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琛琛,唐愛華,許明躍,余婷婷,鄧 慧,周雅雅
(1.湖北省荊門市中醫(yī)醫(yī)院,湖北 荊門 448002;2.湖北省荊門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湖北 荊門 448000)
妊娠惡阻為大部分孕婦妊娠早期的表現,以不思飲食、頻繁嘔吐為主,嚴重的會出現發(fā)熱口渴、嘔吐物帶血樣物、便秘尿少、舌紅苔薄等氣陰兩虧證候,主要有脾胃虛弱、肝胃不和證型[1]。西醫(yī)認為妊娠惡阻與多種因素有關,如孕婦激素水平增高、精神緊張、胃腸道蠕動下降等因素?,F代醫(yī)學治療上以臥床休息、靜脈輸液補充電解質和微量元素為主,在治療時癥狀可得到緩解,但在后期孕婦仍然會再次發(fā)作。中醫(yī)藥治療妊娠惡阻無副作用,操作便捷有效[2]。穴位貼敷、耳穴埋豆避免了口服藥物對胎兒和母體的影響。本研究在西醫(yī)治療基礎上用中藥穴位貼敷、耳穴埋豆治療妊娠惡阻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60例,均為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荊門市中醫(yī)醫(yī)院住院患者。分為兩組各30例。對照組年齡23~30歲,平均(25.49±1.23)歲,停經時間40~50天,平均(44.48±1.65)天;孕周5~10周,平均(8.14±1.12)周。觀察組年齡22~31歲,平均(26.43±2.13)歲;停經時間42~53天,平均(45.61±1.35)天;孕周6~11周,平均(7.89±1.14)周。兩組年齡、孕周、停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符合《婦產科學》中妊娠劇吐標準[3],經超聲檢查診斷確認宮內有妊娠囊,尿妊娠試驗結果陽性,尿酮體檢查結果為陽性,肝腎功能正常,血清檢測電解質正常或略低于正常水平,頻繁惡心嘔吐不能進食,出現酸中毒、酸堿失衡情況。中醫(yī)診斷參考《中醫(yī)婦科學》中妊娠惡阻的標準[4],脾胃虛弱型,主癥為妊娠早期,停經史,厭食乏力,頻繁嘔吐,食入即吐,次證為精神萎靡,皮膚干燥,體重下降,舌紅苔薄,脈細數。
納入標準:西醫(yī)診斷符合妊娠劇吐的標準,中醫(yī)辨證診斷為脾胃虛弱證型妊娠惡阻,為宮內單胎妊娠,經院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經B超檢查已確診為異位妊娠,合并妊娠滋養(yǎng)細胞疾病、葡萄胎、先兆流產史,對研究藥物成分嚴重過敏,意識不清或精神障礙不能正常交流,耳廓有凍瘡、感染或對膠布過敏。
兩組均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糾正酸堿平衡、鎮(zhèn)靜、靜脈輸液,保證有充足睡眠和休息時間,禁食6~24小時,根據情況調整禁食時間,根據血常規(guī)化驗結果靜脈補液,根據出入量給予體液補充,補充維生素C、維生素B6、補鉀等,肌內注射維生素B1,酸中毒給予5%碳酸氫鈉治療,睡眠不佳者口服苯巴比妥(上海上藥信誼藥廠)0.03g,保持病房內安靜整潔舒適安靜,定期開窗通風,指導患者收聽舒緩音樂安撫情緒,治療6天。
觀察組加用穴位貼敷、耳穴埋豆治療。①穴位貼敷:用香砂六君子湯。黨參、法半夏、竹茹、陳皮各15g,炒白術、茯苓、砂仁各10g,甘草9g。研粉用生姜汁調制成膏狀,制成1cm×0.3cm×1cm的藥墊,貼敷在內關穴、足三里穴兩側,中脘穴,貼敷2h取下,每天2次。②耳穴埋豆:對耳部穴位進行常規(guī)消毒,取王不留行選擇一側耳穴,膠布固定,耳穴選擇肝、胃、脾、內分泌等對應耳穴,每3天換穴位貼1次,孕婦早中晚自行用拇指和食指指腹按壓,按至有紅、酸、脹、痛感則為得氣為宜,治療6天。
中醫(yī)癥狀積分評價參考《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根據飲食障礙、惡心、嘔吐癥狀按照癥狀無輕重進行評分,0分為無癥狀,1分為癥狀輕微,偶爾發(fā)作,2分為癥狀較重、發(fā)作頻率高,3分為癥狀非常嚴重、需要藥物調理。
