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阿勒泰地區(qū)布爾津縣杜來提鄉(xiāng)寄宿制中心小學 馬開買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需要融入身心發(fā)展相關教育指導,從而讓學生能夠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成長為更好的自己。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滲透,是喚醒學生情感、豐富學生學習體驗的有效途徑。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有必要契合教學實際,尋找合適的路徑科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經過不斷實踐、分析、探討后,筆者認為有必要結合以下幾點分析思考,培養(yǎng)學生健康心理。
在教學中發(fā)現,現階段學生大多是在家長的寵溺下成長起來的,耐挫能力較差。如果在教學中引導不當,家長和學校又都沒有注意到學生的心理變化,很容易導致部分學生產生自卑、焦慮、抑郁、抗挫能力差等多種心理問題,還有部分學生會出現語言表達能力不足、厭學、自閉等行為。這些都非常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如果不及時采取措施,很可能會影響學生的一生。小學閱讀素材中,厚重的人文氣息能夠為心理教育提供廣闊的空間,并在立足實際情況引導學生的過程中達到理想的狀態(tài)。在教學開展過程中,無論是教師前期結合文本分析融入的教學素材,還是后期結合學生表現提供的活動基礎,都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可以為緩解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提供有力的支撐。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有必要從心理教育視角分析閱讀教學的路徑,從而為解決心理健康問題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建議,為學生身心健康提供助力。
1.教材中人物為榜樣,健全人格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改變了過分注重基礎知識的傳統(tǒng)教材結構,更加重視人的發(fā)展和品德教育的浸潤,其中不乏可歌可泣或者值得稱贊的人物故事。在教學的開始階段,教師可以仔細研究教材中包含的這些人物故事,并緊跟時代發(fā)展的需求創(chuàng)建適合學生成長的教育資源,把更多優(yōu)秀的人物事跡融入閱讀教育中,讓學生在這些榜樣故事潛移默化的帶動下,得到心靈的凈化,樹立正確的三觀,并在教師進一步指導中,健全學生的人格,從而達到潤心無聲的效果。
比如:在講解《狼牙山五壯士》一課時,教師可以選用《狼牙山五壯士》油畫、狼牙山五壯士有關的故事片,帶領學生一起跟隨課文的腳步,走進馬寶玉、葛振林、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所處的環(huán)境進行思考分析,感受他們沉著冷靜、勇敢頑強的精神。同時,還可以借助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再現日偽軍層層逼近他們的危險情境,凸顯五壯士無懼無畏,“寧可犧牲自己,也要把敵人引向絕路”的決心。最后,教師可以適當點撥學生:即使是身處絕路,也要像這五位英雄一樣,守住心中的信念,為了最初的目標,勇敢頑強,奮勇向前。如此,在狼牙山五壯士事跡的滋養(yǎng)下,學生的人格得到健全。
2.教材中情節(jié)為基礎,表演感知
在小學階段,受到社會、家庭、個體素質等多方面的影響,部分學生的意志不夠堅強,出現自暴自棄心理的情況并不少見。那么,在教學中,教師則可以選取閱讀素材中的不同情節(jié)指導學生,讓學生先理解情節(jié)的內容,然后結合自己的理解分析感知。通過這樣的模式,學生有機會入情入境思考分析,在表演感知中學習人物機智勇敢、知錯就改等優(yōu)秀品質,從而提高自己的素養(yǎng)。
例如:在講解《將相和》的時候,教師可以先按照教學目標分析,講解故事的內容。然后,組織學生結合自己學習的感悟,以小組為單位,分別扮演故事中不同的角色,將“將”廉頗和“相”藺相如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的故事逐一呈現出來。在表演時,學生仿佛就是主人公,并親身感受他們的心理變化。最后,教師再結合學生的表現給予適當點評,提高學生的心理素養(yǎng),將有助于達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3.課堂中故事為引導,學會寬容
寬容是一種傳統(tǒng)美德,也是道德修養(yǎng),更是減少小學生之間沖突的重要品質。尤其是在現階段,很多小學生的個性比較強,他們大多以自我為中心,不懂禮讓的重要性。如果教師或者家長過分約束,不僅不利于改變學生的不良狀態(tài),還可能會導致學生產生逆反心理。那么,在閱讀指導中,教師就可以選擇一些與寬容有關的素材引導學生,從而在閱讀故事品味內涵中,帶領學生學會寬容。
比如:在講解《那個星期天》時,教師可以結合文字描寫,先按部就班地講解“我”從開始的滿懷希望到最后的失望透頂,直到“絕望”的內心世界,并詢問學生:“你們是否也遇到過父母沒有兌現的事情呢?”在學生結合實際講解自己的經歷之后,帶著學生站在母親活動情況的視角分析發(fā)現:原來母親一直沒有空閑過,這一天她都忙忙碌碌,雖然沒有帶“我”出門,卻片刻也沒休息。這時,便可以在教學中浸潤“寬容”的重要性,并告訴學生雖然不遵守諾言是不好的行為,但是要學會換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視角去思考問題。父母為我們付出了很多,所以要保持寬容和理解。
4.課堂中問題為導向,激發(fā)自信
在組織學生閱讀思考時,教師可以以問題為導向,結合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指導學生,從而讓學生有機會在教師的指導中分析思考,逐步找到問題的真諦。同時,在結合問題思考并及時解決的過程中,激發(fā)學習的自信。那么,教師在組織學生閱讀和開展閱讀評價的時候,要盡量以賞識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并積極提供給學生適合其成長的教學資源,從而幫助學生在學習中思考,在探索中提升,逐漸激發(fā)學習的自信,以積極的心態(tài)應對學習中的困難。
例如:在組織學生閱讀《落花生》一課的時候,在做整體的教學設計時,教師可以先以謎語為題導入,激活課堂。然后結合學生的成長需求進行分析,讓學生分別找出文中詳寫和略寫的部分,具體的原因是什么。在教師從簡單問題分析逐步融入詳細問題指導的過程中,原本沉悶的課堂氛圍被激活。這時候,即使學生回答得不完美,教師也要先嘉獎學生主動回答問題的行為。教師以科學評價,激發(fā)學生的自信心。
