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近代“國民體育”說的生成及實踐*

        2022-11-01 02:51:50
        人文雜志 2022年10期
        關鍵詞:國民民族體育

        ◎ 秦 勤

        內容提要 在清末知識界救國救亡的浪潮中,“國民體育”概念逐漸生成,其內涵與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傳統(tǒng)體育文化以及西方體育經驗等因素密切相關。隨著時局的演變,“國民體育”的作用對象亦由最初的學校學生擴展到全體民眾,成為知識精英追求民族復興的支點之一?!皣耋w育”不僅在思想領域影響甚巨,還被不同政治力量融入到自身政策中,從而將國民體育從理論層面引入政治實踐。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圍繞國民體育的言論聚焦于全民族的抗戰(zhàn)動員,集中服務于民族復興事業(yè)。

        體育事業(yè)關系人民身體健康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2017年8月2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會見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代表時強調,“體育承載著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夢想,體育強則中國強,國運興則體育興”。(1)朱虹、張靜淇:《體育強則中國強 國運興則體育興》,《人民日報》2017年9月5日,第23版。此言突出了體育與民族復興之間的深刻意義。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體育不僅是提升民眾身體素質的基本途徑,更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方法。歷史地看,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政局演變的過程中,知識精英將體育與民族救亡聯(lián)系起來,生成“國民體育”說,(2)在當時人看來,“國民體育”指“以身體大筋肉活動為工具的整個機體訓練的全民教育,其主旨不僅在培植國民健強的身體及優(yōu)美的精神,同時,還要養(yǎng)成規(guī)律的行動及統(tǒng)一的意志,務使全體國民不論男女老少,均具有健全的身心,而構成為一個健全的民族?!?章廷?。骸秶耋w育訓練與民族復興》,《教與學》1937年第7期)還將其導入政治實踐,為國家強盛、民族振興服務。

        目前學界研究大多聚焦于當下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但已有學者從體育史角度分析體育與民族救亡的關系,尤側重于從個案中分析“體育救國”思潮,(3)鄭志林、俞愛玲:《洗刷“東亞病夫”恥辱的號角——讀〈國民體育學〉》,《浙江體育科學》2001年第2期;湯銳:《“體育救國”的一個側面:近代華北地區(qū)體育用品業(yè)初探——以天津春合體育用品廠為個案》,《歷史教學(下半月刊)》2013年第14期;穆樹云、李云昌:《體育救國:一個時代的聲音——以〈上海體育〉為例》,《體育文化導刊》2014年第5期;邵珠彬:《“體育救國論”思想新探》,《體育研究與教育》2015年第3期;劉明輝:《體育救國:抗戰(zhàn)時期中華全國體育協(xié)進會體育活動概述(1941—1945)》,《體育科技》2016年第6期;張愛紅:《民族救亡與體育轉型:對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我國體育發(fā)展的歷史審視》,《體育科學》2016年第8期;陳日升、劉斌:《爭鋒與反思:近代中國軍國民體育及其價值》,《倫理學研究》2020年第4期等等。對“國民體育”的相關內容關注不夠。事實上,“國民體育”(4)《說文解字》將“體”“育”分別釋作“身體”和“培育”,其內涵與今義相仿,而“體育”的內涵仍是單字含義的疊加。隨著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不斷加深,經由留學生的引介,現(xiàn)代意義的“體育”逐漸進入近代中國的思想世界(參見羅時銘:《近代中國留學生與近代中國體育》,《體育科學》2006年第10期)。而“國民”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左傳》,在歷代典籍中記載頗多,但其意義與現(xiàn)代國民不同(參見沈松僑:《國權與民權:晚清“國民論述”1895—1911》,《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3本第4分,2002年,第692頁)?,F(xiàn)代意義的生成與知識精英構建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理論自覺有關。知識精英在民族危難與政治局勢的沖擊下試圖借助“國民”概念激發(fā)社會參與尋求救亡的力量基礎(參見謝麗萍、郭臺輝:《“國民”轉向“階級”的事件—話語分析:1895—1927》,《人文雜志》2022年第3期)?!皣瘛薄绑w育”等現(xiàn)代概念的相繼引入,奠定了國民體育的文化基礎,賦予了國民體育以革新社會現(xiàn)實、順應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的文化現(xiàn)象。是近代社會中流傳較廣的重要概念,不僅有助于實現(xiàn)強種救國,同時也對民族解放和復興貢獻甚大。因此,本文擬梳理國民體育在近代中國的發(fā)展脈絡,剖析不同的個人和群體在思想層面的多樣表達,以及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國民政府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政權等不同力量對國民體育的政治實踐,以期呈現(xiàn)國民體育在中西文化交流和民族國家構建過程中的多重面相。

        一、“國民體育”的生成背景

        “國民體育”是近代中西文化互動和政治沖突的產物。鴉片戰(zhàn)爭以來,近代中國的深重災難刺激著先進分子不斷探索救亡圖存的路徑。國民體育的生成與這一背景關聯(lián)甚深,成為寄寓民族解放的載體?!皣耋w育”的生成首先反映了當時列強環(huán)伺的國際局勢和孱弱的國民實態(tài),又與傳統(tǒng)體育文化接續(xù)起來,“六藝”中的“射御”傳統(tǒng)成為構建國民體育的歷史支點。同時,“國民體育”的生成與德國、意大利、蘇俄、日本等列強的強國經驗密不可分。在以上因素的合力下,國民體育成為民族國家發(fā)展進程中的重要話語。