觀察記錄治療過程中惡心嘔吐癥狀消失、尿酮體轉陰時間、住院時間。尿酮體檢測采用尿液分析儀(長春迪瑞實業(yè)有限公司,型號H-500),取晨起尿液,用化學法Rothere法進行檢測,按照尿液分析儀操作說明書操作。
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參考《最新國內外疾病診療標準》[6]。治愈:無惡心嘔吐情況,尿酮體檢查為陰性,各項指標恢復正常,超聲檢查胚胎發(fā)育良好。好轉:尿酮體轉陰,惡心嘔吐有所緩解,各項指標接近正常,超聲檢查胚胎發(fā)育正常。無效:惡心嘔吐無變化或加重,尿酮體陽性。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分組 例 惡心 嘔吐 飲食障礙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0 2.55±0.32 1.52±0.27* 2.56±0.31 1.56±0.28* 2.57±0.35 1.55±0.30*觀察組 30 2.56±0.31 0.40±0.13* 2.54±0.33 0.41±0.18* 2.56±0.34 0.42±0.14*t 0.123 20.471 0.242 18.923 0.112 18.695 P 0.903 0.000 0.809 0.000 0.911 0.000
兩組癥狀消失時間見表2。
表2 兩組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d,±s)
表2 兩組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d,±s)
分組 例 惡心嘔吐消失時間 尿酮體轉陰時間 住院時間對照組 30 6.22±2.39 7.51±2.66 9.33±2.30觀察組 30 4.20±2.09 5.71±2.10 7.26±2.03 t 3.485 2.910 3.696 P 0.001 0.005 0.001
兩組療效見表3。
表3 兩組療效比較 例(%)
妊娠劇吐與雌激素異常、血清中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急劇升高、精神過度焦慮緊張有關,癥狀輕微者不需要特殊治療,一般在3個月會逐漸消失,癥狀嚴重的不及時治療會影響孕婦和胎兒影響不良,甚至導致胎兒畸形的發(fā)生[7]。
《金匱要略》是最早記載妊娠惡阻的中醫(yī)典籍[8],指出在受孕后血聚到子宮內養(yǎng)胎,沖脈始于胞宮,胞宮為陽明經,循經犯胃,子宮內實為沖脈旺盛,令胃失和,降氣受阻,脾為運化五谷,氣血生源之地,脾氣旺則精微輸布順暢。《靈樞·海論》云:“十二經脈者,內于臟腑,外于枝節(jié)?!保?]說明經絡通過運行氣血,溝通內外聯系臟腑,達到調節(jié)整個機體功能的作用。
敷貼方劑香砂六君湯出自《太平和劑局方》[10]。方中半夏行氣化痰,黨參、白術、茯苓健脾益氣,砂仁降逆和胃,陳皮、木香和胃行氣,炙甘草益氣、調和諸藥[11]。諸藥合用,具有降逆止嘔,健脾和胃功效。穴位敷貼足三里為胃經的下合穴,配合中藥敷貼健脾和胃,理氣止吐,生化氣血;中脘穴通調腑氣,有促進胃腸蠕動,健脾和胃功效;內關穴降逆止吐,和胃寬胸;神闕穴使氣血分別流注到脾經、胃經,可改善惡心嘔吐癥狀;神門穴可止吐安神,刺激調節(jié)內分泌功能,抑制迷走神經興奮性,起到止吐的作用。諸穴共用,有安神止吐、和胃降逆的功效[12]。
大部分臟腑均對應耳廓穴位,《內徑·靈樞》云:“耳宗脈之所聚”[13]。說明刺激對應穴位可起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作用,如耳穴肝可降逆止嘔、瀉火清肝,耳穴脾可降逆行氣、健脾和胃,耳穴胃具有止嘔降逆的作用。王不留行具有行走之氣,按壓在耳廓的對應穴位上可起到止嘔降逆的作用。
輸注補充體液治療同時,以穴位敷貼配合耳穴埋豆外治脾胃虛弱型妊娠惡阻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