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偉
(上海海事大學 外國語學院,上海 201306)
漢語列舉性的“等”字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它有“列舉未盡”“列舉已盡煞尾”“列舉未定”這三種不同的語義。
漢語詞典往往只給出列舉未盡、列舉已盡煞尾這兩種定義和例句,例如,“北京、天津等地”屬于列舉未盡,除了北京、天津兩地,還有其他地方;而“我國有長江、黃河、黑龍江、珠江等四大河流”屬列舉已盡煞尾,只限于這四條河流。但詞典一般不討論“列舉未定”的模糊狀態(tài)。如果我們將以上“四大河流”中的“四“字刪除,改寫成“我國有長江、黃河、黑龍江、珠江等大河”,讀者不知道作者想表達的是只有這四條大河,還是有不止四條大河。
關于語義模糊的“列舉未定”,學術界有一些討論,例如何偉等(2015:23)給出以下實例:“這些國家的服裝紡織協(xié)會主席及相關機構負責人考察了博覽會,并參加了開幕式、論壇等主要活動?!睂κ裁词恰爸饕顒印?什么是“次要活動”,話語者本人和聽眾的認知不會完全一致,如果“開幕式、論壇”這兩者構成了全部主要活動,那么這個“等”字起到了煞尾的作用;如果主要活動還包括“開幕式、論壇”以外的一些活動,那么這個“等”字起到列舉未盡的作用。
朱軍(2006:64)分析了列舉未定的一個認知原因:“在人的認知活動中, 有追求完美的傾向。一般認為越多越全就越好, 同時也怕丟失某個成分, 所以列舉完或在自己列舉不出的情況下, 還要加上‘等’。”這自然會造成模糊,使讀者難以判斷是列舉已盡還是列舉未盡。
對于“等”字的英譯,漢英詞典提供了相應的譯法,但尚缺深入分析;知網中的相關研究極少;權威文件的譯者提供了大量的翻譯實例,尚有待研究人員深入分析。
(1)吳景榮等主編的《新世紀漢英大詞典》給出了列舉未盡和列舉煞尾的兩個英語定義及若干翻譯例句:1) and so on ; and so forth, etc. 加點姜、蔥、蒜等add some scallion, ginger, garlic, and so on/ 去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出差go on a business trip to Beijing, Shanghai, Guangzhou and otherplaces. / 小張等四人four of them including Xiao Zhang. 2) used to end an enumeration.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極洲等七大洲Asia, Europe, Africa, North America, South America, Oceania and Antarctica. 惠宇的《新世紀漢英大詞典》也給出了列舉未盡和列舉煞尾的兩個英語定義及類似的例句。在網絡詞典《有道詞典》中,還使用口語體的and the like 來表示“等”:The children learn singing, dancing, drawing, and the likein the kindergarten. 孩子們在幼兒園里學習唱歌、跳舞、畫圖畫等。
漢英詞典的定義源自漢語詞典,介紹了“等”字的列舉未盡和列舉已盡煞尾兩種情況及相應的各種英文翻譯,但沒有詳細介紹在何種情況下采用何種英語表達法。此外缺少對“列舉未定”的英譯介紹。
(2)在中國知網中檢索,很難發(fā)現對“等”字翻譯的研究。筆者在知網中將主題或篇名做以下限定進行檢索:“等”“省略”“列舉”“and so on”“such as”“and the like”等關鍵詞與“翻譯”“法規(guī)”“政府工作報告”“官方文件”依次進行聯合檢索,采用布爾運算符“OR”和“AND”,檢索結果表明此類研究鮮少引起學界關注,僅有少數學者探討過略微相關的話題,如項志強(1995:23)探討了科技英語中and so on的翻譯情況;侯麗香(2015:274)分析了such as的使用與翻譯情況,對“等”字的英譯幫助不大。
(3)根據正式文件譯者的實際翻譯,列舉未定的“等”具有模糊性,可能被理解為列舉未盡,也可能被理解為列舉已盡煞尾,在此譯者有很大空間可發(fā)揮其主體性。如譯者將其理解為列舉未盡,常譯成and other、including、such as,較少使用etc.,幾乎不用and so on、and the like(見以下表2的統(tǒng)計)。有時譯者將列舉未定的“等”理解為列舉煞尾,于是就省略不譯(即零翻譯)。省略的原因可能是譯者主觀認為通常只有這幾項,也可能是考慮到在客觀世界中這幾項已構成了最主要的項目。