        近代中國的“病夫”遍地,成為國民體育的現(xiàn)實條件。在當時的社會輿論中,“東亞病夫”是較為大眾熟知的概念,基于這一認識,國民體育成為擺脫“病夫”形象、強種救國的關鍵方法?!安》颉币徽Z最早形容的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而中國與土耳其一樣,都因列強的殖民活動而淪為“病夫”國家。1876年,《申報》載文指出,中國與土耳其相似,“早已素稱病人”。(5)《英大臣宣諭補述》,《申報》1976年1月4日,第1版。中西方之間的文化交往日益增多,讓知識精英看到了中外的巨大差距。郭嵩燾在出使英國時感慨道:“歐羅巴氣象日新,亞細亞全然衰退?!?6)郭嵩燾:《倫敦與巴黎日記》,岳麓書社,1984年,第235頁。在中西新舊強弱的對比中,知識精英借鑒其他國家的強國經驗,“體育”等概念因之深入思想界,成為他們因應時勢的媒介。此后,在甲午戰(zhàn)敗刺激下,梁啟超將加強民眾教育視為實現(xiàn)自強的路徑,結合當時語境,其新民說已隱隱將尚武精神融入于民眾教育中。而嚴復則直視中國為病夫,“今夫人身,逸則弱、勞則強,固常理也。然使病夫焉,日從事于超距贏越之間,以是求強,則有速其死而已矣。今之中國,非猶是病夫也耶?”(7)嚴復:《原強》,牛仰山選注:《嚴復文選》(注釋本),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第24、25頁?;诖?,他認為強大國家則必須強大民眾,“然則鼓民力奈何?今者論一國富強之效,而以其民之手足體力為之基……西洋言治之家,莫不以此為最急。歷考中西史傳所垂,以至今世五洲五六十國之間,貧富弱強之異,莫不于此焉肇分。周之希臘,漢之羅馬,唐之突厥,晚近之峨特一種,莫不以壯佼長大,耐苦善戰(zhàn)稱雄一時”。(8)嚴復:《原強》,牛仰山選注:《嚴復文選》(注釋本),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第24、25頁。嚴復以體魄與歷史興衰之間的關聯(lián),把體育作為尋求富強的手段。

        傳統(tǒng)體育文化是國民體育的歷史根基,其中以“射御”為代表。1935年,俞金寶認為古代“崇文尚武,射御與書數(shù)并重不倚,所以有體魄健全智力充實的國民,在精神活潑的生活中,創(chuàng)造出文化優(yōu)美、道德高尚的黃金時代”。(9)俞金寶:《民族復興與國民體育》,《浙江體育月刊》1935年第6期。1936年,陳宇光指出傳統(tǒng)的“射御”是近代體育的文化源頭,“考據(jù)我國古時,即體智并重,故三代育士,射御并列于六藝,良以經國教育,修文講武之道,二者不可偏缺,故能奠定百世文明之基礎,綿延種族于無限之域也”。(10)陳宇光:《體育訓練與復興民族》,《勤奮體育月報》1936年第5期。但隨著歷史發(fā)展,尤其是在儒學地位鞏固后,原本的尚武風氣逐漸消解,形成重文輕武的傳統(tǒng)。1936年,馮炳麟認為,“文者自傲而武者自卑,是我們常聽到的事,及至現(xiàn)在其思想守舊者,仍相信兒童常常作身體活動是不好的現(xiàn)象。所謂‘業(yè)精于勤荒于嬉’,就是他們常說的一句話,甚至于一般智識階級受到了形式教育的人們,亦常以文弱自夸”。(11)馮炳麟:《提倡小學教育與復興民族》,《勤奮體育月報》1936年第9期。他認為尚武精神消逝的原因在于儒學桎梏,原本繁榮的諸子百家日漸沒落,而夾雜于其間的尚武精神也日漸消逝。

        西方作為近代中國獲取強國經驗的來源地,不論是羅馬時期的競技活動,還是現(xiàn)代西方的體育事業(yè),均成為知識精英宣傳國民體育的文化資源。他們從世界各國興衰成敗的案例中得出“體育強則國強,體育弱則國弱”的結論。1937年,章廷俊認為斯巴達之所以能抵抗波斯軍隊的進攻,其關鍵在于尚武精神。(12)章廷?。骸秶耋w育訓練與民族復興》,《教與學》1937年第7期。知識精英參酌斯巴達重視體育訓練的習俗,指出體育在民族抗爭中的作用。此外,知識精英也將蘇俄、日本的強國經驗納入國民體育的闡述中。

        蘇俄是以組織民眾運動來復興民族,成了一強盛的國家,均以體育訓練改變他們的性格,發(fā)展他們勇敢合作的能力,致成振興一統(tǒng)的現(xiàn)象……日本武士道的訓練,他能表現(xiàn)不怕幸苦拼命向前干,勇猛向上直追的精神,因他們有這種習尚,才能進步獲得今日這樣一個地位,武功成為東亞第一,文化也成為東亞的中心,是國民體質和體格促成了他民族的進步,而身體日形高大強健,亦即為他民族進步的象征和進步的唯一要素。(13)趙宗諤:《民族復興與國民體育》,《淮濱季刊》1936年第1期。

        值得注意的是,知識精英在論述體育強國經驗時,往往側重德國、意大利、蘇俄和日本等后發(fā)強國,認為它們是直接依靠國民體育實現(xiàn)國家強盛。同時,他們批評英美國家的體育事業(yè)是貴族運動,不符合國民體育發(fā)展要求,“英美工業(yè)國家經濟力量雄厚,國勢優(yōu)越,一般國民的經濟地位較之我國水準為高,故他們踢球運動,跑跳嬉逐,發(fā)揮其剩余精力,純粹是資本主義國家的運動”。(14)程登科:《國民體育問題》,廬山暑期訓練團軍訓組印,1937年,第7頁。當然,時人也借印度、埃及的亡國教訓來反證體育的意義。(15)陳鵬:《不只是“病夫”:土耳其在晚清中國的形象再探》,《河北學刊》2018年第6期。其中,知識精英的言說往往將國民體育單一化為民族興亡的核心因素,意在強調其在國家興衰中的關鍵作用。西方世界的強國經驗與東方世界的亡國教訓,皆被融入在知識精英宣傳的國民體育言說中。

        綜上,知識精英受困于近代中國的種種現(xiàn)實,從傳統(tǒng)社會和西方文明中挖掘支撐國民體育的思想資源,進而嘗試構建現(xiàn)代民族國家。在現(xiàn)實危機、傳統(tǒng)文化和西方觀念的影響下,國民體育成為引導民眾投身民族復興事業(yè)的橋梁。

        二、“國民體育”概念的生成

        甲午戰(zhàn)爭之后,知識精英日益重視“國民體育”。其最初被視為增強民眾身體素質,進而為強種救國服務的良方。辛亥革命爆發(fā)后,“國民體育”則成為時人構建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寄托。在民族危難不斷加深的過程中,國民體育的內涵也在發(fā)生著演變。

        從長時段看,“國民體育”的意涵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有著差異化的指向?!皣耋w育”自1902年被翻譯進入中文語境后,得到了社會輿論的接續(xù)使用,國民體育概念也逐漸深入,與近代中國的社會現(xiàn)實聯(lián)系更為緊密,成為楔入現(xiàn)實、改造社會的工具。其消長變化如圖1所示:

        以上是1902—1949年間,“國民體育”一詞出現(xiàn)頻次變化表。由此可知,“國民體育”一詞自1902年傳入后,在報刊上只是零星出現(xiàn),在1902—1927年這二十幾年里,其出現(xiàn)頻次為114次,主要集中在知識界的討論和對“國民體育”概念的普及和認識。在1928—1931年間,南京國民政府重視“國民體育”,并于1929年制定頒布《國民體育法》,從政策角度推廣國民體育運動,1929年也成為“國民體育”一詞自1902年進入中國以來出現(xiàn)頻次最高的一年,其出現(xiàn)頻次為107次。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民族危機空前加深,作為挽救民族危亡、振興國家的重要手段,“國民體育”成為該時期報刊上討論的焦點之一,故1932年是“國民體育”出現(xiàn)頻次最高的一年。1938—1939年抗戰(zhàn)進入相持階段,國內出現(xiàn)了諸多悲觀、消極抗戰(zhàn)的現(xiàn)象,國民政府亦有所動搖,“國民體育”出現(xiàn)的頻次有所下降??傮w來看,20世紀初期,“國民體育”尚在概念的普及階段,隨著民族危難的不斷加深,到20世紀30年代,這一詞匯出現(xiàn)的頻次達到高峰。此后,“國民體育”的始終維持在較高頻次。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民體育”逐漸消隱于輿論中。(16)檢索“人民日報圖文數(shù)據(jù)庫”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民體育總計出現(xiàn)6次,前三次出現(xiàn)在1949年10月,中間兩次出現(xiàn)在1950年代,最后出現(xiàn)于1982年。與此相對的是,群眾體育出現(xiàn)的頻次達到3000余次,遠遠超過國民體育的頻次,窺一斑而見全豹,群眾體育取代國民體育已是必然趨勢。在這近半個世紀的時間內,近代中國的局勢發(fā)生了不同的變化,國民體育內涵亦因之而演進。

        具體來看,1902—1903年期間,嵐僧翻譯了日本學者西川政憲所著《國民體育學》一書,并在《杭州白話報》連載刊出。此書通俗地介紹了人體從嬰兒、幼兒、少年、青年的變化過程,著重說明體育的意義和具體操作方法。(17)鄭志林、俞愛玲:《洗刷“東亞病夫”恥辱的號角——讀〈國民體育學〉》,《浙江體育科學》2001年第2期。此書主要為當時學校教育事業(yè)的改革提供日本體育經驗,雖然是翻譯作品,但此書似是首先提出國民體育概念。1904年,《大陸(上海)》雜志刊登《體育雜感:國民體育》一文,繼續(xù)使用國民體育概念,作者明確指出國民體育與全體國民的內在關聯(lián),亦即體育應走出學校融入社會,“乃全國民人不可缺之要件也,因名曰國民體育”,還將實施國民體育作為矯正國民“卑陋柔弱之習”的良法。(18)《體育雜感:國民體育》,《大陸(上海)》1904年第11期。

        在“國民體育”剛傳入之際的清代末年,國民體育包含著傳統(tǒng)知識精英的濟世關懷,頗有一種“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意味,“全國之民皆有此習,蓋人之心,原欲愉快,茍盡日無所棲托,則邪念橫生,流為淫逸之行。故以高尚活潑之游戲,刺擊人心,豈第為一身愉快已哉。其關于風俗之純美,人心之高尚,亦大可期也”。(19)《體育雜感:國民體育》,《大陸(上海)》1904年第11期。知識精英引介國民體育的目的在于革新社會風氣,使全國上下有一番新的氣象。國民體育仍可視為對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補充。同時,此時的國民體育還處于概念普及階段,雖有學堂將《國民體育學》作為體育學科的教學用書,但旨在培養(yǎng)學校的青年學生,其概念屬于學校體育的范疇。董守義認為,“自海禁大開,歐風東漸后,辦學者設體操一門,藉以振興尚武精神,但此時體育雖有,其教材不過走步成排,教員仍是舊式衣冠,體育雖有,與無有等”。(20)董守義:《我對于中國體育的幾個問題》,《體育》1927年第1期。

        中華民國成立后,國民體育與培育現(xiàn)代國民相聯(lián)系,尤集中于培養(yǎng)青年。1915年,陳獨秀對比中日青年時認為,日本青年意志頑狠,善斗不屈,且體魄強健,能力抗自然,而中國青年“手無縛雞之力,心無一夫之雄,白面纖腰,嫵媚若處子,畏寒怯熱,柔弱若病夫。以如此心身薄弱之國民,將何以任重而致遠乎?”(21)陳獨秀:《今日之教育方針(1915年10月15日)》,任建樹主編:《陳獨秀著作選編》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5頁。陳獨秀認為,在強國環(huán)伺的局勢下,體魄強弱關系著民族未來,而當時青年身體柔弱的現(xiàn)狀,無疑為民族發(fā)展增添了隱憂。1916年,在《新青年》一文中,陳獨秀認為與西方青年相比,中國青年身體羸弱,致國家淪落為“東方病夫”,“盈千累萬之青年中,求得一面紅體壯,若歐美青年之威武陵人者,竟若鳳毛麟角。人字吾為東方病夫國,而吾人之少年青年,幾無一不在病夫之列,如此民族,將何以圖存?”(22)陳獨秀:《新青年》,《陳獨秀文集》,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42頁??芍?,國民身體強弱與國家命運密切聯(lián)系,國民體育的觀念得到強化。1921年12月,藍公武指出,古羅馬的體育“完全是發(fā)泄他們內部所充滿的生活力,不像我們中國的武技,一拳一腳專為傷害他人的。所以他們舉國若狂的來參與或是參觀這種競技大典,都是為痛足他們內部生活力的渴仰,競技的勇士也只是表現(xiàn)內部所有的偉大勢力,不是專為攻擊殺傷滿足兇悍殘忍的獸心而設的”。(23)藍公武:《病(感想錄)》,《晨報副刊》1921年12月23日。對比中西體育,藍公武認為西方體育是國家文明進步的象征,展現(xiàn)了民眾的生活熱情,而中國的傳統(tǒng)體育則以殺傷為目的,是野蠻殘忍的遺存。他主張仿效西方體育事業(yè)來陶鑄現(xiàn)代國民。張君勱認為滲透在體育運動中的規(guī)則能陶冶民眾和普及現(xiàn)代社會規(guī)范,他呼吁借助競舟等集體運動來強化民眾的集體意識,使民眾在運動中遵守規(guī)則和掌握集體生活的共同原則。(24)張君勱認為,在體育活動中,“自有一定之規(guī)則,人人能守規(guī)則,人人知尊重他造之意思,則共同生活之原則,在其中矣?!?(君勱:《學術方法上之管見》,《解放與改造》1922年第5期)因此,在辛亥革命后的20年中,國民體育集中于培養(yǎng)現(xiàn)代國民,知識精英試圖借助國民體育來傳播西方文明和普及現(xiàn)代社會規(guī)則,從而在追趕西方的過程中,塑造現(xiàn)代國家的基礎。

