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發(fā)
(建寧縣水產技術推廣站,福建 三明 354500)
近年來,隨著池塘高效集約化、高密度混養(yǎng)技術的不斷提高,池塘的種苗、飼料、施肥等投入不斷增加,經(jīng)過長時間養(yǎng)殖,池塘底部的淤泥也在不斷增厚。通常池塘淤泥的厚度>60 cm,一些集約化魚塘淤泥厚度甚至達到120 cm。當池塘中有害微生物的數(shù)量急劇增加時,會破壞池塘中原本的酸堿平衡,酸度的升高會破壞水質,進而導致魚類自身抵抗力下降,最終造成魚類疾病暴發(fā)和流行,影響池塘的養(yǎng)殖產量。
養(yǎng)殖實踐表明,經(jīng)過清淤消毒的池塘,魚類的發(fā)病率顯著降低,增加了池塘有效養(yǎng)殖水體,提高了魚種投放量,進而增加了產量。針對現(xiàn)有養(yǎng)殖行業(yè)存在的養(yǎng)殖密度大、污染排放量大、產品質量風險高等問題,養(yǎng)殖戶應轉變盲目追求高產出的思維模式,提高環(huán)境保護意識,積極采用健康的養(yǎng)殖模式。清淤消毒是保障水產品生態(tài)與健康養(yǎng)殖的關鍵步驟,目前有去除淤泥消毒法、藥物消毒法和暴曬消毒法3種?,F(xiàn)對池塘淤泥的形成及其危害進行分析,對常見消毒方法的操作、藥劑使用量、優(yōu)缺點和適用范圍進行總結,為養(yǎng)殖戶提供參考。
一是新建池塘中的土壤被水浸泡了較長時間,處于池塘底部的土壤因吸水而膨脹變軟,使得池塘的池埂逐漸塌陷并形成淤泥;二是池塘養(yǎng)殖過程中產生大量有機物質,如魚糞、殘餌等,沉積在池塘底部;三是池塘周圍的泥土因受雨水沖刷、魚類活動及增氧機工作的影響等進入池塘,并沉積于池塘底部,使淤泥層不斷地加厚。
在池塘總容量不變的情況下,淤泥層越厚,則池塘有效水體積越小,魚類生存空間變小。如果遇到持續(xù)降雨等惡劣天氣,容易形成“泛塘”,魚類的生存受到威脅。因為池塘中的有機物在氧氣的參與下發(fā)生化學反應,氧氣被迅速消耗,導致水中溶解氧不足,產生大量的有害物質(如氨、氮等),使水體酸堿度失衡,魚類慢慢從食欲下降、抗病能力減弱,發(fā)展到中毒,導致死亡。
淤泥中的細菌、寄生蟲等大量病原微生物,在酸性水體中繁殖、傳播,感染抵抗力弱的魚類,并引發(fā)群體感染,導致魚病暴發(fā)。近年來,池塘魚類暴發(fā)性疾病,造成其大面積死亡的現(xiàn)象逐漸增多,而這些疾病大多與池塘底部過多的淤泥堆積,引發(fā)水體酸堿度失衡密切相關。
2.1.1 人工消淤法
人工清淤法。采用人工操作的方式,先將池水排干,使池底淤泥處于裸露狀態(tài),曬干,使用農具將淤泥清出。該法效率低,勞動強度大,只適用于小面積的池塘。
2.1.2 排水口改造法
將池底改造成鍋底型,并設置排水溝,排水溝前安裝80 cm×80 cm的攔魚柵,防止魚進入排水管逃逸。每次換水,殘餌、糞便和池塘中的有機雜質都能隨排水管排出。該方法簡單易行,投入成本低,省時省力,大小池塘都適用。
2.1.3 機械消淤法
帶水清淤法。池底水位在10 cm左右,用拖拉機將池塘底部淤泥打成泥漿,然后用泥漿泵將泥漿吸出,其間不斷注水,保持水位在10 cm左右,持續(xù)將底部淤泥攪拌成泥漿,并不時地移動吸水泵改變抽泥漿點,達到全部除泥效果。另一種清淤方法是將池水排干,在陽光下曬一定時間,使底泥達到近似固體狀態(tài),然后用叉車、挖土機和其他重型機械直接清除池底的淤泥。該法具有效率高的特點,可以用于面積大的池塘。
2.1.4 水力沖洗與吸泥漿泵結合法
首先將池水排干,使淤泥裸露,直接用高壓水槍射出的水柱將其混合成泥漿,然后使用泥漿泵將其吸出。該法減輕了吸泥過程中人工攪拌底泥的勞動量,是一種效率較高的淤泥清除方法。該法僅適合于小規(guī)模池塘作業(yè)。
池塘捕完魚后,排干池塘水,使池塘底部淤泥充分暴曬,形成板結狀態(tài)。15 d后,使用機械設備,撬動淤泥,分塊翻轉,繼續(xù)暴曬,使池塘底部的淤泥變干變松。該方法對于殺死病原體和寄生蟲(卵)有顯著效果,適用于面積較大、無法通過機械操作、無法通過泥漿泵操作的池塘。
2.3.1 生石灰
(1)采用人工操作的方式排干池水,每667 m使用生石灰70 kg,和水混合溶解成糊狀,在池埂和池底均勻潑灑;(2)排干池水,在池塘均勻挖幾個坑并注水,每667 m使用生石灰150~175 kg,放入坑中溶解,攪拌均勻后全池潑灑。使用生石灰消毒法簡單、經(jīng)濟、高效,廣泛適用于土壤呈弱酸性的池塘,可以改變池塘的pH值,使池塘呈現(xiàn)弱堿性,利于魚類的生長,是池塘消毒較為理想的方法。
2.3.2 漂白粉
帶水消毒。將漂白粉按20~30 g/m的使用量與水混合,均勻潑灑在池埂和池底。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次氯酸鈣對于有害微生物具有一定的殺滅作用,可以有效改善水質。雖然漂白粉毒性較低,應在消毒7 d后,方可投放魚苗。該方法雖效率高,但不具有改良池塘基質的作用。
2.3.3 二氯異氰脲酸鈉粉
二氯異氰脲酸鈉粉利用本身含有氯元素的毒性作用和其易發(fā)生氧化反應的特點,消耗水中含氧量,同時對池塘中有害植物、野生魚類、有害微生物具有殺滅作用,使用量為5~10 g/m。由于二氯異氰脲酸鈉粉毒性強,毒性持續(xù)時間久,故在放苗前,需對池塘中的毒性進行測試,在確保安全以后方可投放魚苗。
(1)消毒藥物不能隨便混用,如二氯異氰脲酸鈉粉和生石灰混合使用會發(fā)生化學反應,反而降低藥效。
(2)池塘先清淤后消毒,以確保消毒效果;
(3)消毒池塘應選擇晴天,時間為10:00~16:00;
(4)池塘消毒后,可先用網(wǎng)箱放養(yǎng)少量鰱,懸掛在已消毒的池塘中試水24 h,鰱無異常反應,方可分批投入魚苗。
(5)生石灰消毒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操作過程中,操作員工必須穿好防護服工作,避免被生石灰燙傷;其次,選擇在晴天上午進行,因為陰雨天溫度低,影響藥效;再次,選擇材質輕、雜質少、能與水快速反應的生石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