(1)本文首先選用了權威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下簡稱《中國憲法》)和《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的漢英翻譯,調查其中“等”字的出現頻率及各種譯法,統(tǒng)計出常用譯法,揭示出翻譯的傾向性。
(2)對比國外文件的用詞,以確定以上兩個文件的英譯文是否妥當。
1)選用美國相應的文件The U.S. Constitution(《美國憲法》)和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 2021(《國情咨文》),調查其表達列舉語義的英語詞語。對比中美兩國的文件,如發(fā)現兩者用詞趨勢大致相同,便可支持《中國憲法》和《政府工作報告》的英譯文。
2)鑒于以上兩份美國權威文件字數不是很多,為了提高調研的可靠性,筆者又擴大調查了另外三份國外法規(guī)文件: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聯合國海洋法公約》)、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the Prevention of Pollution from Ships (MARPOL)(《國際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約》)、WTO Agreement on Trade-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RIPS)(WTO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xié)定),以便進一步確認國外的用詞趨勢,進一步支持《中國憲法》和《政府工作報告》的英譯文。
(3)最后根據中外權威文件的英語用詞特點來審視部分中國法規(guī)文件的用詞,以確定后者的用詞是否妥當,從而也體現出本研究的應用價值。
表1 權威文件英譯文中的列舉煞尾不譯和列舉未盡翻譯
表1數據分析與討論:
(1)《中國憲法》(17,598漢字)與《政府工作報告》(16,924漢字)的字數相差不大,但使用具有一定模糊語義的“等”字的次數相差很大,分別是13次和55次,原因可能是《中國憲法》更為嚴謹,盡量避免模糊語義;而《政府工作報告》是用口語做的報告,所以“等”字使用頻率大幅度增加。
(2)鑒于“等”字的模糊性,不同譯者會有不同的理解和譯法。嚴肅文體通常追求準確,盡量將“等”譯出。《中國憲法》的英譯文中,13個“等”大多數(9個)按列舉未盡而譯出,占比9/13 = 69.2%;只有四個按列舉煞尾不譯,占比4/13=30.8%(詳見“附錄”中翻譯例句。)
而具有一定口語特征的《政府工作報告》,其英譯文更為靈活,對多數“等”按列舉煞尾不譯,也即零翻譯。55個“等”中,只有少數被譯出。多達31個按列舉煞尾不譯,占比31/55=56.4%;24個按列舉未盡譯出,占比24/55=43.6%?!墩ぷ鲌蟾妗份^多采用舉煞尾不譯的方法,可減少模糊性,更貼近英語國家權威文件的用詞習慣。
(3)現以“附錄”中的幾個翻譯實例予以具體說明。
在《中國憲法》中有“國家培養(yǎng)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fā)展”這么一句話,譯者按列 舉 煞 尾 將“等”省 略 不 譯:The state shall foster the all-round moral, intellectual and physical development of young adults, youths and children.
評語:譯者究竟應理解為只有“品德、智力、體質”三者,還是在三者之外還有其他方面?不同譯者可能會有不同理解。有些譯者會認為“德智體”已經相當全面了,所以是列舉煞尾,但也有些譯者會認為尚未包括“德智體美勞”的全部內容,所以是列舉未盡,可見譯者有發(fā)揮其主體性的空間。以上《中國憲法》譯者選擇按列舉煞尾來省略不譯,不僅語義上可行,也因為減少了模糊性而更符合英語國家的行文習慣。