        九一八事變后,民族危難進一步加深,國民體育轉而成為砥礪民族精神的工具,成為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重要載體。從前文的圖表中可見,1932年是國民體育出現(xiàn)頻次最多的一年,超過此前近30年中出現(xiàn)總次數(shù)的兩倍,也遠遠超過此后近20年的出現(xiàn)次數(shù)。換句話說,空前的民族危難刺激著國民的民族情緒,為國民體育提供了更加適宜的社會語境。國民體育是隨著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發(fā)展壯大而興起。在中華民國成立前,雖然翻譯出版了《國民體育學》,甚至國民體育被納入到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但是此時的國民體育仍然空有其名,僅將其引介到中國以補充傳統(tǒng)政治肌體的罅隙,并未將之視作培養(yǎng)現(xiàn)代國民乃至于構建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載體。同時,在中華民國成立后,伴隨著政權新肇,社會氣象確實為之一新,在這樣的形勢下,知識精英自然而然地將目光聚焦于社會弊病的解決上。國民體育的核心意涵得以生成。而隨著國家發(fā)展和局勢演變,不同政治力量對于國民體育的闡釋有所不同,但是核心意旨卻是一致的,即將國民體育作為救亡圖存的工具。

        總的來看,國民體育的生成演變既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反映,也是知識精英挽救時局的主動探索。鴉片戰(zhàn)爭后,少數(shù)先覺者以“病夫”自視,國恥心態(tài)刺激著他們思考振疲祛弊的方法。此后,甲午戰(zhàn)敗喚起了知識精英強種救國意識,梁啟超等人不斷宣傳“國民強則國強”觀念,在此背景下,清政府也將體育納入政治改革中。辛亥革命后,基于對新生國家的殷切期望,知識精英在批判和改造國民性的語境中,試圖借以培育現(xiàn)代國民。隨著九一八事變的爆發(fā),民族危難空前加深,國民體育迅速傳播開來,并成為與抗戰(zhàn)時局密切勾連的政治話語,內中潛藏著日益激烈的民族情緒。一言以蔽之,在時代變遷和局勢遽變的背景下,原本附屬于個人日常生活的體育轉變成為寄寓民族國家命運的國民體育,國民體育于民族復興的價值得到廣泛的認同。

        三、知識界的“國民體育”言說

        近代國民體育與時局關聯(lián)甚深,其內在理路集中指向于民族復興。在諸多輿論中,知識精英發(fā)掘了國民體育于對民族復興的價值,并將大眾體育和鄉(xiāng)村體育作為國民體育融入民族復興過程的具體路徑。

        九一八事變后,知識精英的民族意識日益增強,國民體育的民族性亦隨之強化,并成為民族復興話語的立足點。1934年,時人稱“國民體魄的鍛煉是民族復興的基礎,國家好像大廈,人民好像基礎,基礎不鞏固,那大廈就要倒了”。(25)GJ:《提倡體育與復興民族》,《公教周刊》1934年第295期。國民只有擁有健全的體格才有積極的精神,然后才有縝密的心思腦力,最后才能負起復興民族的重任。1935年,陳詒認為“國民體育不僅是個人立足社會的基點,更深系著國家興亡和民族盛衰,國民體育運動是挽救民族軟弱的最好方策,也可說為救國強種的一切基礎問題”。(26)陳詒:《普及國民體育與復興民族》,《空軍》1935年第142期。1937年,金兆均將體育納入民族復興話語,“中華民族已踏上了復興的大道前進著,這復興民族的工作,在開始時,在未來,種種的工作甚為繁重……必須全國民族一致的分工合作,殊途同歸,共同的向著復興的大道前進”。(27)金兆均:《體育教育與復興民族》,《廣播周報》1937年第130期??梢?,在民族危難不斷加深之際,國民體育的民族性得以凸顯,原本用以形塑國民的文化事業(yè)轉而成為輔弼國家自強和民族復興的工具。部分知識精英通過明確強身與強國的關系來強化國民體育與民族復興的關聯(lián),“欲圖強國,須先強種,欲圖強種,須先強身,欲圖強身,則非注重體育不可。我國人民與外國人民體格比較,就個人方面說,中國人的體格不如外國人的體格強……中華民族的衰弱,民族的衰弱,是從一個人一個人衰弱起來的,所以欲求中國之復興,必須實施國民體育”。(28)程定遠:《實施國民體育》,《浙江體育月刊》1933年第3期。強身與強種、強國有著密切關聯(lián),個人身體與國家命運的內在聯(lián)系,構成了“強身—強種—強國”的邏輯鏈條,從而將個人整合到民族復興的宏偉藍圖中。

        基于國民體育與民族復興的關聯(lián),知識精英認為國民體育須尋找到滿足現(xiàn)實需要的體育發(fā)展路徑,即實現(xiàn)國民體育的大眾化和鄉(xiāng)村化。

        具體來看,國民體育的發(fā)展須立足于國情。1936年,張家珍在檢討體育發(fā)展狀況時指出,體認國情是發(fā)展體育的前提,“我們先應明白中國的國情是與其他各國不同的,體育實施的方法也得隨之變更。可是過去的事實告訴我們,我國的體育實施是將外國的體育實施方案整個的搬過來,不顧與中國的國情相不合適”。(29)張家珍:《復興民族與全民體育化》,《蜀鐸》1936年第1期。知識精英根據(jù)國內外的局勢重新定位中國的體育需求,認為體育不能照搬西方方案,而應根據(jù)國情民意提出具有民族性的體育方案。故抗戰(zhàn)時期國民體育的目標不再追求競技優(yōu)勝,而集中于普及民族體育,以服務民族解放事業(yè)。1941年,體育家張之江認為,“念大難當前,應積極恢復民族體育,明恥教戰(zhàn),發(fā)強剛毅,竟尚健勇,躬行實踐,倡率促進,不遺余力,務期普遍國術教學,完成民族體育化,家喻戶曉,蔚為風氣,庶乎精神總動員之基礎于以奠定,行見抗戰(zhàn)力量之增強”。(30)張之江:《恢復民族體育與抗戰(zhàn)最后勝利(1941年9月)》,成都體育學院體育史研究所編:《中國近代體育史資料》,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428頁。張之江此言明確了國民體育的民族性,同時提出發(fā)展國術等民族體育的要求,以此來適應抗戰(zhàn)時期的國情。