1.明確閱讀目標,拓寬閱讀素材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材只是為教師教學“打樣”。小學語文教師還需要結合教材的內容,主動拓寬課堂教育資源,找到更多適合學生成長的素材供分析指導,從而讓學生可以在教師提供的主題素材指導下,找到適合自身成長的教育資源,并在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思考中,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提升。
例如:在講解《少年中國說(節(jié)選)》的時候,由于本閱讀素材洋溢著愛國之情,為了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帶領學生在結合基礎素材分析思考中,找到適合成長的學習資源,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需求,以“愛國教育”為主題,選擇“英雄與時勢”類文章,組織學生閱讀思考,從而在結合主題分析思考中,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英雄的偉大,并在教師的科學引導中激發(fā)愛國熱情,立少年志,圓中國夢。
2.融入信息技術,優(yōu)化教育方法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要敢于突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束縛,主動結合網絡化背景,選擇適合學生成長的技術,優(yōu)化教學方法。實踐證明,教師在組織閱讀思考時,融入信息技術,可以豐富教學的模式,充實提高教學方法,從而在借助現代化設備指導中,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有序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教師可以結合信息技術,尋找合適的方法開展閱讀教學。
例如:在講解《圓明園的毀滅》的時候,教師不要著急講解知識,而要配合音樂和圖片,營造情境,要求學生先自主閱讀。在閱讀中,學生走進圓明園的斷壁殘垣中,想象當時發(fā)生了怎樣的災難。與傳統(tǒng)的文字引導相比,這種閱讀指導更利于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感受祖國的慘痛經歷的時候鍛造頑強的意志,從而立志奮發(fā)圖強,更加積極地應對生活中的困難。
3.抓住閱讀心理,豐富閱讀體驗
在小學閱讀指導中,學生的閱讀心理狀態(tài)是影響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組織學生分析思考時,教師一定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和方法,滿足學生閱讀心理的需要,從而帶領學生從被動走向主動閱讀,促使學生的內心在情感的帶領下主動分析和思考,繼而燃起探索的興趣,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
例如:在開展閱讀教學之前,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結合主題問題分析探討,然后借助多媒體技術將學生探討得出的問題逐一呈現出來,要求學生以游戲闖關的形式完成。小學生好勝心較強,因此,他們會與小組成員一同分析思考,并主動在閱讀素材中尋找答案。然后,教師只需要結合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需求分析其狀態(tài),并在問題中適當穿插一些心理教育的內容,就可以讓學生在教師科學的引導中找到前進的方向,并在結合實際仔細分析探索中,找到努力的方向。最后,教師結合學生的表現給予肯定,及時指出問題,從而觸動學生心理,培養(yǎng)出身心健康的學生。
1.小組主題閱讀,抒發(fā)情感對癥下藥
在小學語文閱讀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僅僅依靠教師的講解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結合學生的情況分析,找到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對癥下藥,從而提高教學的效率。因此,在組織閱讀活動時,可以以小組主題閱讀為主,鼓勵學生結合閱讀,抒發(fā)情感,記錄感受,以便教師了解學生心理健康狀態(tài),從而找出問題對癥下藥。
例如:在組織“推薦一本書”主題閱讀推薦活動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找出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書籍或者有關心理教育的書籍推薦給大家。然后,學生在小組中閱讀分析,并將閱讀感受以日記的方式記錄下來。在學生上交作業(yè)之后,教師則有必要結合學生的日記內容,找出學生的心理問題。思考適合學生學習和成長的資源,當學生閱讀積極性不足或者閱讀畏難情緒嚴重時,教師則需要關注學生的成長情況,找出癥結所在,提出對應策略,推薦適合學生的閱讀素材;當學生出現自負情緒時,教師則可以推送心理教育讀物,緩解學生的不良心理狀態(tài)。在教師切合實際對癥下藥,提出針對性方案后,進而實現師生的有效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心理。
2.合作探討方案,挫折教育強化內心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挫折教育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尤其是現階段,學生的學習壓力較大,家長給予的期望也高,學生遇到挫折在所難免。但如果學生無法正視挫折,會直接影響自身的心理健康。為強大學生的內心,教師可以組織合作項目,讓學生在合作探討中體驗挫折,并在教師引導中以樂觀的態(tài)度對待挫折。
例如:教師可以組織主題“我能樂觀對待挫折”的閱讀探討活動,可以選擇海倫·凱勒、史鐵生等優(yōu)秀作家的經歷和他們的作品組織學生閱讀,帶領學生思考什么是挫折。然后,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討,遇到挫折應該怎么做。同時組織學生分析:如果是我經歷了這些會怎樣做?同時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總結應對挫折的方案,并與大家一起分享。最后,教師總結得出:要讓挫折成為成長路上的墊腳石而不是絆腳石,從文學作品和優(yōu)秀人物事跡中尋找方向,從而成就更好的自己。
綜上,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師在學生身上找方向,在教學途徑上下功夫。通過結合教學效果不斷分析,綜合學生狀態(tài)及時優(yōu)化反思,讓閱讀素材陶冶學生的心靈和情操、影響學生的人格發(fā)展,提高學生的抗挫能力,繼而助力學生心理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