《政府工作報告》英譯文更為頻繁地采用省略不譯的方法(見表1的統(tǒng)計數據)。鑒于“等”字本身的模糊性,譯者的解讀體現了很大的主體性,但也往往有一定的客觀依據,或許譯者判斷原文已經列出了幾乎全部的項目了。請看以下一例:“加快油氣、礦產等資源勘探開發(fā)。We will step up petroleum, natural gas and mineral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根據客觀世界的事實,“油氣、礦產”已經包含了地下的主要資源了,所以譯者按列舉煞尾未譯“等”字。
(4)國家層面的《政府工作報告》采用列舉煞尾為主的譯法,對地方性文件的翻譯具有特別的指導意義。各個省市無權制定法律,只能制定條例、發(fā)布規(guī)范性文件(normative documents)、發(fā)布地方政府的工作報告、白皮書,其受眾往往是普通的外國讀者,涉及投資、旅游、文化科技交流、學習、居住等方方面面,這些文件不像國家法律那么嚴肅,所以其語言可以更加大眾化一些,例如少用therefrom, herein等古詞,簡化句子結構,消除不必要的模糊點,所以可更多地將列舉未定的“等”按列舉煞尾省略不譯。
表2 “等”的各種英語表達法
本文統(tǒng)計such…as結構出現頻率時,需要排除非列舉性的結構?!吨袊鴳椃ā分杏幸痪鋝uch…asare necessary,在此as相當于that,這不是列舉。U.S. Constitution中也有類似的句型in such imminent Danger aswill not admit of delay,在此as也相當于that,也不是列舉。
此外,雖然and other、including可譯成“等”,但譯文中and other、including的原中文不一定是“等”。
表2數據分析與討論:
首先對比《中國憲法》《政府工作報告》和相應的《美國憲法》《國情咨文》,然后簡單分析另外三個國外英語文件。對比數據顯示,我國兩份權威文件英譯文的用詞與國外五份文件的用詞相當接近。
(1)在《中國憲法》和《政府工作報告》這兩個文件中,“等”字被譯出時,多數譯成and other、including、such as。兩個文件英譯文均未使用and so on,只使用了一次etc.。
(2)在《美國憲法》和《國情咨文》這兩份美國權威文件中,也使用了列舉性的and other、including、like,但使用頻率大大低于《中國憲法》和《政府工作報告》的“等”字,也低于英譯文中的and other、including,可見漢語的語義比英語更模糊一些,用詞也更多。這與漢英對比的其他研究結果相似,例如,“漢語命名中傾向于添加范疇詞”(劉宓慶,1992:263),僅說“蒸發(fā)”不夠,往往要添加虛義的“現象”,成為“蒸發(fā)現象”。
可見,不把所有的“等”都直接譯出是合理的。
(3)以上兩個美國文件均未使用etc.和and so on。
歷年來,筆者請美國、加拿大、英國專家校對英譯文時,發(fā)現他們都不喜歡模糊的and so on、etc.,他們的普遍意見是:如果還有什么未列出的內容,請列出;如果列不出,就索性不要寫and so on或etc.。
(4)以上兩個中國文件英譯文與兩個美國文件的用詞對比:兩個中國文件英譯文也主要使用and other、including、such as,基本不使用etc.、and so on,與兩個英語國家文件的用詞總趨勢接近。
(5)但中國文件與英語國家文件還是有很大區(qū)別,中國文件由于“等”字頻率較高,譯文中使用and other、including、such as的頻率明顯高于英語國家文件。這是中國譯者無法避免的問題,但《政府工作報告》較多采用列舉煞尾不譯的辦法來減少模糊性,以貼近外國讀者的語言習慣。
較多煞尾不譯這一辦法是否可取呢?出于以下兩個原因,應該是可以的:
1)漢譯英時用詞從簡是一個常見的做法,例如祝朝偉等(2021:3-7)指出,政論文翻譯時經常需要刪除副詞,弱化語氣。曹順發(fā)等(2020:117)也大力呼吁刪除可有可無的廢詞。
2)原文中的有些“等”,雖然本身語義模糊,但譯者可根據外部世界的客觀事實而做出主觀判斷,認為煞尾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例如,在“加大社區(qū)養(yǎng)老、托幼等配套設施建設力度”這句中,“養(yǎng)老、托幼”很可能就是社區(qū)的主要工作,所以《政府工作報告》譯者就按煞尾來省略不譯了:We will step up the construction of supporting facilities for community elderly and child care.