        知識精英主張國民體育大眾化。早在1915年,陳獨秀即明確反對激烈的競技體育,他認為“比賽的劇烈運動,于身體不但無益而且有害,至于助長競爭心、妒忌心、虛榮心,更是他的特色”。(31)陳獨秀:《青年體育問題(1916年9月1日)》,任建樹主編:《陳獨秀著作選編》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9頁。到了20世紀30年代,知識精英仍然延續(xù)了這一思路,反對競技體育。李松年認為,競技體育使體育淪為部分人的特權,“體育變成了少數(shù)選手的特殊訓練,他們兢兢于勝敗的爭奪,殫精竭慮地以期獲得運動場的榮譽……全體的幸福,供給了少數(shù)人的享受,學校還津貼補助表示種種優(yōu)待。這不啻在豢養(yǎng)一部分廣告的英雄健兒,作下季招徠學生的生意經。此種畸形的發(fā)展,完全蔑視體育的價值,失卻體育的本旨”。(32)李松年:《體育與民族復興》,《大夏周報》1938年第7期。1937年,章廷俊認為,中國不能單純模仿歐美的“紳士運動”,若繼續(xù)因襲歐美,“徒效其跑跳嬉逐的故技,只注重少數(shù)選手的訓練與培養(yǎng),則不但無以救中國的危亡,且將自陷我民族于墮落的絕境。我們今后要以體育的平民主義來代替體育的貴族主義,以全體國民平均的健康發(fā)展來代替參差不齊的體育之畸形發(fā)展”。(33)章廷?。骸秶耋w育訓練與民族復興》,《教與學》1937年第7期。類似的言論指出了當時體育的缺陷——競技化,他們認為競技體育不能讓學生享受體育的幸福,反而將其變成招生斂財工具。因此,他們主張體育應面向全社會,讓民眾普遍享受體育福祉。(34)桃:《國民體育實施方案書后》,《申報》1932年8月24日,第11版。沈維周認為,“中國幅員廣大,此項體育方法,須便于個人能單獨鍛煉,并能集合團體鍛煉,能在露天鍛煉,或在屋內鍛煉,大陸可練,山居可練,城市可練,鄉(xiāng)鄙可練,暑雨可練,嚴寒可練者為合格”。(35)沈維周:《今后之國民體育問題》,《大公報(天津)》1931年10月31日,第8版。陳能訓認為,“中國式的體育來支配他們所適應的環(huán)境,如國術、拔河、劃船、騎馬、舉重、爬山等,無論在山區(qū)海濱的地方,都有練習的機會”。(36)陳能訓:《民族復興與國民體育》,《浙江體育學刊》1935年第6期。原本復雜的體育活動也被盡力簡化,使民眾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得到鍛煉,實現(xiàn)國民體育大眾化的目標。

        知識精英主張國民體育鄉(xiāng)村化。在列強的侵略下,作為傳統(tǒng)社會根基的鄉(xiāng)村在經濟、政治以及社會生態(tài)等方面日漸沒落,廣大農民生存條件惡劣、生活極端困苦、身體孱弱不堪。盧作孚在重慶北碚地區(qū)開展鄉(xiāng)村建設運動時指出“吾民勞者幾天休息,逸者幾無動作,既不知衛(wèi)生,更不知有所謂體育,瘠弱之因在此,疾病之乘亦于此”。(37)盧作孚:《〈民國十七年峽區(qū)秋季運動會報告書〉序》,凌耀倫、熊甫編:《盧作孚文集》(增訂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52頁。他試圖通過興建體育設施、舉辦運動會等方式,以增強農民的身體素質和改善其精神面貌。知識精英還主張根據(jù)鄉(xiāng)村實際條件來發(fā)展體育事業(yè),江之永認為農民生活困難,難以參加專門的體育訓練,故應盡量選擇適合農村條件的運動和游戲,“鄉(xiāng)村的體育訓練,如爬山、野外賽跑、挑泥比賽、泥塊擲遠、各式賽跑及各種普遍化之游戲等,須盡量來利用”。(38)江之永:《民族復興與國民體育》,《浙江體育月刊》1935年第6期。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國民政府在大后方推廣鄉(xiāng)村體育。重慶市體育協(xié)進會“為調劑疏散區(qū)市民生活,并鼓勵共作體格上之鍛煉,特發(fā)動鄉(xiāng)村體育,如舉行爬山運動、游泳、越野賽跑等”。(39)《市體育協(xié)進會促進鄉(xiāng)村體育》,《中央日報(重慶)》1940年8月12日,第3版??梢?,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后,由于緊鄰大量農村地區(qū),發(fā)展鄉(xiāng)村體育須力求簡單便捷,以便民眾能迅速掌握。

        綜上,在緊張的時局下,知識精英試圖強調國民體育對于民族復興的關鍵意義,指出國民體育必須立足國情,還提出通過推進大眾體育和鄉(xiāng)村體育,實現(xiàn)國民體育的縱深發(fā)展,俾使其能夠提升國民的身體素質,砥礪其精神意志,從而服務于民族解放和復興事業(yè)。

        四、“國民體育”的政治實踐

        為了進一步發(fā)展國民體育,清政府、南京臨時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國民政府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政權展開了不同的政治實踐。不同政治主體在探索體育發(fā)展路徑的過程中,促使國民體育逐漸朝著群眾體育發(fā)展開去。

