯特評論》(1900)評價這一現象為“簡·奧斯丁的復興”(The Renascence of Jane Austen)。這種出版現象明顯是出版商為迎合大眾對奧斯丁的濃厚興趣和奧斯丁迅速上升的名望來獲取更多市場利潤的商業(yè)行為,而商業(yè)出版行為也助推了奧斯丁小說的流傳更為普及。
同時,期刊評論一直延續(xù)著由《評論季刊》和《愛丁堡評論》所開創(chuàng)的學術化批評傳統(tǒng),不斷提升著奧斯丁的學術性地位。尤其一些學術期刊的加入,打開了一個正在擴大的奧斯丁批評論壇,聚集了更多更權威的評論聲音,同時也培養(yǎng)出公眾接受的學術理解力。在理查德·約翰遜(Richard Johnson)編輯、出版商登特(Dent)1892年發(fā)行的10卷本奧斯丁小說集里,有一個新穎的版本設置,即把奧斯丁6部小說按照創(chuàng)作或首版的時間排序,并為每部小說提供了參考文獻注解。學術期刊《劍橋評論》上即刻刊登了兩篇評論文章,對這個版本的文本特色大加贊賞,稱其啟發(fā)了對奧斯丁小說嚴謹的文本批評(??保┑牡谝徊?,是“真正的簡·奧斯丁學術性的黎明”。
美國期刊研究學者詹姆斯·伍德(James Wood)指出,期刊是“影響和掌控公眾思想的最有效的三種力量之一”。與報紙等其他媒體形式比較,期刊被讀者持有和閱讀的時間更長更仔細,它通過精心選編的內容,向讀者傳遞信息資料闡釋問題,因此,期刊具有塑造公眾觀點的能力。同時期刊作為商業(yè)投資實體,能夠敏銳地捕捉到社會熱點和公眾興趣,并就此組織話題,展開討論和爭辯,這也是文化傳播理論所說的話題和議題設置功能,從這個角度來看,期刊又是公眾觀點和社會態(tài)度的反射鏡。
美國當代批評家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在其關于奧斯丁的批評專著里,專門提到期刊對奧斯丁的認知不容小覷,因為在整個19世紀期刊都是主要的信息和文獻來源。當一個又一個的評論者在各種期刊里考察簡·奧斯丁時,她被置于期刊特有的融合了多重文化信息的語境中進行價值判斷,這些價值判斷,最終累積成社會學家布爾迪厄(Bourdien)所說的“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決定了作家奧斯丁在英國文學中的經典地位。1936年,戴維·塞西爾爵士(Davil Cecil)在劍橋大學的著名演講中宣告:“在所有英語小說家里,簡·奧斯丁的名望是最安全的”。塞西爾的宣言既是對奧斯丁作家地位的再次裁決,也是一個已經被廣為接受的共識—因為她的作家聲望得到了整個19世紀期刊評論的檢驗。
19世紀是英國圖書出版和期刊發(fā)展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所形成的文化繁榮和后續(xù)影響深遠而巨大,仔細研究這段歷史,會啟發(fā)我們對中國文化出版活動的認知。中華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延續(xù)和發(fā)展在新的歷史時期也表現為媒體出版和期刊評論發(fā)展的活躍。例如1919年開啟的中國新文化運動就是出版、期刊活動極為活躍的時期,在這樣的文化出版活動中奠定了魯迅、茅盾、老舍等一大批現代文學作家的文化地位。后來的港臺文學發(fā)展也和報紙期刊、出版活動密切相關,新派武俠小說的代表金庸先生就是報人,這都說明文學文化的形成與編輯出版活動融于一體的現代社會生態(tài)。
媒體出版和期刊發(fā)行以文化生產的重要參與者融入到民族文化經典的生產中,這是不容忽視文化生產要素和功能體系,發(fā)揮好這個體系的功能,將會極有力地促進傳統(tǒng)文化經典的生產、創(chuàng)造和繁榮。新時期具有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著作作品,也迫切需要這樣的一個良性生態(tài),在期刊媒體的文化生態(tài)空間中展開積極的文化交流,激發(fā)各方面的文化靈感,才能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文化經典。
注 釋
[1][4][10][13]Stuart Curran ed.[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121,123,140,131-136
[2]Cross J.[M].London:Morrison,1969:2-3
[3]James T.Boulton.[M].New York:Routledge,1996:15
[5]Frank Donoghue.[M].Stanford:Stanford UP,1996:23
[6][7][14][15][16][17][18]B.C.Southam ed.[M].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68 :35,40,113,121,122,124-125,148-166
[8][9]Sutherland K.’[M].New York:Oxford UP,2005 :222,223
[11]Laurence W.Mazzeno.[M].Rochester,New York:Camden House,2011:14
[12]J.E.Austen-Leigh.[M].London:Bentley,1870:180
[19][20][21][24]B.C.Southam ed..[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 Kegan Paul,1987 :7,171,62,120
[22]陳鳳蘭.美國期刊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17
[23]Harold Bloom.’[M].New York:Infobase Publishing,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