以下簡單討論表格中最后三個國外文件:
(6)不同文件的撰稿人有時用詞差異較大,例如“知識產權協(xié)定”中未使用and other;《國際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約》中較多使用了etc.(共6次)。
(7)但總體來看,這三個文件的用詞趨勢與兩個美國權威文件的用詞趨勢大致相同,高頻使用and other、including、such as,基本不使用such…as、and so on。
了解這種用詞的總趨勢,有助于我國翻譯工作者避免國外不使用的英語表達法,選用國外常用的英語表達法,以便講好中國故事,助力中國文化走出去。
筆者從“中國政府網”的Laws and Regulations欄目任選了兩個法規(guī)文件的英譯文,并采集相關頻率數據如下:
表3 《勞動法》和《音像制品管理條例》關于“等”的英譯
表3數據分析:
(1)《勞動法》和《音像制品管理條例》的英譯文都非常忠實于原中文的文字,兩者都100%地將“等”字譯出。其實國內很多譯者都會將“等”字100%地譯出。
但根據前文分析,《中國憲法》將30.8%的“等”字按列舉煞尾省去不譯;而《政府工作報告》則將大部分(56.4%)的“等”字按列舉煞尾省去不譯?!吨袊鴳椃ā泛汀墩ぷ鲌蟾妗窚p少模糊性的譯法與國外權威文件的英文用詞更接近,值得其他法規(guī)文件譯者關注。
(2)在將“等”字按列舉未盡譯出時,《勞動法》英譯文較多使用and other,較少使用etc.,符合國外英文文件及國內權威文件英譯文的用詞總趨勢。
(3)《音像制品管理條例》英譯文選詞顯得有些奇怪,對于and other、including、such as這些常用詞語總共只用了1次,而對于國內外權威英文很少使用的such…as、etc.則高頻率使用。這種選詞不利于提高國外讀者對英譯文的接受度。
另外還有一個語言不妥的問題?!俺霭?、制作、復制、進口、批發(fā)、零售、出租等活動”譯成了such activities as the publication、manufacturing、reproduction、importing、wholesale、retail、leasing、 etc.,這造成了語義重疊:such… as已是一種模糊的表達法,而etc.也是模糊的表達法,兩者重疊,在前面中外各個文件中均無這種表達法(盡管有些英語本族人在不太嚴謹的語言中會有說種表達法)。
以上英譯文可改為:suchactivities aspublication、 manufacturing、reproduction、importing、wholesale、retail andleasing或the activities of publication、manufacturing、reproduction、importing、wholesale、retail、leasing、etc.
此外,筆者再簡單提及我國一份國家文件和一份地方文件的英譯文用詞。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其“譯文質量實屬上乘”(張法連,2021:123),但在翻譯“等”字時未能采用國內外權威文件的常用英文表達法,而是反復使用and the like,多達56次,而本文調查的七個中外權威文件均未使用過and the like。
在《上海城市法規(guī)全書》中,也有人使用and the like(例如“上海市陸家嘴金融貿易中心區(qū)綜合管理暫行規(guī)定”)和and so on(例如“上海市優(yōu)化營商環(huán)境條例”)。
如果全國各省市的地方法規(guī)文件、政府文件都能參考國內外權威文件的英文表達法,更有助于中國文化走出去。
(1)鑒于“等”字存在“列舉未定”的模糊性,有時譯者需要在列舉未盡和列舉煞尾之間做出選擇,這體現出譯者的主體性。但目前很多譯者(例如上述《勞動法》和《音像制品管理條例》的譯者)將全部“等”字都按列舉未定直譯出來,這會讓英語讀者感到有過多的模糊點,不易接受。建議譯者參考《政府工作報告》的英譯文,向英語國家文件的語言特點靠攏,適當減少“等”字的翻譯。
如果“等”字前面列出的幾項事物已經大致包含了幾乎所有內容(參見后面“附錄”中的翻譯實例),不妨按列舉煞尾不予譯出。這樣可減少模糊性,更接近英語國家的文字與思維特點,更容易被國外讀者所接受,更有利于我們講好中國故事。
(2)在翻譯正式文件中的“等”字時,應避免使用口語體的and so on(以及and so on and so forth、and the like),也應適當減少etc., 可較多使用and other、including、such as,以便與英語國家正式文件的文風接軌。
但鑒于英語國家不同作者也會有不同的寫作風格,如果我們審閱中國譯者的稿件時,也不應過于苛刻,例如看到etc.不宜斷然否定。
(3)目前國內有些文件對“等”字的翻譯與國外的常見英語表達法差別很大,有待改進。譯者如能參考中外權威文件的選詞趨勢,有助于提高譯文的可讀性。
注釋:本文例句分別出自以下文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Constitution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LaborLaw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音像制品管理條例》、Regulationsonthe AdministrationofAudiovisualProducts、《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CivilCode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UnitedNations ConventionontheLawoftheSea(《聯合國海洋法公約》)、InternationalConventionforthePreventionofPollutionfromShips(MARPOL)(《國際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約》)、WTOAgreementonTrade-relatedAspectsof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TRIPS)(《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xié)定》)、《上海城市法規(guī)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