        清政府開始了國民體育的最初實踐,其主要活動在學校層面。早在戊戌變法期間,嚴復、梁啟超等維新人士嘗試將近代體育思想灌注于京師大學堂的改革過程,《奏擬京師大學堂章程》即規(guī)定體操為全體學生的必修內容。(40)吳昊:《京師大學堂體育課程設置及其思想源流》,《體育文化導刊》2011年第3期。這一章程以發(fā)展學校體育為要旨,尚未向全體國民推廣。但梁啟超等人的實踐仍具有重要意義,反映出近代先進人士在世界新秩序的構建過程中挑戰(zhàn)舊我的努力。(41)徐國琦:《奧林匹克之夢:中國與體育1895—2008》,崔肇鈺譯,廣東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40頁。到了1906年,管學大臣廉泉審定《國民體育學》,將其作為京師大學堂以及各省學堂體育課程的指定教材。(42)《廉部郎上管學大臣論版權事》,《大公報(天津)》1903年5月22日。此時國民體育的范疇仍然較窄,雖以“國民”來冠名“體育”,但其內容仍限制在學校體育層面,并未涵蓋全體國民,此中的“國民體育”大致等同于“學校體育”?!绊氃O五個月卒業(yè)之體操專修科,授以體操、游戲、教育、生理、教授等法,名額百人,以養(yǎng)成小學體操教習。至如何籌辦,先請電示,其游學預備如未設立,暫可從緩?!?43)學部:《通行各省推廣師范生名額電》,成都體育學院體育史研究所編:《中國近代體育史資料》,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273頁。從清政府的體育政策中可知,甲午戰(zhàn)爭失敗后,知識精英在國恥心態(tài)的催動下,意識到民眾孱弱是民族危機的重要原因,故國民體育能迅速融入當時的救國輿論,不僅為嚴復、梁啟超等知識精英所推崇,同時也被清政府納入教育改革,開啟了國民體育從理論層面走向政治實踐層面。

        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歷屆政府不同程度地實踐著國民體育,使其由學校向社會層面拓展,真正作用于國民的日常生活。1912年,剛成立的南京臨時政府頒發(fā)行政命令,要求全國各學校推廣國民體育,使學生“以惰弱為恥,以勇健為榮,庶學生體驅日強,智德亦因以增進。處茲外患交迫,非大多數(shù)國民具有尚武精神決不足以爭存而圖強也”。(44)董鴻煒:《教育部訓令第十二號》(1912年12月18日),《政府公報》1912年第233期。在復雜的內外形勢中,南京臨時政府試圖通過培養(yǎng)青年學生的尚武精神,去惰弱、求勇健,最終在激烈的競爭中,為國家和民族求得一席安身之地。北洋政府時期,國民體育仍然獲得一定的發(fā)展。1915年1月,在復辟帝制的聲浪中,袁世凱頒布《教育要旨》《特定教育綱要》等政令,指出“今之言國民教育者,于德育智育外,并重體育,使幼稚從事游戲,活潑其精神;稍長進習兵操,鍛煉其體格;極至擲球角力,習為常課,運動競走,時開大會,凡所以圖國民之發(fā)育者無所不至,此民之所以能衛(wèi)其身也”。袁世凱認為體育是培育國民的途徑,是需要國民長期從事的重要事業(yè),所謂“尚武之道分之為二:曰衛(wèi)身,曰衛(wèi)國。合之為一,衛(wèi)身即衛(wèi)國,衛(wèi)國即衛(wèi)身也”。(45)袁世凱:《頒定教育要旨(1915年1月)》,成都體育學院體育史研究所編:《中國近代體育史資料》,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76頁。國民體育將個人體質與國家前途聯(lián)系起來,成為保家衛(wèi)國的條件之一。袁世凱此言體現(xiàn)出國民體育與民族命運的融合。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國民體育延續(xù)了此前的發(fā)展勢頭。1929年3月30日,立法院召開第十七次會議,審查通過了《國民體育法》。(46)《立法院十七次會議討論各法案都付審查 國民體育法修正通過》,《民國日報》1929年3月31日,第5版。《國民體育法》共計十三條法令,其中明確規(guī)定,體育為中華民國國民的義務,發(fā)展國民體育旨在使國民“循序發(fā)達”“得有應具之健康與體力及抵抗力,并其身體各官能之發(fā)育,使能耐各種職工特別勞苦,為必要效用”。(47)《國民體育法》,《體育雜志》1931年第3期。可見,該法立意以體育來增強國民體質,使其能適應日后的勞苦工作,從而有助于國家建設。1932年9月,為更好地推進國民體育,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國民體育實施方案》,并明確以“培養(yǎng)國民合作團結抗敵御侮之精神,養(yǎng)成國民俠義勇敢、刻苦耐勞之風尚,以發(fā)揚民族之精神”為總目標。同時,內中還明確國術在國民體育中的地位,主張對國術進行科學的分析整理,使其適應國民體育的發(fā)展需要,“國術為我國民族固有之身體活動方法,一方面可以供給自衛(wèi)之技能,一方面可作鍛煉體格之工具,不獨在民族史上有其固定之價值,即從近代科學如解剖生理等方面觀察之,亦未可厚非,發(fā)揚之,研究之,實為今日之必要”。(48)《國民體育實施方案》,《教育部公報》1932年第43~44期。但此方案也明確指出,必須根據(jù)現(xiàn)代科學原則對國術予以改造,形成健全進取的國民體育。聯(lián)系當時的政治局勢,九一八事變的余波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這一方案的內容,明確了國民體育在抗敵御侮和發(fā)揚民族精神中的作用。而這一方案有助于《國民體育法》的落地,推進國民體育在全國范圍內展開。

        此外,為了豐富國民體育的內容,傳統(tǒng)體育文化和鄉(xiāng)土體育活動亦被國民政府納入國民體育發(fā)展進程。1933年10月,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訓令各省市教育廳局調查和匯報各地鄉(xiāng)村體育活動,“查提倡國民體育,為振興民族切要之圖,前經本部制定國民體育實施方案,令飭切實施行在案。唯體育活動,一方須根據(jù)學理,為整個之設施;一方須切合地方之環(huán)境與需要,始易推行”。(49)《調查鄉(xiāng)村體育活動教材(1933年10月)》,成都體育學院體育史研究所編:《中國近代體育史資料》,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22頁。教育部不僅將傳統(tǒng)體育融入國民體育政策之中,也擬吸收鄉(xiāng)村的體育經驗,如劃龍舟、踢毽子、耍石鎖、捉迷藏等,并以科學方法加以改造,從而實現(xiàn)傳統(tǒng)體育文化和鄉(xiāng)土體育活動的再生。1934年,教育部聯(lián)合中央國術館編訂教材,“特由體育委員會所組織體育課程標準委員會,克日起草。按學生程度深淺,予以編訂,小學則編定的太極操,初中高中實行教授拳術”。(50)《教育部重視國術體育 體育會將編訂課本》,《中央日報》1934年6月2日,第8版。教育部將太極操、拳術等傳統(tǒng)體育融入教材,強化體育政策的民族化色彩,從而適應和助推當時民族意識的覺醒趨勢。隨著國內政治局勢的進一步穩(wěn)定,1935年3月2日,蔣介石要求各綏靖主任、省市黨部和政府重視國民體育,“今日世界列強,舉國上下,以及男女老幼,尤莫與不酷嗜運動,奮發(fā)逾恒。反顧我國,比年以來,各省市之學校,雖多漸漸注意于此,然學校大率偏重少數(shù)選手之養(yǎng)成,而忽于全體學生之造就。他如黨政軍各機關與公務人員,則更十九耽于宴安,尤無運動興趣。如此情形,殊乖所以改造健全民族之道”。(51)蔣介石:《提倡體育通電(1935年3月2日)》,成都體育學院體育史研究所編:《中國近代體育史資料》,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419頁。1937年,南京國民政府頒布《國民體育實施方案》,其中明確規(guī)定國民體育的目標不僅在于鍛煉民眾身體,還在于培養(yǎng)社會道德、獲取生活技能、善用閑暇的方法以及養(yǎng)成公民能力。(52)《國民體育實施方案(一)》,《申報》1932年8月22日,第11版。可見,在建立起相對穩(wěn)固的全國政權后,蔣介石重新整頓國民體育事業(yè),隱隱透露出依靠體育與世界競爭的民族主義觀念。

        中國共產黨人很早即注意到體育的價值。1917年4月,毛澤東在《體育之研究》中認為體育是強身健體和鍛煉意志的途徑,“體育之效,至于強筋骨,因而增知識、因而調感情、因而強意志。筋骨者,吾人之身。知識、感情、意志者,吾人之心。身心皆適,是謂俱泰。故夫體育非他,養(yǎng)乎吾生、樂乎吾心而已”。(53)毛澤東:《體育之研究(1917年4月1日)》,《毛澤東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第72頁。他還以德國、日本為例,說明體育的強國效用,“體育者,養(yǎng)生之道也……現(xiàn)今文明諸國,德為最盛,其斗劍之風播于全國。日本則有武士道,近且因吾國之緒余,造成柔術,觥觥乎可觀已”。(54)毛澤東:《體育之研究(1917年4月1日)》,《毛澤東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第66頁。青年毛澤東結合時局,將體育運用于近代國家構建過程。惲代英則直指北洋政府敷衍塞責,使體育充斥著專制迷信內容,難以為社會造就人才,“所謂體育,有些人因為迷信軍國主義,提倡軍法部勒;有些人因為迷信義和團、同善社,提倡拳術靜坐。然而究竟有真心認德育、體育是教育分內之事的很少很少”。(55)惲代英:《教育改造與社會改造(1921年4月2日)》,《惲代英文集》(上),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88~289頁。惲代英認為國民體育的目標在于“為社會造好人”的教育目標。

        在國民大革命后,中共走上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新道路。此中,中共在蘇區(qū)積極發(fā)展體育事業(yè),逐漸探索出與國民體育迥異的發(fā)展道路,即群眾體育。中共借之培養(yǎng)民眾的階級意識和革命意識,積極動員廣大農民參加革命。

        具體來看,在蘇區(qū),中共通過興建體育設施、舉辦運動會等活動,提升群眾的身體素質和壯大武裝力量。1933年7月,中共要求各蘇區(qū)利用體育運動來提高軍事技術,“提高軍事技術,必須發(fā)展體育運動,鍛煉強而有力的健全身體。比如刺殺與投手榴彈的熟練與準確,是爭取勝利的保證,我們部隊最近還表現(xiàn)刺不透投不遠的弱點,這是投刺與臂力差的原因。我們應時常練習臂力體力,部隊中疾病,行動中落伍掉隊的還不少,體力虛弱,也是一個主要原因。與敵人白刃肉搏時,我們體力差,亦常有表現(xiàn)。所以應提倡體育,發(fā)展體育運動,亦是提高軍事技術而不可分離的”。(56)《提高軍事技術必須發(fā)展體育運動(1933年7月)》,曾飆編:《蘇區(qū)體育資料選編(1929—1934)》,安徽省體育史志編輯室編印,1985年,第32頁。軍事能力是中共鞏固革命根據(jù)地和堅持革命的保障,而體育可提升中共武裝的戰(zhàn)斗力,“為要使每個紅色戰(zhàn)士和赤少隊隊員,鍛煉鐵的身體,都成為革命的健兒和紅色戰(zhàn)場的勇將,提高軍事技術,來適宜目前戰(zhàn)爭開展的需要,迅速徹底粉碎敵人的五次‘圍剿’與大舉進攻,實現(xiàn)一省數(shù)省革命首先勝利,驅逐帝國主義出中國,完成蘇維埃新中國,特在今年‘三一八’舉行全軍赤色體育運動大會”。(57)《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湘贛軍區(qū)政治部通知(第二十號)(1934年1月)》,曾飆編:《蘇區(qū)體育資料選編(1929—1934)》,安徽省體育史志編輯室編印,1985年,第39頁。毛澤東在1934年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的報告中總結道:“群眾的紅色體育運動,也是迅速發(fā)展的,現(xiàn)雖偏僻的鄉(xiāng)村中也有了田徑賽,而運動場則在許多地方都設備了。”(58)毛澤東:《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與人民委員會對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的報告(節(jié)選)(1934年1月)》,曾飆編:《蘇區(qū)體育資料選編(1929—1934)》,安徽省體育史志編輯室編印,1985年,第3頁。除了配置基本的體育設施外,蘇區(qū)教育部還在各學校中普及體育課程??偟膩砜矗谔K區(qū)建設過程中,體育活動有助于普及革命意識和增強武裝力量,推動中共革命事業(yè)向前發(fā)展。

        1937年8月,中共舉辦抗戰(zhàn)動員運動大會,毛澤東在開幕式中宣傳中共的政治方針,“我們現(xiàn)在只有一個方針,這個方針就是堅決打日本,立即動員全國民眾,工農商學兵,各黨各派各階層,一致聯(lián)合起來,與日本帝國主義作殊死的斗爭,這是民族獨立與自由的不二方針。我們今天舉行這個抗戰(zhàn)動員運動大會,就是向著這個方針邁進,我們這個運動大會,不僅是運動競賽,而且要為抗戰(zhàn)而動員起來,為了保衛(wèi)國家,保衛(wèi)領土,我們要把全國民眾動員起來”。(59)《毛主席演詞》,《新中華報(運動大會特刊)》1937年8月2日。在艱難的政治環(huán)境中,中共不斷推廣體育事業(yè),并將其作為民族解放的重要措施,“每個人無論男女老少都注意與自己適合的、能鍛煉身體的一種運動,經常的進行。使之在每個機關、每個部隊、每個學校、每個工廠、以至每個鄉(xiāng)村的集體運動,則對于全體人員的身體鍛煉是有莫大利益的。因此,要求各地的體育會,今后不僅注意選手的體育運動,而且更多的提倡領導大眾的、集體的、適合于健康身體的體育運動,把體育會成為大眾的體育會”。(60)李富春:《開展體育運動》,《新華日報》1942年9月9日,第4版。在這一指導思想下,中共因地制宜,把體育與生產勞動結合起來,李富春認為應“把適當?shù)纳a勞動,使之體育運動化,要把大眾習作的東西體育化”。(61)李富春:《開展體育運動》,《新華日報》1942年9月9日,第4版。可見,毛澤東、張聞天等人在政策中融入民眾動員和生產建設,致力于將體育融入民眾的生產生活,以期實現(xiàn)體育生活化的目標。同時,中共始終堅持以抗戰(zhàn)為中心,并運用體育來提升軍隊戰(zhàn)斗力。葉劍英認為,抗戰(zhàn)時期要積極增強體力,才能應付日漸嚴峻的斗爭環(huán)境,“在極端緊張的戰(zhàn)斗環(huán)境中,勞作的人們,其腦力和體力的消耗是非常浩大的,正是人們成為既勞心又勞力,既流汗又流血的工作。行軍、警戒、戰(zhàn)斗、筑路……沒有鐵漢一般的體魄,是受不了戰(zhàn)斗的鍛煉的,沒有金剛一般的鋼筋鐵骨,是殺不勝日本鬼子的,鐵漢、金剛,可以從日常教育和戰(zhàn)斗實踐中鍛煉出來”。(62)葉劍英:《加強體力》,《新華日報》1942年9月9日,第4版。馮文彬認為體育需與軍事斗爭聯(lián)系起來,實現(xiàn)其常態(tài)化和軍事化,“使體育活動必須使經常的,不是一時的突擊的,不僅是單個人的,還要集體的(如做體操,爬山等),有時還必須帶強迫和半強迫性的舉行體育運動”。(63)馮文彬:《對體育的幾點意見》,《新華日報》1942年9月9日,第4版。

        總的來看,清政府雖很早地使用這一概念,但其實質聚焦于學校體育。南京國民政府通過頒布法令、成立專門體校、設置體育必修課程以及推廣國術等舉措,更好地普及了國民體育。須注意的是,國民黨推廣國民體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強化政府統(tǒng)制,“中國所欲建設為三民主義的國家,提倡體育乃以增進國民健康,以充實國防力量,增加生產效力,并欲在體育活動及注重養(yǎng)成人民團體化、紀律化之生活習慣為宗旨”。(64)《中央推動國民體育計劃》,《民報》1937年6月13日,第6版。而中共對體育事業(yè)的關注甚早,毛澤東、惲代英等人將體育納入強身之列。在革命政權建立后,中共將體育納入蘇區(qū)的教學課程,還在各地設置俱樂部和推廣軍隊的體育訓練,為宣傳革命意識和鞏固根據(jù)地政權提供保障。隨著抗戰(zhàn)局勢的日趨嚴峻,中共領導的體育事業(yè)與群眾生活和軍事訓練更加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v觀國共兩黨和知識精英的體育言論,雖然具體主張千差萬別,但在民族危難急劇上升之際,他們皆認同國民體育于民族解放和復興事業(yè)的價值。

        五、結語

        國民體育的生成是知識精英對域外概念的消化、整合和重構,其內涵錨定和政治實踐反映出不同主體的救亡探索。隨著國難日亟,國民體育成為知識精英因應時局和挽救民族的載體。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中,知識精英的國民體育言說穿插雜陳著不同層次的內容,從“學校體育”“競技體育”到“國民體育”,反映出體育與民族救亡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從“國民體育”到“群眾體育”,又體現(xiàn)出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在政治實踐中的不同關懷。前者注重于社會控制,而后者傾心于將體育融入民眾日常生活,滿足民眾對體育事業(yè)的深度需求。歸根結底,國民體育呈現(xiàn)的樣態(tài)雖有差異,但貫穿其中的思想主線仍在于擺脫民族危機和構建現(xiàn)代的民族國家,乃至于實現(xiàn)民族復興。但遺憾的是,在急遽變化的近代時局中,國民體育改造社會的效果并未得到彰顯,其中的經驗教訓仍值得省思。

        猜你喜歡
        國民民族體育
        我們的民族
        中國民藏北宋宮廷用瓷鑒賞(4)
        一直難忘
        高地
        提倡體育100分 也需未雨綢繆
        甘肅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 00:50:04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多元民族
        2016體育年
        求真務實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
        國民健康 國家強盛
        欧美成年黄网站色视频| 91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xxxxx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产久久| 国产盗摄XXXX视频XXXX|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 青青草原精品99久久精品66|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婷婷瑜伽 | 国产高清精品自在线看| av免费在线观看网站大全| 国产二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αv在线精品糸列| 亚洲美女又黄又爽在线观看| 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av| 精品女人一区二区三区| 中国孕妇变态孕交xxxx| 日本无遮挡吸乳呻吟视频| 2021最新久久久视精品爱| 亚洲av色av成人噜噜噜| 欧美乱大交xxxxx潮喷| 亚洲男人av天堂午夜在|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日韩av| 精品十八禁免费观看| 久久一二三四区中文字幕| 极品尤物人妻堕落沉沦| 人妻少妇边接电话边娇喘| 欧美精品AⅤ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韩国日本国产| 美丽小蜜桃1一3在线观看| 把女邻居弄到潮喷的性经历| 欧美一级在线全免费| av免费在线观看在线观看 |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96| 久久久精品3d动漫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综合网| 亚洲啪啪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av无码av制服丝袜在线| 亚洲成人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自拍|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三区|